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要怎么寫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 篇1
《桃花源記》為傳世佳作,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所作。對于這篇古文學習,我認為朗讀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有道理的。那么這篇課文究竟能給同學們哪些知識和能力呢?我認為,通過對課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學習:
一、繼續鞏固同學們課外通過查資料預習的方式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對文章的總體感知能力。通過反復朗讀,感知課文大意。結合課文注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再通過對作者及寫作背景的了解,對課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這時能發現問題,那就是學有所獲的表現。
三、對古文知識點的識與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習文言文,必須進行一定數量的文言知識的積累。
而這篇課文的文言知識點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古今異義詞;其二,一詞多義;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現突出,要在翻譯時根據意譯的方式適當補出來。我認為通過對全文的背誦,是對文言知識點識記的最好方法。
本文的教學我的設想是以學生誦讀教學為主,教師點拔為輔,“學、問、講、練、創”為教學理論支撐。在教學中我先帶著學生疏通文中的字詞句,再借助幻燈片把桃花源記的美景與文字結合起來,并聯系今天的和平、安定生活,引導學生去探討本文的思想內容和主旨,最終達到背誦的目的。這節課上有大多數學生能積極投入到教學中,對本文比較感興趣。只有一些后進生還不能進入狀態;還有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充裕。
如果能引導學生主動就課文思想內容作更進一步地探討,結合現實社會進行反思,那就錦上添花了。
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 篇2
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感覺很美,美得搖頭晃腦,佩服的五體投地;后來教《桃花源記》感到很爽,無論是通篇縱覽還是咬文嚼字,無處不感到其美美不勝收。究竟它美在何處呢?我反復品味,歸納出以下幾點:
一、語言美,如歌
1、敘事簡約,給讀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例如:漁人進入桃花源后,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漁人要回答的內容本來應該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話三個字“具答之。”作為回答,簡約至極。類似的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詣太守,說如此。”
2、長短句相間。課文中長句、短句交替出現,錯落有致,形成一種節奏美。例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桃花源記》讀來瑯瑯上口,富有音律美。
二、景色美,如畫
在作者筆下,由于詩人的奇特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美麗如畫,試看課文中的兩次景物描寫:“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那潺潺的小溪流水,兩岸滿山遍野的燦爛的桃花又是何等的如畫美景。若是一對浪漫的情侶漫步其中將是何等的愜意?再看問、文中的另一幅畫面,不,我們不妨把他們看著一副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畫面由山水畫漸漸變成了風俗畫。
三、意境美,如詩
無論是桃花林景色還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風光無限,美麗如畫,一派迷人的自然風光。如畫的美景更多地是靠讀者的想象,讀者的藝術再創造。經過讀者的藝術再創造,在讀者面前徐徐展開一幅幅美麗的自然風光畫卷,有著詩歌般的意境。更何況文章本身就是《桃花源詩》的序呢?
四、人文美
桃花源作為一個理想世界充滿了人文之美。在這個理想世界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們過著自由、快樂、祥和、安寧的生活。“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完全是一個中國的烏托邦。這兒的人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對漁人所言世人之不幸給予了極大的同情“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五、結構美
1、層層設疑,引人入勝。(詳見教參)桃花源如夢似幻,飄渺若無,若幻似真,撲朔迷離,充滿神秘色彩;
2、結構自然,脈絡清晰。按照漁人的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重訪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
除了上述眾“美”之外,如果我們用心去仔細分析品味肯定將會有更多的收獲,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桃花源記》完全可以看做一篇唯美主義的力作。
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 篇3
《桃花源記》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讀起來依然不會有多大困難,大多數學生能夠讀懂。其實,文中內容很“奇”。如:
漁人入桃源的經過甚奇。漁人沿溪行而“忘路之遠近”,何以不返回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樹夾岸,其中竟無一棵雜樹,這是自然生成還是人工所為?洞口僅容一人通過,不知其中有何怪異,而漁人竟敢孤身而入。
