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扁鵲治病》的教學反思
我們年級“同研一堂課”活動已經結束,本年級最年輕的男教師潘文彬承擔了這次上課任務,聽了這一課,我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扁鵲治病》一課的教學,最突出的特點是強調“讀”這一教學方式,在多種形式的讀中去感悟、體會。
一、讀中理線索,整體感知
《語文課程標準》在本年段的閱讀目標中明確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我們更應該重視這一能力的訓練,才能使他們在訓練中形成這樣的能力。我們常說,對一篇課文的學習最好能從整體入手,理清文章的條理,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去精讀、品味,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學習閱讀的方法,形成閱讀能力。《扁鵲治病》是西師版第六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介紹了扁鵲勸告蔡桓公治病的全過程,教育學生要有病應該及時醫治。潘老師在第一課中利用學生自讀、分組讀等解決了字詞、讀通了課文之后,引領著學生逐步走入文本,通過默讀、想想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同桌說——指名說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意思,最后再連起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一來,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并在讀中想,讀后說,理清了這篇課文的條理,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印象,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讀中細體會,明白道理
語文閱讀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語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憑借教材,抓住文中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深入,在教學中真正落實語言文字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扁鵲治病》是一篇寓言,它的難點是要理解寓意,這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潘老師在教學中抓住扁鵲說的一段話:第五自然段讓學生自讀——指名讀——齊讀——引讀,并在讀中讓學生找句子,抓重點句,引導學生從“能夠治好——可以治好——還能治——只能等死”體會扁鵲醫術高明,再以此為線索回到扁鵲幾次見到蔡桓公的表現上,找到有關的段落,勾畫有關蔡桓公言行的句子,再自讀自讀——指名讀——齊讀——表演讀等體會到蔡桓公的固執己見,不聽人勸告,從而引出成語“諱疾忌醫”。通過交流,學生體會到“小病不及時治會成大病”進而明白自己在學習生活中要有了小錯要虛心聽取別人意見,要及時改正,否則要變成大錯,為時已晚的道理。
采用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去理解、去領悟在潘老師的教學中體現得非常突出。讀,讓學生有效的理解了課文,明白了道理;讀,使學生知道了閱讀文章的方法,培養了能力。讀,是教學中永不腿色的有效方式!
【課文《扁鵲治病》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課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11-19
《扁鵲治病》課文教學反思11-24
《扁鵲治病》教學反思11-06
《扁鵲治病》的教學反思01-25
扁鵲治病教學反思11-20
課文《扁鵲治病》教學反思(通用6篇)11-24
《扁鵲治病》教學反思范文06-09
最新《扁鵲治病》的教學反思02-15
《扁鵲治病》教學反思范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