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精選12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么什么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 1
“認識分米和毫米”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教材旨在實際活動中讓學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了解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估測能力;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學重點:在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
教學中力求遵循知識的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努力實現新課程的理念,放手讓學生觀察、交流、操作、思考,感受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等方式幫助學生參與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經歷對分米、毫米地初步認識、感知體會、建構內化。
1、需要是學習是源泉,學習是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長度單位時首先要引出單位,心理學告訴我們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有利于學生新知的掌握。因此教學中在學生原有認知背景和新的認知沖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學生產生比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又讓學生初步感受分米、毫米與已認識的米、厘米之間的關系。
如在引入分米時設計1只玩具手機長約1(),當學生發現用已有的知識無法解決這一問題,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的認識。
又如在引出毫米時,用量數學書的厚是6(),發現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學習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通過以舊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激發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2、設計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會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確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長,單憑聽講接受是不夠的,一個長度單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有效的環節,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感受,逐步地強化。通過讓學生量一量、看一看、畫一畫、比一比、夾一夾、找一找、估一估、數一數等一系列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幫助學生比較清晰地建立了對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教學富于開放性,提升學生的數學思考,體驗學習的快樂。
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時,承接前面的“10厘米是1分米”,放手讓學生觀察1分米到底猶有多長,為學生創設了自由選擇的空間,學生找到了多種答案,在尋找分米的過程中體會到自主選擇的輕松與快樂,開拓了思維的空間,培養思維的發散性。又如讓學生在3把不同長度的尺上找最多有幾分米?你是怎么想的?想一想幾個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長是1米?為什么?以及這10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那大約多少張這樣的紙厚1厘米呢?你是怎樣想的?設計此類的問題情境,滲透方法策略的靈活性以及巧妙性,建立與其他數學知識的聯系。學生在思考中對長度單位的表象以及關系得以進一步地理解與提升,充分感悟數學學習的價值之所在就是學會應用,在應用的過程中獲得滿足,體驗成為一個發現者、一個挑戰者后的愉悅。
4、重視用手勢比劃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測能力
用手勢表示長度單位,是建立相關概念的重要活動。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特征的思維形式。把直尺上的、物體長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來,用手勢比劃這樣的動作拉動了思維,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參照物分米管和硬幣來具體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長度,接著經歷“比劃——在尺上驗證——修正比劃——再驗證……”的過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漸做到盡可能地準確。另外,估測能力既是生活實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義的重要手段。學生掌握了用手勢比劃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隨身帶了一把尺,便于他們隨時進行估測。讓學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數學書的長度、課桌的寬度目測手表、鍛帶的`長度等,從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測,逐漸加大難度,使學生一步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初步培養估計的能力和意識。
5、找相關的物體豐富感性認識。
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準確,但往往不牢固,離開了直尺或間隔了一段時間,首次感知的印象會淡忘。因此,讓學生走下位置找找1分米,說一說哪些物體的長大約1分米。一是反饋、檢查學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二是借助學生身邊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體幫助長時記憶1分米是多長,以后在回憶1分米有多長或判斷其他物體的長是不是大約1分米時,可以把熟悉的物體的長作為參照。以及估一估身邊物品、量一量熟悉物品的長度或厚度時都為學生更好地建構長度單位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
隨著新課程地深入,不禁發現我們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在不斷地被完善著。我們的教學設計,始終處在一種動態的流程中。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不斷地反思,才有可能建構生機勃勃的課堂,師生在這樣的課堂中不斷地成長著并快樂著。