桃源中人也甚奇。若為仙,何以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皆與常人無異;若為隱,何以憑一洞之隔便與塵世相去萬里?最后,這個“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漁人出洞后既已“處處志之”,何以再去找時竟茫然無所見?這樣看來,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間了!至于后來南陽劉子驥“規往”而“未果”,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個尾聲──有這位人物出來作證,故事就更顯得亦真亦幻,傳奇色彩也就變得更濃了。
既然故事這么的“奇”,所以教學的時候,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課前營造氛圍,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一些有關桃花源的圖片,讓學生的腦海里存下印象,在觀看圖片的時候同學們都很入神,效果不錯。
其次,文言文要讀,在讀中理解。讀在教學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最后,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梳理課文大意,文言文教學學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環節,對于基礎相對比較弱的學生更重要。
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 篇4
《桃花源記》是文言文教學中的名篇。文言文教學有著過分重視文言知識傳授的傾向,同時,又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本來意蘊豐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詞、句,這顯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結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見其“言”而不見其“文”。我用充滿詩意的導語自然地把學生引入課文優美的意境,簡明地作了一句文學常識介紹后便進入了課文的學習。
首先,我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自行朗讀課文。
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由老師帶感情朗讀,配合優美的樂曲,一下子便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學生仿讀,邊讀邊體會,讀中導,讀中悟,在兩遍三遍的朗讀中,學生大多對文章有了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數同學都能流暢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反復誦讀,才是學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別是如《桃花源記》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學過程應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著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記得在第一次給學生上文言文課時,我就讓學生討論過為什么學習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漸染,提高人文素養。這樣面對一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古人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于是第二個環節就是弄懂文意。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文言文閱讀可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我大膽地刪節了過去串講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借助注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實踐證明,有了前面品讀的基礎,學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文意串講這個問題的。
三、教學過程品味佳句。
如果說前面的讀是在為品做準備,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學生對文章優美佳句的欣賞上,要求學生仔細品味自認為文中寫得好的語句。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自行找出自己喜愛的地方,然后說明喜愛的原因。這既是一種對課文的理解,又是一種知識的遷移。文章的寫作順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對外界的戒備,及陶淵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學生都找到關鍵句子理解回答,學生深深體會到了那種簡潔、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
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 篇5
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讀起來依然不應該有多大困難。但不管怎么說,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字解句意的工具性必須放在首位,怎樣讓學生在感受文章語言美意境美的同時又能識記理解文章的字解句意,我還是使用一貫用的方法:多讀。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也常聽說熟能生巧。文章讀熟了,好多意思自然而然就悟出來了,試想,一個同學文章都讀的不通順,想讓他理解是不大可能的。
于是我抓住早讀課時間,讓同學充分預習,反復的讀,先把課文讀通順,然后找到自己感覺優美的句子,再反復讀,能成誦最好。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疏通這篇課文文意時,我沒有采用串講的方式,因為我發現串講的效果不大好,班級除了幾個好學生能認真聽講記筆記,其他的同學堅持不了幾分鐘,也不能完全怪他們,因為串講確實比較枯燥乏味,一節課講下來,老師講的口干舌燥,學生聽的昏昏欲睡,一節課基本就是填鴨式,效果甚微。于是我想了一個辦法,就是一小節一小節疏通文意。先把這一小節的重點字詞劃給同學,因為理解文言句意時,關鍵字詞非常重要,關鍵字詞解決了,這個句子的意思就差不多了,然后我再讓同學根據注釋,同桌或前后桌分組討論,實在討論不出來的字詞先放那兒,然后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老師再加以指導。這樣,他們的積極性比較高,而且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甚至是成績很差的同學都能回答對問題,因為好多詞意注釋上都有,只要他們“有意注意”了,就能回答出來。即便是如此,我在講到文句優美的地方,還是放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反復讀,我覺得這個很有必要。
