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中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4篇)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么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新課改中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新課改中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1
源遠流長的傳統語文教學模式,雖然有很多優點,但用現在的眼光看,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束縛了學生的個性,而且也讓我們每一位一線語文教師教得很累。本來以為"課改"會讓我們輕松一點,可是半年下來,沒有感到絲毫的輕松。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新的評價機制,需要我們花大量的時間、大量的精力去理解適應;同時新課改第一年,家長、社會、教育部門的密切關注,這些都也讓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雖然我們高一語文備課組教齡都在8年以上,教學經驗最少的也經歷了兩個大循環,但我們一致覺得,每一個人都象工作第一年剛剛上崗的新教師,緊張加忙亂。回顧這半年來我們的困惑、思考與實踐,我們不能說有什么經驗,只有一點點甘苦,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們面對的是課程結構的變化。
以前的高中語文教學,課程相對固定,很少變化,是一種穩定的結構。而新課改突出了發展個性和以人為本的概念,相應的對新的課程結構就提出了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較高要求。具體體現為壓縮必修課時,增開選修課,以提供較充分的個性化空間。以前高中3年的語文內容,在新課標中壓縮為5個必修模塊,在高一、高二共兩個半學期內完成。另有3個半學期左右的時間,學生可用來選修。選修課現在設計為5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每個系列又可設計若干模塊。必修課每個模塊計2學分,學生修滿10個學分,可以達到基本水平。選修課學生依個人興趣自選4個模塊,修滿8個學分后,與必修課共計18學分,這樣就可算作語文科目合格。
課改大大壓縮了必修課的課時,我們的周課時數減至四節,課時減少了,授課內容卻不減反而增加了。新教材每個必修模塊包括四個單元的閱讀鑒賞、一個單元的表達交流、一個單元的梳理探究和一個名著導讀,相當于舊教材的一冊書,而新課程要求一個學期修完兩個模塊內容,也就是說,舊教材一年上完的內容新教材要一個學期上完。于是,期中考試前我們高一師生就是在與時間賽跑,與有限的精力作斗爭,一路奔跑,好不容易到達一個終點,還沒來得及喘息,又要向下一個終點奔去。課改,變成一滴滴的汗水,凝成一個大大的"累"字,我們被這個大大的"累"字壓得無暇去體味課改帶來的益處。我們的困惑是,新教材,如果要以師生的趕和累為代價,那它的存在價值到底有多大?不要說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就是讓學生的身心得以舒展一下也難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那么多的內容,這的確是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但在接下來的必修2中,這個問題就緩解了不少。因為教完必修1后,我們全組教師一起進行了認真的總結與反思,大膽地對教材進行了取舍、處理,縮減了一些內容。比如第二個模塊中的演講詞單元,本單元的重點在于拓展運用,所以我們只用了兩個課時以本單元的第一篇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和第二篇著名的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兩篇演講稿為范例,讓學生掌握一般演講詞的特點,把口頭的演講訓練放在課前口語訓練甚至平時的課堂發言中。同時我們加大課堂密度,爭取有效的授課時間,基本上每一節夜課我們都用來講課,很少考試。果然,時間夠用了,期末實現了我們留出一個半星期總復習的預期。但與此同時,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開設必修課的目的,是構建語文基礎,可是略有教學經驗的人都知道打基礎是不能開快車。語文各種能力的養成不是一瞬間就可完成,語文素養的形成靠積累、感悟,運用,哪一樣也少不了分析和訓練。
缺乏了分析和訓練即使能形成也終究是薄弱的,是難以提高的。新課程中盡管回避了訓練的話題,而參照其"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的表述,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它暗示了在教學中運用知識與能力去分析文本和訓練能力的必要。但現實是課時這么少,幾乎每節課都要講一篇新課文,這與鞏固基礎的初衷有些矛盾。比如,必修1第四單元是新聞單元,這個單元和高考語言運用考點的新聞壓縮直接對應,我們精心挑選了一些這方面的例題、練習,但是就是沒時間給學生做,本應期中考試前就完成的練習內容,直到期末復習才安排下去,而這距新聞單元的學習已經很長時間了。最突出的就是文言文教學,無論是舊教材還是新教材,文言文總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往的文言文教學很注重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而新課程似乎弱化了語文的工具性,更注重語文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那么,課改形式下有限的課時里的文言文該怎么教?同時還有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就是很多很好的甚至是必須的語文學習習慣(以往學生語文成績好很大程度得益于這一點),因為搶時間,學生每天只是疲于應付新內容,沒有時間復習、整理,所以并沒有形成。我想也許是新課標這樣安排有些理想化,也許是我們在思路和方法上還存在問題,我想這是我們下一個學期重點要突破的一個難題。
再來說說選修課,本學期學校在高一年級開設了校本選修課。學生學習的自由度大了,老師講課的靈活性大了,大大激發起了教學雙方的興趣。我們備課組以打通教材和高考為出發點,結合學生實際,開設了一門《中國當代名家導讀》的選修課,結果深受學生歡迎,這一門課的選課人數達到了人。
課改給我們的感受是"累",但"累并快樂著"。
解讀教材之樂。
語文教師難當,沒有哪一個學科會讓教師在上課之間,首先思考的是"教什么?",而語文課就是這樣,限制中包含著自由,有限中孕含著無限。語文學科本就是人文性、藝術性最強的感性學科,在各科教學中最講求個性,也最能體現出教師的個人氣質和才智學識。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師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也就是說在新課程標準和《大綱》背景下,語文教師對教材地處理和運用可以是豐富多采而各具特性的。可以說,教改給了我們很大的空間,當我們在課堂上以自己的文化底蘊、知識功底、價值取向搭建起文本解讀的平臺,以認知價值、審美價值、發展價值引導學生與文體進行"精神"對話的時候,那種快樂是難以言表的。比如,我們學《史記》中的《鴻門宴》、《項羽本紀》,我們如果用心體會,就會發現太史公對項羽作為一個悲劇英雄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是抱著高度贊賞的態度來評價的;揚項羽即意味著某種程度的貶劉邦,而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如果我們繼續思考,就會發現太史公的作為漢朝臣子蔑視至尊的權貴而又不得不隱晦表達的深層用意。也許這種解讀,未必符合史學專家的正統,但是誰都不能否認,這種語文學習可能就是太史公和我們后人在作跨越千年的對話,哪怕這種對話可能有著許多誤解的成分。我們在處理教材時設置一些相關的情景,介紹一些背景知識,學生自己就把思考推進到這一層面。
新課改中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2
這學期,我們讀古代詩歌,從《詩經》《離騷》到漢魏晉詩歌,我們從這些飄逸著歷史流風遺俗的詩句中,遙想那個時代的興衰和個人悲歡;我們讀《赤壁賦》、《囚綠記》《荊軻刺秦王》我們深深感受到有那么多如此壯
闊而又形態迥異的人生奮斗軌跡和生命的選擇;學習《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飛向太空的航程》對人類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而感到由衷自豪;在名著導讀中,穿越時空隧道,與孔子、巴金、雨果、狄更斯進行思想的對話,借他們的智慧之光照亮我們的生命旅程。
當然新課改對備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目標的設定由單一統一目標變為多元多層次目標,讓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提高;備課時的知識準備要更充分,更重要的是備學生的可能,盡可能多的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考慮在內,選好切入點和提問方式,把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作為我們備課的出發點和歸屬點。
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與教學方式的提高。
新課改的教學方式,以學生自主建構為特征。《課程標準》建議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方式的轉變中,新課程特別將"自主、合作、探究"作為重點進行倡導。
由于課程改革剛剛開始,一開始我們對課程的認識還不能很快到位,即使認識到位了,實踐也不能很快地跟進,也有過誤區。比如說,偏面地認為"新課程的課就是要新",于是在課堂上花樣百出,有時課上強調所謂的"自主",而學生實際都是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活動,他們非常"忙碌"地,興致勃勃地交流著、匯報著、表演著……而學生并沒有時間進行思考。一講"合作"就是"小組",什么課都是小組討論,什么內容都要通過小組討論來"解決",而很少考慮討論的價值。再有有時,合作是合作了,但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合作過程是簡短的,討論研究是匆忙的,因此,學生往往拿不出什么結果或結論,感到非常茫然。
通過校內的跟蹤聽評課以及教育學院的展示課,我們及時反思,認為從根本上說,這一誤解是與我們對新課程標準的精神領悟不到位有關,從而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膚淺與浮躁,甚至于有些急功近利。我們得出的結論是"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多種方式體驗",應該是有條件的。它取決于正確的價值取向,一切脫離學習內容、違背語文特點、不符實際的、節外生枝的體驗,應當慎重。自主學習,應該在于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在這個前提之下,在面對相同學習內容的情形時,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方式、學習的伙伴,以飽滿的情感來展開學習活動,才能將自主學習落實到實處,避免虛假的自主在課堂上的出現。合作學習要以自主學習為前提,在經過獨立思考后進行合作學習才有效果。真正的合作學習,必須要用在刀刃上,用在突破學習的難點上。而不是為合作而合作。合作學習是通過多人的頭腦在討論中碰出智慧的火花來解決有一定難度和深度的問題,而不是一般問題。因此,合作學習的組織,也必須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積極發言,從而得以發展。同時不要一有問題,就組織學生探究,如果探無可探,以學生的實際究無可究,還是結合傳統的講授為好,要把"實"與"活"結合在一起,把"預設"和"生成"結合在一起。
