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年級《6和7的加減法》教學反思范文(通用9篇)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6和7的加減法》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一年級《6和7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1-5的加減法和6和7的組成的基礎上學習了6、7的加減法。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會計算得數是6、7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根據情境圖列出相應的加法或減法算式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所以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情境圖,讓學生以情境圖為媒介,提問題、列算式、說算理。
在教學中,我首先復習6、7組成。指導學生自學,合作探究,在教學加法時讓學生合作擺小棒,通過擺的小棒圖來說圖意,并列出算式。引導學生說出因為觀看的順序不同所以能列出的算式就不同,并利用數的組成來計算出結果。在教學減法時也是讓學生通過擺小棒,分成兩部分,說出這幅小棒圖的圖意,根據圖意列出算式,讓學生多說為什么用減法,加深對減法算式的含義理解。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大部分都能根據一圖從不同的方向觀看就能列出不同的算式。但是還有個別學生對減法算式的含義理解的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我在教學時自己的語言還不夠精煉。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加強學生的組織教學讓課堂有序,更深入的鉆研教材,爭取在課堂上不留問題。
一年級《6和7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1-5的加減法和6和7的組成的基礎上,學習6和7的加減法。在教學設計時以藍貓帶領小朋友去數學樂園的情境引入,在攀登智慧塔的一關關的闖關練習中,學習6和7的加減法。教學時讓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在擺一擺,寫一寫,說一說的環節中引導學生用3句話說說圖的意思,為學習應用題做好鋪墊。
本節課還有一些要改進的地方:
1、對于5+1和1+5的同一幅圖,教材的設計意圖是根據一樣的圖,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得出不同的算式。但是在教學中有些學生還是不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時候教師應該在學生解決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到事實就是一種擺法而已,這樣有利于學生的掌握,清楚的`明白一圖兩式的由來。
2、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一圖兩式,為了做好鋪墊,應該在復習6和7的組成時,不僅讓學生復習分成,還要復習組成,并引導學生聯想,看到一組還能想到哪組,這樣有助于學生在看到1+5=6的時候馬上可以想到5+1=6。還可以讓學生舉例你還能想到哪些像這樣得數是6的“好朋友算式”。
3、對于本節課的計算,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是會的,那么老師就應該選擇“你的想法、你是怎么算的”,引導學生思考計算的過程,從而導入借助6和7的組成計算加減法,否則學生很容易停留在自己已經會了計算結果上,而不去考慮計算的方法和過程,在學生表述他用實物來算的時候,應及時引導升華為,因為1和5組成6,所以1+5=6。
一年級《6和7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3
本節是在學生學習了6、7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前幾節課的一次應用。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將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同生活的實際情況相聯系,并讓學生學會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在教學中,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圖意,知道要解決的問題。
教材從易到難,先進行加法的應用。我先讓同學們仔細觀察書上的圖,問學生看到了什么,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學生會說有兩組兔。左邊有4只,右邊有2只。接著我又補充誰能根據上面同學的回答,用三句話完整的說說圖意。
學生會回答草地上左邊有4只小兔子,右邊有2只小兔子,一共有幾只兔子?與此同時出示大括號和問號,讓學生理解它們的意思,如此一來,同學們很輕松的列出了算式。
接著,進行減法應用的學習,這是一個教學難點,需要學生一定的逆向思維。也是一樣的,我先讓學生進行觀察,自己嘗試說出圖意,然后再列出符合圖意的算式。
最后我讓學生自己去總結什么時候用加法,什么時候用減法,最后我再來總結,求整體用加法,求部分用減法,這樣在孩子遇到同種類型的數學問題時會很輕松的'去解決。
一節課下來,我發現大部分同學還是做對了,還是有一部分同學還會想當然,將應該用減法的題寫成加法,或者不用總數減,而用大數減小數。他們并不會特意的去看問號所在的位置,做題容易跟著感覺走,第一印象對他們來說尤其深刻。若要讓一年級的他們學會初步的辨別和分析,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有通過不斷地練習、改正,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來克服這個定勢。
另外在本節課中孩子們由于第一次遇到這么多教師在課堂上,所以不敢發言,課堂氣氛不十分活躍,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回慢慢來引導孩子。
一年級《6和7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4
教材編排是兩組面對面的孩子觀察同一幅小棒或圓片圖,由于左右的相對性觀察,觀察到的左右互換寫出了不同的兩個加法、減法算式,由以前的一幅圖表示一個算式過度到一幅圖表示兩個算式。的確,這樣編排可以使學生感知到算式之間的聯系。接下來安排了“擺一擺”的活動,意圖是通過情境圖使學生知道可以通過擺學具去計算6、7的加減法,同時鞏固一幅圖表示兩個算式這一知識。并且,教材還注意用同樣的學具擺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意圖是為了讓學生由“一圖兩式”向“一圖四式”的學習做準備。
1.結合情境,引導學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圖兩式”。