第二課時,由于時間緊張,很多第一節課該有的環節到這節課上都沒有了,學生讀的不夠充分,自己展開也不多,因為緊張好多原來想好的過程都亂了,加上自己“功力”不夠,所以感覺不好。因為很多文言字詞,在已學過的多篇文言文中反復出現過,幫助學生找規律,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非常重要,這樣可以增強他們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但在第二課時這方面我做的很不夠。好在由于文章的內容比較簡單,所以在分析文章思想時,學生配合的比較好。文章的寫作順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對外界的戒備,及陶淵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學生都找到關鍵句子理解回答,這點讓我感到比較欣慰。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把課堂的細節做好,在平時的教學中,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也要鍛煉自己的心里素質,同時還要不斷學習,增強自己的教學水平。
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 篇6
我這堂課是《桃花源記》的第二課時。在前堂課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把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定為復習舊知和理解主旨。
古文的字詞解釋比較枯燥,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設計了兩個檢查的環節:“大家來找茬”和“古今大不同”,讓學生找錯糾錯,辨析古今詞義,學生發言踴躍,達到了復習的效果。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會理想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課前我布置學生研讀課文,針對課文內容提出六個需要研究的問題。我把問題匯總后,圍繞教學目標進行了精心的篩選、分類、組合、提煉,排列,整理出六個探究題。為了使自主探究順利展開,我又為學生搭建腳手架,設計了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在課上,我把學生的問題和提問者的名單一起出示,提高了學生研究的熱情。我以小組討論作為探究的形式,各小組選擇兩到三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并指定一名成員代表小組在全班交流中發言。教師在小組討論時巡視,了解各小組的選題及進展。最后交流時,各小組都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們或各抒己見,或達成共識,相互質疑,相互補充,完善了自己的研究結論。總結我的這堂課,教學目標明確,流程清晰,教師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學生平等對話,突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雖因時間關系未能完成所有的探究題,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對主旨的理解也更進了一步。
反思這堂課,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結合我研究的課題“課堂教學評價策略的研究”,我在教師的評價語言上還應作以下的探索和改進:
1評價語言的激勵性還要強化。我在本課教學中對學生的激勵性的評價多為“好”“很好”,比較單一,缺乏針對性,不能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心理需求。
2評價語言的分析性還要細化。當學生答不到點時,教師不應只做簡單的否定,要對學生的發言進行分析。
3留白還要藝術化。遇到有爭議的問題,教師的評價要有意滯后,留給學生爭論的空間,使問題在思維的撞中得以解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錘煉評價語言,使之更凝練、更優美、更機智、更豐富。
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 篇7
本周二至周四,我校所有高級教師和省、市骨教師每人上一堂公開課。于是,我按照教務科貼出的時間表,根據本班學生的教學進度,在本周二上午第三節順其自然地上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這篇千古傳誦的文言文。
對于九年級的聽障學生,采用降一級人教版語文教材學習古文是很有挑戰性的。好在《桃花源記》是以記事為主,借助情節曲折的故事來為讀者展現一個環境優美、生活富足、民風淳樸的美好世界,寄托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并沒有多大難度,難的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上這節公開課前,我們師生已用幾個課時了解作者以及寫作背景,學習了生字詞,重點句子的意思和一些常用的文言文知識,基本掌握了課文內容和理清了文章思路。甚至,個別學生還能背誦課文。在此基礎上,我把這節公開課的重點設為“感受桃花源的美”,難點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確定好重難點后,在實施教學時,我分五個環節進行,首先是“問題導入”,我設的問題是:看看桃花源美在哪里?想想它寄托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這兩個問題實際就是本課時的重點和難點。接著就是第二個環節“整體感知”,先讓學生通讀全文,然后用“桃花源”為中心詞,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梳理文章順序,再請一位學生簡單復述課文,這其實也是溫故知新,為學習下文做鋪墊。然后就利用圖文并茂的課件,由易到難地引導學生學習重點句、段,通過“讀一讀”“說一說”“寫一寫”來感受桃花源的景色美、生活美和人情美,水到渠成地突出了重點。然而,由于沒有把握好時間,后面的環節有點倉促,不能自然地突破難點,最后一個“讀后感悟”的環節也沒時間感悟,只好草草收兵。
