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他們的難處》教學反思
《想想他們的難處》,內容是教育孩子們要理解殘疾人、同情殘疾人、幫助殘疾人、尊重殘疾人。課上老師通過事例、資料引導孩子們了解殘疾人。本課是依照課程標準中“遵守公德”的有關要求編寫的。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想想他們的難處》教學反思,希望能幫助到您。
《想想他們的難處》教學反思(1)
體驗學習是品德與社會課程重要的學習方式,其價值在于每一個兒童在活動中獲得的真實感受。那么,怎樣開展體驗活動,才能讓學生真的有所觸動,有所感悟呢?上文中的案例似乎給了我們這樣的啟迪:
一、一境多用。深入挖掘資源
在教學中,活動情境作為教學資源并不是開展得越多越好。多不如精。過多的活動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利于進行深入的體驗。一般情況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注重體驗活動的選擇,但是卻往往會忽略對活動進行深入的挖掘,沒有收到應有的教學效果。一個活動情境,各有側重點地反復活動,有利于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體驗,能讓體驗活動本身發揮最大的效用。
以上文為例,“從教室后面走上講臺,在黑板上的方框里寫下自己的名字”這一體驗活動一共進行了三次:第一次,活動的設計意圖在于讓孩子體驗常人完成此項任務的簡單快捷;第二次,活動的設計意圖旨在幫助學生感悟殘疾人生活的不易,激發學生理解、尊重殘疾人的情感;第三次,活動的設計意圖旨在幫助學生體驗幫助殘疾人的快樂,堅定其關心、幫助殘疾人的信念。同一個活動情境,重復活動了三次,每次的活動意圖不同,但都緊扣教學目標,層層遞進,實現了教學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二、提前預設。巧妙調整點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只有當他被學生去追求,獲得親身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學生的道德不是“灌”出來的,而是通過體驗“悟”出來的。但是,不是“灌”而是“悟”,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棄自己的輔助作用,任由學生自發完成。實際上,學生參與體驗活動,獲得深刻的感悟,很多都是教師充分預設,并有意識地進行針對性啟發、引導的結果。
以上文為例,學生第二次蒙眼完成任務時,跌跌撞撞、縮手縮腳的樣子必然會引發學生的笑聲,是教師早已預設到的情形。實際上,學生會笑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學生笑了之后教師茫然無措、無法應對,任由課堂由嚴肅變為滑稽,使體驗流于浮泛的窘狀。面對窘狀,教師胸有成竹,采訪發出笑聲的同學“你為什么笑?”,采訪蒙眼的同學“被別人笑,你是什么感受?”,換位思考“那些剛才笑的同學靜靜地想一想,如果是你與蒙眼睛的同學調換位子,是你被蒙著眼睛,被別人調笑,你會是什么感受?”三個連貫的問題實現了課堂的逆轉——笑聲消失了。透過學生們逐漸嚴肅、專注的目光,我們確實感受到了學生在自我體驗、自我反省、自我構建。絕地反擊,變“山窮水盡”為“柳暗花明”,彰顯的是教師準確預設,巧妙調整、點播的`功力。
三、擴大參與。帶入全體學生
品德課教學的對象是全體學生,目標達成的受眾也應是全體學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體驗活動的參與面,不能讓活動成為某些學生的表演,而大多數學生成為抱著與己無關心態、作壁上觀的“觀眾”。只有將更多的學生帶入活動,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用心感受和體驗,才能出現精彩的體驗活動,收獲深刻的活動體驗。
以上文為例,如果教師僅僅關注蒙眼參與體驗活動的同學,只對他進行采訪,那么,無論以“從教室后面走上講臺,在黑板上的方框里寫下自己的名字”為任務的體驗活動開展多少遍,他也只是一個人的體驗。班級里的其他學生始終是無所事事的看客。此處無所事事,他處必然生事,竊竊私語、大肆調笑等不利于教學目標達成的行為也就成了必然。教師的可貴之處在于,眼里有全部的學生:蒙眼學生的活動體驗是教學的寶貴資源,需要采訪,觀看(甚至嬉笑)學生的內心體驗也是寶貴的教學資源,也需要采訪;蒙眼的學生在完成體驗任務,觀看的學生在教師有意識地引導下(“聽了蒙眼學生的心聲,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么?”)也在幫助蒙眼學生完成既定的體驗任務,而且,這種幫助還恰恰就是本課教學要達成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真正實現了課上無閑人,人人有感受。
