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1
“長方體的認識”是在學生過去初步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長方體的特征。
在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從墨水瓶盒、牙膏盒、皮球、六棱柱盒等物體中找出長方體,揭示長方體有其自身特征,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探究新知時,首先初步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的三個要素;然后進行小組自主學習,總結出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征;最后再認識長、寬、高。整節課學生在看、摸、數、量的實際操作活動中探索,探究意識和空間想象能力得到發展。但在認識面、棱、頂點的特征之后,才又以一個環節教學長、寬、高,使教學過程有些重復,如將這一環節放在認識棱可以分成三組的'特點之后,則可以過渡自然,可能效果更好。
在教學中,還有幾位學生的質疑為課堂帶來了活力,如在以一個頂點為例說明長、寬、高后,生1:那么上面那個頂點引出的三條棱怎么確定長、寬、高?生2:底面是正方形,怎么確定?于是,我讓學生自己討論,互動解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想,鼓勵質疑是我今后教學中應當給予更加重視的。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2
《長方體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個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進一步系統的學習長方體的有關知識。
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掌握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的特征,認識長方體長、寬、高是本節課的重點。所以,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實際操作中,積累空間觀念,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圖形的特征,同時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一、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積累空間觀念。
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的實際操作中,掌握幾何長方體的特征。如讓學生小組合作,發現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征;選用合適的小棒拼組成一個長方體框架,使學生清楚地看到12條棱的關系,讓學生進一步抽象概括,從而引出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概念。并將一個長方體紙盒,擺放不同位置,使學生加深對長、寬、高的理解。由于加強動手操作,使學生豐富感知,積累了空間觀念,形成概念。
二、引導多向思維,讓學生形成空間觀念
教學中注意我引導學生多向思維,如長方體棱的認識,在學生已知道長方體有3組相對的棱并制作了長方體框架后,我又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如果制作一個長方體框架,需要量出幾條棱的長度?”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條棱的長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這樣12條棱又在學生腦中分成了4組,促進了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還有個別學生沒有真正參與討論中,因此,這些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人云亦云。
2、教師說的過多,代替了學生的思維,妨礙了學生將自己的研究所得進行內化。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注意對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導,提高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3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學生由學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次過渡,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由平面圖形擴展到立體圖形,是學生發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掌握知識的內涵,轉化為自身的能力。教學中通過充分的觀察、操作、演示、測量,使學生獲得長方體和正方體知識,同時數學學習方式、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數學學習的情感與態度得到發展。
注重動手操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在幾何形體知識屬于直觀幾何階段,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認一認、做一做等實際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征,不斷積累空間觀念。
學生學會學習。本節課的題目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但在教學設計上我把重點放在長方體的研究上。教會學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長方體的特征。然后讓學生用類比法參照長方體特征研究過程研究正方體的特征,最后進行兩者之間的異同比較完成新知識的學習。這種過程的設計既留給了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同時又教會了一種知識探究的方法,學生學會了知識,也提高了能力。
