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精選8篇)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我們該怎么去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 1
1.新課導入不能很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可以提出幾個問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或者玩個小游戲,提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2.教師做演示實驗時,老師在講臺上做下面的學生看不清楚.只有前排的學生可以看得清楚,后面的同學根本看不到。如果條件允許,可以拍請老師幫忙拍下來,用多媒體播放給學生看,這樣有利于學生看得明白實驗的過程,學生在自己做時也能明白實驗的步驟。
3.學生回答問題時,要多一些評價語,回答對的.要給予肯定,再重復一遍,回答錯的讓其再想想。這在平時可能有時忽略了,學生也不知道自己回答的是否正確。
4.在說到影子是怎樣產生的,我就讓學生憑自己的經驗來說,這當中可能很多學生還不是很明白。如果能用一些有關影子的圖片,學生會更容易理解。
5.在本節課我使用了多媒體,但是都靜態的,以后制作時要考慮多用些動態的,這將會較好的吸引學生,效果也會更好。
6.課堂教學。在課上,有個別學生說話的現象,每個班都有這樣的學生,可以把他們分開坐,看看效果如何。
7.驗證光的傳播路線時,除了書上介紹的兩個實驗,其他的學生很難說出其他方法,缺少發散思維。
《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 2
本課選自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在探究了影子特點和陽光下物體影子的特點后,本課通過實驗探究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這一性質。本課設計主要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1.引入
環節說明:用紅外線照射在黑板上,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光是沿著怎樣的路徑跑到黑板上的”,從而引入課題。
2.猜想光是怎樣傳播的,說出猜想的依據
這一環節中,全班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而且在說猜想依據的時候,有同學能將影子與光是直線傳播的聯系起來,而且幾乎幾乎所有學生都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讓他們“感覺光就是直線傳播的”。只有一個同學認為光是曲線傳播的,因為他覺得星星在閃爍可以說明。
反思:學生在猜想光是怎樣傳播的時候,我其實沒有明白“星星閃爍,所以光是曲線傳播的”這一想法。在日常課堂中,不能停留在學生回答的字面意思,可能學生的想法他自己不能用語言清楚的表達出來,這個時候我不應該直接跳過,其實可以更深入的與學生對話,繼續追問,比如“星星閃爍怎么就說明光是曲線傳播的了?你能闡述一下嗎?”。如果我還是不明白學生的回答,可以請學生把“曲線”畫在黑板上。畫的過程是抽象思維具體化的有一個過程。這樣也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而且課后更應該問問這位學生,是否還認為光是曲線傳播的,他的思維是否在課堂上發生了變化。是否建立了新的認知。
總結:課堂多關注學生的真實想法,真實理解學生的意思。關注學生在課堂前后的變化。
3.進行實驗,驗證光的直線傳播
這一環節有三個實驗,分別是:
(1)利用卡紙、手電筒來驗證光的傳播路徑。
(2)利用吸管驗證光的傳播路徑。
(3)煙中激光筆實驗(直接看到光是直線傳播的)。
反思實驗一:該實驗,我沒有要求學生設計實驗,一方面覺得書本上有現成的步驟,且教參上明確提出“可以讓學生自行閱讀實驗方法和步驟,自行操作”,另一方面覺得該實驗設計有難度,因為這個實驗不像其他探究性實驗那樣有明確的要解決的問題,這是一個驗證實驗,驗證實驗中“尋找并搜集證據”是實驗的難點。該實驗中,根據現象去解釋光是直線傳播的是難點,而我并沒有針對這一難點做特別的教學設計。其次,實驗記錄表設計較簡單,不能輔助學生去分析現象,學生認為“光是直線傳播的”只是一種理所當然的認為,而不是經過實驗深入思考后驗證出的結論。學生在實驗前后思維和概念的'變化并不大。
針對這樣的難點,我覺得我在教學設計上可以嘗試作如下修改:
(1)在猜想環節,應該讓學生把猜想具體化記錄下來。書本上用“畫圖”的方式表達猜想是很好的方式。比如學生認為光是直線傳播的,那就讓學生在畫出條直線,認為是曲線傳播的,彎曲的程度有多大呢?是均勻彎曲的還是隨意彎曲?畫出曲線,或者是一圈一圈傳播的,或者是折線傳播的,都畫下來。如果學生都認為是直線傳播的,那么,教師可以提問:“除了直線,光前進的路徑可能還有哪些?”讓學生盡可能把幾種路徑都提出來。
(2)在實驗后的分析環節,去找證據,哪些現象可以說明光不是曲線傳播的?哪些現象可以說明光不是一圈一圈傳播的,哪些現象又可以說明光不是折線傳播的等等。這樣學生就會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對光不是曲線、不是折線傳播等有深刻體會。豐富了光是直線傳播這一結論的認識。
反思實驗二:利用可以彎折的吸管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時候,所有小組都能先將吸管掰直并用手電筒照射,再彎折用手電筒照射觀察。但實驗中有小組發現就算彎折了,還是能看到光斑跑出來,只是光斑不夠明亮。因為很多材料有能反射光,所以在材料的選取上,可以選取彎折兩次的管子,其次,吸管較細,手電筒的光不能全部進入管道,影響觀察。還是那種較粗的塑料管道較好。
反思實驗三:這一實驗是學生很喜歡的一個實驗,因為可以直接觀察到光的傳播路徑,但在課堂上,我在演示實驗的時候,說明水中加了淀粉,所以可以看到光的傳播路徑,我隨口一句:“同學們可以回家試試回家在水中加點醬油,面粉,看看能不能看到光的傳播路徑”。其實我在無意之中,給學生布置了課后作業,而這樣的作業其實與本堂課重點內容沒有多大關系,所以作業布置是我在日常教學中需要關注的點,不能隨意。
4.解釋影子的成因
運用光是直線傳播的這一結論去解釋,引導學生理解影子在背光側。
5.認識光速
課堂有時間,可以和學生一起來算一算,30萬千米每秒到底有多快,比如汽車行完30萬千米需要多久,人步行需要多久,讓學生切身感受,留下印象。
《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 3