后來,我又聽了好幾位老師的公開課,感覺受益不少。再次反思自己和借鑒同事,這幾天來,我感悟最深的是:今后,無論上公開課還是平常課,不求自己有多完美的表現,但求學生在我的課堂上能專心地看,投入地讀、大膽地說,盡情地寫,從中獲得一點知識,得到一點鍛煉,受到一點啟發。這,我就滿足了。
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 篇8
文言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傳授方法,我在教學過程中也在不斷的探索。下面我把《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總結如下:
首先、學習文言文要激發學生興趣。文言文是我國古人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這一點很重要。我在課前營造氛圍,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一些有關桃花源的圖片,在學生的腦海里,在觀看圖片的時候同學們都很入神,效果不錯。
第二、在檢查預習的環節中,我讓學生查找作者的相關資料,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三、加強文言文學習的語感,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的示范朗讀、學生自己的大聲朗讀、學生的示范讀教師加以指導,這些環節我認為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四、第一課時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梳理課文大意,文言文教學學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環節,對于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更重要。若老師指定學生翻譯,要么啞口無言,要么不動腦筋拿著參考書照念;若以老師串講為主,學生便無所事事,亦不愿主動記筆記。對于這一問題,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想法走出困境。我就充分利用小組學習的優勢,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下注釋翻譯第1、2段,然后各小組在質疑相關的字詞句,教師加以點撥,設置此環節的目的就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但效果沒有我想象的那樣好,學生活動還不夠積極。
第五、本文的重點就是感悟桃花源的環境美、生活美,體會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我先讓學生感悟桃林美景,出示了桃林的圖片,同學都踴躍舉手回答,說出了桃林美景。再次感悟桃源的美及感情時,我認為這是較難的,并且是教學的重點,就設置了合作探究的環節。但學生的掌握情況看,桃花源的美這個問題可以不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個問題偏難,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為了進一步的啟發引導,我也出示了相關的圖片,但這些圖片所起到作用不大。同學在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時,我啟發引導她們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去分析理解,學生就很順利的回答出來。
第六、在拓展遷移的環節我讓學生暢談現在美好的生活,但由于講課剩下的時間已經很短,只讓一個學生來回答,這里缺少過渡語,"我們已經過上了桃源般和平寧靜幸福美滿的生活。"
第七、由于課堂時間后半節課比較緊張,學生配合又不是很好,復習鞏固的環節丟掉了,這也是本節課最大的失誤!
總之,本節課突出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但由于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強,顯得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教師各環節的銜接語言、啟發引導還不夠到位、教師基本功還不夠扎實。
"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把課堂的細節做好,在平時的教學中,調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
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 篇9
為了實踐“嘗試教學”和“小組合作”在語文課堂的運用,我開了一節《桃花源記》的公開課。在開課前,我認真學習了有關“嘗試教學”和“小組合作”的基本理論,在備課的過程中,我積極與率先嘗試教學的同仁討論課堂的設計和教學環節的安排;在上課的過程中,時時注意貫徹、落實教學設計的內容。現將課后反思總結如下:
1、學生是可以在語文學習中嘗試學習的
在上課之前,我精心設計了學生的預習作業,并給了學生較長的時間預習,不僅個人預習,還帶領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預習。效果在課堂上的體現就是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都有話說,也能提出質量較高的小組討論的問題。所以說,只要在充分準備的前提下,嘗試教學是可以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落實的。
2、教師是可以再語文教學中嘗試教學的
在上課前,其實有較多的顧慮:學生預習不全面、學生看文章不完整、學生不能按照教學環節的設計思考問題等等,但是這些都在我精心備課設計教學環節,抓住學生課堂上的反應積極應變下迎刃而解了。所以,教師要想在課堂上落實嘗試教學,其實是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方方面面都想到,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抓住隨時可能產生的課堂生成資源。只要厚積,就能在課堂上薄發,進而駕輕就熟,得心應手。
雖然課堂上還是出現了一些遺憾:比如課堂時間的掌控不準,教學內容的深度不夠等等,但是這些并不會阻止我在今后的教學中落實嘗試教學的實踐。我會繼續在今后的教學中將嘗試教學運用其中,爭取早日形成自己鮮明的教學風格。
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 篇10
今天上了《桃花源記》一課,在課堂上我采用質疑引導的方法,沒料到效果出奇的好。這不由引起了我許多思索。學生的思維一旦得到啟發,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節課反思如下:
1、漁人發現桃花源上有意的還是無意的?
