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話的朋友教學反思范文
本課活動內容取材于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的成長與他人”的第三個主題《不說話的“朋友”》。 上完課,最深的感受是,一個概念,一種意識,一種行動在學生心田根植;教學過程行如流水,課堂具有美感。這完成了我的教學初衷。反思這節課有著以下幾點認識。
一、回歸兒童生活 課堂教學更有效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學生生活為基礎的課程,因此我把“讓品德教學源于生活”、“讓品德形成歸于生活”的理念貫穿課的始終。第一個教學環節——認識新朋友,也就是要學生建構“公用設施”這一概念。這是學生學習難點。我把這一概念承載在學生生活中再也熟悉不過的公交車、秋千這兩個具象上,學生很快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感悟到公用設施的特點,有效突破了學習難點。第二個教學環節——了解新朋友,讓學生感悟公用設施在生活中的作用及感悟正確使用、關心愛護公用設施人人有責,從而樹立社會公德意識,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為使學生的感悟更深刻,情感激發更充分。教學這一環節我選取了學生身在其中卻熟視無睹的生活來撞擊、喚醒他們的心靈。選取與學生學習密切相關的課桌凳作為體驗活動對象;議議吧的討論對象也都是學生生活中經常用到的公用設施;校園播報中的畫面是我在校園里捕捉到的鏡頭;社會播報中三組鏡頭,不正確使用公用設施、不充分使用公用設施、把公用設施當玩具也是學生生活中常見、常有的行為表現。課堂上,學生被生活點擊,或是頓悟,或是換位,或是震撼,關愛公用設施的情感與責任感油然而生,有效落實教學重點。第三個教學環節——關愛新朋友,是本課的教學的落腳點。學生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才是這節課的宗旨。愛心小天使的評選,把學生的知與行緊密結合,把課堂與生活鏈接起來,把更多的教育力量凝聚起來,齊抓共管,讓學生從“心知肚明”走向“身體力行”。體現了品德課回歸生活、發展兒童的理念。上完課,一位小男孩走到我面前問:“老師,真的評選愛心小天使嗎?誰給我們頒發獎章呢?”小男孩的關心讓我驚喜,因為這說明我用這種方式打開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從學習走向發展之路是可行的。
二、回歸兒童需要 課堂教學更實在。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本節課教學多向學生學習需要處行。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對“公用設施”的概念難以理解,因此我就細化這一塊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從形象到抽象,從點到面循序漸進理解著。他們知道要關愛公用設施,但往往行為執行力不夠,因此我就把行為指導做到位,把行為監督開展開,讓學生從要愛護走進真愛護(用行動愛護),使得品德教學能夠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道德素養,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為提升生活質量服務。
三、回歸兒童主體 課堂教學更靈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整節課無論是知識還是感受、情感、行為我都很重視讓學生自主獲得。比如學生在“沒有課桌凳寫字”的體驗活動中,有的孩子把腿抬起來伏在上面寫,有的墊在同學的`背后寫……輕松愉悅的活動中獲得了不同的感受。再如寫出護友方法時,我沒有讓學生集體討論制定方法,而是讓學生先獨立思考方法,我看到孩子們寫出的方法多是基于自己不愛護的行為反思得來的,很具有個體性,有一些方法甚至是我都沒考慮到的,比如課桌凳要輕搬輕放,不再用手去扒破了的桌凳外皮……這樣的課堂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這樣的課堂能擦亮學生智慧的火花,這樣的課堂更加靈動。
當然,這節課也有遺憾。作為一節優質課的賽課,當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與他課之比,雖然我在一些環節的處理上更細致到位,或者說更為巧妙,但整節課的環節設計還是未能跳出人云亦云。再如,那個小男孩的提問似乎告訴,我把行為監督停留在紙上是遠遠不夠的。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愿把這些遺憾作為成功的啟航!
【不說話的朋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不說話的“朋友”05-21
不說話的朋友02-07
不說話的“朋友”作文04-14
不說話的朋友作文11-30
小學作文不說話的“朋友”06-11
不說話的朋友優秀作文09-19
我的朋友“不說話”-作文08-26
不說話的“朋友”小學作文03-03
【薦】不說話的朋友作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