三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 2
“認識分米和毫米”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教材旨在實際活動中讓學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了解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估測能力;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本節課中還存在一些不足:
1.對分米長度單位的認識,沒有像前面講毫米時學生就覺得需要一個新的長度單位,感覺分米就像是告訴學生,強求學生要學習和掌握的。如可以讓學生通過測量課桌面的長。
2.學生在生活中找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和1分米的物體時,找到的物體太少,學生的思維太窄,平時不留心觀察生活。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滲透熱愛生活,觀察生活的意識。
3.教師語言不夠準確,如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和1分米,自己少說了大約。
三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 3
在上個學期,我們學習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并能比劃1米和1厘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學期的分米和毫米也是比較抽象的問題,在備課中要多下功夫,所以本節課我通過學生的操作來認識分米和毫米,讓學生自己多猜測、多動手、多交流,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解決問題,這樣學起來比較容易。
教學中我把舊知與新知銜接起來,充分利用學生對厘米和米的已有認識,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幫助學生明確分米、毫米與米、厘米的關系。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了銀行卡、一分硬幣、生活中10厘米的物體。這些物體的長度、厚度、高度都與分米和毫米有關,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還通過比劃1米,1厘米有多長引發學生比劃1分米、1毫米的長度。還讓學生動手測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來。并告訴學生像這樣一根長10厘米的紙條,我們也可以說它的長是1分米。巧妙的用已有知識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本節課有很多不足,在認識1厘米等于幾毫米時,我只讓學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數,有的學生對1毫米的認識出現了錯誤,把直尺上的1根小豎線看成是1毫米,數到了1厘米有11個小格。當時我只在語言上糾正他,如果我在黑板上畫一根放大的直尺,指名學生上黑板數一數,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另外,鼓勵性的評價語言還比較少。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再接再厲,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三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 4
在二年級(上冊),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學會用厘米和米作單位測量或估計物體、線段的長度。在三年級(下冊)學生還將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學習用千米作單位描述公路、鐵路及河流的長度,描述常見交通工具行駛的速度?梢姡置缀秃撩撞粌H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設計教學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舊知與新知的有效銜接
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對厘米和米的已有認識,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幫助學生明確分米、毫米與米、厘米的關系。課拾,我和學生一起回憶已經認識的兩個長度單位,通過比劃1米,1厘米有多長引發學生對原有經驗的記憶。通過隨意的談話式問題引出1分米的概念,我問:測量一支鉛筆用什么作單位比較好?再問:(手里拿一張紙條)如果測量這張紙條的長應該用什么作單位?學生自然會說用厘米,這時我就讓學生測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來。當學生剪完后舉起來給我看時,我就說:“像這樣一根長10厘米的紙條,我們也可以說它的長是1分米。”用已有知識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二、操作與思考的有效合作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并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對物體長度的把握能力。讓學生剪出1分米長的紙條,讓學生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讓學生找出接近1分米長的'鉛筆,借助銀行卡的厚度讓學生體驗1毫米等活動都是為了幫助學生逐步形成1分米、1毫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像這種概念教學的課堂,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白觥本褪亲寣W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讓學生動手測量,親身經歷,用心總結,才能學得會,辯得請,記得牢。但同時還需要靜下來心來思考,有些學生忙了一節課似懂非懂的,練習中卻會出現很多錯誤,所以課末我送給同學們這樣幾句話:做題之前要思考,拿不定主意先比劃,看看哪個更合適,再下手來把它填。
三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 5
《認識分米和毫米》一課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這是在上個學期,學生已經認識了厘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出1分米、1毫米有多長,并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本節課安排了量一量、畫一畫、排一排和找一找等多個環節,充分照顧了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充分感知所學的內容,再通過動手實踐強化認知。在教學中,對分米表示的界定,采取了指、比和找等大量操作活動,使學生充分感知,豐富認知,通過測量和通過手勢感受一毫米的長度等一系列的教學活動,體驗一毫米幫助學生充分界定一毫米的.長度表象。
恰當的運用教材資源,不拘泥教材,非常注重教材的重組與自組開發,既有梯度又有個性,以確保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事可做。此外,多個環節安排了估測,培養學生估測的意識和能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訓練。
