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上數學教學反思 篇1
反思1: 首先是復習正比例函數的有關知識,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函數知識,為接下去學習反比例函數作好鋪墊,其次給出了三個實際情景要求列出函數關系式,通過歸納總結這些函數都是反比例函數,以及反比例函數的幾種形式,自變量的取值范圍。又通過列表格的方法對反比例函數和正比例函數進行類比,鞏固反比例函數知識。通過做一做的三個練習進一步鞏固新知,但到這里用時接近25分鐘,時間分配上沒有很好把握為接下去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埋下伏筆。
接下去是要進行例1的教學,先進行的是杠桿定理的背景知識的介紹,在學生練習紙上讓學生自己來獨立完成三個問題,然后有學生回答,當進行到第二時,時間已經不夠了,很倉促進行了小節。
這節課在設計過程中多多少少忽略了學生的想法,在備課過程中,沒有備好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計課堂,這方面做的很不夠,有些問題的處理方式不是恰到好處,思考問題的時間不是很充分;還有的學生課堂表現不活躍,這也說明老師沒有調動起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課堂中指教者的示范作用體現的不是很好,,肢體語言也不夠豐富,鼓勵的話顯得很單一,而且投影片上在新課導入的時候還出現了差錯,總之,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注意以上存在的問題。
綜觀整堂課,嚴謹親切有余,但活潑激情不足,顯得平鋪直敘的感覺,缺少高潮和亮點;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嚴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進行改善!
經過這節課的教學,讓自己收獲不少,反思更多。教學之路是每天每節課點點滴滴的積累,這條路的成功秘訣只有一個:踏實!對于我,任重而道遠,我將默默前行,提高自己,讓我教的每一個孩子更加優秀 。
反思2: 上完此節課后,我回憶著這節課的段段細節,不斷思索著這節課的成功之處與不足之處,希望能使自己在這節課中獲得更大的收獲。
反思3:《反比例函數》第一節課講完后的反思,本節課學生表現積極踴躍有活力,效率比較高。但是做為新老師也有不足之處,主要是概念講解過于簡單忽略了形成過程,例題設置過于機械化梯度和深度不夠。在今后的教學上要注意不能靠以往的經驗來講課,一定要精心設置,進一步探索和挖掘教材和考點,使得每一節課有價值而非浮于表面。
三年級上數學教學反思 篇2
反比例函數圖像的性質是反比例函數的教學重點,把握好本節課的內容對于學生解決許多問題有很好的幫助,在學生已有的正比例函數性質的基礎上,學生學習性質比較輕松,但運用該性質解決問題存在難度。學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練運用。為此應加強反比例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對比:應該有意識地加強反比例函數與正比例函數之間的對比,對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兩種函數的關系式有何不同?兩種函數的圖像所在位置是否相同?兩種函數的增減性是否有區別?
(2)兩種函數的取值范圍有什么不同,常數的符號的改變對兩種函數圖像的變化趨勢有什么影響?