我把課本中小朋友擺小棒的圖,變成學生喜歡的卡通小動物(小雞和小青蛙)。由小動物在草地上蕩秋千的畫面,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畫面生動活潑,既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又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把1只小雞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個組的草地秋千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動物?通過兩位同學不同角度的觀察,列出兩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讓學生說明是怎樣看圖列式的。這一環節初步感受“一圖兩式”,感知根據一幅圖可以列出兩道不同的算式。
2.獨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圖兩式”。
我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圖兩式”。而接下來的第二個環節,是讓學生在情境中獨立地進行操作,進一步鞏固和理解“一圖兩式”的意思。在秋千數量不變的情況下,讓學生思考,還可以擺幾只小雞和小青蛙,并看著自己的圖列出兩道加法算式。這樣便出現了兩組6的加法算式,加上同位同學進行講解怎樣看圖列式的,又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合作能力。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使學生從感知中樹立“一圖兩式”的概念。這樣處理,既給學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間和充足的思考余地,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用數字意識。可能是讓學生合作得多了,加上孩子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有些孩子開始開小差,亂說,今后,還要加強這些學習習慣的培養。
3.建立表象,由具體操作到看圖列式。
第三個環節,便是學生根據教師出示的直觀圖,自己獨立列算式。使學生能夠由具體的實物抽象到看直觀圖列式,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遵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4.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合理安排教材內容。
在教學設計中,我把6和7的`加減法分開處理,先教學加法進行鞏固。再教學減法進行鞏固,這樣,學生能夠在很扎實的理解加法的“一圖兩式”的前提下,進一步學習減法。在最后的練習中,再出現加法和減法的綜合練習,使學生能夠整體、全面地理解鞏固新知識。如:在綜合練習中,出現了四道看圖列式。由于難易程度不同,可以讓學生任意選擇其中一幅圖,進行列式計算。這樣安排提供了充分的學習選擇機會,而且練習題的設計有針對性,能夠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學習水平。
5.活動形式多樣化,語言貼近學生生活。
課堂上,我們設計了這樣幾個活動:a.你還想讓幾只小青蛙和幾只小雞來玩秋千,自己擺一擺;b.你們草地上的小動物也累了,你想讓哪種小動物先回去呢?c.綜合練習讓學生在這四幅圖中任意選一幅圖,喜歡哪一幅就做哪一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讓學習靈活地選擇,同時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孩子們的學習興致較高,只是由于放得太開了,有的孩子說不到點上。
一年級《6和7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6和7的組成的基礎上,學習6和7的加減法,
整節教學中,我深挖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運用多種教學形式,貼近學生生活的語言,和有趣的、學生喜歡的卡通動物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了教學目標,掌握了所學內容,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最后“擺一擺”環節,例題只給出一個活動情景,要求學生自己去實踐的,因此我放手讓學生自己操作、交流,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回給學生,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可見,知識點由淺到深地編排,教師就由扶到放地進行教學,最終收到了預期的成效。因此,教材的編寫是很有目的性和針對性的,作為教師應該先真正弄懂教材,領會好編者的意圖,才能更好地運用教材和活用教材。
一年級《6和7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6
在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得數是5以內的加減法,對于加法的含義頁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在本課的開始,請同學有序的說一說6、7的分與合,幫助學生回憶起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在新舊知識之間搭起橋梁。
隨后與學生談話,讓學生想一想,得數是6和7的加法算式哪一個多呢?揭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和是6、7的加法。
作小棒:讓學生邊擺小棒,邊寫加法算式,看看能夠寫出幾個。再集體交流。學生在作小棒的過程中,興趣濃厚。
教學例題。讓學生說一說圖意,并提出問題。再請一位同學列式解答,說一說,這個加法算式里的每一個數字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又為什么用加法來進行計算。要求學生看著圖,再列出一道加法算式,觀察2道算式的異同點。學生還不能一下子表述出來,需要老師幫助才能夠將所想表達清楚。
教學試一試。教學本環節的時候,讓學生看著情境圖,先列出2道不同的算式,指上一道算式,讓學生回答,得數是幾,并提問:3+4=7表示什么意思?追問:那么4+3=?從一道算式的得數直接推出另一道算式的得數。
習題部分:想想做做第四題。先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解答,再集體交流核對。再讓學生觀察這3組算式,說一說有什么發現。
反思:利用擺小棒的方式,讓學生找一找得數是6、7的加法算式,并在動手作中發現算式中的規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但在尋找想想做做第四題的規律的過程中,學生很難表達到位,花費時間較多,導致后面做練習的時間有點緊張。
一年級《6和7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7
教學反思要寫不足之處,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今后再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下面是由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6、7的加法》教學反思一,希望能夠幫到您!
