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教學反思3篇
《回聲》一課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這篇童話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問題”和青蛙媽媽的講解向同學們展示了一個生活中最常見的物理現象——回聲。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回聲》教學反思3篇,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回聲》教學反思一
《回聲》是二年級人教版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課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第八單元的主題以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生活,熱愛科學,這篇童話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問題”和青蛙媽媽的講解向同學們展示了一個生活中最常見的物理現象——回聲。教學重點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歡快、奇怪、的語氣。教學難點是讀懂課文,初步了解回聲形成的原因。
回聲這一現象,學生也有感受但較為抽象,學生能聽得見但看不見,摸不著,要理解它的產生原因是重難點。學生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如何理解這些抽象的文字,讓靜變動化難為易呢?本節課的重難點就是第5自然段,理解回聲的原理,即青蛙媽媽說的一段話。所以,我把這節課定位于突破難點,理解回聲現象。
為了讓學生更好理解回聲,我采用多種聽讀的方式,如老師讀,學生聽,一名學生范讀,其他學生聽,聽后學生評價。學生分角色聽讀,師生分角色聽讀等,讓學生在多次聽讀的基礎上對課文的內容有比較深的印象,以備更好的理解課文意思。在解決回聲是怎么回事的問題上,我沒有做更多的解釋,只是利用板畫展示青蛙媽媽的做法,學生在觀看了板畫之后,好像略有所感,各抒己見,雖然有的同學說的不是很到位,但這都是學生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理解,最后讓學生說說“還在哪些地方聽到過回聲?”在交流中,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他的答案。
總之,這節課下來,我想了很多,要學生養成上課認真傾聽的好習慣,教師要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要有師生互動的教學環節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堂教學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通過對本課的教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自身也還需要不斷地提升。課本只是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一個載體,我們不應過多的把目光放在這個上面,而應該把視野打開,讓學生從課本走向語文,從語文走向生活。學生的傾聽能力才會很快的提高。
《回聲》教學反思二
《回聲》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回聲》教學反思。第八單元的主題以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生活,熱愛科學,這篇童話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問題”和青蛙媽媽的講解向同學們展示了一個生活中最常見的物理現象——回聲。教學重點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歡快、奇怪、的語氣。教學難點是讀懂課文,初步了解回聲形成的原因。
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回聲比較抽象,學生能聽得見但看不見,摸不著。要理解它的產生原因是重難點,而低年級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如何理解這些抽象的文字,讓靜變動、化難為易呢?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講青蛙媽媽撿起一顆小石子,扔進河里,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紋,又蕩了回來,教學反思《《回聲》教學反思》。顯然,理解第四自然段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這里我利用了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理解水波的變化,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取得較好的效果。接著指導學生理解媽媽的那一段話,先讓學生聽老師范讀,接著讓學生與同桌交流:你明白了什么?然后全班匯報,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回聲是怎么產生的。這么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較好地突破難點。