(3)利用待定系數法求函數的解析式對于兩個函數知道幾點就可以求的。
從這些方面去比較理解反比例函數與一次函數,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串 聯起來,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運用多媒比較兩函數圖像,使學生更直觀、更清楚地看清兩函數的區別。從而使學生加深對兩函數性質的理解。
通過本案例的教學,使我深刻地體會到了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靈活性、直觀性。特別是反比例函數中k值對函數圖像的位置教學和無交點坐標的教學起到一定的作用。雖然制作起來比較麻煩,但能使課堂教學達到預想不到的效果,使課堂教學效率也明顯提高。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深入研究的習慣。當然在教學中,由于小部分同學的數學基礎薄弱,導致學習比較吃力,通過這種直觀演示能較好的掌握知識,課后還應加強對性質運用的訓練。
三年級上數學教學反思 篇3
這堂課最大 的卻失是教學手段單一,浪費了時間,降低了課堂效率,這一點在探討a的取值決定拋物線的開口方向和大小時我深有感觸,為了讓學生自己去體會,畫圖像花費了相當的時間,只是后面學生的反饋應用時間不夠,后來上網查看,要是能借助幾何畫板來掩飾,那將是別有一番效果,所以我認為要做好反思要注意一下幾點:
1、要有勇于改革創新的精神,積極投身于數學教學改革的大潮中。改革本身就是一種新事物,每時每刻都有新現 象、新動向、新問題。
2、要想有所發現,還必須拓寬知識面,增加知識底蘊。
3、要勤于動腦,善于思考。在上完每節課后都要進行反思,反思一節課的成敗得失,并及時做好記錄。
4、要善于總結,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要經常看自己所寫的教后記錄,進一步對其進行深層次的探討,運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學方法,拋開膚淺的、表面性的東西,注重對規律的揭示,對真理的發現。
三年級上數學教學反思 篇4
立足于二次函數在初中數學函數教學中的地位,根據學生對二次函數的學習及掌握的情況,從梳理知識點出發采用以習題帶知識點的形式,我精心準備了《二次函數》的第一節復習課,教學重點為二次函數的圖象性質及應用。
本節通過建立函數體系回憶了二次函數的定義,其圖象與性質及與一次、反比例函數圖象的綜合應用,相繼進行,但此環節中“2a與b的關系”學生沒有提到,迫于突破此難點,我讓學生觀察課例圖象,并進一步引導觀察對稱軸的具體位置后,僅有十幾個學生準確理解、掌握,于是我進一步的分析“2a與b的關系”由對稱軸的具體位置決定,并說明由a>0與b>0能推導出2a+b>0的方法僅適于此題,但效果不盡人意,仍有一部分學生應用此法解決相關問題。如此導致處理二、2、(2)題時間緊張,使得重點不凸現。將第(3)題留為課后作業,來了個將錯就錯,為下一節課復習“二次函數與二元一次方程”的關系巧作鋪墊。 通過本節課的備課與教學,我受益匪淺,感受頗多:
1、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知識體驗和生活積累,每個學生都會有各自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堂課我讓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自己充當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不但能用一般式,頂點式解決問題,還能深層挖掘,巧妙地用兩根式解決問題,可見學生的潛力無窮。
2、本課遵循尊重學生,相信學生,依*學生的“主體”教學思想,運用助思,助學,助練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啟動了師生交流的“匣門”,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了師生間的雙向活動
3、在如何備復習課,準確把握一個單元及一節課的重點及突破難點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在巧妙駕馭課堂方面有了很大進步;在如何與他人相處方面有了更好的認識,踏踏實實地做人。 總之,在實踐中獲得靈感,在交流中撞出智慧,在反思中調整思路,在堅持中取得進步。
三年級上數學教學反思 篇5
通過前測說明:
⑴我班學生對圓的對稱性的整體認識有了,對推理中簡單命題的逆命題的構造掌握得比較好,但對于復合命題的逆命題的構造還沒有形成基本的認知。
⑵在學習態度和方法上,有基本的分析問題并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幾何的判斷、推理、證明能力基本能夠達到要求。
⑶學生已經具備了學習、探究圓的軸對稱性所需的基本知識,如軸對稱性、軸對稱性圖形的性質等。
根據學生對圓概念已形成了基本認識、但對復合命題逆命題沒有掌握的具體情況下,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式學習,形式可以采取討論式。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們之間互相交流,溝通的能力,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意識。如果在探究出垂徑定理之后,讓學生自己去找出這個命題的逆命題是很困難的,為了適當地降低難度,利用圖形的直觀性來降低難度。把垂徑定理的特征圖形引導學生分析透徹,是可以由學生自己完成這個命題的逆命題的。所以在找垂徑定理的逆命題的時候可以在前面討論的基礎上由教師進行講授。通過引導學生對垂徑定理的特征圖形的分析,可以培養學生抓特征圖形的能力,讓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對圖形可以進行更好的分析,同時提高應用圖形的能力。而在整個教學中我對學生只是一個在方法上的引導者,鼓勵、幫助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這也是我以后的教學指向。相信長此以往學生一定會在自己研究問題上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三年級上數學教學反思 篇6