我首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到依據。很快就有學生提出從“忽”字可見,漁人發現桃花源是無意的。我反問到有沒有不同看法呢?剛開始沒有學生吭聲,不一會就有學生站起來說:“漁人是特意去尋找桃花源的。”我問:“你有什么依據嗎?”這位同學站起來說:“漁人是緣溪行,他緣溪行并不只是為了捕魚。”我被這一回答吸引住了,隨口問道:“那他還為了什么呢?”那位學生接著說:“文中提到落英繽紛,桃花漫天飛舞,就有可能飄到小溪中,漁人有可能是順著小溪一路追尋桃花從而到達了桃花林。”我問別的同學他的看法有無道理?同學們說:“有。”可見這位同學讀書時動腦思考了,我們大家今后在課堂上也應開動自己的大腦,力爭讀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2、源中人為何會“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讓學生自己質疑課文。有學生提出:“桃源中人自秦朝就進入桃花源到晉朝,這么多年一直沒有外出,為何他們的衣服會和漁人的一樣?我國每個朝代的衣服都有各處的特點的?”有同學站起來說:“可能他們中間有人外出過。”馬上有人反對說他們沒有外出過,從文中“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可見他們確實沒有外出過。“那何這樣寫呢?”我趁機問道。有的學生思考后說:“本是文陶淵明慮構出來的,到底是不是完全一樣?為什么完全一樣誰也說不清楚。”我說:“說的很好,可見你也動腦思考了。”桃源中人到底為什么會“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3、你怎樣看待漁人的行為?(他的對外人道。)
這一問題,一提出馬上有學生說:“漁人是個不講信譽的小人,人家桃花源中人好好把你招待,你卻出賣人家。”馬上又有學生站起來反駁說:“漁人不算言而無信,因為漁人并沒有答應村中人要求。”我趁機又問:“那漁人為何又要再尋桃花源呢?”學生齊聲說:“為了追求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那他為什么不帶著自己的一家人去,而要詣太守呢?”有同學說:“漁人行為高尚,想讓別人也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又有人反駁道:“漁人詣太守說明他熱衷功名利祿,他想讓別人過上幸福生活為何不帶上村中人去呢……”這許多問題都是我備課時沒仔細考慮的。我隨口又問:“那漁人沒找到桃花源,太守會怎樣做?如果漁人順利找到并再次帶入進入了桃花源會怎樣呢?請同學們下去想像一下,構思一簏作文,題目是《漁人再入桃花源》。
4、怎樣看待桃花源中人?
同學們很快就說出,從文中“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余有捐款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句子可看出村中人熱情淳樸等。“還有別的不同見解嗎?”我問。“他們為何不足為外人道也”“不想讓外人打擾他們的生活。”有人站起來說。“還有別的嗎”?又有同學說:“源中人在一定程度上有自私心。”這一點大出我的意料,“為什么?”這位同學說:“村中人和漁人的談話已讓他們明白,外面的生活,他們應當接納外人讓他們也過上幸福生活。”又有人反駁說:“如果外人都進入桃花源,那就沒有凈土了,不能單因為不讓外人進入就說他們自私。他們自私就不會熱情款待漁人了。”
5、你向往桃花源的生活嗎?為什么?
有同學回答向往,因為那里環境優美,民風淳樸,沒有戰爭、沒有壓迫。也有同學站起來說不喜歡,因為那里原始落后,沒有現代高科技的文明。我趁機又布置了一道作文,你能把桃花源中的人勸出桃花源嗎?以《給桃花源中人的一封信》為題,構思一篇作文。《桃花源記》只是記托了作者的一種理想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當課進行到這時,我認為已完了,隨中問:“還有別的問題嗎?”沒想到還有人問“桃花源洞口才通人,牛是怎樣進去的?”同學們又議論開了。
一堂課下來讓我感慨迫多,原以為這是熟課了,自己也教了七八年,課已不用再備了,沒想到還是有很多地方想的遠不如學生。由此我想到了,新型語語文課堂的評價標準之一就是看學生的思維是否打開?這節課可見學生思維打開了,課也好上了,學生也活躍了。我想這樣的課堂也許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
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 篇11
《桃花源記》這篇課文已經教過很多次了,這次重新再教,我又有了新的感悟,新的收獲:
在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時,我用幻燈片出示了與課文語句相符的彩色圖片,學生非常感興趣,都被那優美的桃源之景深深吸引了,就連那平常上課愛開小差的學生都大聲地朗讀起來。我趁機讓學生練習朗讀,誰讀得好,誰就有機會開啟下一頁的美景,結果學生非常踴躍。而在教學之前,我還擔心這一教學設計是否幼稚,會不會讓學生只注意圖片,而忽略了對課文的學習。這一出乎意料的結果啟發我深思究竟什么才是以學生為主體?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備課時就必須想想學生希望以什么樣的形式學習,教師如何設計才是學生所喜愛的教學方式,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現在我校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生命課堂教學改革,其目的和宗旨也是希望通過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效益,朔造有終身學習能力的人,而我認為現階段我們所面臨的一個一直在提,但一直未解決的課題就是如何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上學期開始,我校在各班開展小組學習以來,應該說,我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由于教師加強了對小組的評價,各小組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操作,發現有些時候小組的發言成了默認的那么幾個學生的事,甚至成了組長的任務了,一些學困生在歷經失敗后,又是興趣缺缺了。至此,小組學習已經陷入了流產的危機,該如何及時采取措施彌補、挽救?
