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健康的生活》教學反思
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讓他們感受健康的生活只能從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出發。所以在本課的設計中我選取了他們每個學期都非常期待的郊游活動,而本學期是春游,因此我找來了春天美麗的景象讓他們欣賞,渲染了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從來引出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在以往的思品教學中只會一味地灌輸,而輕情、意、行的培養。這種教育帶來了直接后果是學生“只會說不會做”、“只愿玩不愿做”,無形之中助長了學生言行不一的毛病,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采用把認知與活動相結合的辦法。前蘇聯心理學家列昂捷夫的“活動理論”頗有見地。他認為:活動的基本特征是對象性,用通俗的話說是具有特定的對象、任務及內容。活動的對象性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活動使主體服從于對象并且對對象加工改造,二是主體活動中形成了對象的印象。因此,活動就有了這樣的特殊機能,使活動在兒童的人格發展或者說社會化的進程中具有了獨特的作用。因為社會化——社會化規范的內化,不是簡單自外向內移入,而是一個內部圖式形成的過程,通過兒童的對象性活動可以切實地產生內化;兒童的對象性活動使得原本無特定對象的.主體需求在活動中得到滿足,從而使兒童形成特定的需要,即把活動的內涵轉化成了兒童的自我價值取向和人格傾向。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認為,只有通過學生的活動所感受到的道理,才是有真正的意義。例如:教育低年級學生要關心、照顧、尊重家里的老人,教育高年級的學生要關心、愛護所有的老人。顯然,如果僅從文明習慣養成的目標序列上安排教學,不設計系列化的教學活動或主題活動,那么效果就不會理想。
課內外的結合,應以課堂為主,課外為輔,課內到課外,課外補課內的思路,較好地把握課內外結合的關系點,保證課內外活動積極有效地開展。如“健康生活”這一話題,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不是非常深入,課后可以讓學生圍繞“尋找健康生活方式”為題來讓他們從生活中來尋找身邊的健康生活方式。從活動中更深刻地理解了健康生活這一主題。
【《感受健康的生活》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學反思09-15
感受健康的生活小學品德教案02-12
感受竇桂梅的教學反思10-12
感受童聲的教學反思11-11
感受音樂教學反思05-19
感受肌理教學反思05-29
感受音樂的教學反思06-07
小班健康教學反思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