在學習圓周角之前和學生共同探究了圓的概念和垂徑定理,對圓概念和垂徑定理已形成了基本認識、但對復合命題逆命題沒有掌握的具體情況下,我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可以采取交流討論。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們之間互相交流,溝通的能力,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如果在上節課已經探究出垂徑定理之后,讓學生自己去找出這個命題的逆命題是很困難的,為了適當地降低難度,利用圖形的直觀性來降低難度。把垂徑定理的特征圖形引導學生分析透徹,是可以由學生自己完成這個命題的逆命題的。所以在找垂徑定理的逆命題的時候可以在前面討論的基礎上由教師進行講授。通過引導學生對垂徑定理的特征圖形的分析,可以培養學生抓特征圖形的能力,讓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對圖形可以進行更好的分析,同時提高應用圖形的能力。
而在整個教學中我對學生只是一個在方法上的引導者,鼓勵、幫助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這也是我以后的教學指向。相信長此以往對學生的發展會有更多好處。
三年級上數學教學反思 篇7
任何新知識獲得,都是要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蘊含著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從教學這個意義上來講,就強調了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可是上完這節課,我感觸頗深,有欣慰的,也有遺憾的。欣慰的是自己對“先學后教”的課堂模式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遺憾的是這堂課存在不少問題。在此我對自己發現的問題進行反思。首先,揭示目標時三言兩語,沒能使學生產生深刻的印象。其次,對學生實際情況的把握不到位,自認為出現了以下兩個問題:一是推導公式的用時多了;二是對設計的幾個問題中的重點引導不足,使部分學生對公式的探究過程仍存在一定的疑點。再次在例題評析時脫離了學生的理解。應該根據學生的疑難進行引導,但我卻從自己的理解出發了。接著因上面環節用時過長明顯影響了當堂訓練的開展。
總之,通過對這堂課的反思,發現了問題,這就是收獲。只有這樣發現問題,找出問題,才能促使自己去探索,去解決問題,在發現和解決問題中提高自身教育教學的水平,使自己的課堂更好的服務于“人人學有用的數學”。
三年級上數學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十分好的效果:首先,課堂內容的導入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從眾多的線段、各種圖形中找出比值相等的組成比例式,從而認識比例、熟悉比例的定義,使本節課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其次,在講授比例的基本性質時,讓學生運用基本性質進行變形,使學生對該性質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最后,習題的設置充分體現了層次性,形式多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趣味性。這些成功之處是與教師的正確引導、深入研究教材變化、分析學生分不開的,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忽視了他們的發展,這是以后應該注意的地方,研究教法、精選習題,注重因材施教,讓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我班學生的數學素質。同時,對本節課的內容還應該與其他學科的知識聯系一下,比如:本節課,我用到了黃金分割的內容,這里就可以和現實中的應用、美術等方面多加聯系,而這節課聯系的就不夠好,這些方面都是我以后應加以改進的地方。研究教材無止境、研究教法無止境,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還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運用新教材的能力。
三年級上數學教學反思 篇9
在這節課中,我認為有以下幾點感受較好:
一、這一節課通過情景創設,引入新知較恰當,切合實際。教師用4分鐘回顧提高后,教師用教學用的三角板提出要學生舉起看起來與老師的這塊相似的一塊學生用三角板。接著讓學生通過猜測、變量、計算和比較得出兩塊三角板相似的結論。這樣引入能很好的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的樂趣,從而能調動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二、這節課多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自主操作、自主活動的機會。不論是回顧舊知,還是探究新知,都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比如畫一畫、量一量、算一算這些設計都能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間,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的新理念。
三、教師在這節課中,通過設計問題和啟發、引導,讓學生悟出學習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比例對特殊三角形,教師提出這兩個三角形有什么關系?理由是什么?對任意兩個三角形,老師請學生量一量、算一算,結果都是由學生自己操作、判斷得出。體現了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
這節課感到遺憾的是有些學生操作計算速度慢,沒有時間等待他們探索出給論。這樣他們對這節課所學的內容理解不透徹,不能更好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三年級上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以前我總在引課上動心思,想著怎樣引課才能讓學生覺得有趣,才能體現數學的生活化,而忽視了教學的一個整體性,忽視了教材的本意。現在我卻認為對于課堂教學教師最基本的首先是要理解教材,處理好教材,要有一個清晰的思路,不然課再花哨也無多大意義。因此這節課我重在思路,通過設置一定梯度的問題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練習也是經過精心選過的。前后都有一定的聯系。
