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長度單位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1篇)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要怎么寫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年級長度單位教學反思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1
新學期剛開學,二年級數學就碰到了難題——長度單位。雖然他們在去年一年的學習中有觸及到關于“米”或“厘米”這類的詞語,但是他們真正的意思還是不知道的,這是他們第一次正式的學習長度單位。這對于他們是新知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經驗了。
所以這樣的課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幾點:
1、在原來知識經驗基礎上構建新知識的框架,發現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和我們很近。
2、糾正老經驗的錯誤認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
3、兩者建立聯系,能用新知識去測量生活中的物體。能用老經驗檢驗和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于是根據以上的認知我將這單元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確定為: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同一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在第一課時,我主要讓學生先觀察我用不同的標準測量長度相等的彩帶,通過發現得出的結論不同從而引發“為什么同樣長的彩帶,結果會不一樣?”讓學生感知“統一測量標準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同桌合作去驗證我們共同得出的結論。
2、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我分三步走:先讓學生認識尺子,明確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讓學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2、2到3。最后尋找身邊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圖釘等。借助具體的食物構建好1厘米的長度單位觀念。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兩物體的長度。因為沒有實物投影儀,沒有請學生上來演示測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畫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確示范、學生模仿和自己錯誤示范、學生糾正兩種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雪深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力估量的教學,在測量之前我都要求學生先估量。以此來培養和提高學生估量的方法和準確度。
5、是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和畫線段的長度。我主要選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個畫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幫他測量一下,以保證對方畫線段的正確。
幾點思考:
1、在沒有多媒體的情況下,學生經歷有多樣標準測量物體的經歷不足。所以反應在作業中,個別學生在數一個物體有幾個正方體的時候就出現了錯誤。對同一測量標準的必要要體會不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種是在語言上的混淆,一種是在長度觀念上的混淆。
3、測量要求從零開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夠不從0開始也能計算出所量線段的長度。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2
今年我帶的是二年級學生,是我去年從一年級帶上來的,說實話很有感情了。我作為一名剛參加工作只有一年時間的老師想著如何把書本上的知識通過我交給學生,讓他們學習最基礎的知識,掌握最基本的技能,獲得初步的數學學習方法和能力。課本第一單元是長度單位,這部分知識應用性極強,是在一年級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設置的。在一年級,學生通過比較實物的長短,初步掌握了簡單的比較方法。這一單元學習的長度單位,首先要讓學生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為了達到讓學生理解這一知識的目的,教材例題1首先通過用不同的物體來度量長度相同的實物,結果使用的度量物體有的用的數量多,有的用的數量少,這就產生了一些矛盾和混亂,從而得出統一長度單位是十分重要的,這將在生活中會減少一些麻煩。在此教學中,我鼓勵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用鉛筆度、尺子、三角板、方塊等量桌面的`長度,學生學會了用食物測量物體的長度,緊接著又用這些物品測量了桌子的高度和黑板邊的長度,在此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記載度量的數字,效果良好。通過以上的操作和演練,是學生明白了在實際生活中要測量物體的長度、寬度就必須統一長度單位。
接下來就是讓學生認識兩個最常見的長度單位厘米和米,為了讓學生容易接受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我用實物和舉例的方法來完成此教學,我讓學生伸開自己的雙臂,使他們初步感知自己的兩筆長度大約是一米,床的長度是兩米,食指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一顆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通過舉例感知,使學生初步建立起1厘米和1米的感覺表象,通過列舉生活中一些常見事物,進步是學生感知1米的長度和1厘米的長度。
學生認識了厘米和米這兩個長度單位后,就要進行換算了,可是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理解知識呢,教材上的例題是“用30厘米的尺子量一根1米的繩子,量了三次后,又量了10厘米,這根繩子由多少厘米長?”我教學時沒有直接用此案例,但我改變了一下,我讓兩個學生分別用自己20厘米的尺子量出黑板邊上1米的長度,讓他們把每次量的做上記號,學生量了五次,然后我提問:一共有多少厘米?我知道這要把5個數字相加才能算出,可能有點麻煩,但是我還是看重了實踐操作的過程,只有通過操作演練,學生才能更好的戰功理解知識:1米=100厘米,者是實驗得來的,而不是我們憑空想象、捏造的,更加讓學生理解了數學的真實性和嚴密性。理解掌握了米和厘米的換算關系,可以讓學生做簡單的長度單位加減聯系和有關長度單位的應用問題,通過檢測,反饋出的是學生對知識掌握較好,但是對于部分細節問題做的不好,者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還有一個知識就是認識線段,新課標沒有從概念直接去入手,而是通過構建簡單表象讓學生來認知線段的有關知識:直直的,兩個端點。然后通過舉例說明哪些是線段,哪些不是線段,可利用黑板邊沿、桌棱等,在認識了線段之后,就需要學生動手畫一畫了,按照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先找準尺子的0刻度,再按要求畫到應至的地方,必須把尺子放直,不能忘記還有兩個端點,在理解掌握這些知識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拓展一下所學知識,要在一些圖形中數出有幾條線段,為此,我從易到難畫了幾種不同的圖形,指導學生仔細數,先數出長的線段條數,再數出短的線段條數,加起來就行了。
總之,通過本單元知識的教學,我發現課本的知識都是通過實驗操作得來的,注重了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意在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3
《長度單位》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內容,也是在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學習的。盡管學生已有這方面的經驗和基礎,但由于長度單位及其操作應用是多種知識的綜合,針對二年級的小朋友的認知能力來說,難了點。