這一課的教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是否不要只盯著這一課的教學目標,能更多地去關注學生:學生的知識水平、知識結構、學生的需求,然后著重思考采用什么樣的形式去教學,才是學生所能接受的,所喜愛的。教師的教學不是只要我的教學完美了就可以了,而是應該以學生學到了什么,學會了什么為標準。只要從這一目的出發,采用什么教學方式都是可行的。所以我認為我們不能只依賴于小組學習,還應該采用形式豐富的教學模式,讓我們的課堂豐富起來。特別是在語文課堂上,我們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讓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上時時體會到語言的美,生活的美,要善于用美去感染學生。吸引學生樂于學習,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 篇12
《桃花源記》是一篇經典文言文,如何能讓學生既能理解文章的意思,又不至于沖淡文言文的韻味?教學本文前,根據學校“三環六步”教改新思路,認真專研了教材,了解學情,但教學效果總覺得不夠滿意。在教完后我做了一些反思。
一、變過去全文翻譯為半文半白
我在準備《桃花源記》時,摒棄那種全文翻譯的老套路,另辟蹊徑,半文言半翻譯的形式。過去是對重點語段、重點句子做重點翻譯,我反其道而行之,對重點語段進行保留,讓學生在品讀中來領悟句子的含義。通過課堂實踐,我覺得文言文教學重點應落實,該記住的一定讓學生多讀多記,輔之必要的練習。在考試未改革前,學生能得高分才是唯一。
二、變過去客觀翻譯為主觀敘述。
為了進一步激發其同學們學習興趣,我讓學生以漁人身份來敘述發現桃花源的過程,在敘述的過程中,可以依據個人理解適當增加內容,如“我”在發現桃林是心里怎么想的?“我”在看見村莊時心里又是怎么想的?我出了桃花源后又是出于什么心里去告訴太守這件事的?從課堂的效果來看學生的熱情還是比較高漲的,對人物心理揣摩也較到位。
三、重點句子重品味輕翻譯
對于文章的重點句子,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段文字是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具體描述,對于這類句子不能只帶領學生們翻譯一下就好了,關鍵是透過文字讓同學們明白到陶淵明理想社會的模樣。為此設計讓同學們仔細品讀本段文字,通過字詞想象這個村莊的特點、它的環境、氣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們的表情,精神狀態等。同時為了讓同學們更好的理解,又結合陶淵明的生平及個性特點,補充在《桃花源詩》中的有關詩句,加深理解。
我在教學中,盡量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盡量從他們的切身感受出發,盡量讓他們把每一個想法,每一次表達說清楚,說透徹,如很多學生都提到“其中往來種作”,“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看到一幅安寧、和平的畫面,這些都是同學經過想象得到的,如果不做細致品讀,我們如何能想到呢?或許這正是文言的魅力所在,言有盡而意無窮。我在教學中還有不足之處,在以后的工作中還的加強自己的專業知識的能力。
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 篇13
一、選課匆忙、不慎重:
《桃花源記》為傳統名篇,平時教學至少需要兩個課時,備課時并沒有細細的去感覺時間的長短,雖然課堂環節壓縮了一些,課堂流程也自以為緊湊。但文言文教學要求實實在在,基本的教學內容是必須要完成的。
二、聯想、想象的環節沒有補充出來。
曾經聽過一節課:“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瑯瑯美讀、巧妙設問所引發的對作品難點的輕松理解、學生精彩紛呈的發言、“一一為具言所聞”的內容想象、“豁然開朗、無人問津、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詞語積累,亮點迭出,聽課老師和評課領導反映挺好,那節課是在進行了第一課時的教學:處理字詞、疏通文意,這是枯燥的環節,卻是最基礎的鋪墊。沒有第一課時的平淡與扎實,就沒有第二課時的從容與創新;沒有平時教學的訓練有素,就沒有聽開課時的瀟灑與亮麗;所以第二節課處理得局促吃力,沒有平時的從容與輕松,因該引起學生更多精彩回答得地方,例如“皆嘆惋”,嘆惋什么?““一一為具言所聞”所聞的內容是什么?等環節也沒有啟發起來,上完這節課有無限感慨。