四、多方互動。交流深化感悟
馬爾克林斯基曾說:“智慧是不會枯竭的,思想和思想相碰,就會迸濺無數火花。”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也曾指出,“學校師生、家長、社區人員以及周邊從事各種職業的人都是重要的資源”。由此可見,課堂體驗活動中,每個人的體驗感悟都是寶貴的課程資源,創造條件,相互交流就有可能生發出更多、更深刻的體驗和感悟。
仍以上文為例。課堂教學中,教師一直努力地在促成學生與自己,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對話。前者,如第一次正常完成活動之后的采訪(很簡單)與第一次蒙眼完成活動之后的采訪(太難了)的對比。學生在自己迥然不同的活動體驗的對比中認識到:肢體健康時很容易完成的任務,因為肢體健康狀況的變化,變得非常困難,由此更好地理解了殘疾人的痛苦。后者,如面對笑聲,引導蒙眼同學說自己聽到笑聲后的感受,再引導發出笑聲的同學們針對蒙眼同學聽到笑聲之后的感受談自己的感受。正是這樣的互動對話,吸引了學生。在牢牢抓住學生注意力的同時,讓學生生成更多的感悟。
綜上所述,努力做到一境多用,深入挖掘資源;提前預設,巧妙調整點播;擴大參與,帶入全體學生;多方互動,交流深化感悟,是我們品德教師組織和實施活動,幫助學生獲得真切體驗的應然追求。
《想想他們的難處》教學反思(2)
本篇課文引導學生從一些知名的殘疾人入手,了解他們身殘志堅的崇高品質,感受他們在平常生活工作中看似尋常卻又不尋常的事跡,引發情感共鳴,懂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并且積極主動幫助他們。因此我覺得本課設計應該先從形象感知入手,讓學生從這些殘疾人的實際入手,考慮他們的種種難處,由此奠定情感基礎。然后學習他們的感人事跡,知道他們與命運抗爭的不屈精神,由衷地產生敬佩之感。認識與情感已經形成,接下來關鍵的是要指導行動,讓學生知道對于身邊的那些殘疾人,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最終實現知行統一。
在上課時,我臨時改變了教學導如入,沒有按原來設計的方案進行教學,而是要求學生用左手寫幾個字或蒙著眼睛寫幾個字,追問學生:與平時寫字相比,你有什么感覺?學生普遍意見是:困難,不方便。我進而導入:讓你們這樣寫一會字,你們就覺得很不方便,可你知道嗎?世界上還有很多人一輩子要這樣寫字,這樣干別的工作,他們的難處有多大?揭示課題:想想他們的難處。自我感覺這樣的導入效果不錯,讓學生在情景模仿中設身處地地為殘疾人進行考慮,換位思考他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的種種不便,讓他們從心底明白,殘疾人真的非常需要他們的幫助,激發了學生的愛心,培養了學生的責任心。同時知道殘疾人在生活上、工作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感受殘疾人身殘志堅的可貴品質,從而能尊重殘疾人,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并積極主動幫助他們。
課堂上學生對霍金的故事很感動。他在那樣的情況下,只用自己的手指,寫下了科學巨著。相比自己有手有腳,有健全的身體,不好好讀書真是太不應該了。在教學中我應抓住時機對平時學習缺乏自覺性的孩子交流,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同時,我還深深地體會到新課改給教師帶來的挑戰,教師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而在這方面我還存在著不足。
【《想想他們的難處》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想想他們的難處》教學反思03-30
品德與社會《想想他們的難處》教學反思范文09-21
多為他們想想教學設計02-03
多為他們想想的教學設計01-22
多為他們想想優秀教學設計01-23
多為他們想想教學設計范文01-23
《多為他們想想》說課稿02-01
《多為他們想想》精品教案01-22
讓我想想教學反思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