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別董大》教學反思
今日教學《古詩三首》,因《楓橋夜泊》已于學習《積累.運用》時配合《夜書所見》一詩學完,故剩余《別董大》和《暮江吟》未完成。《暮江吟》一詩在突破“半江瑟瑟半江紅”這個描述自然景觀的詩句之后,學生在理解上難度不大。不過,《別董大》一詩相對要難一點,此詩前兩行為置景,后兩行則摹言,為勸慰之語。通過查閱資料得知,本詩是高適漫游寫的送別詩,原題有兩首,本詩為其二。詩人送別之人為董大,是唐玄宗時著名琴手,曾得宰相房琯的.賞識和寵信。因董大所擅為古琴而當時盛行胡樂(唐時也有詩行音樂?),于是他受到冷落。高適送別他時,可能也正是詩人自己失意的時候,故惺惺相惜。前兩行詩描摹了一個“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于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云”之凄涼悲苦的環境。既隱喻了董大的失意境遇,也暗示了董大即將分手遠行。后兩行的勸慰可讓體會到作者的豁達與大度,豪壯的氣慨一洗前兩行的悲苦,比起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委婉多一分豪壯,不過也暗含著一層意思:起碼你比我還好!讀起來讓人覺得有些酸楚。
問題在于關于對第一、二行詩的理解。前行“千里黃云白日曛”。“千里”虛指,指范圍大,“黃云”即“黃沙漫天”形成的,“曛”指曛黃,形容太陽西下時天色昏暗。《教學用書》解為:千里黃云蔽空,日落時天色昏暗。進而說“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于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黃云,在此情景中送別友人,作者難免有凄涼悲苦之意。”凄涼悲苦之意于詩句中流露是顯然的,姑且不論。教學中,有學生質疑:一、黃昏時客人應想著投宿,而本詩卻是離開詩人上路,不合情理。因此,就“曛”是作為表示時間“黃昏”,還是作為用于形容“黃沙滿天、遮天蔽日”,白日之時也像是“黃昏”?應該做個選擇,以免誤導。經過認真思考,筆者認為還是擇其二為妥,不知其他老師以為然否?
【三年級《別董大》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別董大》的教學反思07-09
別董大的教學反思01-09
《別董大》教學反思范文12-01
古詩別董大的教學反思07-17
《別董大》教學設計02-28
《別董大》教學設計01-08
別董大教學設計01-27
別董大教學設計模板02-27
別董大說課稿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