本課課文的語言淺顯,內容讀起來有一種親切感。為了突出教學重點,在教學中我把讀貫穿全文。我在朗讀教學中采用了齊讀、默讀、師生合作讀、表演讀、、帶動作讀等方式。讓學生經歷了一個自讀、學讀、練讀、美讀的提高過程。我在本課教學中還創設了一定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在語境中邊讀邊悟,感受小青蛙的不同語氣,讀出小青蛙的歡快和奇怪的語氣。
《回聲》教學反思三
《回聲》是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31課的課文。
沒有二年級的教學經驗,跟隨師父學習是四年級的教學方法。雖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同的學段教學方法還是有的,不僅有,而且還是不同的。只能邊教學,邊學習,邊摸索,希望能夠更快的成長起來,不至于讓自己有時候上完課都氣餒。
說實話,二年級的教學,主要是怕生字的教學。以前教科學時,都是從三年級開始,寫字時很少會注意到筆順筆畫,撇,捺,橫,豎,都是很隨意,但是語文教學不同,不僅要在意,還要特別在意。沒有聽過二年級的課堂教學,網絡上的視屏基本上都是公開課的教學。說實話,其實每句都是實話。真心不喜歡這種所謂的公開課,基本上都是第二課時,磨的都已經有點模式化了,除非一些大家的課,課堂生成較多,其余都時按部就班的解讀。又扯遠了。
臨時決定先上這篇課文。本課的生字比較少。我首先讓學生把課文下面帶拼音的六個生字拼讀三遍,帶到課文中再讀兩遍課文,把課文讀通順,是理解課文的前提。前一段時間,我是讓學生預習時,把帶拼音的生字的拼音標注到課文里再讀,后來發現有的小朋友根本就是把拼音直接抄寫到課文的生字上面,根本就沒有拼讀,導致指名讀書時發現該錯的還是錯誤的。現在要求課堂上拼讀后再讀課文,檢查效果并沒有發現明顯提高,也許是時間太短暫。從生字注音上來看,班級小朋友的拼音基礎不是很扎實,b和d,p和q,到現在是分不清楚。希望這個方法能夠讓孩子們的拼音有所提高。
讓孩子聽我范讀課文。這樣設計的目的有三。一,學生剛才自己已經拼讀過生字,且讀過課文,可能還有不太有把握讀準確的生字,因此在聽的過程中,能夠學習生字的正確讀法。二,學習朗讀的方法。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發現孩子們喜歡唱讀,或是拖長聲音讀,或是丟字,加字,別字,錯字等等問題。因此,在平時的預習中,我回要求學生一篇課文至少閱讀三遍,一遍是通讀,把生字生詞,長句子解決掉;第二遍,是能夠把句子讀通順流暢;第三遍,能夠讀出感情。把逗號,句號的停頓讀出來,把問好,感嘆號的語氣讀出來。這是閱讀的最基本要求。教學時,我是允許他們加入動作的,所以,孩子們在課堂上還是非常喜歡能夠起來朗讀的。這樣他們也就有了評價別人朗讀的標準了。誰的聲音很響亮,誰讀的有些磕磕絆絆,誰讀的很有感情……
再讓學生自己通讀課文。這次閱讀會明顯的感覺到比前面自己的朗讀要上升一個層次。生字詞解決了,句子通順了,感情有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就自然容易起來。由于二年級的閱讀理解問題基本上都是在文本中能夠找到答案,因此,我在平時的教學時,很注重學生的閱讀及對應的回答問題方式,所提出的問題,讓他們盡量從文本中去尋找答案,即使找不到原文的,也是可以用文本中的語言概括出來。這樣就為學生的閱讀語感和口語表達做了鋪墊。
再次閱讀是默讀,帶著問題默讀。從每個自然段中,你能提出什么樣的問題。這樣,孩子們在閱讀時,就不得不認真閱讀,并且要思考了。閱讀完畢,讓孩子們自己提問題,同學之間相互解答,解答不來的,我再做解釋。我也可以提出一些學生提不出來的問題,讓他們去思考,課文的.閱讀不是讀一遍課文就可以的。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教學,有利于訓練學生的閱讀和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獨立的閱讀。
綜合學生的問題,我提出的兩個問題是“從這篇課文里,你能夠看出小青蛙是個怎樣的孩子?青蛙媽媽又是個怎樣的媽媽呢?”孩子們恍然大悟,七嘴八舌的說開來,小青蛙看到周圍美麗的景色是高興的叫起來;聽到媽媽的解釋,高興的一蹦老高;又游回橋洞,和回聲進行對話時是非常歡快的。可以看出小青蛙是個非常樂觀的孩子。可是小青蛙的樂觀是從哪里學習來的,還是天生的呢?孩子們自然就想到了課文中的青蛙媽媽的形象,也就自然的能夠回答我的第二個問題了。
最后再閱讀,帶著對課文的理解,對小青蛙和媽媽的語氣的理解,再讀出小青蛙的歡快,好奇和青蛙媽媽親切的語氣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青蛙媽媽講解回聲的形成,我采用的是分角色朗讀來完成。
教學參考書的目標是”讀懂課文,初步了解回聲的形成原因,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去卻滲透了愛的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許有悖于教學的課時目標,卻也能達成總的目標。
也許,我理解的并不正確。再學習。
【《回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回聲教學反思12-25
《回聲》教學反思06-01
回聲的教學反思10-28
《回聲》教學反思09-04
課文《回聲》教學反思10-25
回聲教學反思示例06-27
《回聲》的教學反思范本06-14
《回聲》教學反思范文05-06
《友誼的回聲》教學反思07-09
《友誼的回聲》教學反思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