半年的課改實踐,我們遇到的問題不少(也許是我們對課改理念認識得還不夠深入、透徹吧),但我們相信,課改之路,雖有荊棘,但沿途的風光無限。盡管有著這樣那樣的想法,但為人師的我們還是在課堂上充滿愛心、竭盡所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力求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和目標,并且相信,無論如何,課改都將有益于孩子們的成長、發展,都將促進教師的不斷學習與提高!
新課改中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3
回顧一學期的高一語文教學,我覺得有幾點做法讓我頗感欣慰。
1、從文史角度來進行語文教學,大膽創新。
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規定,新課程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據這樣的一條理念,我盡管是在復習課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語文的審美教育,無論是講《論語》等古典文化,還是講中外名著;無論是上作文課,還是在做語言文字的訓練,我都會力求從語言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漢語的豐富性與生動性;運用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領會語言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從比較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我們在本學期開設的公開課《氓》,這是一篇詩經作品。《詩經》的出現不僅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志,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相當高的地位,尤其是《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后世文學影響最大。在篇目數量上,選入課文的《詩經》作品僅《氓》與《采薇》兩篇。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這兩篇的詩歌,從思想性與藝術性兩個方面對《詩經》有一個比較全面、清晰的認識,對《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源頭也有一個線索性的認識,達到“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提高自學鑒賞《詩經》能力的目的。
為此,我教學《詩經》兩首總的教學目標是:以《氓》和《采薇》為教材例子來解讀《詩經》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及其巨大的影響,讓學生對《詩經》的認識不是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體的感知,為他們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三維目標”的制定上,我是這樣設定的——
在“知識與能力”目標方面,我將結合中國文學史講授《詩經》的產生、內容、藝術手法等知識,努力提高自學《詩經》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立足于《氓》與《采薇》的內容和藝術手法,立足于品味具體的詩句,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人物形象與人物情感,并結合文學史作適當大拓展,達到“點、面”認識的目的。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方面,重在從古代婚姻制度及婦女特殊的社會地位上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對女性的尊重上來。適時聯系現代社會的婚姻現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婚姻家庭觀念,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有責任的好男人。
另外,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我在教學時,采用“話外音”,即把現代流行音樂中關于愛情主題的歌詞作摘要引用,以淺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例如,講解“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時,我就引用流行歌詞——“愛你沒商量”。同時,為了配合這種教學方法的落實,我把課文內容的解讀設計為五個“樂章”,即“婚姻的第一樂章:我的美麗的`追憶”;“婚姻的第二樂章:我的傷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樂章:我的難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樂章:我的痛苦的吶喊”;“婚姻的第五樂章:我的毅然的決絕”。
2、帶學生去“寫景”,是本學期作文最成功的一次。
由于學生閱讀面窄,閱讀量少,平時時間大多被數理化等占據,對語文接觸較少,多數學生僅僅在語文課上與語文“見面”。因此,每周一篇作文,除了讓學生練筆與練思維之外,更主要的是讓他們去尋找相關的作文材料,從中積累寫作素材。講評作文最好是與范文相結合。因為范文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切合每次作文的要求。這樣,學生在每次作文之后,能獲得更深一點的體會,有助于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時,如果就拿本班學生的作文作為范文,還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還有,對作文寫作的指導,最好是每次講一種寫作方法,而下一篇的作文就要求學生嘗試著用上這種寫作方法。但必修二第一單元是學習寫景散文,景物描寫要抓住景物特征,還要在寫景中突出自己的感情。而景物因人的主觀色彩而異,因此,親近自然、認識自然、欣賞自然、描寫自然、抒發情感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學生到自然里去。不過,在寫作前教師一定要結合第一單元課本的寫作特色先與學生進行指導,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這種在親身體會下再結合學過的寫作方法來作文學生是不怕的,而是他們都覺得很有內容可寫,也明白寫景文章該怎么寫。
3、對文言文的復習,我覺得多讓學生朗讀課文、背誦重要篇目更能讓學生產生文言語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淺易的知識。
比單純講解古代漢語知識效果顯著。另外,我覺得復習文言最好是貫穿于每天語文課里,讓學生天天接觸古文,天天培養文言閱讀的語感,有助于今后獨立閱讀古代文化典籍。
4、教師要有一顆鉆研的心,要博覽書籍。
教師鉆研不僅指要鉆研教材,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對具體的模快要形成一個系統,而不必拘泥于現成的參考書、輔導書或參考答案。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有效進行復習。例如,我教《蘭亭集序》與《赤壁賦》時,我就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來指導學生理解課內容,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而且認識也深入了一些。
新課改中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4
培養高中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綜合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重視“寫”在整個語文綜合能力構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導學生熱愛習作,練就學生扎實的寫作功夫,在高考中寫出寫啥像啥的作品,使之獲取較高分值,歷來是同行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的一項重要課題。作為指導者,首先應當樹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階段性全局觀念。既要辯證分析學生通過初中階段所進行的一系列作文訓練而達到的水準,又要用發展的眼光來指導高中語文作文教學;這就要求我們無論在指導思想方面,還是在具體實踐操作方面,都應有周密的計劃性、嚴密的科學性、訓練力度的強化性,行文運筆的深廣性及靈活性。
一、把握練習內容,分塊收集習作素材。
古人說“無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能收集并寫出文章的事物可謂浩如煙海,寫作信息無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經過艱苦的選材過程及思維方面的沉淀,通過“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的人為創造活動之后,如此無限量的寫作信息,卻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時代基調,階級色彩,社會道德意識,民情風俗觀念,集個人而成的群體粗線條情感喜惡的規范和影響。這樣,在特定的時代或時期,就把無形的寫作信息無意識地納入或寬或窄,或深或淺,或長或短,或濃或淡,或急或緩的創作主渠道中。這些創作主流,雖也呈現出縱橫交錯,繁雜紛呈的特點,但一定程度上卻粗線條地、清晰地凸現出了短期內不易變更的題材集中意識。準確把握這些有形題材,以此設置習作達標規程并明確達標原則,在實踐操作中使之具體化,就會減少作文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作文教學日趨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體現出作文教學的科學性。
宏觀上把握好訓練題材內容,使學生對作文訓練有一明確的標的。這就要求指導者積極關注生活熱點話題,重視對社會焦點問題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練習的題材內容可直接或間接或有所側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幾個方面:①愛國主義;②遠大理想;③傳統美德;④奉獻精神;⑤弘揚正氣;⑥見義勇為;⑦艱苦奮斗;⑧健康心理與熱愛生活;⑨望子成龍與家庭悲劇;⑩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市場經濟與腐敗現象;?環保意識的增強;?做人與處世;?以自“我”為中心與以天下為己任等等。這些題材的設置,并非一陳不變的,可在此基礎上刪削,增多,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項工作,指導者一人足可勝任,但付出艱辛努力的是時卻帶有極大的刻板性,可適當“拋磚”(明確方法,做出示范)而“引玉”(要求學生參與進來,爭做確定題材內容的先鋒)題材內容一經確定,就要圍繞它做好系統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給學生,分任務到組別,成塊狀收集材料;教師只負責劃分并審訂材料而成冊,把主動性完全交給學生。
二、擬題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閱卷中,改卷人對沒有文題的作文是深惡痛絕的。而沒有一個新穎,別致的文題,讀者對于整篇文章,從心理上說,一開始就有一種慵懶,困倦的情緒。文題擬得好,對一個有一定學養,訓練扎實的高中學生來說,文章已成功了大半。比較下面一組同一題材不同文題的擬定,即可看出一些端倪。題材:熱愛家鄉文題:A。我的家鄉B。托起黑太陽的地方
同是寫我的家鄉——一塊產煤的地方。兩文都寫煤礦工人為了家鄉,祖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暗無天日,充滿險情的礦井中不辭辛勞,默默奉獻的生活實況后,發肺腑之言而成文,抒寫了一曲贊美煤礦工人的頌歌。但比較文題,B顯然更勝一籌。如何擬題,使之更具豐富的美感效應呢?