對于書本中的第一個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邊的直線和其他兩邊相交,所構成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我原先比較猶豫是否要把“與其他兩邊延長線相交”添上去,后來我請教了劉老師和孫老師,他們都給了我指導,所以后來就沒添。整節課下來我認為自己的思路還算清晰,課件很簡潔,但還算規范。語言我也是用心想過的,盡量不讓自己說一些無效的語言。
三年級上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反思這一章內容的教學,我覺得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概念,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本章涉及很多概念,在教學時緊扣概念進行教學,如比例中項、第四比例項、基本的比例性質、黃金分割等;又如 “相似三角形”教學時,也要緊扣“對應頂點”,這樣才能寫出正確的比例式。因為這章中,如比例線段寫錯,那就意味著全部解題的錯誤。
二、滲透數形結合和方程的數學思想
這章的內容,幾乎每題都要有相對應的圖形,教學時,一定要結合圖形進行解題,充分體現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而很多的計算,利用方程將會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又要體現方程的思想,培養學生列方程解決問題。
三、傳授解題方法,拓寬學生解題的思路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本章內容,很多是有規律可以遵循的。比如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條件:平行于三角形一邊的直線與其它兩邊相交,所構成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由于這一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條件在實際應用中用途教廣,教學時應結合實例向學生說明,在三角形中“見平行,想相似”。又如:這章中的計算,一般用方程會有很好效果;而證明題中的比例式或等積式的證明,更是有規律:一般是把等積式化比例式,然后從比例式尋找基本圖形“X”型或“A”字形,或尋找相似三角形或基本的相似圖形,如不能一下找出,則考慮題目所給的條件是否有相等線段替換比例式中的某線段后再尋找,再找不出,那就考慮添加輔助線(平行線)來完成尋找。教學時要把這一般的規律告訴學生,然后在教學時就具體問題讓學生自己完成解題。
四、注意知識梳理,熟悉基本圖形和基本結論
五、根據內容和學生情況,實施分層教學
三年級上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年、月、日的知識包含著許多規律,它雖然是天文知識,但與數學密不可分,并且其中奧妙無窮,學生非常感興趣,我引導學生從中發現許多規律。一開始學生認識年、月、日,自主尋找年、月、日之間的關系,都需要利用年歷,而年歷的形成、各月之間的聯系、星期的循環等,在教材中體現較少,但這些知識對于學生繼續學習有很大幫助,于是教師設計本節課的第二個環節:制作年歷。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又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星期的循環和日期的連續性。在教學時,學生給 12個月排序時速度很慢,使得“猜生日”的活動并不充分。我發現學生能夠理解“一個月的最后一天和下一個月的第一天”之間的聯系,但是并不熟悉,導致排序的速度慢了。如果提前布置預習作業,在課前體驗“一個月的最后一天與下個月的第一天”之間的聯系,課上排序的速度快多了,學生也很高興,因為他們自學的知識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本課在設計時,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又根據學生的現實情況、學習需要及認知規律對教材進行了適當調整,以制作“本班的特色年歷”為主線,營造了豐富的、生動的數學學習情境,充分的體現了數學學習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趣味的”這一基本理念。
這節課在教學時,我還特別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研究機會,“制作年歷”、“看年歷”、“找節日”、“猜生日”等活動都是學生自主完成的,使學生親身經歷探索研究的過程。
三年級上數學教學反思 篇13
1、教學中我創設了知識情境,生活情境,問題情境,故事情境等一系列的情境串,為學生提供了及興趣性、知識性與一體的課堂氛圍。判斷情境的好壞,主要取決于所創設的情境是否能夠促進學生的思考。所以在創設情境中,我注重給學生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
2、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
只有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的數學才是成功的數學。課堂中,我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學習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權利,擁有自主發展的機會。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帶著問題合作學習。
3、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培養學生自評意識。