這部分內容教學得數是6、7的加法,教材從前面的“一圖一式”過渡到“一圖兩式”,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相應的兩道加法算式之間的聯系。
課一開始我利用小火車游戲進行6和7的分合的練習。安排這樣的復習,是想讓舊知識成為了新內容學習的扎實基礎。
例題以學生的植樹勞動為題材,并首次用文字呈現“一共來了多少人植樹”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畫面,領會蘑菇卡通和蘿卜卡通說出的不同加法算式:5+1=6、1+5=6,使學生認識到這兩個算式都表示把5個和1個合起來或把1個和5個合起來,都可以算出“一共來了多少人”。
例題的教學我引導學生觀察場景圖,自己提出問題,并把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連起來說一說,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但由于我之前沒有進行相關的訓練,這里學生說的并不是很好,有些不太明白我的意思,不太清楚提問應該怎樣提,我想這也是與我問題的設計有關,在今后的學習中還需要加強訓練。
“試一試”通過由兩部分物體合成的一幅圖,引導學生學習計算相應得兩道得數是7的'加法算式,進一步體會相應的兩道加法算式之間的聯系,初步學會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數推想出相應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數,從而培養初步的思維能力。“想想做做”通過讓學生的學具、思考、合作學習等練習方式,幫助學生鞏固得數是6、7的加法算式。
本課內容是教學《和是6、7的加法》看上去是一堂計算學習課,但實際我覺得重點是一堂算理的認識課,口算固然是低年級數學中的重頭戲,但對于得數是6、7的加法,由于學生在幼兒園與平時的生活中,對于這些算式已有所接觸,在計算方面暫時不是難點。因此,課堂上我著重引導學生用三句話表達圖意,但事實上,不少學生“能說”,但并不“善說”,要表達清楚題目的意思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還需要我們逐步訓練,循序漸近。
今天下午聽了傅正芳老師執教的得數是6、7的加法一課。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正確計算和是6、7的加法。理解括線和問號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圖畫應用題,明確圖意。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判斷能力。本課的重點是正確計算和是6、7的加法。難點是理解括線和問號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圖畫應用題,明確圖意。這部分內容教學是在學生了解加法的含義和學習了6、7的分與合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從前面的“一圖一式”過渡到“一圖兩式”,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相應的兩道加法算式之間的聯系。同時幫助學生理解用兩道不同的算式可以解決同一個問題,雖然兩道算式中相加的兩個數的位置不同,但得數相同。“試一試”通過由兩部分物體合成的一幅圖,引導學生學習計算相應得兩道得數是7的加法算式,進一步體會相應的兩道加法算式之間的聯系,初步學會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數推想出相應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數,從而培養初步的思維能力。
傅正芳老師出示例題是從植樹這一公益勞動活動引入,加強環境保護意識,迅速轉入數學學習,并首次用文字呈現“一共來了多少人植樹”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畫面,領會蘑菇卡通和蘿卜卡通說出的不同加法算式:5+1=6、1+5=6,使學生認識到這兩個算式都表示把5個和1個合起來或把1個和5個合起來,都可以算出“一共來了多少人”。
傅正芳老師創設了現實的情境、趣味的游戲、開放的活動和務實的作業中綜合練習,進一步強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再次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有趣、有用和挑戰性,讓學生再次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整個教學中通過學生擺一擺,算一算,說一說,使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同時又動嘴,注意力更集中。孩子的天性是愛玩,用做游戲的發式進行練習,不僅能使他們學會合作學習,又能再次激發學習興趣。
聽童話故事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在乏味的練習之后出現“青蛙練習跳傘”這樣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好奇感,學生的學習熱情再次被激發。