⒈抓關鍵句擬定文章題目
有的文章,在確定材料后,文題的確立一時難以定奪。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話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語言,在文中有緊扣主題、畫龍點睛、深化主題的作用,對內容而言頗具提綱挈領的`核心效應,便可適當考慮以之為文章題目。80年代中期,《送你一只金鳳凰》問世。作者反映的是隨著黨的政策好轉,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社會現實。作者把如此宏大的主題放在一件極小的家庭生活矛盾中來深化。家景不好的蓮姑向狹隘自私的桂嫂借春花牌自行車一用,在自行車出小毛病之后,桂嫂揚言要蓮姑賠償損失費;文中有蓮姑一句氣話“秋收結束,我送你一只金鳳凰。”一句平淡的話,被作者別具匠心地用來做題目,卻顯得極有深意,把黨的正確領導下,人民日漸走上幸福之路的主題深刻反映出來。
《作文成功之路》2000年1期例文(P14)《一生走不出你濃濃的愛》,作者用飽含真情的語言把一些平淡的材料以鋪陳疊加的形式表達出來,文中每寫一事一段,共20段,用近乎流水帳的形式,寫出母親對我20年如一日的深切關懷。文題用了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話,把全文瑣碎、平淡的材料緊串在一起,使文章形如一個橡皮套袋:材料越多,內容越豐富,套袋就會更圓,母親為兒一生操勞的形象也就越來越豐滿。這句話就起到串連材料,點明主旨的作用。這樣,作品也因之而增添了無窮的亮色。
⒉材料來擬定文題
名家作名文,離不開想象和聯想兩種心理活動過程。指導學生巧妙運用聯想習作,是高中作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高中大部分學生常寫出因思路堵塞、視野不廣而就事論事、就事寫事、寫完了事的文章。這些聯想不豐,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體文章,有如先天氣血不足,后天有失調養的少年,蔫癟而列絲毫生氣。這是指導者的心頭大忌。而聯想卻加強了眾多事物間的聯系,使眾多事物抱緊成團,讓材料內部體現出較強的類比性及對比度,我們從積極修辭的角度,可審視到這種類比性及對比度給文章帶來濃厚的和強烈的美感效應。如余秋雨《臘梅》這篇散文,文中體現了某醫院護士小姐們憑著高尚的敬業精神,以極富生活情趣的具體活動——雨中護花,雪夜護花,雪地數花等感人至深的情節,撥開了彌漫在眾多身患絕癥的病人心靈天空上的厚實陰云,使他們在朵朵含笑綻放的臘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對生命的強烈渴求。最后全都病愈出院。文章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礎材料(病人在護士小姐的精心護理下病愈出院)與聯想材料(梅花不屈從于惡勢力,與風雪相抗爭的高潔可喜之性情),通過聯想結合在一起,緊扣住材料之間的類比性,圍繞聯想材料來擬定文題。這樣擬題,從內容上講,可以加重加厚作品,使主題得以較大幅度的凸現;從修辭角度上說,這種具有類比性材料的反復疊加,本質上對主題就有鮮明的強調作用。此類文題的設置,因為它在形式上隱含了基礎材料,讀者對文章的內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帶有較大的模糊性。也正是這種模糊性,使文題本身具有較大信息張力的同時也為讀者了解全文主旨設下懸念。而從讀者欣賞作品的角度來說,其思維過程為:文題——聯想材料——基礎材料——主題。這一過程與作者的創作思維過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題后,最先關注的是聯想材料、基礎材料,進而涉及基礎材料;讀者在對文題、聯想材料、基礎材料進行分析感悟之后,才能叩響文章主題之門。也就是說,讀者思維過程要歷經一段漫長曲折的路途。從這個意義上說,圍繞聯想材料擬定文題,可以使主題得到深化,增添作品亮色。
三、轉未知入已知領域,嫻熟運筆。
前文表達了平時收集素材的重要性,并提出成塊狀收集整理素材的方法,形成有形的戰時軍需。但由于近幾年高考命題走向有遠離現實生活熱點,命題內容呈現多向化走勢的特點,學生往往望題興嘆,無所適從,硬著頭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筆者認為,作文命題的形式和內容是無形的,雖然我們加強平時積累,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形成塊狀的知識結構體系,但面對幾乎沒有規律的命題形式和內容,平時的積累就變得格外疲軟。此時,轉未知入已領域,嫻熟運筆,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是作文成功的關鍵所在。面對陌生的命題范圍,難以下筆,這是現實,是必然。但我們可在不超出命題范圍的情況下巧妙轉換擬題,并在文中充斥進我們熟悉的素材,嫻熟運筆,寫成文章。如1999年全國考題要求“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作文內容范圍,自擬題目,寫出文章。
這樣寫,固然可以,但難出佳作。試想,一些中、小城市、農村的學生,有多少人能對這一涉及科技發明的文章作淋漓盡致的發揮,但傾向于這一主旨的學生不在少數。于是,他們必然陷入握筆難書,舉“腦”艱難的境遇中去。而一位考生,自擬題目:《傷心兒女》敘寫三位不孝兒女,原想通過移植記憶,摸清母親遺留下來的家底,可記憶移植之后,兒女們看到的是母親的艱辛,母愛的偉大,母親的忍辱負重。這樣,作品就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考其原因,作者完成轉未知領域入已知領的思維過程,對平時訓練的“傳統美德”題材中“孝”這一古老而年輕的話題進行重新審視,并取得較大成功。
新課改中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5
剛帶學生時,發現很多學生有淡化語文的情緒,忽視它,認為它即使不用功學,一樣可以考個不錯的分數,我甚至也曾這樣想過,但,一年的處于游戲狀態的學生和我,發現考試的結果并不理想。不理想就得找原因。原因是我們的不踏實,盡管我們的課堂很活躍,可是,卻少了實實在在的東西。
我經過思索,和四處請教,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學生的成績終于日漸起色,結果,每一次考試我們都比較理想,學生們也更加相信我這個像姐姐一樣的老師了。
首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得心里有譜,有個清晰的思路,知道自己三年的目標,和每個目標的實行階段。大的講,就是這一年我需要做什么,比如,我在高一時,目標是讓學生喜歡語文,對語文感興趣,廣泛的給學生介紹語文的魅力,讓我們一起沉浸在語文奇妙美好的世界里。高二時,漸漸進入正題,接觸高考脈搏,踏踏實實的學習,理出高考要考查的大體知識點,最好的方式是記筆記。高三,強化訓練,從專題到全面,經過多次實戰演習,學生即使面臨高考,也可以少幾分畏懼了。
其次,我認為語文教師比較感性些,最好和學生走的較近些,心與心的交流更能帶動學習的動力。學生寫周記,會常常說些心里話,老師不妨多關注一下,更可以和他們談談,這樣,學生會覺得老師很關心他,從而認真學習。同時,你也在不經意中,被學生銘記了。
最后,無論何種技巧,都少不了你的認真。踏踏實實備好課吧,有一句話“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用在這里雖說有些過,但也是個啟發。課下要花時間去備好課,要廣,要深。而課堂上卻要把它壓得很薄,很精。這樣,學生才會好吸收,不是那么累,才能進步的快。這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的結果埃
其實,我們每個老師都想出好成績,所以不努力,還是不行的,不要太相信自己以前的知識和經驗,時代在變化,學生也是變化的,老師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啊!點滴心得,與君共勉!