注重多媒體教學。,本節課我采取了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尋找“傳統”與“現代”教學的結合點。課堂上,側重于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去探索,教師尋視指導,和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學生匯報交流時,將學生的記錄表格投影到大屏幕上,便于所有學生都能注視到,便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課堂效果顯示,本方法是可取的。
但有諸多不足之處:學生對棱長的計算與應用不大會;學生對有些特殊的圖形不會說。如長方體有一種可以是其中兩個面是正方形,其余4個是長方形。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4
《長方體的認識》是北師大版數學第十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及觀察發現長方體和我正方體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方面做了嘗試。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的開始,我讓學生說自己生活中發現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物體,學生的興趣立刻被激發出來,都踴躍的發言,有許多同學一次就說出好幾種物體,可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是來源于生活,離不開生活。
二、采用小組合作的組織形式,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臺。
本課我兩次用到小組合作學習,第一次是在探究長方體的特征時,我讓學生四人一小組,拿出自己課前準備的學具(牙膏盒),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通過合作完成匯報表,學生在合作時參與積極性很高,通過合作完成了表格中的很多項,但對于長方體面的'大小關系和棱的長度關系,學生在總結填寫時話語不夠簡練,我在巡視時及時予以指導,學生很快地就用簡練的話語概括出了長方體的特征。
第二次是在探究正方體的特征時,因為有了探究長方體特征的經驗,學生掌握了探究方法,利用遷移思想,學生的第二次小組合作很輕松,真切地體會到合作的樂趣。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生親身經歷了探究的全過程,認識更深刻。
三、運用課件,幫助學生理解。
在教學中,我利用課件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立體圖和透視圖,讓學生觀察思考,認識到從任何角度去觀察長方體只能看到三個面的原因,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本課教學的不足之處在于練習時沒能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比較直白,部分學生有厭學情緒。在今后教學中,我應從以下幾方面改進:
1、要重視練習題的設計。
在設計時挑選學生喜聞樂見的練習形式,創設能切實激發學練習興趣的練習情境。
2、練習時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練習時要活而有序,關注到全體學生。
3、練習中要及時鼓勵學生,肯定學生的各種想法,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今后教學中,我應該及時查漏補缺,在練習時創設生活情境,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必要性,避免為了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5
昨天我上《長方體的認識》這一部分內容,我先帶學生讀了一遍書,把主要的數學定義給學生解釋了并教了手語的打法。如:頂點、棱、面的定義。然后,我就讓給學生實物《長方體的認識》,觀察,然學生自己完成一些問題,如:長方體有幾個面?它的面有什么特點?有幾條棱,它的棱有什么特點?有幾個頂點?學生認真觀察,把這些問題都獨自解決了,并且在實物上能指出來。我要求學生把問題回答完整,不要像以前那樣只說數字,學生一開始不太適應,不知道怎么完整的回答,我先示范,然后,讓丘英輝和張顯洪進行再給大家做示范,同學們逐漸明白了完整答題的格式。幾個程度比較差的同學,如呂柱榮、曹其斌等我都一句一句地交給他們,直到他們學會。同學們整堂課都表現的很興奮,都希望自己能說一個完整的句子,所以每個人都表現的很積極。今天,我上課復習的時候,發現學生對昨天的知識記憶很好,每個同學都能把長方體的特征表述的`清清楚楚。甚至連一個實物的長方體的對棱、對面都能指出來,這使我很吃驚,因為在以前的課堂上,他們對于以往知識的記憶是很差的,往往是前一秒學了,后一秒就忘了。我現在回顧上堂課的教學過程,覺得有以下幾點可以在以后的課堂上堅持應用。
1、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多用實物教學,讓學生能看到、摸到、感覺到,讓他們形成直覺的經驗,對他們的記憶有好處。
2、讓學生多參與課堂,讓他們多說,多思考,把句子說完整。
3、主要的定義、定理和算理,不僅教師要多次重復,同時求學生也要有次重復,最好是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回到一次。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6
回想整節課,每一個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被極大的調動了起來,從問題的提出到交流,整個過程可以看到孩子們都在主動熱烈的參與。在探求長方體表面積不同的求法時,孩子們智慧的火花不時的在課堂上迸發,有的從長方體兩個相對的面為一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長方體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為一組去求;還有的孩子從長方體展開的平面圖去求,對問題的思考具有創新性與獨特性,思維的深度得以發展。總之從這節課上,可以看出孩子們對數學的情感是積極的,參與是主動的,多數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學習情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獲得了有效學習。