最后結合一篇小日記改錯來結束,既復習了4個單位,又提醒學生要用準單位,不然會鬧笑話。
三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 6
在上個學期,學生已經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能體驗1米和1厘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節課要在實際活動中讓學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了解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估測能力;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進入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角色中去。
教學中我和學生收集了校訊通卡、一分硬幣、生活中10厘米的物體以及一粒米的長、寬來認識1毫米。這些物體的長度、厚度、高度都與分米和毫米有關,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在真實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做一做,讓學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決生活中長度問題的一些策略,發展空間感。讓學生多“動”、多“說”、多“想”、多“表現”,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解決問題,從中感受數學的意義、價值,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成功的快樂。同時用手勢表示長度單位,是建立相關概念的重要活動,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經歷“比劃——在尺上驗證——修正比劃——再驗證……”的過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漸做到盡可能地準確。
也存在一些問題:課堂上我在帶領學生數“1厘米里有幾毫米”時,我只讓學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數,有的學生對1毫米的認識出現了錯誤,把直尺上的1根小豎線看成是1毫米,數到了1厘米有11個小格。第二題數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度時有些學生出現了錯誤。如果當時我在黑板上畫一根放大地直尺,指名上黑板數一數,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從我個人來講,對課堂的駕馭能力有待提高。教學思路要清晰、有層次,不可以被外在因素所干擾。
三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 7
這課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這是在上個學期,學生已經認識了厘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出1分米、1毫米有多長,并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觀察、操作、小組實踐活動等環節中進行,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興趣,參與的積極性高漲。在活動中鼓勵學生充分展開推理和想象,使他們體會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引導學生總結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所以課始我創設了課間學生討論“什么兵器最厲害?”的情境,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提高了,在快樂的氛圍中,既復習了“米”和“厘米”,又通過設疑引入新課,可謂一舉三得。
在認識分米和毫米時,主要通過在真實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做一做,讓學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決生活中長度問題的一些策略,發展空間感。讓學生多“動”、多“說”、多“想”、多“感受”。如比劃“1分米”,讓學生用直尺當小助手,一手比劃,一手輕輕移開直尺,讓學生感受到他們的一拃大約是“1分米”。在比劃“1毫米”時,我讓學生用一分硬幣當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夾住,再輕輕地、輕輕地抽出來,現在兩手指之間的距離就是1毫米?粗,你有什么感覺?”。跟上面的分米進行對比,小心翼翼地抽出,也突出了毫米的小,毫米的細,毫米的窄,毫米的短。
三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 8
孔子告訴我們:吾日三省吾身。由此可見,經常反思我們自己對自己是非常有好處的,堅持反思自己的教學,對今后的教學很有幫助。《認識分米和毫米》這節課是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也是這個單元的第一個課時!墩J識分米和毫米》這節內容的學習之前同學們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因此,本節課的導入部分我設計了復習米和厘米這些長度單位。
如門的高度大約是2米,也可以說是200厘米,讓學生用手比劃1米的實際長度,并引導學生說出1米=100厘米,除了米和厘米這些長度單位之外,今天我們將學習一些新的長度單位,教學分米這個長度單位時,引導學生量一量自己手中的文具盒的長和寬大約是多少厘米,同學們通過測量,量出自己的'文具盒的長和寬,并讓學生說一說自己量的結果,和同學們進行交流。老師的文具盒通過測量,文具盒的寬大約是10厘米,長大約是20厘米,然后通過談話告訴學生10厘米可以用一分米來表示,從而得出1分米=10厘米,引導學生通過用手比劃以及在草稿紙上畫一畫充分感知1分米的實際長度,培養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動手操作的能力。教學毫米這個長度單位時,主要引導學生通過測量自己數學書的厚度不足1厘米,從而引入用毫米作單位的學習。
三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 9
1.問題設計過細、過碎,牽引的痕跡還是很明顯。
教學中設計的問題小而具體,是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但細細思考還是覺得所設計的問題過細、過碎,有老師領著走之感,學生的思考空間較小,可能會影響學生的自主探究和有效建構。
在上面認識毫米這一環節中,不到1厘米,到底是多少?要想精確地知道它的長度,有什么好方法嗎?只用厘米這個單位還能不能精確地表示出它的長度?那怎么辦?比厘米小的單位是什么呢?有知道的嗎?毫米藏在哪兒?這把尺子上怎么沒見到?如果想把毫米從這每個厘米間表示出來,你想用什么辦法?你能不能按你的想法在尺子上01之間把毫米給表示出來?你能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的長度嗎?通過剛才我們真正地接觸這1毫米,你有什么感受?課后我思考是否可以把上面的這些問題適當整合一下,拓寬學生的思考活動空間,課堂上可能會有更多的生生互動,學生可能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也可能會更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建構和數學能力的提高。
