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出的結果細柳營片段教學反思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么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辯論出的結果細柳營片段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案例片段
師:翻譯完這篇課文,同學們有什么問題嗎?
生:這覺得文中的“將”字都讀“jiānɡ”,沒有“jiànɡ”這種讀法。(目光齊聚,眾目睽睽下,該生臉紅了。)
師:能說具體一點嗎?
生:文中的“將”字你講的有兩種讀法,其中“將以下騎送迎”一句中讀的是“jiànɡ”,我認為也應該讀“jiānɡ”!還有就是你讀這句話時停頓也錯了,我認為正確的停頓是“將/以下騎/送迎”,可你的停頓是“將以下/騎送迎”,所以你對這句話的翻譯也就錯了。
師:你是說我不僅讀錯了,還翻譯錯了,能告訴我理由嗎?
生:你讀“jiànɡ”,說這里“將”的意思是“將士”,“將以下”與“騎送迎”中間停頓,然后翻譯為“(兩軍營)將士高接遠送”,我覺得應該翻譯成“將軍用下馬(行跪拜禮的禮節)送迎”,所以應該是“將”后停頓,“以下騎”后停頓才對。(同學們笑了,另和同學立即舉手)
生:老師,我不同意他的說法,將軍下馬行跪拜禮,難道戰士們是騎在馬上的嗎?(同學們又笑了。)
生:根據“直馳入”,應該是將軍和戰士都下馬行跪拜禮才對。所以應該是“將士”而不是“將軍”。(眾同學點頭)
師:這個我是參照的是今年和你們手中的書本同步配發的《教師用書》(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教師用書》展示給學生看),上面是這么翻譯的。
生(不服氣):老師您不是讓我們要敢于質疑嗎?難道您那本書就完全對嗎?
(同學們以異樣的目光投向他。)
師:其實我在備課時也想過這個問題,尤其是對“高接遠送”一說有些疑惑,你能詳細談談你的理解嗎?
生:剛才他(那們同學)說了將士們都下馬行跪拜禮不假,可這篇文章重點刻畫的人物是周亞夫,所以我認為這句話中的“將”就是“將軍”,大家想想,將軍都下馬行跪拜禮了,其他人還敢不行跪拜禮嗎?
生:老師,我贊同他的說法了,是應該理解為“將軍”,這個句子也應該翻譯為“將軍用下馬(行跪拜禮)送迎”。
師:你贊同了,還有同學認可嗎?認同的請舉手。(有幾名同學舉起手來)
師:好!你們今天不僅用我的話來挑戰我,還挑戰了教材權威。我很佩服你們。但你們得找依據,最好從本文的內容和寫法上找到確鑿的證據,只有這樣,我們的挑戰才有意義。請大家去研讀課文,看能不能從內容和寫法上將證據找出來,然后大家再討論,看是我和我的《教師用書》錯了,還是你們的理解出了偏差。
(同學們讀得非常投入,討論得異常熱烈。)
生:老師,我找到了。
師:說說看,后面的“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一句的意思不就是“穿戴著盔甲的將士不行跪拜之禮,請允許我行軍禮拜見皇上”嗎?這是照應,前面應該有伏筆,可前面除了這句,再也找不到一句有“用跪拜禮”這一意思的'。從前后照應上來看應該理解為“將軍”而不是“將士”。
師:還有呢?
生:在文言文中,“以下”應該怎么解釋,我們沒學過,本文也沒有注解,而我們只知道“以”可以解釋為“用”,這句話中的“以”解釋成“用”是完全可以的,反到是“以下”不能解釋了,不應該是現代漢語的“以下”吧!這也說不過去呀!
師:大家認為他說得怎么樣?
生:好!(眾人鼓掌)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因為讀音變化,停頓變化,整個句子的意思就完全改變了。祝賀同學們在語文學習中擁有了寶貴的質疑習慣和挑戰精神……
學習文言文,讀順文是基本,讀懂意是關鍵。一個字的讀音,一個句子的停頓會直接影學生對句子的理解。把文言語句翻譯成白話文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必由之路,更是關鍵環節。作為民族經典、文化瑰寶的文言文,我們是否一定要屈尊教材和教參呢?
