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大地的徐霞客》的教學反思
短暫而又漫長的語文組“同課異構”活動終于告以段落,說它短暫,是因為從知道內容到講課結束,不足四天時間;說它漫長,是因為在這四天里,我的內心經歷了煩躁、焦慮、緊張、投入、虛脫、輕松的復雜過程。
回顧四天來的磨課歷程,感覺自己收獲頗多,謹以感受最深的幾點反思如下:
一、教師要做文本的知音。記得聽到講課內容的那一瞬間,我的大腦出現了短暫的空白。我在心里不停地埋怨,為什么是徐霞客而不是李白或蘇軾?我不熟悉徐霞客,不喜歡徐霞客,如何引導學生熟悉、喜歡徐霞客呢?我陷入了迷茫中。可時間緊,任務重,容不得我埋怨,容不得我不喜歡,我強壓住內心的不滿,一遍遍地朗讀課文。我先以一般讀者的身份讀,了解到徐霞客是個奇人,寫了一本奇書;接著我又以學生的身份讀,在讀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拿不準音的字,如“棲、鍥”等;最后我才以教師的身份讀,發現這篇課文還是有值得教的地方,比如條理比較清晰,文字簡潔質樸。正如古人說的那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漸漸地,徐霞客這個人物在我大腦中明晰起來。之后我又翻看了《同步拓展閱讀》,上網查閱了有關徐霞客的資料,慢慢的,對這個“肩荷一袱背,手挾一油傘,足踏天下半”的“天下第一奇人”有了一絲好感。
二、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為本。當我對徐霞客這個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便著手設計教學過程。我習慣性地翻閱《教師教學用書》和《教案集錦》,發現所有的設計都是從“奇人”這個關鍵詞切入,然后引導學生通過抓重點詞句來感受他“奇”在哪里。我也打算走捷徑。可是,在預設學生會如何回答時,我犯難了,僅僅憑借“卓爾不群、鍥而不舍、不避艱險、求真求實”這幾個重點詞就能讓學生感受到徐霞客的“奇”嗎?世上具有這種品行的人千千萬,為何獨獨稱他為“奇人”?我感覺設計的問題和學生的認知之間似乎缺了點什么。到底缺了什么呢?我陷入困惑之中。后來有老師點撥了一下,為什么不從“閱讀大地”入手呢?是呀,為什么不從課題中“閱讀大地”這個新奇而又值得玩味的詞語入手呢?我一下子有種撥開云霧見晴天的感覺,回想起多年前講《一夜的工作》一課,開始設計時也是從中心句“他是多么勞苦,多么簡樸!”切入,然后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感受周總理的`勞苦、簡樸,效果并不好,因為學生跟周總理生活相距太遠,并不是課文告訴他“勞苦簡樸”他就能認同。這篇課文也是寫人的,徐霞客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更遠,假如從“奇人”入手,再來一步步地“演繹”,這樣設計方便了老師可為難了學生,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當機立斷,立即修改教學設計,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然后自主讀書,小組交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想象能力、有感情朗讀能力。這樣,學生一次次地走進文本,走進徐霞客,由陌生到熟悉,由感性到理性,最后這個人物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學生的大腦中,而不僅僅留下“奇人”這兩個抽象的字眼。由此,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想真正從行動上落實“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這些新課程理念需要經過多么漫長而復雜的過程。
三、語文課要注重語言文字訓練。
1、創設有價值的問題,激發學生情感。
文本是閱讀教學的載體,因此教師要善于深入鉆研教材,預設有價值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情感。而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運用啟發性教學來激勵學生的思維活動。充滿情趣的問題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熱烈探求。如:本課中,我借學生之口扣住了中心句提出了有一定的難度,又具有一定探究和討論價值和開放性的問題: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寫出了《徐霞客游記》這本千古奇書。他人“奇”在哪里?書“奇”在哪里呢?從而引導學生們默讀課文把自己感受深的詞語和句子畫出來,反復讀一讀,在旁邊批注。這個有價值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地與文本對話,主動地去探尋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這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內容到中心、由外在到內心的過程,使學生處于一種興奮狀態,積極地去思考、去表達,迸發了智慧,同時情感受到了熏陶。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進行了這樣的對話,學生自然融入其中,做到了以情激趣,以趣誘知,情知和諧。
【《閱讀大地的徐霞客》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閱讀大地的徐霞客》教學反思10-22
閱讀大地的徐霞客的教學反思10-24
《閱讀大地的徐霞客》教學反思01-23
《閱讀大地的徐霞客》教學反思范文10-22
《閱讀大地的徐霞客》教學設計03-11
《閱讀大地的徐霞客》教學設計12-25
《閱讀大地的徐霞客》說課稿02-27
閱讀大地的徐霞客說課稿11-12
閱讀大地的徐霞客教案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