2.張弛有度,注重學習方法訓練,為學生提供創造的'空間,幫學生養成創新的習慣。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學習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學會一節課的新知,而是要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時間去探究,并為他們提供探究的空間,激發他們探究欲望,培養他們獲取新知的能力,這樣就為學生創新意識的稱張提供了一個無比遼闊的空間,我覺得這對于學生來說才是最寶貴的。
在教學毫米的學習時,結構清楚,先產生毫米的需求,再通過找1毫米,認識1毫米,再找生活中的1毫米,然后再通過估一估,量一量,進一步深化好摸的認識,整個層次是鮮明的。在分米的設計過程上也和毫米是類似的,我思考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時調整:在毫米的認識學習以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我們是如何學習毫米,說出剛才我們學習毫米使我們都使用了哪些策略,說一說我們是怎樣學習的。把學習的方法交給學生,再放手由學生自己有針對性的、有目的性的進行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探究進行分米的學習,這樣可能能更好的體現學生學的主動,這樣達到的學習效果也許會更好。
三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 10
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體,體驗性學習為每個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學生的發展是有差異的,因而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時,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客觀世界,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便是一個極富個性的過程。
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時,認識1分米后,提出問題,“你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嗎?”學生有的說從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還有的學生發現不一定是整十數的,還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還有學生總結出起點到終點的個位都是相同的,這樣剛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師再進行一個定論:也就是說,只要夠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體驗1毫米的長,“伸出你的手,輕輕的捏住一分錢,慢慢的抽出來!,學生說“太小了”……,這些感覺就說明了學生在腦中已經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時,他們也體驗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體的長度”,“還有當不是整厘米時,認識毫米就知道多幾小格就是幾毫米了”,教師理解了,適時進行點撥:“也就是能幫助我們測量更精確,對嗎?”
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欣賞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體驗探究學習的過程,在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上,學生隨時會閃現與眾不同的想法,耐心聽取每一個學生的發言,激勵他們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出來,從中解讀他們的體驗和思維,這樣才能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三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 11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分米和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本節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分米、毫米做單位測量或描述物體的長度。
課的開始,我通過簡單的復習,讓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明確他們之間的關系,并且用手比劃出他們的長度。這樣可以為后面1分米和1毫米長度的建立打下基礎。
在教學分米時,我通過例題里文具盒的寬大約是10厘米,直接告訴學生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這樣是引入了1分米,但是我感覺沒有讓學生產生學習分米的需要。接下來我通過認一認、比一比、畫一畫、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層次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的概念。在認一認時,我通過讓孩子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以完善學生對1分米的認識。新課改強調對單位實際意義的理解,所以在讓學生比劃1分米時,我通過讓學生在直尺上比劃,試估等過程讓學生反復操作以加深對1分米長度的概念。課前我沒有準備什么長度是1分米的物品,但是孩子還是找出了不少,比如:手機的長度、兩只眼睛眼角之間的距離、粉筆、卡片、鉛筆的長度、手掌的寬度等等。關于米與分米的關系,我是讓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推理說的非常好,然后再讓學生在米尺上驗證。
在教學毫米時,我是通過讓孩子估測數學書的厚度,然后直接告訴孩子因為用厘米已經不能直接準確地量出數學書的厚度,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的單位——毫米。但是,這些都是我告訴孩子的,他們沒有親身體會毫米的小、短、薄,沒有產生學習毫米的.需要。在引入毫米時,我可以讓孩子測量帶的卡的厚度,通過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這一長度單位,這樣孩子理解會更深刻。然后我通過一些操作讓學生感受1毫米有多長:量1分硬幣的厚度,比劃1毫米的長度,捏10張的厚度,但是我沒有讓孩子說出他們的感受,而是我自己在感慨1毫米的短。
這節課基本算是成功的,孩子都是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知識。但是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更細致地考慮孩子的情感目標,不是我在教,而是他要學,變被動為主動。
三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 12