在本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1厘米和1米、用厘米測量線段和較短的物體的學習中并不感到困難,但是在將物體從直觀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讓其選擇合適的單位時,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確的對長度單位進行選擇,這于學生的生活經驗的積累有一定的關系。長度單位的選擇需要孩子在親身經歷中有所經驗積累。針對小朋友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安排了互動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能更自然、更主動地進行交流合作,互幫互助,共同發展提高。
注重學生個體參與的過程性與實效性,讓學生全程參與,全員參與,有效參與,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發展,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例如:認識長度單位"厘米"時,讓每個學生用手比一比,動手測一測,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說一說,用腦想一想,估一估,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的始終。如先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厘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寬度、一節手指的長度、牙齒、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這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我想對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勢比劃出1厘米的長度。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厘米的長度觀念。
然后應用厘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課堂上學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這種方法,也有的學生采取其它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數的方法,通過讓他們對比,明白前一種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在建立"米"的觀念時,由于長度較大,個體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如:兩人合作,用10厘米的學具擺出1米,再進行觀察比較,認識"米"與"厘米"的關系;測量時,一人測量,另一人記錄。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后,我讓他們用直尺選擇身邊喜歡的事物進行測量,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并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他們開始量書本、練習本的長和寬;有的量鉛筆的長;有的量刀子等,達到了在玩中練,在練中玩的學習效果。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而這些活動對于建立學生正確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數感,有著重要意義。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4
成功之處:
數學教育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邏輯推理和創新思維方面的功能。本節課主要是使學生認識到測量長度需使用統一的長度單位,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學會用學生尺量比較短的(限整厘米長)物體的長度。并讓學生在實際測量與交流中,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到測量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的習慣。
在本課教學中,我從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結合我們的微型課題“小學低段數學情景教學的'研究”設計了“挑戰引入、探索新知、練習奪星、全課小結”等幾個有序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課堂結構完整,環節清晰流暢自然。我注重借助教具,運用啟發式教學法,操作法等,抓住學生認知起點,讓學生從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在輕松的氛圍中經歷觀察、實驗、驗證等一系列活動獲取知識,培養動手能力,形成認真務實習慣,發展空間感。設計有效教學活動,建立1厘米長度概念。設計開放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創新的意識。
不足之處:
本課教學內容過多,以至于緊趕慢趕都沒有上完就下課了,而且由于趕時間,前面的指導也不夠,比如讓學生觀察直尺說共同,才一會兒時間就停,同桌說就成了擺設;也忘記了讓學生指自己直尺上的0刻度,用自己的直尺說自己發現的幾厘米,總之流于形式,學生看自己的尺子時間太少;學生找身邊的1厘米自己在腦袋里形成直觀形象的時間也太少,導致學困生沒有消化吸收。所以以后上課應更注意學生的一節課的實際接受能力,不能想當然的多灌就覺得好。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5
本課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基礎上,學習認識長度單位的。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讓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測量物體長度,結果學生發現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都是量的數學課本的寬,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由此啟發學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第二種情況: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讓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可能數值上一樣,但由于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接著引出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準確、方便的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統一規定,由此引出厘米尺,為后面學習厘米和米作了鋪墊。最后通過“做一做”、“量一量”等活動加深學生的認識。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6
《長度單位》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的一個概念性的認知內容。對于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的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會感到一定困難。因此,解決困難很大程度上在教學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聯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實踐中去感知、體會,使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同時通過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概念。在這次《長度單位》教學活動課中給我以深深的啟迪。長度單位我用了三個課時,運用了大量的對比、測量來感知米與厘米的區別與聯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見物體的實際長度!