三、創新與穩重:
當別人稱贊你穩重時,或者說,當穩重成為你的風格時,當驚醒:你也許已經老了,是否銳氣不再,靈感不再,創新不再了?應該回放你的課堂——語言是否羅嗦?環節是否拖拉?節奏是否緩慢?設計是否陳舊?切不可盲目自大,止步不前。課上了不少,好象從來沒有這樣沉重過,甚至有些惶恐不安了:人到中年,沒有老教師的境界與胸懷,好象也失去了年輕時的激情與創意。
四、課比天大:
反思此課的全過程:匆忙備課,沒有試講,沒有說課,好象胸有成竹。靜心感覺自己的內心,其實是一種輕視,一種無所謂,不參賽,不評比,上課小菜一碟。其實,課堂是一臺戲,講課是一種藝術,無論觀眾多少,無論舞臺大小,都應該精心對待,精雕細刻,以求完美。不可欺的是你自己的心情,課有缺失,會有難言的不爽與懊惱!
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 篇14
今天上了《桃花源記》的第二課時,由于這篇文章的內容相對比較簡單,所以需要老師講解的比較少,而我就采取記者穿越時空,采訪漁人和陶淵明的方式來進行一個擴展。我希望通過這個形式,學生能形成一種思考,同時學會語言的表達,學會傾聽。
活動首先在二班展開,二班的同學基本上圍繞漁人與記者的談話進行,但是訪談的問題不外乎幾點而已,一直局限在一個框架內。而在訪問過程中,其他同學不是大吵大鬧,就是說別人說的不合理,不是說不合理,就是直接置身事外。我原本以為很具有吸引力的形式,卻沒能讓他們積極參與,挺大的失敗。
緊接著在一班的時候,我就事先將要求告知大家,并做好了充足的準備。這樣下來,一班的同學思維明顯開闊很多,口頭表達能力還是強許多。但是還是會有隨意發表議論的同學,還是會有哄堂大笑的結果。一班的孩子在課文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許多自己的想法,雖然很多想法很世俗,但是這樣是他們思維活躍的一種表現,無可厚非。不過今后在舉行這樣的活動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控制整個場面,需要預想到將會出現的種種情況,并事先做好準備。
語文,是培養一種能力,我現在著重于這樣的教學理念,而對于學生的題海戰術,以及死記硬背的要求在慢慢淡化。但愿我走的這條道路會有所收獲。
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 篇15
《桃花源記》是古文中的經典名作,它的文采斐然、意境深邃,是入選中學語文教材古文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古文學習能力也是中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是目前中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不高,雖知學習古文是有用處的,但缺乏動力,“上課乏味”,“內容枯燥”,“難以學好”是學生最普遍的反應,這是和我們執教者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有直接關系的。怎樣讓學生把《桃花源記》學得又好又愉快呢?我頗費了一番心思,現總結如下:
一、從“趣”字入手,做好新課的導入。
導入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與現代文相比,古文因時隔久遠,內容深奧,文章背景與學生的生活也相去甚遠,更需要教師在設計教學導入時要架設古今生活的橋梁,激起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課前我考慮到學校附近有一個聞名清遠的旅游景點----清遠桃源生態旅游區,這里湖光山色,秀麗的喀斯特地貌森林茂密蔥郁,生態原始,四季如春,桃花爛漫,長年煙霧繚繞,仿如人間仙境。于是特地前往拍攝了許多美麗的圖片。當以優美的音樂為背景播放著這些圖片時,學生的情緒一下高漲,自己熟悉的景物出現時,學生還充當起了解說員:“這是桃花湖,里面的魚多著呢,泥鰍、鱔魚……。那里是桃花塢,每年的3、4月份桃花開得最燦爛……。”我再問學生:“這些圖片美嗎?圖片美實景更美,被人們親切地稱為“世外桃源”,據說在一千多年前的晉朝也有一個這樣的地方,同學們想不想去看看?今天我們來學習《桃花源記》。經過這樣的導入,學生興趣盎然,已做好接受新知識的心理準備。這樣能深深吸引學生,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活課堂氣氛。
二、改“講”為“讀”切入教學。