評價的激勵作用,矯正作用,在本節課中得以體現,我的評價力求準確,得體,富有針對性。一個贊許的目光,一個微笑,一個動作,都能使學生更主動的發揮自己的學習淺能不足之處,書中的一道練習題,“在四天內完成”,一個“內”字,答案變的不唯一,教師在這個方面預設不夠,教師今后應加以注意。
三年級上數學教學反思 篇14
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有了兩方面的知識基礎:
1、在二年級上冊“分一分與除法”的內容中,教材呈現了分物還有剩余的問題,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在平均分物的過程中,有時不能全部分完,雖然沒有給出余數的概念,但為學習有余數的除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
2、學生已經掌握了表內除法的計算方法。
而本節課主要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復習除法豎式的寫書是很重要的,也是對上節課知識的鞏固,同時對除法意義的加深印象,引出平均分也有剩余情況,也就是今天學習的有余數的除法;利用搭一搭來說一說,初步體會余數,用13跟小棒搭正方形,可以搭幾個正方形?還剩幾根?在這里重點讓學生說說余數1表示什么?為什么會有剩下的?讓學生明白剩下的1根不夠擺一個正方形才剩下,同時讓學生會讀會寫有余數的除法豎式。
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對于單位的填寫不明確,我應該在這之前可集體填寫有14根和15根小棒時的情況,再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最后交流余數與除數的關系。在這一塊,花費時間較長,學生并沒有馬上發現規律,即使我提醒之后,這與我提問有關,指向性不明確,語言不夠精煉,我想可以直接追問:“余下的根數有什么特點?”“為什么余下的根數比4根小?”通過這樣的追問,最終讓學生感受余數比除數小,結論得出后,也可再次引發學生的再次思考,提出質疑:“余數真的比除數小嗎?”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再次驗證25根、31根小棒擺正方形的情況。
三年級上數學教學反思 篇15
這節課里事先讓學生自己去調查、發現、查閱、記錄生活中的大數,把數學學習由課堂向課前開放。這樣不僅僅能夠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知識,而且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能力及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并使學習過程時時處處在自探索之中,在學生調查之后,課一開始就讓學生匯報調查,發現、實踐的情況,以此揭示新知識、探索新問題,把課堂延伸至課前,拓寬學生學習渠道。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因此,在本節課,我首先將生活數學化,通過讓學生課前調查發現生活中的大數,課堂交流生活中的大數,從而感受到生活中原來有這么多大數,進而產生研究生活中的大數、學習數學的必要性。然后,在學生研究探索,將生活化的大數抽象成數學知識,又安排問題:“說說生活中的1千有多大、1萬有多大?”重新將數學知識回歸到生活,將數學生活化,讓學生在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實際意義,進一步感受學習數學的必要性。
發展學生的數感,是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目標。在本節課里教師主要安排以活動,促進學生數感地發展,豐富學生對數的認識。首先,課前讓學生調查發現生活中的大數,課堂交流中生活中的大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大數有了初步的認識與感受。接著,安排“猜一猜?”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一個小正方體是大正方體的一份子”給學生估計地標準,進而估計“大正方體有多少個小正方體?”讓學生在估計中思維得以碰撞,數學生對“萬”的認識是困難的,如何突破這一難點,讓學生建立尋“萬”的理解呢?在學生認識“十個一百是一千”“一個大正方體里有1000個小正方體,那么10個大正方體合起來一共有多少個小正方體?”讓學生建立“十個一千是一萬”的初步認識,而“一萬”究竟是多少呢?學生還是模糊的,緊接著教師又出示千人圖和萬人圖,讓學生觀察、想象:“你有什么感覺?”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學生頭腦中建立了一個清晰的“萬”的概念,并對“萬”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表達與交流中,學生數感發展了,對數的認識也豐富了。
在教學中,我還突破教材的限制,創設了運用逆向思維進行思考的題,出示了一些幾百、幾千的數,讓學生思考還差幾百或幾千才能湊成一千或一萬,以及出示數字,學生用小正方體擺一擺,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最大的發展,學生想得多了,思路開闊了。這就更體現了教學中的新思想:在教學中就必須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把生活數學化,把數學生活化,讓學生切實感受學習數學的必要性。
【三年級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相關文章:
數學教學反思10-28
《用數學》教學反思11-09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2-03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2-03
蘇教版六上《草原》教學反思12-16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0-09
蘇教版六上《麋鹿》教學反思12-16
三年級語文上《夜書所見》教學反思12-17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07-29
蘇教版一上《冰花》教學反思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