教師的精心準備、學生的全員參與,確實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興趣的激發、經驗的積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教學的技巧和藝術在于,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和樂趣。
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全程參與學習過程,利用操作、比較等手段獲得感性認識,切實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如何讓孩子體驗這份感受呢?我要求同學們回家準備回形針、硬幣、圓片、三角形、正方形、卷尺等,用來測量數學書、文具盒、鉛筆、黑板等的長或寬,孩子們都學得很開心且積極主動,我發現到一些后進生的情緒也很高漲。
學生親身體驗和感知易于獲得感性經驗,從而實現其認識的內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斷力的發展。學生正是通過擺弄客體而獲得客體的知識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驗證的東西,比老師講解給他們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觀察、操作、討論┉┉是數學活動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給學生創設更多的操作實踐機會,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使他們可以親自進行最廣泛意義的實驗、試驗及觀察,能夠提出問題,并從實踐操作中自己尋找到答案。
“厘米”這一單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而且較容易讓學生認識。所以,我將“厘米”作為教學的基點和重點,首先來認識。
為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厘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1、猜一猜。讓學生先根據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猜一猜:1厘米有多長?再請猜得準的學生說一說:你是怎么猜準的?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許多知識是自己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的。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也能夠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
2、看一看。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厘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厘米。然后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厘米的長度。
3、估一估,量一量。給學生提供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長度單位表象進行估測,再利用學到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把數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
在課堂上,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后,我讓學生回家,自主選擇生活中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將結果記錄下來,回到課堂上交流,達到資源共享,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長度單位的應用價值。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7
這節課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過用不同的物品量統一長度,量出的結果不一樣;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長度有時量出的結果一樣,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進而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為了使學生能夠真實的感受到統一長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準備好了要用的學具,曲別針和一角的硬幣7個。課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學生在老師設計的教學活動中初步體驗了用不同的長度作標準去測量同一個物體的長度,接著又用不同的長度做標準去測量不同的物體的長度。在這一個活動中有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直尺去測量課桌的長,然后再用區別針去測量數學書的寬。顯然教材設計者充分考慮教具的實用性,讓孩子能夠比較方便。而且是為了讓學生的比較容易進行比較,進行了大量的實踐的。但是孩子在測量課桌的'長的時候,由于學生用的尺子長度是不一樣的,所以測量的結果也不一樣。但是這一活動恰恰又讓學生體驗了用不同的長度標準去測量同一個物體。
通過上面的教學環節我又體會到了什么叫做活用教材,但活用教材的前提是真正抓住教材,吃透教材,所以我們只有做到認真鉆研教學內容,才能理解教材真正用意,做到活用教材。
這節課,就目標而言,學生不難達到,但總體感覺上得太匆忙。而且,每次總有個別學生不帶學具,這也是個問題。
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動課上,學生學具的準備、課堂紀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慮、重視的問題。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8
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既是學生學習測量長度的開始,也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同時它能為后面學習用米作單位量長度做好準備。
因此,它的基礎性、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本節課的重難點都是讓學生會用直尺正確的測量出物體的長度,使學生認識到測量長度需使用統一的長度單位,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學會用直尺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并讓學生在實際測量與交流中,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到測量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的習慣。
所以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側重于引導學生的觀察和操作等實踐活動,借助直尺對測量方法進行交流。
成功之處:
在本課教學中,我從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了“談話引入、探索新知、實踐體驗、鞏固練習、全課小結”等幾個有序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全課主要由認識直尺、認識1厘米、感知1厘米、認識幾厘米等幾個環節展開,我根據低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差的特點,設計了找一找、比一比、記一記、說一說等活動,找一找,即在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的長度;比一比,即用手指比出1厘米長度;記一記,即閉上眼睛記一記1厘米的長度;說一說,即說一說生活中的1厘米。通過這樣的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自主獲得知識,學會運用。
不足之處:
1、課前準備不夠充分,耽誤了部分上課的時間,導致最后的練習沒有處理完整,匆忙結束。
2、在備課的時候除了備課還要備學生,還沒有做到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3、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不夠豐富多彩,組織教學需要加強。
4、數學的生活化體現不夠,學生興趣不高,這點有待加強。
5、在教學中留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不夠,應該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9
這節課是用實物(回形針、三角形、小棒)量數學書,文具盒,課桌等物體。這些活動讓孩子們體驗到用不同的物品量同一物體,量出的結果不一樣;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物體,有時量出的結果一樣,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進而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課前我把全班分為14個小組,每組4人,活動的學具是統一安排的,每組3種,學生的選擇較多,通過對比,學生的認知會更直觀。本課的難點是估測,估測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思維經歷著觀察,猜測,類比,推理等活動.估計與數的認識,量的計量相配合,為促進學生的估計能力,培養數感,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估計,交流各自的估量方法,比較各自的估測結果,借鑒別人好的方法,比如配套的.練習三,我們已經估計到小刀是3個立方體的長度,而橡皮比小刀長一些,于是有小朋友只看“多”的這“一些”是幾個立方體的長度,再把3加上這個“幾”便得出答案,這顯然比重新用立方體去估測要簡單得多,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在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量一量,記一記,以明白應用數學的價值。
由于是開學的第一節課,孩子們還處于從假期到學校生活的過渡狀態,學習效果并沒有預設時理想。同時有效地組織課堂,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中注入更加生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部分是下節課開始要注意的問題。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10
二年級數學上冊《長度單位》教學反思《長度單位》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的一個概念性的認知內容。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探索性操作。數起源于數,量起源于量,這單元是“測量”的起始課,讓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經歷用不同標準測量同一物體導致結果的混亂無序,從而體會統一標準的必要性及有序。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概念,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是教學重點之一。選擇看得見、摸得著的材料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觀察、動手體驗、用心感悟,形成長度觀念。數學具有豐富的內涵,這種內涵具體表現在是否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特別是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有其獨特的.運用價值,能活用還不夠,更應在活學的基礎上活用,使生活成為學習的園地!
從生命科學角度說:我們關愛的是生命,提升生命的價值,關愛學生的生命成長,同時也要關愛師生共同的生命進程。只有將數學和與之相關的現實背景緊密聯系在一起,就是說只有通過“數學化”的途徑來進行數學的教與學,才能使學生真正獲得充滿內在聯系的,富有生命力的數學知識,使學生不僅理解這些知識,而且能夠活用這些知識!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11
這節課時本冊書的起始課重難點是:認識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正確的用尺子測量長度。
不足的地方:
1.在讓學生理解統一長度的必要性是,沒有讓學生先說出測量的物品而是老師先舉出了例子,之后又讓學生說,最后看書。應讓學生自己看書找出古時候測量用的庹,拃,腳印,這一塊弄反了。
2.在本節課最重點的`地方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的時候沒有落實好啊,沒有讓學生感受1厘米,沒有給出1厘米有多長時,就讓學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長度,導致學生部知道怎么找,也不知道要找什么。聽完尉主任的評課后,覺得應讓孩子知道1厘米有多長后在讓學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先是有1厘米之后才有的直尺,要讓學生感受到直尺就是這樣的1厘米1厘米的連接起來的,之后要讓學生找自己的尺子上有多少個1厘米,進一步鞏固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在以后的教學中應一步一步的走把沒一步都落實。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 長度單位教案課后反思05-04
《長度單位》的教學反思06-09
《長度單位》數學教學反思02-24
《長度單位》數學教學反思02-24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15篇)10-09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精選11篇)09-06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15篇10-11
教學反思_長度單位之米的體驗12-19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合集15篇10-11
《統一長度單位》教學反思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