學理念方面:我一直認為教育應該是一種潛移默化式行為,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成長。語文教學同樣如此,如果總是強調學生必須背過、必須默寫過,必須理解等等,看似在強調知識的重要性,實際上卻會在無形中增加學生的壓力,讓他們感到學習是任務,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這樣就容易扼殺學生那份對語文的發自內心的喜愛與迷戀,因而就抹殺了語文教學的初衷——語文素養的培養。
我認為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尤其是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容易起到感染、熏陶作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所在,我們應該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精彩之處,用心去體會、揣摩,發現其中的美,發現那種美的表達方法。從而使學生愛上讀文章,愛上欣賞,甚至希望并學會去表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能夠了解文章的含義,吸取其中的精華,感悟文章的寫法,達到從知識到精神的成長。
教學方法方面: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了良好的教學理念,具體的方法則是千姿百態的。對于不同群體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環境采取的方法自然不同。我們語文課本上,對于不同的年級自然所配備的教材內容都是符合相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于他們來說,理解文章的內容應該不是什么難事,所以教授課文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領悟到的東西,老師所要指導的就是學生難以理解的,或遇到的問題。當然對于重點的把握,教師應該視情況加以引導。在學生自主理解體悟的同時,教師應該有意的引導學生發現文章的寫法、特點,領悟到如此表達的優勢,從而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學習和寫作及表達的方法。這樣我們就不是單純的教課本、教課文內容,而是教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教學生自我表達的方法。不但讓學生學會了輸入,同時還學會了輸出,也就是運用。
當然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設計的教學導語、創設的教學氣氛了等等,都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這些都離不開老師的激情在里面,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和摸索。
總之,我們還是應該本著學生本位思想,一定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想盡辦法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引導他們學會讀書,學會學習,學會運用。
新課改中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6
語文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在課堂教學。就目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際狀況來看,還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講風”太盛仍然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還是按作者、背景、人物、手法程式化一講到底,占去了學生閱讀課文和自我練習的時間,講的過程當然也有近乎設問的提問,但總的看來,老師講得辛苦,學生聽得太累,教學效果不佳。作為教師有必要反思一下教學,以期更好的進行教育教學。
我設想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改進:
1、下大力氣,加強語基訓練,盡可能在授課過程中幫助學生擬補語基上的不足。
2、強調課前預習,堅持每堂課上課之前設計幾個相關的問題來提問學生,否則,寧愿用上10—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彌補預習。
3、課堂上盡可能地采取“就文提問的方針”,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說、有文可依,不怕答錯,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同時迫使學生多讀、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并且慢慢地趨向敢說、想說、愛說。
4、堅持每堂課后都布置作業并及時做好檢查、講評的工作,在迫使學生學會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作業的同時不斷地掌握知識。
5、寫作從“仿寫”入手,從長句到語段到短文,采取逐步推進的辦法,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6、讓學生明確認識:語文是其它學科的工具學科,也是以后步入社會必不可少的交際、交流思想的工具學科,沒有學好語文今后的生活將出現“步步為難”的困境。
7、要求、監督學生從描摹入手到仿寫到會寫到想寫到愛寫的書法練習過程,并讓學生認識到:“寫一手好字正如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樣,給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的道理。要求學生養成堅持每天起碼練習一頁書法的習慣。
8、在班級中開展“朗讀興趣小組”的第二課堂的活動,盡可能的在班級中促成互相學習、你追我趕的語文學習氛圍。
這樣可以取得的成績如下:
1、學生養成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和書寫格式習慣按時完成作業。
2、學生的`良好的書寫習慣在一定程度有了好轉。
3、“朗讀習慣”的養成,為整個班級學生的語文學習奠定了很好的學習基礎,活躍了班級的語文學習的氛圍。
4、“就文提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文可依,有情可言,幫助學生樹立了學習語文的自信心,也增強了學生的閱讀、分析、理解和口頭表述的能力。
5、從仿寫入手的作文訓練,降低寫作要求,再加上教師在批改學生文章時都采取:“針對學生文意,傾心相談”的作文批改方式,促使學生敢寫敢說。
6、學生養成記課堂筆記的習慣,由于要求教師把語基知識貫穿于每一堂課的學習之中,促使學生在日積月累的學習中,進一步強化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
至于今后的教學措施,我想以下幾點是必須要關注到的:
首先,課堂教學中擺正“讀”、“講”、“問”的關系。應以“讀”為本。
“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基本途徑。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要培養和提高學生讀、聽、說、寫的能力,它同樣離不開“讀”這個根。讀、聽是語言的吸收和理解;說、寫是語言的表達和運用。讀中包括朗讀,朗讀實際上含有聽和說。讀、聽、說、寫這四項中,領頭的一項是讀,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在力量和時間上不能“四分天下”,首要的是要培好“讀”這個根。
“讀”的形式多種多樣,在課堂教學中要會正確運用。默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手段;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教師范讀、學生單讀和師生合讀;特點是:視覺中心——語言中心——說話中心——聽覺中心——閱讀中心,這是五官共同活動的過程,這樣才能提高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背誦,是我國傳統的閱讀教學方法,它在默讀和朗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強化記憶,積累語言材料。
其次,對于作文教學,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依據教材編寫體例,完成教本上的“口語交際與寫作實踐”訓練。
2寫作練習分步驟進行達標訓練,要求學生逐漸達標,形成基本的語言修辭意識。
3.提高學生考場作文的完成速度,在40分鐘內能根據要求寫出700字左右的文章。
4.調動學生參與作文批改與點評,提高批改實效。
5.作文教學重講評,通過講評明得失,知方法。要引導學生自批自改。
6.鼓勵學生寫作文后記,做自我總結。
總之,在課堂教學方面,徹底摒棄傳統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要敢于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勵誘導學生學習。面對作文教學無專門教材,學生寫作水~平不高的現狀,摸索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系列方法,并編寫出專門的講義,教學效果將會十分明顯。
其次、經常性地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學習動態,適時改進教師教學方式;多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學內容方面,既要落實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又要緊跟高考語文改革形式,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養。要多運用激勵式、誘導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自我調控能力;教學方式要靈活多變,促進學生生發性學習潛能,并努力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意識和創新能力,提高研究性學習能力。
