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的愛》教學反思3篇
《家人的愛》的教學目標就是從生活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體會家人對自己無私的愛,懂得家人對自己疼是愛,嚴也是愛。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家人的愛》教學反思3篇,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家人的愛》教學反思1
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家,明白家庭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懂得因為有了父母長輩辛苦付出的愛,才會有自己幸福的生活,而家人的支持、幫助正是激勵一個人成長的重要原因。幫助學生從家人對自己的關愛中了解到“家人愛我,我也愛要家人,讓家人快樂”。而這種愛的教育,只有在學生深刻體驗了這種愛的無私時,才能升華為更廣大的愛:愛小伙伴,愛周圍的人、并能懷有一顆寬容友善的心。
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從生活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體會家人對自己無私的愛,懂得家人對自己疼是愛,嚴也是愛”,而其中,“體會家長對自己嚴格要求背后深藏的愛”是本課的難點。如何突破這一難點呢?
在學習過程中體現了“近”。教學內容始終緊緊貼近學生的生活,圍繞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與家人的共同生活、密切接觸中,感知、體驗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對自己的關愛。為了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師課前對本班學生的家長進行了采訪,當學生在課堂上聽到父母不顧自己生病而精心照顧自己等感人的事例時,孩子從中體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與為自己成長付出的辛勞,真正打動了孩子的心。
在學習過程中體現了“真”。生活是教學的源泉,也是學生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一直著眼于學生生活中的事例,課堂上呈現的教學內容都是真實、可信的。教學中當教師讀家長的來信時,學生被家人真切的愛而深深感動,師生共同回憶、共同感受、共同體驗這些平凡的生活事例,給學生帶來了強烈的感染力和沖擊力。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個“辨析”環節,例舉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比如“爸爸不幫我系鞋帶是不是對我不好?他為什么不幫我?”“媽媽為什么不給我買玩具?”等生活中學生覺得“我的家人有時對我可好了,有時對我可不太好”的現象,讓學生去分析討論“家人到底對你好不好?到底愛不愛你呢?”通過創設貼近兒童生活的情景來講述父母對兒女愛的故事。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學生在自我的學習活動過程中,自然得出“家人疼我們是一種愛,對我們要求嚴格那更是一種愛”,順利突破了本課學習難點。
教學效果的真理掌握在孩子的手中,本節課真的驗證了這句話,我自認為教學過程環環相扣,從學生高興地回憶起步,一步步體會父母為我們的付出,再繼而體會嚴格要求也是愛,而且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搜集學生的照片制成課件,邀請家長為孩子寫一封信,真實的口述,但是事與愿違,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孩子的東風沒有揚帆起航,我一再的啟發,但是只啟不發,好像在聽故事一樣,只有少數孩子在配合我,課后我反思,孩子太小,體會不到位,而且現在的孩子對于家長的付出認為是應該的,對此并不關心,更多的是關心自己的要求是否得到滿足。讓這節課為孩子提個醒,讓孩子們從現在開始關注父母,了解父母也算是另外的'一種收獲吧。
《家人的愛》教學反思2
這是這學期的第一節《品德與社會》課,我本想,這節課一定會引起我和學生的情感碰撞,也一定會讓生生之間引起情感的碰撞。可是課堂上的情景歷歷在目,我感到有些失落感。因為剛才課堂上的一幕幕淡薄的親情實在讓我不安,究竟怎么回事?這本該是一堂激情四溢的情感課,課前我花了很多心血來精心設計過程,還制作了精美的教具,和老師們研討再三的過渡語,在學生面前怎么也不能引起共鳴。我很想喚起他們內心的回憶,甚至他們的淚水,可是就連情感的碰撞一次都沒有,怎么回事?是不是現在的學生情感不豐富?又或者是現在的學生太世故?也許是整個社會的感情都太淡薄?這些思考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我觀察著他們,為什么談起SHE他們會眼睛瞪大,還會不約而同的唱出聲來,那情感碰撞的可真是快!為什么談到家人、談到父母卻沒有碰撞呢?是父母及家人的愛不夠多?可是大家都是在父母、家人的愛中長大的呀!我開始反思自己了,從課堂的設計,到課堂的過渡語,還有我和學生的交流,到底問題在哪里呢?忽然我的思想一震,對,就是問題的設計,我讓學生把發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記憶最深刻,最能感動人的事情講出來,可是在大家的生活中能感人的事情有多少呢?每個人成長的經歷中都會有嗎?不,不會。父母、家人對自己的疼愛,應該是體現在每時每刻點點滴滴的小事中,比如一個充滿愛意的眼神或者動作,還有書上提到的一張充滿愛心的照片,一次生日晚餐,名字的來歷……,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交織成了一張張細密的親情網。而我非要他們找印象最深、最感人的事,學生想到的最感人的肯定是大事,比如死里逃生、住院家人輪流守著、看著……,我意識到了,其實我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我給學生畫了一道圈,讓他們在圈里找,可怎么也找不到!像這樣的感人的事情,生活中會經常發生嗎?學生熟悉嗎?學習新課標以后,我們都會說課堂要回歸生活,回歸真實。我們要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尋找生活中真實的事例,用學生熟悉的生活體驗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難怪這節課沒有感情的碰撞,因為多數孩子沒有這樣的感人體驗,沒有這樣的感人經驗,當然也就沒有感人的情感碰撞了!
