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數游戲》教學反思
“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數學課中的游戲,可以調節學生的精神狀態,有利于知識的掌握,也使課堂教學張弛有度。下面給大家分享《猜數游戲》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猜數游戲》教學反思1
這節課我主要利用了做游戲和小組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得數是6的加減法,學生在一種活潑、開放的氛圍中輕松地學習,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了設計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在對所要學習的知識產生了興趣之后,才能夠產生學習的動力。
在課一開始,我以猜數游戲引入本課,學生都覺得非常有趣,氣氛相當熱烈,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可以集中起來,進行下面的游戲。又在后面安排了分一分棋子的環節,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來經歷把數字6分成兩份的過程,使學生產生了很濃厚的興趣,這樣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我還體會到不僅要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還要設法保持住他們的學習興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也說出了不少我在備課時沒有想到的答案,發揮出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力,而且還能夠給予合理的解釋,對于這樣的學生,我也及時地給予了肯定和鼓勵。這一點也充分地說明了國家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舊的灌輸式的死板的教學理念是對學生的一種制約和束縛,如今的學生想像力豐富,思維敏捷,看問題總有自己的獨特的視角,如果我們一味地追求統一的答案,那只會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扼殺掉。本課時的題目就有兩道題都是開放性的,答案不唯一,只要學生能夠做出合理的說明,就應肯定并且鼓勵學生作出不同的答案。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放手給學生,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為主體,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放飛思維的舞臺。
這節課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首先自己有一些緊張,思緒不夠清楚,表達不夠自然;其次,這節課的內容較多,有游戲、故事和習題,在各個部分過度的問題上就把握得不是很好,對孩子常規的要求也不夠完善,有時會忘了讓他們把擺出來的學具收回去;再次,上課時語言表達不夠嚴謹,在提出個別問題后,學生不能明白問題的意思,而未能得出合理的答案;由于考慮到一年級孩子識字不多,我沒有安排好板書,板書不規范。課堂采用“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等等。課后聆聽了一些老師對我這節課的點評,使我成長了很多,同時也看到自己在課堂上的不足之處,為今后上課打下良好的基礎。在今后的課堂上我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營造學生的自主課堂。不斷的專研教材和教學方法,我相信行動就會有收獲。
《猜數游戲》教學反思2
《猜數游戲》是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加與減(一)”的內容。本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會計算1~5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其重點在于探究并掌握有關6的加減法的計算;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能根據提供的具體情境,提出并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加減法的問題。
回顧前期的學情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學生在幼兒園時對6的加減法已有了初步的認識,如果再照本宣科的進行教學一定會讓大部分孩子提不起興趣,有炒冷飯的無聊感覺。同時學生間的知識儲備差距又會讓一些孩子在課堂上有一種“我算的好慢、其他同學比我強”的挫敗感。基于以上分析,我認為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經驗。我們教師要轉變自身的角色,主要為學生提供知識形成過程的情境和機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驗證等多種學習方式獲得對6的加減法的全面認識。讓學生成為數學活動的主角,在合作、交流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初步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一、游戲貫穿全課,巧妙設置懸念。
一年級的學生愛玩好動,“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數學課中的游戲,可以調節學生的精神狀態,滿足兒童的天性,有利于知識的掌握,也使課堂教學張弛有度。
教學伊始我就抓住孩子的年齡特點,先進行語言交流,一句“今天我和同學們來玩一個游戲好嗎?”把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整節課的設計可以說是游戲串,從師生合作的“手指游戲”到學生操作完成的“擺智慧果”以及本課重頭戲的“猜數游戲”,牢牢抓住了學生的學習興奮點,將他們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課堂上來。可以說孩子們在今天的課堂上就是充分地“玩”。