第三、提倡“大語文”教學觀,將語文知識學習與育人功能結合起來。先做人,再成材,邊做人,邊成材。在語文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競爭。
只有通過這樣嚴謹的教學,才能造就優秀的學生。所以,我認為得大力提倡新型語文教學制度,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新課改中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7
我們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寫作,而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學生閱讀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代語,也不是能對文言語句作細致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詞典、會意而后懂。有時進行點翻譯練習或語法分析不過是達到讀懂的一種輔助性手段。
教授《勸學》,我擬以“讀”為基調,即朗讀、誦讀、背誦。當然,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在“讀”的過程中,老師應該幫助他們掃清字詞句的閱讀障礙,引導他們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這對誦讀課文、理解課文、背誦課文,提高閱讀鑒賞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幫助。針對這樣的教學目的,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誦讀課文(感性認知)、探究課文(理性認知)、背誦課文(能力升華)。經過分析、思考,要求領悟文章的基本內容,達到熟練地背誦全文。這種誦讀式的教學,跟先前書塾的死記硬背是有著實質上的'區別的。
為了使誦讀收到實效,首先要善于根據課文內容和寫法上的一些特點,啟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自覺誦讀的要求;其次,在誦讀練習過程中發現難點時,要指示學生運用各種記憶的因素去解決它們,毫不動搖地要堅持做到當堂成誦。
在開始誦讀階段,我讓學生分段、分層地進行,最后要求連貫地背誦全文。
新課改中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8
轉眼,又過了一個學期。回顧半年來的工作,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既獲取了寶貴的教學經驗,又有深刻的教訓,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反思:
這學期我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做到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各項教學工作。在同事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終于比較圓滿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一、學生情況分析
1、大部分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夠:詞匯量窄得要命,一些常用的詞語不但不知道意思,甚至都沒有聽說過;句子成分一概不懂,連主語、謂語、賓語都不會劃分;基本沒讀過什么書,用“一窮二白”形容他們的知識面一點都不過分。作文類似小學生習作,句子很多語病,且無話可說。
2、沒有養成良好的聽、說、讀、寫的習慣,閱讀、理解、分析、表述能力特差,問個問題,集體發言說著還挺熱鬧,可一旦讓一位同學起來發言,話都說不清楚。課堂筆記和課外學習的自覺性不夠。
3、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學習上還算較配合,記得第一節課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講了“韜光養晦”“韋編三絕”“曲突徙薪”“未雨綢繆”四個成語,結果學生還挺愛學的。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只要學生肯學,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二、上學期語文教學采取的措施如下:
1、下大力氣,加強語基訓練,盡可能在授課過程中幫助學生彌補語基上的不足。
2、強調課前預習,堅持每堂課上課之前設計幾個相關的問題來提問學生,否則,寧愿用上10—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彌補預習。
3、課堂上盡可能地采取“就文提問的方針”,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說、有文可依,不怕答錯,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同時迫使學生多讀、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并且慢慢地趨向敢說、想說、愛說。
4、堅持每堂課后都布置作業并及時做好檢查、講評的工作,在迫使學生學會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作業的.同時不斷地掌握知識。
5、寫作訓練從“基礎”入手,指導記敘文寫作,尤其是記敘中的描寫方法,并進行了片斷訓練及綜合訓練。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6、讓學生明確認識:語文是其它學科的工具學科,也是以后步入社會必不可少的交際、交流思想的工具學科,沒有學好語文今后的生活將出現“步步為難”的困境。
7、要求、監督學生從描摹入手到仿寫到會寫到想寫到愛寫的書法練習過程,并讓學生認識到:“寫一手好字正如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樣,給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的道理。要求學生養成堅持每天起碼練習一頁書法的習慣。
三、取得的成效如下:
1、學生中開始養成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和書寫格式習慣按時完成作業。
2、學生的良好的書寫習慣在一定程度有了好轉。
3、“朗讀習慣”的養成,為整個年段學生的語文學習奠定了很好的學習基礎,活躍的年段的語文學習的氛圍。
4、“就文提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文可依,有情可言,幫助學生樹立了學習語文的自信心,也增強了學生的閱讀、分析、理解和口頭表述的能力。
5、從仿寫入手的作文訓練,降低寫作要求,再加上教師在批改學生文章時都采取:“針對學生文意,傾心相談”的作文批改方式,促使學生敢寫敢說。
6、學生的課堂筆記的習慣已經養成,由于要求教師把語基知識貫穿于每一堂課的學習之中,促使學生在日積月累的學習中,進一步強化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
四、今后的教學設想:
因為學生在語文方面存在的缺漏實在太多,僅靠一學期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倘需在今后繼續努力,只有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要學、想學,才是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最根本的保證。
新課改中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9
20xx年上學期,我任教復習部的理18、19兩個班級。高考結果證明,這一年的努力沒有白費,理18班上線56人,超出規定任務13人,理19班上線46人,超出任務12人。圓滿地完成了這一年的教學。總的來說,這一年我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成績的:
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復習班的學生受過高考的打擊,尤其是理科班,對象語文這樣的基礎學科短期內難有明顯的進步的學科,興趣不大。但語文又在高考總成績中很重要。于是,第一個月我使出渾身解數,盡可能把課堂上得幽默生動、多姿多彩。讓學生一改語文就是枯燥乏味的看法,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接下來,便是重視積累。理科班學生底子薄,語言、名言的積累太少了。于是在上課前幾分鐘,我采最“少吃多餐”的方法,利用上課后前幾分鐘,把語文前五小題打印成小紙條,幾分鐘后就當堂講練,量少質高,大大地積累了知識。后來我又在這一時間里把一些名言佳句寫在黑板上送給學生,當堂讀與寫,為作文的寫作打下了基礎。到了最后一個月的沖刺階段,5小題搶分訓練,各種題型的歸類匯總,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針對學生作文寫作難的情況。我利用月考或周考練的作文訓練時,不但講解一定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利用高三備課組長的名義,帶領高三老師寫作下水作文。要求每個老師一學期中至少2篇。自己堅持每次考試都寫,至今已經寫下12篇之多。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看到老師們都不辭辛苦地寫作文,學生的畏難情緒消除了。本學期在下水作文的引導下,記敘文的寫作很強勢。學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同時我把自己和老師們寫的下水作文發到學校的網站上,也是對學校宣傳工作的支持。
因我是外鄉人,家不在這里,每天住在學校,本學期中我以校為家,和班主任一們,幾乎每天晚上都在辦公室里,班上成績有待提高的學生很多,而在課堂里又難以一個個當面指導,于是我利用晚上坐班的時間,讓成績一般的學生下辦公室里來耳提面命,看到老師對大家這么重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倍增。第天自己呆在辦公室里,問問題的很多,雖然有點累,但看到學生的成績能得到提高,我樂在其中。
因為沒有當班主任,空余時間相對較多,于是我利用這些時間勤奮鉆研教學,利用課余時間鉆研高考的新變化,每個問題都鉆得很深。從學問中找方法,由方法里找道理。作為高三語文備課組長帶領高三語文備課組一路高歌猛進。有問題大家討論決定,有感悟便積累下來,閑時作好整理,半年下來,自己也收獲很大,語文教學功底猛增,也是自己的教學之幸呀!