案例中的“將以下騎送迎”就是一個典型。無論是非常正版的教輔資料,還是權威的教材和教參,很難找到“將軍用下馬(行跪拜禮)送迎”之說,到是“(兩軍將士)高接遠送”成了各種版本的標準,就算有些教輔資料有所不同,那也是大同小異,決不會大逆到將“高接遠送”改成“下馬跪拜行禮”了。
學生能自主的把“將”讀作“jiānɡ”,解釋為“將軍”;把“以”和“將”分開,且解釋為“用”;把“下騎”連一在起,理解成“下馬”。這不僅符合古代語法規范,更考慮到了“兩相對比”和“前后照應”。在對“將以下騎送迎”一句的探討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而且使我認識到自己備課的不足,更為重要的是:我驚異的發現學生已經長出了特別明顯的兩條腿——學生身上可貴的質疑習慣和挑戰精神,邁出了走向研究性學習的堅實步伐。
《青蛙搬家》片段教學反思
師:為什么青蛙會遭遇這樣的下場?
生1:因為青蛙太不謙虛了。
生2:青蛙開始肯動腦筋想辦法,但是后來卻不動腦筋,沒有考慮張嘴的后果,所以遭遇這樣的下場。
師:是的,我們幫青蛙出出主意,它應該怎么避免悲劇的發生?
生1:青蛙可以坐在大雁的背上,這樣它就可以張嘴說話,不會掉下去了。
引導:哦,真會想辦法,如果你就是站在下面的人們,你聽到青蛙大聲地說是自己想到的辦法,你會怎么評價青蛙。
生1:青蛙太驕傲,太自以為是了!
生2:青蛙太沒有禮貌了!
引導:看來這個辦法還是不能解決問題,那怎么辦呢?
(生思考,終于一個孩子舉手)
生1:青蛙其實應該這樣想,表揚大雁就是表揚自己,因為辦法是自己想到的,它就不會委屈,也不會張口,就不會掉下去了。
引導:這真是一只謙虛的青蛙,大度的青蛙,有團隊精神的青蛙!令人佩服!
教學反思:
教學《青蛙搬家》,故事淺顯易懂,但要讓孩子真正理解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并以此指引自己的做法,這對于只有六七歲的孩子們來說,并不容易。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很重要。
1、提問要有層次。
第一層次,提問“為什么青蛙會遭遇這樣的下場?”,這是分析原因。第二層次,
提問“我們幫青蛙出出主意,它應該怎么避免悲劇的發生?”這是思考怎么辦。第三層次,當學生想到了辦法,但辦法有漏洞時,應引導修正。提問:“如果你就是站在下面的人們,你聽到青蛙大聲地說是自己想到的辦法,你會怎么評價青蛙?”以此引導孩子進一步思考,去接近青蛙失敗的本質。
2、評價要以積極評價為主。
學生經過思考后對問題的回答,也許有偏頗之處,但答案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教
師應該給予孩子理解、肯定、贊賞,給予積極評價,這樣有利于激發孩子思考,將思考向縱深生發。如案例中的積極評價語:“是的!”,“哦,真會想辦法!”“這真是一只謙虛的青蛙,大度的青蛙,有團隊精神的青蛙!令人佩服!”
3、引導在關鍵處。
案例中學生說如果青蛙坐在大雁的背上,這樣它就可以張嘴說話,不會掉下去。這個學生是開動了腦筋想了一個避免掉下去的好辦法,卻不是青蛙掉下去的實質原因,如果老師把課上到這兒就結束的話,那孩子們無法深入本質去考慮問題。因此這就需要考驗老師處理課堂生成的能力。給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后追根溯源,追問:“哦,真會想辦法,如果你就是站在下面的人們,你聽到青蛙大聲地說是自己想到的辦法,你會怎么評價青蛙。”孩子們自會豁然開朗,認識到如果這樣青蛙也會被人們批評驕傲,批評不禮貌。
【辯論出的結果細柳營片段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辯論出的結果--《細柳營》片段教學反思(語文版八年級下冊)12-06
《細柳營》的教學反思02-17
《細柳營》的教學反思05-28
細柳營教學課件03-29
《細柳營》教學設計11-25
《細柳營》 教案教學設計12-06
細柳營 教案教學設計12-06
《細柳營》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12-06
《細柳營》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