探討之處:在學習6的加法時,例題中出示了兩位小朋友擺小棒、列式的過程與結果,由于學生初次接觸看一圖列兩式,因此先讓學生模仿做,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接著學習7的減法時,由于有了前一例的感悟,教師則可以半扶半放,指導學生親自實踐、探索,從而達到“教法活動化”。后來的“擺一擺”環節,例題只給出一個活動情景,要求學生自己去實踐的,因此放手讓學生自己習作、交流,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回給學生,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可見,知識點由淺到深地編排,教師就由扶到放地進行教學,最終收到了預期的成效。因此,教材的編寫是很有目的性和針對性的,作為一線教師應該先真正弄懂教材,領會好編者的意圖,才能更好地運用教材和活用教材。
一年級《6和7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8
解決問題一直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剛接觸解決問題,對題目的題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當大的難度。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幫助學生分析、理解、掌握解決問題的格式與計算方法的選擇上。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關鍵。
下面我針對我本節課教學反思如下:
一、以舊引新,以舊促新。
首先,我復習了簡單的圖畫問題,學生根據圖意用加法計算。第一題是根據生活經驗理解圖意繼而用加法計算。即河里本來有3只螃蟹,又游來了2只。學生自然會想到現在有幾只的問題,并用加法計算。第二題應用了集合圈,讓學生清晰的看到是把兩盤蘋果合起來了,因而也要用加法計算。使學生在復習舊知的同時,為下一步學習有大括號和問號的圖畫問題做好了鋪墊。
二、調動多種感官,幫助理解。然后,教學用加法解決圖畫問題。我先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畫面:
讓學生觀察后說一說圖里有什么?也就是解決問題的兩個條件。再比較與復習中看到的兩幅圖有什么區別,從而以認識新朋友的形式引出“大括號”,明確“大括號”表示的意思。接著在大括號的下面寫上“?只”,讓學生考慮問號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大括號加上問號表示提出什么樣的問題?通過步步追問讓學生逐層理解,明確圖意:“左邊有4只,右邊有2只,一共有幾只?”然后讓學生完整的說一說圖意,再加上手勢邊比劃邊說一說圖意,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大括號就是表示把兩部分合起來,而大括號下面的問號及幾只就是問“合起來有多少只?”。就要把兩邊的只數合起來,所以用加法計算。此時,學生對這題已基本理解,我又設計了讓學生用符號或者圖形代替小兔子來畫一畫圖的意思,讓大家看明白的環節。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用三角形、正方形、數字等形式很好的`表達了圖的意思,使學生對用加法解決的問題有了深度的理解。本環節教學,我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通過用眼看一看,用口說一說,用手比劃比劃,用筆畫一畫多種不同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思,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更易于學生接受。
一年級《6和7的加減法》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在列表過程中,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決類似歸一、歸的實際問題的有效方法。學好本節課知識,將為學習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兩積之和(差)等實際問題奠定知識和思想方法的基礎。
1、本節課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問題情境中的信息,用從已知條件想起或從所求問題想起的方法分析數量關系。例題從三個小朋友買相同筆記本的信息,分兩次提出要解決的問題,要求學生找出解決第一個問題的條件并進行整理,通過呈現表格讓學生思考怎樣解決問題。隨后學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數量關系,解決第二個問題。
2、在練習中安排了與例題結構相同的實際問題,學生都能運用所學的'策略解決問題。
3、在解答第二個問題時,有大部分同學想不到方法,要從小明的信息算出單價,再用除法求出小軍能買多少本。這是本節課的障外點。
【一年級《6和7的加減法》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6和7的加減法教學設計05-11
6加減法教學反思01-11
8和9的加減法教學反思04-05
8和9的加減法教學反思04-05
認識6和7教學反思12-07
6和7的認識的教學反思09-19
《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09-22
《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09-22
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