身為健坤人,當以健坤為榮。健坤還只有6歲,離不開對外的正面宣傳。俗話說得好:“娘不說崽好,還有誰說崽好!”基于這樣的思想,我在健坤網站上大力宣傳學校的好人好事、新聞新風、學科活動,讓家長和關心我校成長的'愛心人士能了解我校,支持我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把相關內容發到學校網站上的新聞稿有:《株洲日報》刊發語文組羅佑開老師散文,《高一年級“與經典同行”讀書活動》,《高二年級語文“傳統教育”校本課程》,《高中部語文組2010年上學期“作文學評”實施方案》,《李征石先生應邀進行“國學”講座》,《煉精神,磨意志,斗志昂揚迎高考——記我校高三、復習部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高中語文組舉行“與經典同行”讀書講座》等,很多新聞內容被“攸州網”采用,這些新聞稿鼓舞了士氣,多角度地展我校高中部的風采,正面宣傳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對學校的下一年的招生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輿論導向。
虛心向同行學習是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徑。健坤語文組乃藏龍之地。洪新學校長學識淵博、見識高遠,單志瓊老師工作嚴謹、歸納性強,鄧喜紅細致認真、羅斌老師責任心強等幾位多年高三經驗的老師是我最好的師長,學習的榜樣。還有朱運斌、朱建清主任、龍君老師都是博學之士,來到這里,能結識如此之多教壇英才,讓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大的發展、發揮空間,真乃人生之幸!
校興我興,身為健坤人,我將以健坤工作為榮。工作中還有不夠到位的地方,還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新課改中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今年適逢高中新課程實施第一年,困難與挑戰并存。作為一線教師,自本學期開學以來,我們就積極投身到新課程實施中。截至期中考前夕,我們高一語文已完成了必修一(模塊一)的教學任務。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教訓,但新課改中遇到的諸多問題讓我們萌生了不少困惑。下面著重分析語文模塊一的考試情況及整改措施:
本次期中考是學生從初中升入高中的第一次較為規范的綜合測試,為讓學生們有一個平穩的過渡,所以本次考題立足課本,難易度適中,其命題形式及內容兼顧高考命題的基本題形及語文新課改的考試趨勢,不出現偏題、怪題。考試結果基本上達到預期的考查目標。但由于本次試題區分度不大,缺少難題的比重,所以尖子生未能徹底冒出來。全年段24個班級,最高分121分,僅有一個。通過考試,也發現存在下列一些問題:
1.選擇題及名句默寫類知識基礎題都存在較多不應有的錯誤。這一方面說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扎實,另一方面說明部分同學對學習或考試掉以輕心、不夠踏實、不夠認真。同時也不排除考試技巧的掌握程度不熟練和考試心理有待提高。
2、能力性中難度題失分普遍較高。本次閱讀試題包括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及古詩鑒賞三方面,需要較強的思維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考試情況來看,此類主觀題一些答案表述不夠嚴謹、全面,缺乏整體把握文段的`能力和思考問題的縱深度。
3、本次考試為半命題作文,方向明確,跑題者甚少。但大多數學生普遍存在立意不高、挖掘不深,文體格式較為單一的情況。需要大力提高作文創作的個性化特征及創新意識。
針對以上教學中存在的現象和問題,我們擬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整改和提高:
1.進一步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加強對新課改精神的學習和領悟,定期寫教學心得和教學反思。多聽觀摩課,切磋教技,交流教學教法。時刻關注全國高考的改革動態,了解語文高考的改革的發展趨勢,吸納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
2.課堂常規教學要進一步提高效率,求“新”求“活”,大膽創新,多加強口語表達訓練和書面表達訓練。教學內容,既要落實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又要緊跟高考語文改革形式,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養。
3.要經常性地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學習動態,適時改進教學方式,要多運用激勵式、誘導式教學,促進學生生發性學習潛能,并努力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意識和創新能力。對于一些語文成績突出的同學,要適當引導,使他們成為培優的種子。
4.加強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訓練和古詩文背誦篇目的默寫,引導學生借助各種報刊、雜志,擴大閱讀量,建立讀書筆記資料庫,以整體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新課改中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著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一、課文教學“教什么”
這是針對教學內容而言的。“教什么”的問題是教學內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的高低。
在這個問題上,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現象就是教學內容的空泛化和純知識化。所謂“空泛化”,就是教師講授一篇課文,無論是滔滔不絕地“分析”,還是狂轟濫炸地“提問”,教學的著重點都放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什么劃分結構、歸納段意、總結中心思想及寫作特點等,這些看起來好像很有條理,而實際上沒有體現出語文的“特色”來,課上得很空。而這些屬于課文內容(即文章“寫了什么”)方面的知識,學生只要認真讀一兩遍課文基本上都能把握。一個又一個寶貴的40分鐘,就這樣白白地耗費掉。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無效勞動就集中體現在這一點上。所謂“純知識化”,就是教師在講課文時,眼光聚焦在“這是什么”的層面上,如“這個字”怎樣讀音,“這個詞”怎樣解釋,“這篇文章”分幾段,每段是什么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等等,內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課文恨不得放到嘴里先嚼個稀爛,然后再吐出來一口一口地喂給學生,把語文課上成“告知”課,學生只須記住就是了。
所以導致上述現象的存在,就是相當數量的教師片面地認為課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記住文中字、詞等知識。應該說,這是課文教學的一個任務,但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終極目標。我在聽課中經常發現很多語文教師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課文內容”列為“教學目標”中的一項。而在實際教學中,落得最實的,教師最賣力氣解決的也是這一項。我們說,在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寫了些什么,這只是課文教學的低層次要求,而在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到課文內部,理解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理解課文語言文字的表情達意功能,才是課文教學的高層次要求和根本任務。不然的話,講了《致橡樹》,就是為了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正確的愛情觀;講了《祝福》,就是為了讓學生認清封建禮教的罪惡;講了《蘇州園林》,就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格局和特點……這就不叫語文課了,而變成政治課和地理常識課了。我們的語文教師,長期以來一直在教學的園地里為別的學科任勞任怨地、辛勤地耕耘著,而把自己的這塊語文“自留地”“責任田”給荒蕪了。
那么,課文教學究竟應該教什么呢?一句話:教語言。
課文教學的核心是語言教學,抓住了語言,就抓住了課文教學的核心。語言知識包括:標點知識、語音知識、文字知識、詞匯知識、語法知識、修辭知識、邏輯知識和文體知識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課文教學中不僅僅要學習、掌握這些“死”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作者是如何靈活巧妙地運用這些“死”知識來表情達意的。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教育部新制訂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寫道:“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合稱,構成“語文”的要素就是語言,如果離開了語言,“工具”不能稱其為工具,“人文”也就不復存在了。這就再清楚不過地告訴我們,課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指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正確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材料,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
二、課文教學“怎樣教”
這是針對教學方法而講的。人們常說,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稱其為“科學”,我們就要探求其規律。按規律施教,教學就順暢,效率就高,反之,教學就滯塞,自然就達不到目的;稱其為“藝術”,我們就要講究方法。教法得當,效率就高,教法不當,效率就低。
