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求平均數》教學反思范文
1、“根本就沒算”——搶答中體會移多補少的價值
第一次求平均數時,筆筒里分別有6枝,7枝,5枝鉛筆,由于數據非常接近,學生用移多補少法求平均數就比較簡單,很真實地體會了移多補少這一方法的價值,加深了對平均數的理解。
2、“用計算的方法”——計算中體會求和平均分的普遍價值
第二次平均枝數時,我故意出示1枝,2枝,15枝鉛筆,使三筒鉛筆的枝數相差較大,從而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我還用移多補少的方法嗎?怎么移?好像比較難。”學生打破上題的思維定勢后,很自然地就想到了用求和平均分的方法。教師無痕的操作,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會到了當數據“相差較大”時,用求和平均分的方法更合理優化了求平均數的算法,理解了求和平均分的普遍價值。這樣小小的`改動,顯然不滿足于建立起兩種求平均數方法的聯系,而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體會根據數據的特征,靈活選擇算法的意義,培養了學生靈活解題的意識。
3、“根本不用算”——對比中深化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我再次移動筆筒里的鉛筆,讓學生求平均每個筆筒里有多少枝鉛筆。這條看似“重復勞動”、“沒有什么價值”的改動,卻大大提高了本題的思維含量,引發了學生的數學思考。一位學生用計算的方法,另以為學生很快發現了規律:總數不變,平均分的份數不變,平均數當然不變,學生對平均數的意義理解得更加深刻。
【數學《求平均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求平均數的教學反思11-04
求平均數教學反思01-12
《求平均數》教學反思07-11
《求平均數》教學反思01-07
求平均數教學反思范文05-04
《求平均數》優秀教學反思11-04
關于《求平均數》教學反思11-03
《求平均數》教學紀實與反思11-02
《求復雜的平均數》教學反思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