但是本節課的教學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部分學生動手能力較差,操作中花費大量的時間,操作與思維接不上。第二、操作時耗時太長,以至于最后的幾道提升練習來不及在課堂上完成,更多的精彩沒有展現出來,留下了較大的遺憾。
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長方體實物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長方體紙盒,把紙盒沿著棱剪開讓學生注意展開前長方體的每個面,在展開后是哪個面,引導學生發現長方體有幾個面,哪些面的'面積是相等的,最后指出:“長方體或者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對于長
方體的空間觀念建立的好,表面積的概念清楚,就能夠比較容易的理解和掌握計算表面積的方法,學生完成較好。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7
今天,我按照數學組的分工,帶著自己的觀察提綱和觀察量表對陳慧老師執教的《長方體的認識》一課進行了課堂觀察。現結合觀察提綱展開自己的分析和診斷,力求通過現場的研討為學生空間表象的構建提供較為有效的教學策略。
這一次教研活動中,由于是四年級的學生來上五年級的內容,眾觀整節課下來,教師問了近50個問題,來上課的只有23名學生,理想狀態是每人平均兩個問題,可統計結果是:整節課結束,還有十位學生一次沒回答過問題,有四位同學曾回答過三次以上。這節數學課上設計問題的很精彩,看起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很高,在小組活動中每個人都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應該稱得上是一節很成功的課堂教學,但在有效的思維交流中,很遺憾,這沒有讓每個學生都與問題接觸,與問題零距離。如何“讓思維交流成為激活學生數學思維的催化劑”?我的思考如下:
課堂提問的目的在于調動全體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使其能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數學課堂中問題的設計不應成為好學生的.獨角戲,要針對好中差不同層面的學生,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給”漏網之魚”鉆空子。提問要擴大輻射面,既抓住點又顧及面,既要讓成績好的學生發言,又要讓成績一般、差的學生發言,以點帶面,充分調動各類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每節課都能與問題零距離,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在每節課中我們都應該關注“提問率百分百”,根據不同的課型、不同課的內容,巧妙的做到學生與問題的零距離。其實,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在練習與總結環節,我們也不妨說一句“這個問題我請還沒發言的同學來回答。”
師:現在老師要來挑戰一下你們的想象力!我拆掉一條棱,你還能知道長方體的大小嗎?
生1:能。
生2:能。
師:我再拆掉一條能嗎?
生1:能。
生2:能。
師:我要拆掉多少條也就是至少還剩幾條棱,保證能知道長方體的大小?
生1:8根。
生2:3根。
生3:4根。
師:請你來拆!(生邊比劃)
師:再拆掉一條呢?看來至少要剩下這樣的3條棱。這3條棱長度都相等嗎?我們把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它們是互相垂直的。
師:(出示模型)你能找到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嗎?(豎起來)它的長、寬、高呢?
你能找到圖上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嗎?我們一般把底面的這條棱叫做長,這條叫做寬,這一條叫做高。在一個長方體中,有幾條這樣的長,有幾條這樣的寬,有幾條這樣的高?
生:……
課中第三次引導學生想象,全班進行交流:長方體框架最多拿走幾根小棒及至少留下幾根還能知道它外形的大小。由于學生空間想象能力欠缺,答案是五花八門,有2根的3根的4根的5根的6根……老師在此基礎上來一一驗證,再次印證學生想象正確與否。最學生由猜測---想象----老師驗證----到學生明白其中奧秘,讓學生親歷想象驗證的過程,幫助學生合理構建空間表象。這一環節的知識目標是讓學生更好地認識長寬高,并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但更深層的作用還是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思維特別活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一直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發揮了學生的潛能。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而且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培養了合作交流探究的意識。零距離的問題情景能使一個問題甚至一堂課錦上添花。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8
《長方體的認識》是北師大版第十冊的內容,也是“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單元的一個重點,這一部分掌握得好與壞關系到將來學習立方體幾何圖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在此之前,學生還沒接觸過立方體圖形,研究過立方體圖形。我們五(2)班有很大一部分同學頭腦反應遲緩,掌握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決定讓學生結合實物探究長方體的特點。
上課時我先從復習的平面圖形入手,再出示長方體物體,由于在現實生活中學生接觸過許多長方體,所以很快就引出了“長方體”為一名詞,順利進入了新課。