當前,在教學方法上存在的問題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師在課文教學中只注重字詞知識教學和內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語言的運用之妙和表情達意的功能。這一點在畢業年級的課文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齡較長的教師,長期教學實踐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學套路,反映在課文教學上,就是用一種教學模式去應付各種體裁的`課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學模式化,課上得很死。三是以講為主。一些教師在課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動搖,以講為主,全面灌輸。特別是在分析課文時,總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深入理解這個層面,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語句,總想分析出其微言大義來。仿佛不這樣教就顯得教學沒有深度,不這樣教就不算完成教學任務,不這樣教就展示不出教師的淵博學識和高深理論來。有時為了追求課堂上的表面活躍,大量的提問充斥課堂,滿堂講、滿堂問、串講串問,把語文課上成問答課。這樣的教學,現在還相當普遍。四是題海戰術。現在的學生,除了極少的上課時間,大部分時間都被“考試”“訓練”給占滿了。什么“課課練”“單元練”“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畢業年級還有不止一次的“模擬考”,等等。學生整日里泡在“題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試時最感頭疼的還是不會閱讀分析。這除了試題本身的因素外,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題海戰術的不靈驗。
教學方法上存在的這些問題,究其原因,說到底,還是對課文教學的認識上的偏差所致。我作為年輕的語文教師,學歷都已達標,工作熱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但我對自己的教學不滿意,很盡快擺脫這種局面。所以,要解決課文教學“怎樣教”的問題,正確認識課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就顯得尤為重要。
新課改中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今天是3月8日,很值得紀念的日子。我正在忙碌而有序地思考我的教學,并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去迎接探索實踐前行帶給我的心路顛簸。
假如讓我重新帶高三,在文言文教學方面,我會這樣做:首先讓學生準備一個厚一點的,紙質稍好點的本子,告訴同學們這個本子將記錄我們備考文言文的全部基礎知識,以及我們透過文章背后挖掘出的內涵及其對我們思想的影響。其次我在備課方面要加強力度,平時的教學扎扎實實,從知識到能力,從過程到方法,從情感態度到價值觀,都要落實在每一篇文章的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熟悉高考的考點,做好高考和日常教學的銜接。最后,是等到離高考還有三個月,基礎知識也講完了,要帶領著學生做一個總結,一個很重要的總結,除了知識以外,還有一點就是學生學習知識過程中的習慣、方法、品質的不斷規范和強化,然后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上提出要求,師生共同去追求知識和能力的一個較高的融合境界。
反思這一年的文言文教學,總體來講是失敗的。基礎知識的積累沒有一以貫之,到最后就是隨便講講了之了。由于自己水平有限,閱讀面窄,對文章內容及藝術的把握也很勉強。還好的一點是,平時領著學生做的'題比較多,學生雖然對古文畏懼一些,可拿著題還是能對付一二的。可真要面對高考了,師生心里還是沒底的。
過去了的不說了,問題是現在,還剩下三個月的時間,如何讓學生在這塊知識方面有信心呢?老師應該給學生什么鑰匙呢?這些又如何該用最少的時間實現呢?
有一個基本的思路是,必須通過做題把知識和能力貫穿進去。問題的關鍵就是選題,要選高質量的題(做歷年的高考題是個不錯的選擇);其次就是備課的力度,讓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心里踏實下來。識記的內容,必須要求學生掌握利用早讀的時間加強記憶。學生已沒有時間去總結,老師就先列一個框架出來,讓學生把日常的基礎知識補充進去。
下午有一節課,先把我的教學思想告知學生,取得學生的支持。接下來就是具體準備材料了。初步打算是以高考題為綱,把知識系統化,把古文熟悉化。
下午第一節課,我如實地向同學們闡釋了我的文言文教學困惑以及構思。同學們沉默了,我知道他們也有同感,我立即給他們打氣,讓他們相信師生努力一定可以渡過難關。()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在上考場之前,提起文言文或者想起文言文,同學們心里會有底有數,不能馬上要上戰場了,有同學苦惱地問老師,文言文怎么做啊?那是多讓人心驚的事呀。那個數那個底來源于平時老師和學生一起積累的知識以及技巧。這樣的話,離考試越近越不會慌,只要反復地鞏固積累的知識就行了。還有三個月,我們如何選題?如何鞏固知識?同學們動了起來,看來他們看到了希望。我提出建議,高考題質量高,可以主攻,可是19套太多了,時間不夠用,需要選作。同學們討論了起來,我鼓勵單獨站起來表達。一個同學站起來說,既然質量都很高,可以選作雙號或單號,可是我們可以做完,老師要想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評講,恐怕時間來不及。我當時真的很感動,一是說明學生聽懂了我的講話,二是說明學生站到了我的角度上考慮問題,這讓我很自豪。我想這不是問題,挑戰自己的備考力度是老師的天職。師生達成了共識,夜里有夜自習,就要進入正式演練了。我得在夜自習之前把課備好。
以下將會詳細記錄9套高考題中文言文部分的講解過程。
要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學思想,并能在教學中主動運用。基礎知識的積累要明確詳細概括,涉及到具體的課本內容。督促學生做筆記,還有就是及時的鞏固復習識記。
新課改中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高一即將結束,回顧過去的一個學期,覺得值得思考、總結和改進的地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這當然和新課程的實施這一大背景有關,但正因為如此,才更需要我們每一個新課程的參與者、經歷者把在教學一線的親身經歷、親身感受以及經驗教訓認真總結,好好反思,讓自己在今后新課程的教學工作中少走彎路,少犯錯誤,下面就來談談本人在高一第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中曾經有過的一些錯誤認識或做法。
一、以為新課改就是要完全摒棄傳統教法的錯誤認識
我們常說“除舊立新”,一個新的理念的實施確實是建立在“破”的基礎上,“有破才有立”。這一次的新課改也是如此,它在課程結構設置、目標設計等很多方面都有較大的改革,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這就使得我在教學中力求新的同時,容易忘記一些好的傳統教法,特別是在語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比如讓學生多讀、多背、多記、多寫、多練以及教師適當的點撥、引導、挖掘、深入、延伸、拓展和精講。事實證明,以上的方法雖然傳統,但效果顯著,在語文教育中大力提倡創新的時候,吸收和融會傳統教法的長處顯得尤為重要。
二、新方法實施中產生過的錯誤做法
(1)導學案運用中的錯誤做法
我們這次高一語文的新課程教學一個重要的“新”的標志、新生事物是“導學案”。“導學案”在山東兗州一中的成功經驗已經證明它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思維,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能力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我們在實施過程中,出于經驗的不足和對學生學情調查了解的不夠,往往會采取這樣一種片面做法——只注重導學案的“學”和“講”,卻忽視了導學案的“導”,結果經常會把課堂變成做題目(做導學案)和講題目(講導學案),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部分學生的厭學。事實證明,如果導學案只“做”只“講”卻不“導”的話,對學生的“學”恐怕很難產生什么積極的、正面的影響。所以,如何設計好導學案并進一步利用好導學案,使它能夠真正調動學生、激發學生、解放學生是一個急待解決的課題,需要我們每一個新課程的參與者、經歷者好好動一番腦筋。
(2)合作學習中的錯誤做法
新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提出了“積極倡導資助、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對于什么是合作學習,我在實踐中曾有過這樣那樣的一些錯誤做法:
①、將小組合作等同于小組討論。當教學進行到某一環節時,我便會要求學生“分組討論這個問題”。于是學生便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了。其實,這樣的小組討論由于不是在明確的團體目標指引下的群體學習行為,因此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
②、教師缺場。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我有時會退至教室的一側耐心等待,有時又如蜻蜓點水般在各學習小組間游走。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后,我再開始依次聽取各組的匯報,匯報完畢,課堂教學活動便宣告結束。其實這樣的合作學習事實上只是一種形式,因為缺乏教師的指導,學習效果也欠佳。
③、合作學習被用得過濫。有的'時候我在課堂上不分問題是否合適都讓學生進行討論。合作學習呈現極大的隨意性。其實有的合作任務很簡單,更適合自主學習,完全沒必要合作學習。有的問題學生意見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討。頻繁、無價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還容易使學生養成遇到問題淺嘗輒止,一味依賴他人的不良習慣。事實上,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兩者并不排斥。
④、小組中分工合作意識不強。沒有分工就談不上合作,但有時候,在我的課堂上,往往并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分工,學生做的工作只是一個意見交流,最后找一個同學來匯報即可。而且,往往是小組中比較積極的學生會經常被推舉來做匯報。這樣,很多學生根本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以上兩點新方法中的錯誤做法是我在新課程實施中曾經有過的較為突出的現象,可能還存在著其他的問題,篇幅有限,在這里就不一一說明了。
總的來說,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我們不但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有發現問題、預防問題的能力。在這里提出幾點誤區也是為了使我們的教學之路能走得更順暢。問題出來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于可能出現的問題,我們更應該防患于未然。在新課改的路上,讓我們少些誤區,多些成就,在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前進!