當前的語文課堂中古詩文教學還是停留在以教師串講為主這一模式上,“字字落實,句句串講”,過于重視字詞的解讀和翻譯,常常把一篇血肉豐滿的文章分割得支離破碎,教師講得累,學生也聽得倦。參考了一些文獻和名家的教學視頻后,我決定從朗讀切入教學,先要求先讀準字音和句讀,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由淺入深,由熟讀到背誦,把過去從字詞到段落篇章,變為從整體入手,由篇章段落到字詞,把字詞置于具體的語境中講解。這樣擺脫了傳統把文言文分成諸如解釋詞義、分成串講、歸納全文、布置作業的框框,突出了文章的整體特點,注意了字詞、誦讀、分析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課堂的表現與聽課老師的評價看,效果應是比較好的,評完課后我又特地找了一部分學生了解情況,普遍反應比以前學得容易、輕松、又有趣。后來看單元測驗有關本文的答題,結果也是令人滿意的。
三、從“寫”字入手,進一步理解文意。
以前古文的練習與作業一般是字詞語句或課文的翻譯。后來我注意到其實很多學生都是照抄參考書的,在復習的過程更是發現學生對很多語句甚至段落都沒印象。后來就想了一個辦法:讓學生用自己的話重新寫出課文內容,有能力的學生寫出細節,因為文言文文字精煉,言簡意賅,字里行間大有充實豐富的回旋余地,這樣既訓練了寫作能力,又熟悉了古文內容。
上完課后細細思考,也發現自己很多不足,比如:
1、用辯論的方式去探討課文內在的人文內涵更好。
《桃花源記》中為世人描繪了一幅寧靜淡泊、遠離世俗塵囂的理想生活境界,在兵禍連結,民不聊生的東晉寫出這樣的作品,其中的內涵不言而喻。我先讓學生思考有關桃源人避世是否正確的問題,然后再請幾位學生表達看法,最后引導學生明確:要讀懂一篇作品,必須聯系作品的寫作背景,作者虛構出來的安居樂業、和睦相處、和平寧靜的世外桃源,其實是批判黑暗的社會現實,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上完課好,我仔細思考,這樣的方式似乎是“水過鴨背”,遠不如讓學生先進行一個小型辯論賽后再歸納好,這樣的方式不僅讓學生更深入理解課文內涵,又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還學習到用理據論證自己的觀點。
2、教師熟背課文對學生的示范更好。
黑格爾說:“老師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標準、流暢、富有激情地把課文背下來的話,學生就會被感染,認為背誦課文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從而增強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而且教師背誦經典文本對提高教學設計質量和課堂教學效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深入文本,讀出自我,這是《課程標準》給我們做出的規定;著名語文專家于漪老師就是從背課文、背教案開始,嚴謹治學,扎扎實實,靠硬功夫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只有把書讀到滾瓜爛熟,我們才可能像于漪等名家一樣,達到設計教學如魚得水,課堂實施左右逢源的境界,而這,是其它任何策略和技巧都不可以替代的。
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做,成績是會出來的。
【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07-14
《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07-14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01-22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11-25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11-26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11-13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09-17
《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09-17
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