當然這個“玩”并不是隨意的、簡單的,它背后卻是另有深意。如:在玩猜數游戲的過程里,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顆棋子,然后兩手一捂,打開一只手,露出棋子,讓學生猜另一只手有幾顆棋子,這樣反復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逐步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猜出數量只是完成了一個目標,我還要求孩子們用適當的算式來表示這個猜的過程,學生在思考中進一步鞏固了對加、減法意義的理解,同時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可謂一石三鳥。這種潛移默化的數學知識的習得比重復的訓練與單純的講授效率更高,學生也能夠在一個更加愉悅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學習。
二、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學習的本質特征。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有效的學習就是激勵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本課教學中,我們就在“玩”上下功夫,特別注意了把思考貫穿“玩”的全過程,將“玩”與思考有機地結合,讓學生在玩、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如:“擺智慧果”這個游戲,表面看是擺學具湊數,實質上是讓學生邊操作邊感知6的組成。而且我們還給學生的這次“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邊擺學具邊記錄算式。引導學生經歷了一個從直觀形象逐步抽象概括,最終建模的過程。這個過程符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照顧到了學生的學前積累差異,為那些在學前還沒有完全掌握6的加法計算的孩子提供了學習的時間與空間;為已經有了學習經驗的孩子則創建了再探究的平臺,可以說學生在課堂上各取所需,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重“技能”掌握,更重“思維”提升。
這節課的教學既有操作這種顯性的“玩”,也思維有隱性的“玩”。如教學設計中增加的整理算式這個環節就是一場思維游戲。這個活動就是學生數學思維拓展的隱性的“玩”,這個活動對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這個活動還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形式美。
我認為對學生而言學習新知之后如果僅僅只進行單純的計算練習,那只是對技能技巧的訓練,沒有最大化地達成教學利益。如果讓孩子們把在操作活動中獲得的相關算式進行整理,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新挑戰,能再次激發他們參與教學的熱情。同時也體現出數學學習實踐性、探索性的特征。
實踐證明這個活動還是非常有效的,學生把算式按照一定的順序整理排列,有的按得數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規律整理、有的則按加數(或減數)的大小規律整理。學生在課堂上經歷了兩次整理活動,從第一次加法算式整理時的猶豫不確定,到整理減法算式時的堅決而自信;從第一次的疑惑到第二次的篤定;從第一次的寥寥數人舉手到第二次的搶著發言。可以說孩子們在回顧梳理知識的同時,發現了6的加減法“秘密”,既為后續學習加法表、減法表做了鋪墊,同時也讓學生在這次的實踐活動中體會到生活中也存在著許多規律,只要細心留意觀察就能夠發現。最大限度地拓寬了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的,一節課也總有它的不足之處,對于這節課來說內容比較多,有大量的學生游戲活動時間,所以在處理練習的時間問題上就把握得不是很好。課堂上對學生交流匯報環節的組織應該做好預設,準備的再細致一些就更好了。
《猜數游戲》教學反思3
《猜數游戲》是本冊書第三單元加與減(一)的第4課時,主是教學目的是掌握6的加、減法,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掌握了5以內的加、減法,并知道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計算,求還剩多少用減法計算,并會根據簡單情景提出相應的加、減法問題。
教學本課時,我設計了三個“猜數游戲”進行,這也是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使孩子們的思維一直處于活動狀態,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通過“游戲一”單手猜數活動,提醒他們多了一些,少了一些,這樣與數的大小復習結合起來;通過“游戲二”雙手猜數活動,得出相應的6的加法算式;通過“游戲三”單手猜數活動,得出相應的6的減法算式,再通過詢問學生6-4=?如何計算,引出6的分成,并讓學生明白分成對計算加減法的重要性。在學習本環節時,我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本節課不足之處:首先,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有點前松后緊,導致后面沒有練習的時間。其次,在引出減法算式時,有點不順利,其實孩子們第一次接觸這種情景,寫出加法算式,實屬正常,特別是后面學習9的加減法書中就是這樣用加法引導孩子的。課后反思,我想如果不按照書中給出的游戲,換一種具體的情景,如有6顆棋,拿走3顆,還剩幾顆,學生可以很順利的列出算式,6-3=3,我覺得一年級孩子在這種具體的情景更有利于學習減法算式。
這些就是我的一些想法,不足之處,懇請指出。
【《猜數游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猜數游戲》教學反思02-20
《猜數游戲》的教學反思06-20
猜數游戲教學反思08-12
《猜數游戲》教學反思范文07-04
關于《猜數游戲》的教學反思11-11
《猜數游戲》教學設計06-10
《猜數游戲》教學設計11-14
猜數游戲教學設計范文11-20
猜數游戲教案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