新課改中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昨夜睡前偶爾翻開《莊子心解》,在161頁處,赫然發現克里虛納的一句話:“不要去顧慮結果,只要做任何在此時此地必須做的,然后把結果留給我,留給神。不要問說將會發生什么,沒有人知道,要去關心手段,而不要去想結果,不要成為結果導向的。”這句話很是讓我的心震顫了一下,也許一直以來,我的問題就是太關注結果了,喜怒哀樂為結果所控,一切努力便顯得不那么自然了,說的更坦白點,其實就是內心深處尚有一個不大不小的自卑存在。因著這自卑心,就愈加要向結果來求證,為了求證便兩眼鰥鰥、目光呆呆,最終丟失了過程應有的樂趣與意義。
同樣的事情大家都在做,但心態卻迥乎不同,內蘊貧乏者捉襟見肘;鳶飛戾天者目無余子;虛懷若谷者海納百川;游刃有余者氣定神閑。因心態之不同,所成之事業自然也判若天地。最近讀到李鎮西老師《冬天》一文的課堂實錄,堪可為證。
這堂課是李老師在2003年應邀到鄭州鐵路二中講學時,難卻校長盛情而臨時決定上的,由于事出無備,李老師只好從隨身攜帶的手提電腦中選了篇朱自清先生的《冬天》來講。李老師說這是他個人非常喜歡的一篇散文,于是我從網上調出先看了看,內容確實是典型的朱先生風格——于質樸中蘊含細膩之深情。當時我就想李老師這課一定上得有聲有色,精彩紛呈。
待我細細地看來,卻是大大的失望了。這就是李老師的課嗎?這就是傳說中大師的水平嗎?一開始上課,李老師不是馬上吸引同學們,趕緊切入主題,而是悠悠然地和學生們聊天、拉家常,談什么“怎樣才算是讀懂了一篇課文”,而且自己還長篇大論地說個人的看法——這不是新課程最反對的教師占據課堂的法子嗎?當李老師大談當年他看電影《我的兄弟姐妹》是如何流淚時,我實在忍不住了。我甚至在心里禱告:李老師,我敬愛的李老師,你趕快切入正題吧!大家把你從大老遠的地方請來,不是聽你侃大山,而是想見識一下你高明的課堂藝術的啊!你就這么對付大家,實在是……,唉,我簡直都想替你鉆地縫了。
不緊不慢地,李老師總算開始讓學生讀那篇文章了,我意少舒,靜待下文。接下來,李老師自己朗讀一遍課文,讓學生勾畫出打動心靈的語句。從實錄中看得出李老師讀得甚是投入,因為讀完后,課堂上悄無聲息,看來大家都沉浸到了課文之中,這不能不歸功于朱先生散文的動人魅力了。
還是來看李老師都做些什么吧,他說:“現在我想聽聽同學們的感受,就按照剛才我說的:‘讀出自我,讀出問題’的順序來交流一下各自的體會。”說喜歡的'句子,這個不難。有同學說“這是晚上,屋子老了,雖點著‘洋燈’,也還是陰暗”這句不錯,讓她想起了自己的父親講的小時候吃豆腐的故事。李老師借題發揮說:“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使人與人之間心靈的距離迅速地拉大。在現代家庭,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各做各的事情。像你們,可能是做作業,爸爸媽媽呢可能是看電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多么懷念那種吃豆腐的生活呀!所以,朱自清這篇文章就勾起了我對一種久違了的溫馨人情味的回憶。”我心想上面那位女生趕巧聽過父親小時候吃豆腐的事,其他學生就未必有此同感了,李老師能把同學們的心攏到“溫馨的人情”這個主題上來嗎?又一位同學站起來說:“我對這幾句特別感動:‘外邊雖老是冬天,家里卻老是春天。’我感到這句話特別溫馨!”“呵呵,我真是感慨萬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李老師說著還真和這位同學握上了手。如此又問了兩位同學,之后,李老師看到一位女生把手舉得高高的,表情非常急切,便請她發表意見。她先讀了文中的一段文字:“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里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里。”然后停了一下說,“讀到這一句,我特別感動,引起了我的共鳴。因為這讓我想起了,我和家人在吃飯的時候……”她突然說不下去了,眼淚已經流了下來,但她稍微頓了一下,還是帶著哭腔繼續說:“爸爸,爸爸,總是把,把……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夾……”行課到此,出乎意料地出現了一個高潮,一個情感的高潮,在這個高潮里,李老師借機滲透了理解教育、愛心教育,很自然地,師生的心是在一起的。這一點我比較贊賞。
接下來,是課堂結構的一個過渡點。李老師說:“除了欣賞之外,我們還要進行研究,同學們同樣可以發表看法的。哪些同學有什么問題呢?甚至不喜歡這篇文章的同學也可以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質疑。”這就由情感共鳴轉入了疑難理析。一位男生提出來:“我發現這篇文章通篇并沒有寫到冬天,好像有些文不對題。這是為什么?”李老師馬上肯定這個問題非常具有科研價值。繼而學生們圍繞著這個中心話題展開了討論,以這位男同學為一方,其他同學輪番進攻。李老師絕不以勢壓人,一直捍衛著這位倔強男生的話語權,最終這位男同學點頭說:“嗯,我基本同意作者以冬天來襯托家庭和友情的溫暖。”“好,他基本接受了那幾位同學的觀點。這種勇于服從真理的精神更加可貴!”李老師友好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課堂就在這輕松友好的氣氛中進行著,即使學生們提出再簡單的問題,李老師也保持著微笑,和顏悅色,循循善誘。最讓我感動的是李老師不時發出的會心的笑聲,它也仿佛一縷和煦的春風吹散了我心頭的緊張與矯情。不知從何時起,我被李老師的人格魅力引領著,已完全出離了這狹小的課堂,悠游于作品勾畫的歷史場景之中。至此我方才醒悟,原來李老師那看似不經意的插科閑聊都是在與學生交心啊!都說課難教,我們的課為什么難教?對比李老師我發現了大家的和藹、親切,也看到了自己的局促與拘謹。
課堂固然是需要有目的的,但更需要像李老師這樣煦暖如春風的人格魅力。好課是心底的流泉,而不是箭矢的標的!
【新課改中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09-03
語文教學新課改的反思10-08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09-03
新課改下語文教學反思07-04
初中語文新課改教學反思07-28
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反思(人教版教學反思)12-06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5篇10-13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精選7篇)07-22
新課改瞎下語文教學反思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