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的教學反思范文
“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記得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公式的時候,著實被嚇了一跳!那時我還剛畢業不久。從參加工作到現在已經是第二十個年頭了,這個過程不止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反思的過程。借此期中考試教學反思征文活動機會,將我的高三地理教學反思做一小結。
一、教學理念反思——符合課標
新課標要求教學應該從單純教授知識轉向“知識+方法=能力”,優化教學活動。教師的講解應多啟發、多聯系、多分析,而讓學生多思考(分析、比較、概括)、多動手(繪圖、列表)、多動口(提問、討論、交流)、多總結。
例如:在講授“影響工業布局的區位因素”的相關內容時,我首先以魯爾鋼鐵工業區為例,讓學生回憶影響該工業區產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區位因素,從而了解到工業布局是多種區位因素作用的結果,而且這些作用因素對工業布局的影響會隨著社會、經濟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從而說明影響工業區發展的因素是發展變化的。然后以上海寶鋼為例,了解影響其布局的區位因素又是什么,并分析它與魯爾鋼鐵工業區的布局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原因,從而說明某種工業部門是什么指向型工業,只是針對某一特定時期、某一特定地點而言。同時指導學生分析影響鋼鐵工業布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這種變化的總體趨勢又該是怎樣的?最后請同學們分析比較長江沿線五大鋼鐵工業基地(攀枝花、重慶、武漢、馬鞍山、上海),并說出它們形成的主要區位因素。
二、課堂教學反思——腳踏實地
課堂教學反思也就是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和教學策略。我的課堂反思有兩個關鍵的環節:
第一,反思問題情境是否得當,所選問題或例子是否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
例如:在學習城市化進程這部分內容時,分析發達國家出現逆城市化現象(以英國倫敦為例)的原因時,看到部分學生無動于衷,感覺教學效果較差。我靈機一動,轉入先結合黃埔(學校附近)分析發展中國家“城中村”現象出現的原因,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很多學生都能做出相應分析,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選例子和提問應盡量選擇學生身邊的事物、感興趣的事物。
第二,反思難點是否解決,是否需要進行進一步講解。
例如:在講正午太陽高度計算時,我先講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緊接著列出一個公式即:H=90°-△δ(直射點的緯度與所求地的緯度之差),結果有很多同學不會做相關的試題。這時,我感覺可能是由于這個內容太抽象,學生還沒理解,必須重新舉例講解。因此,我畫了一幅夏至日光照圖,先讓學生找到正午12時的經線,并具體指導學生掌握繪圖的技巧和關鍵點,思考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規律和計算方法,這時學生已經知道了這條正午12時經線上的太陽高度就是正午太陽高度。以此為基礎,我在這幅圖中12時經線上又取兩點A(30°N)、B(30°S),通過“幾何作圖法”,最終得出兩地的正午太陽高度角,再推導出公式即:H=90°-△δ(直射點的緯度與所求地的緯度之差),此時學生就能理解了。重視從現象到規律的總結、點撥和提升,引導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接著,我再讓學生計算學校所在地——廣州(大約23°N)兩分、兩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學生都已經掌握。所以,上課時要盡量發現學生的思維障礙所在,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難點存在“盲點”,那么就會對學習存在懼怕心理,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
課堂教學中的反思一般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和總結提升才能做到應付自如,只有堅持不斷地學習和自我總結,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學行為反思——引以為鑒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地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以及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一節教學中,有一位學生提出:“我認為植樹造林并不一定能解決荒漠化的問題,因為樹木生長過程中要吸收更多的水分,從而會造成進入湖泊、河流和地下的水分變少,反而會導致荒漠化的加劇。”這個觀點與教材相反,我當時作了批駁。在課后反思中我深感這樣扼殺了該同學積極思考的興趣、大膽創新的勇氣,其實學生的思路也不是一點也沒有道理。于是,在下一堂課中當著全班同學的面作了自我批評,并在后來的教學中注意寬容各種觀點,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創新。
這就是說作為老師一定要謹慎處理自身的教學行為,既要能積極肯定學生的“別出心裁”,但也要給予及時適當的匡正。
四、課后總結反思——總體突破
著名地理特級教師王樹聲在總結教學經驗時有“十年磨一課”的“精品”意識。我在課后主要針對教學中的成敗、得失進行反思和總結。
1.反思教學中成功做法
例如:我在講全球性大氣環流時,先引導學生畫熱力環流(單圈環流),并結合實例進行原理的透徹分析,讓學生熟練掌握原理規律,接著在黑板上畫圖分析北半球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然后請幾位同學板演南半球的三圈環流圖,再請同學們判斷正誤,最后請同學們總結三圈環流的分布規律。經檢驗這種方法效果很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在判斷正誤時又加深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用這種方法教學的內容還有很多,如光照圖、氣旋圖、反氣旋圖、洋流分布圖等。
創設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提問的習慣,發展了學生,也提高了教師。
例如:學生學習過程中提出如下問題:
1.北半球海洋熱量收支隨緯度變化圖中低緯的熱量盈余與中高緯熱量的虧損面積為何不相等?