現在我的頭腦清醒了,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到底怎樣貫徹新課程的理念,不就是要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真實體驗嗎?精心設計的提問,就因為一個字,無形給學生的思維畫了一個圈。如果是現在,我會和學生一起想,每天從早到晚和家人在一起都干了些什么?家人對大家都說了些什么?讓學生從平淡的小事中體會家人的愛,了解家人對自己寄予的希望和培養教育自己的苦心,相信這樣的課堂一定會讓師生、生生的情感交融、碰撞!
《家人的愛》教學反思3
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家庭中的點滴事例,感受到家人深厚的愛。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結合一年級學生的思想實際,讓孩子在具體、真實的事例中感受到家人的嚴格要求同樣也是愛。本課教學的設計,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體現了品德與生活課程生活性的特點
陶行知先生在談到品德教育與生活教育時曾說過: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性是品德與生活課程的一個顯著特征,教師在教學中體現了這個特點。
首先,在學習過程中體現了“近”
教學內容始終緊緊貼近學生的生活,圍繞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與家人的共同生活、密切接觸中,感知、體驗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對自己的關愛。為了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師課前對本班學生的家長進行了采訪。當學生在課堂上聽到父母精心照顧生病的自己、連續幾年始終如一為自己煎藥等感人的事例時,孩子從中體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和為自己成長付出的辛勞,孩子的心被真正打動了。
其次,在學習過程中體現了“真”
生活是教學的源泉,也是學生認識世界重要途徑。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一直著眼于學生生活中的事例,課堂上呈現的教學內容都是真實的、可信的。教學中當教師讀家長的來信時,學生被家人真切的愛而深深感動,師生共同回憶、共同感受,體驗這些平凡的生活事例,給學生帶來了強烈的感染力和沖擊力。
因為教師在教學中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以現實生活為課程的主要源泉,符合品德與生活課程倡導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導生活的新理念,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體現了品德與生活課程開放性的特點
在教學之前,教師請學生進行了課前參與;回憶自己和家人共度的快樂時光,以及家人關心、照顧、疼愛自己的事情:收集與家人在一起的快樂生活照或圖畫,并拿到課堂上與大家分享。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首先受到了一定的自我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了學生家庭生活中的資源,播放了家長講述的關愛孩子的具體事例,將教學資源最大擴充,充分利用。
在課堂教學之后,教師沒有將教學內容停留在此,而是引發學生思考:“我們感受到了家人無微不至的關心、濃厚的愛,應該怎樣做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我為家庭添歡樂。”對本課的教學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延伸。
結合這樣的案例,學生們就能自發地聯系到自己的生活,結合自己的生活事例來說明想法和自己的認識,從教學效果看,這種設計是比較成功的——教師既做到了充分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又有針對性地解決了學生在生活事件上的認識問題,這是本課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家人的愛》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家人的愛》教學反思06-21
品德《家人的愛》教學反思03-30
《家人的愛》教學案例與反思07-08
《家人的愛》案例與反思07-08
《家人的愛》教學反思范文(精選5篇)11-24
品德《家人的愛》課堂教學反思01-22
《家人的愛》教學設計11-23
家人的愛教學反思09-11
《家人的愛》教學設計范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