第二步,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長方體學具,摸一摸,再問“你發現了什么?”“長方體有幾個面?”“長方體相鄰的兩個面相交的地方是什么?”“三條棱相交的地方又是什么?”。學生根據以上的問題分小組進行討論,互相補充。利用教具、學具,通過教的參與指導,讓學生擺弄觸摸實物,從整體上觀察長方體,直接感知長方體有面棱和頂點三個要素。認識了長方體的面、棱、頂點,讓學生按照學習小組進行深入研究其特點,每個學習小組發一張表格,通過看、數、量、議、想等過程,使同學們通過自主學習,完成表格的填寫。這樣做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小組自主互動學習的方法,能夠互補知識的結構,有利于“后進生”的促進。
第三步,有了前面的基礎,從頂點的.特點引出了長、寬、高的概念,讓學生再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長方體物體的長、寬、高的長度是多少,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取知識,建立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這節課總的來說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要在學生頭腦中真正形成空間觀念,在以后的長方體面表面積計算中靈活想象每一個面的位置的正確計算時,還是一件非常艱巨的任務。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9
我在《長方體的認識》一課教學,先讓學生把自己準備的生活中的長方體實物(藥盒、牙膏盒、字典等)拿出來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比一比,想一想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的特征,讓學生從實物建立起表象,能夠在頭腦中形成面、棱、頂點的不同特征信號。
然后再運用多媒體演示,從實物圖中抽象分離出長方體的立體圖形,讓學生看清實物的長、寬、高與立體圖上的各條棱長之間的對應關系,認識到長、寬、高各是相等的四條棱長。在具體知道哪4條棱是長,哪四條棱是寬,哪四條棱是高,在辨認時教師不停的翻轉長方體的方向,使學生明白長寬高不是固定的,根據長方體的擺放不同,都在變化。在找出長方體的長寬高時,先找高,再找長和寬比較容易,這樣讓學生更加深入的認識了長方體12條棱的`特征。
其次認清實物的各個面與立體圖上各個面之間的對應關系,知道哪四個面是大小形狀相等的,并進行比較,使學生建立起長方體特征的空間觀念,為下節課學生探究長方體面積計算做好鋪墊。數學來源于生活,在動中學,在學中用,讓學生直觀、生動、形象地了解到這些知識,加深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培養空間觀念。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10
教學中滲透給學生數學方法。每節課的教學中學生都會遇到問題,作為教師應在教學中給學生滲透一些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進而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發展他們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我使用各種學具,教具,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使學生不光理解了知識,同時還掌握了一些數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引向指路創設情景,提供信息、資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用“試一試”、“比一比”、“做一做”等體驗方法,將“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再現”,使之成為豐富思維的活動。
學生正是在這種“體驗、認識、再體驗、再認識”體驗性學習中,由于每個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思維是獨立的、獨特的,很容易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其創新的潛質有條件得到開發。在體驗性學習中,通過交流討論,每個學生都可以從其他同學那里獲得新的思想方法,每個學生又能夠充分地表現自我,學生的思想、能力、個性都是發展著的。每一個學生又都在不同的學習層次上得到自我實現,學生的體驗也是發展的。這節課的教學中,使學生感受到了解決問題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從而在使用方法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的樂趣。
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過程意識。幾何圖形是很抽象的,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用手摸,用眼觀察去體驗立體圖形,循序漸進最后抽象出長方體,并總結出長方體的特征。這讓學生經歷了“觀察——思考——實踐——總結”這一探究過程。整個過程,從觀察思考,到討論、操作、探索發現,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經歷了探索長方體棱、頂點及特點的全過程。只有這樣的過程,學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煥發創造力,迸發創新的火花。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04-03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07-29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04-01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04-27
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06-17
《長方體的認識》課堂教學反思05-29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精選24篇)03-13
長方體認識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02-24
《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反思15篇04-01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