2.北半球氣旋和反氣旋圖中,同樣是向右偏,為什么反氣旋的中心氣流是下沉運動,形成晴朗天氣?氣旋的中心氣流是上升運動,形成陰雨天氣?
3.為什么摩擦力越大,風與等壓線的夾角會越大?總之學生的問題很多,針對學生的問題,經常注意積累總結,并對問題分類指導,引導他們“探索―總結―提升”。這樣既提高了教學質量、提高了自己,更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索精神。
2.反思教學失敗之處
記得有一次上“洋流”這一節課,我課前花了很多時間制作了一個課件,每頁背景很鮮艷,有海水運動、有音樂,雖然聲、文、圖并茂,還有洋流運動的鏡頭,可整節課讓人感覺很死板,信息整合不強,鮮艷的背景使學生分神,效果還不如沒用課件,這節課使我在以后的教學中得到了教訓。設計每節課,不管是用傳統的粉筆畫圖,還是多媒體輔助教學,都要考慮課堂實效性;考慮究竟需不需要用課件,是整堂用課件好,還是有針對性地用好。
每上完一節課之后,靜下心來仔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過程是否合理,講授內容是否清晰透徹,教學手段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的內容是否突出,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輕松,感覺是否愉快、是否感受到了成功,還有什么困惑等。把這些想清楚,想明白,進行歸納總結,然后以教學后記的形式記錄下來。這樣為今后的'教學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避免了同類事情的發生,不斷地改進與完善自己的教學,長期積累成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五、教學階段反思——整體把握
首先,系統梳理高中地理所學全部內容,分析每冊、每單元、每節內容在全部教學內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反思每學年、學期教學內容的順序是否合理,教學時間安排是否重點突出,詳略是否得當。
再次,研究教材內容的變化,高考考試大綱的變化,思考為什么教材考綱會修改、增刪這部分內容,我的教學應如何做出相應的改變。
最后,對高考試題的反思,主要從高考試題的特點、發展趨勢的變化,難易程度的調整等方面進行。
例如:通過對20XX年廣東省地理高考試題的反思,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更多地關注教材之外的資料和信息,重視典型性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多聯系動態發展變化的事物和現象,以期能夠在課堂上把最精華、最有效的信息有計劃、有層次、有總結地引導學生掌握程序性的知識,提升學生思維和能力。
我常采用問卷或與學生談心的方式來搜集信息和思考對策,通過各種方式讓教學中存在的更多的問題暴露出來,不斷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可以反復地鍛煉和提升自己。另外向地理同行和其他學科的老師學習,通過聽其他老師的課或請他們聽課、評課,與他們一起討論教學的得失,并及時修正自己教學中的失誤,借鑒他們教學中的優秀方法、成功經驗以及教學技巧,在不斷的聽、評與反思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你搞教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反思是一個過程,永無終點。我的教育之旅還很漫長,我將繼續面對一個又一個預想不到的難題,但只要我保持著對教育的激情和反思精神,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記錄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同時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完善自己,不斷地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我就會繼續在激情中享受教育的快樂,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質,在實踐中豐富教育的智慧,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地理教師。
【高三地理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地理教學反思_地理教學反思03-25
高三地理教學反思08-30
高三地理教學的反思02-12
高三地理的教學反思05-15
高三地理教學反思范文08-31
高三地理教學反思【推薦】07-29
高三地理復習教學反思01-22
高三地理教學總結與反思05-27
高三地理教學的總結與反思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