本節課是在學生對長度單位“厘米”和“米”的已經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來學習認識毫米和分米。新課標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和理解數學,讓學生真切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實踐,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痹诒竟澱n的教學中,我力求做到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同時在課堂教學上,為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來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推理、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估測的能力,建立起正確的長度觀念,以達到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目標。
1.關注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把“關注學生的經驗”作為一個基本理念提了出來,明確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我們由此可以看出,《標準》用“出發”和“基礎”來表述“經驗”的作用,強調學生的“經驗”是其數學學習的起點。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需“關注學生已有的經驗”,引導學生展示其已有的經驗認知水平,然后把“經驗”作為其認知發展的起點,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認知再發展。在教學1毫米的認識時,因學生已有對厘米和米的認識基礎,于是我設計了猜一猜的環節:“那1毫米有多長呢?你來猜一猜”。
學生就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認識基礎,用手比劃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為這么長,有的認為那么長,學生的想法不同,自己認為的1毫米的長度也不同。然后結合學生的認知經驗,再進行1毫米長度的認識,學生就便于接受。在后面的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里面有這樣一個題目:兔子尾巴長約7(),這時學生出現的答案不同,有的說厘米,有的說毫米。到底哪個單位合適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用手比劃出長度,在比劃中感受哪個單位最合適。
2.關注學生的親身體驗。
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這種體驗能給予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情感體驗的空間,可以激活學生思維,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體,體驗性學習為每個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因為學生的發展是有差異的,所以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時,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客觀世界,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便是一個展示豐富個性的過程,同時也是我們認識學生的過程。
毫米是學生現在所能認識到的最小的一個長度單位,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他們每人的直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對于毫米的認識并不是一張白紙,可以說有了一些基本的感性認識。我就在學生猜測1毫米有多長后,直接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直尺進行測量學習。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尺子上從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觀察1厘米里面有什么發現,借助多媒體把直尺放大,使學生能清晰地觀察到:1厘米被平均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這時雖然學生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長,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學生在腦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觀察,還需要用手畫一畫、比一比,通過學生動手,加深學生對毫米的印象。經過上面的觀察與操作,學生腦中1毫米的表象是否已經正確建立了呢?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是1毫米。借助課前準備地一些物品,如一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進行實際觀察,并用尺子量一量,進行確認。我讓學生用會員卡當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夾住,再輕輕地、輕輕地抽出來,現在兩手指之間的距離就是1毫米?粗,你有什么感覺?”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長度。在認識1分米有多長時,我借助學具中的金箍棒,讓學生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通過動手進行實際的測量和觸摸,體驗和感受1分米的長度。接下來設計的找物體的環節,就是讓學生根據所體驗、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運用,把課本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從生活中更直接的體驗1分米有多長。在鞏固練習的部分,學生對分米和毫米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如:填寫單位名稱、簡單的長度單位換算、物體的估計和測量等。
概念教學的課堂,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
【三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08-18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7-19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3-08
《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09-22
毫米、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0-17
《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15篇08-02
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09-13
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10-02
《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15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