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番茄太陽》的教學反思
農田里番茄正式轟轟烈烈上市的時候,我的“番茄太陽”也總算熬熟了,不管它是否可看與可口——蘇州市有效語文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今天結束。
一個多月的時間:
從番茄到太陽,從教材到資料,從文本到網絡,從理念到實踐,從復雜到簡單,從混沌到清晰,從疑慮到自信……不知道在其間走了多少來回,靜下心來的時候才發現,把語文往簡單了想,也許是最好的辦法。
不管是有效教學,還是發展性課堂,都以學生為關注焦點,“當下的有效”是保證“持續發展”的基礎,“有潛質的有效”和“發展”應該是同義的。撇開太多的語文術語,語文首先要回答的是:當學生走出課堂的時候,語文老師留給孩子的是什么?
“番茄太陽”是這樣回答的:
留下形象:
給孩子們留下明明“像銀鈴樣咯咯的笑聲”,“一串一串追著人跑”的笑聲,學生走出了教室,走出了學校,耳畔還會回響起明明這樣的笑聲;
給孩子們留下爸爸的大手拉著明明的小手在蔬菜上來回撫摸的樣子,留下爸爸媽媽悉心耐心地教自己的盲女兒摸這摸那的一個個鏡頭;
留下語言:
比如,學生對于“灰暗”的'理解是不是可以韻味豐富一些,除了感受顏色與光線,它還可以用來表示悲觀、憂郁、悲傷、自卑、消極……等好多種心情,同時學會用類似的詞語來表達,比如“明亮”、“燦爛”。這是一種有一定難度的修辭手法的熏陶,如果不是在這篇課文里有機結合著體會的話,講“通感”或是“詞性活用”都會是一種機械與生硬。
比如積累一些表示心情不好的詞語,以及他們相對應的反義詞;
比如體會用形象的方式來表達,用“紅紅的番茄太陽一直掛在我的心里”,而不用“明明的美好品質一直刻在我的心里”,會使文字更加雋永。
留下方法:
比如,怎么讀書的方法。 通過“番茄太陽”,讓學生不僅知道文章可以按從前往后進行“線性”的閱讀,
對于這種情感型的散文,還可以由表及里由外而內由淺入深地讀,還要用心品味著讀。
整堂課我先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心情從開始的“灰暗”到最后的“燦爛”,然后引導學生尋找“是什么讓一個成年人的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心情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在對盲童明明有了聰明、愛笑、善良、漂亮、文靜、活潑……等“粗淺印象”的基礎上再深入思考:這些美好的特點里面,到底是什么東西深深地觸動了作者的心,讓她產生如此大的變化?由此引導學生感悟明明的樂觀與善良,最后感悟番茄太陽的深刻含義。這樣的課堂教學思路,話題集中,思路簡約而清晰,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很快進入課堂狀態。
比如,讓學生知道,閱讀是個性化的,允許每個學生心里有不同的“番茄太陽”。學生說文中的“番茄太陽”是明明的笑臉,是她一串串的笑聲,是她說過的所有的話,是她所有美好的東西……學生還說,爸爸、媽媽也是“番茄太陽”、好心人也是“番茄太陽”,作者也是,甚至還有很多看不見的有愛心的人都是“番茄太陽”……
留下情感和思想:
試圖給學生一個情感的“場”,讓學生不自覺地投入其中,對“樂觀”有一種質的感悟和細節化的延伸,課堂上,我用30秒來讓學生體驗盲童生活,輔之以一段深情的語言:
“同學們,請閉上眼睛——假想,你的整個世界就是這樣的一片黑暗,你看不見藍天白云,你不知道彩虹是多么的迷人,你看不見愛你的爸爸、媽媽,老師、同學親切的臉……你想使勁張開眼睛但你的眼前依然一片漆黑!每天,你要穿衣、洗臉、刷牙、吃飯,你要走路、乘車,你要讀書、寫字……你想看小鳥五彩的羽毛,你想知道春花的燦爛和冬雪的晶瑩,可是你看得見嗎?你看不見,絲毫都看不見!”
讓學生體驗盲童生活的艱難從而悟出明明笑聲里的樂觀這種“沉甸甸”的份量,笑聲是多么的感人,感染作者,感染讀者,感染所有的人。
同時通過語言來鏈接課堂與生活。一首需要學生參與才能完成的小詩就是學生情感和思想的載體。學生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我心中的番茄太陽”,“是病床上一次堅強的咬牙”,“是偶爾考砸試以后一個不服輸的微笑”,“是同桌向我求助時伸出的熱情的雙手……”這些,已經不只是簡單的文字了。
一節課僅僅40分鐘,要有所留下必定需要有所舍棄,與其說課堂是研究“給予”的學問,不如說是研究舍棄的藝術。舍棄,是為了更好的留下。當我得出這樣的結論的時候,其實我已經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因為我經歷了舍棄,但舍棄真的好“痛苦”,所以,直到今天的課上,我還有一些可以舍棄的東西依然沒舍得“棄”。
不管“番茄”有幾分熟,反正都要摘下來,好好品味。“太陽”也該落山了,睡個好覺,不知道明天能不能爬起。
【《番茄太陽》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番茄太陽》教學反思06-17
番茄太陽教學反思09-21
《番茄太陽》的教學反思06-18
番茄太陽的教學反思06-06
番茄太陽教學反思06-25
《番茄太陽》教學反思06-15
《番茄太陽》教學反思01-02
《“番茄太陽”》教學反思10-16
《番茄太陽》教學反思03-14
教學反思之《番茄太陽》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