《光是怎樣傳播的》是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的內容。教材重點是讓學生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很多學生只知道光是沿直線傳播,但不知道怎么去驗證這個知識。新課程標準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體驗式學習就是一種有效方式。良好的科學素養無法像知識那樣直接“教”給學生,教師必須組織一個個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在親自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感受、體驗并內化。
一、以學生活動為中心,培養學習興趣
《光是怎樣傳播的》這課我以學生的活動為中心,讓學生在體驗中去學習。若在教學時只是將整個實驗過程機械地告訴學生,學生就僅僅知道了這個過程和結果,應放手讓學生親自設計實驗去驗證,在體驗中感悟科學探究的真正樂趣,減少學生對科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在教學這一課時,組織學生分小組合作,做好觀察記錄,學生在活動中不斷有新發現。這樣,學生實踐活動在前,教師點撥在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活動,交流的時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實驗室是學生的“研究所”,學習興趣自然高漲。
二、在體驗探究的過程中,培養自信,學會理解與合作
體驗式學習,一方面強調個體的親身經歷與自我認識,增強自信;另一方面,在價值觀上,又強調人與人的理解與合作,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學生在合作小組中,為了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小組成員之間必須相互信任和理解。《光是怎樣傳播的》中兩個活動,我讓每個學生在小組里都承擔了任務,大家齊心協力完成了這次的科學探究活動,共享其中的苦惱和喜悅,這尤其給那些平時因為機會少而只能旁觀的學生一個充分發揮的平臺,建立他們的自信,激發他們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和熱愛。體驗不能被忽略;它是所有學習的核心思考點。學習建立并源自于體驗,因此,無論是在形式上或實踐過程中,體驗式學習都是值得采用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
本課還存在許多的不足,在學生展示實驗中,沒有及時的點撥,所以感覺知識學生沒有學透,這方面應加強,最后我覺得作為一名科學教師,我們應積極倡導體驗式學習,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去認識科學,并鼓勵他們去探索科學的諸多奧秘,應該時刻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每一節課,給學生提供一個好的體驗、探究的過程,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 4
這節課的學具需要比較簡單,孩子們準備好實驗即可進行實驗,孩子們進行觀察得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結論。注重學生實驗探究,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要多想、多思考。
這節課我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創新思維能力,淡化了以知識傳授為重點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猜測——實驗驗證——得出結論。認識光是怎樣傳播的,進而順利理解影子形成的道理,解釋了生活中的`疑惑。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親自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感受、體驗并內化。并讓學生親自設計實驗去驗證,在體驗中感悟科學探究的真正樂趣,減少學生對科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我組織學生分小組合作,做好觀察記錄,學生在活動中不斷有新發現。我讓每個學生在小組里都承擔了任務,大家齊心協力完成了這次的科學探究活動,共享其中的苦惱和喜悅,給學生一個自主實驗的平臺。
但也有不足,在課堂上缺乏孩子們對科學現象的進一步探究以及提出相關的問題,沒有提問意識,這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有所關注。
《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 5
本周二上午聽了何佳明老師執教的《光是怎樣傳播的》一課,讓我感受頗多,受益匪淺。現在聯系我自己平時教學中的一些問題,說一說我的心得體會。
《光是怎樣傳播的》是小學科學四上第二單元的第三課。何老師在導入時首先用幻燈片出示了四幅圖片(生活的常見的光照現象),讓學生思考光從哪里來。接著讓學生試著畫畫手電筒的光是如何照到屏的(導學新作業上)然后挑了兩位學生的展示,學生互問互答并順勢導入課題。在新授時,何老師展示準備好的材料,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實驗的方法并完成實驗,最后得出結論和總結。
在整個過程中,除了何老師的備課和常規教學環節、課件等準備的非常好之外,何老師成熟與老練的教姿、教態、教風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思維的活躍,更讓我看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聯想自己平時的教學:有時對學生的引導不夠;有時學生說出了他的想法,我卻不知道該怎么接下去了;有時過多的強調自己預設,沿著自己想好的步驟走,對學生關注不夠;還有就是有時自己對問題的表述不夠準確。
總之,聽了和老師的課后,讓我對自己平時的教學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發揮教具的最大作用,精心組織教學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科學,指導學生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去,使學生親近自然,感到學習科學的'快樂,提高自身的科學價值觀。其次在教學中,要注意教法的靈活運用,充分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變化,采取積極有效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少批評。調動學生積極合作、探求知識的欲望,激發情感,面向全體,是每一個學生都能成才。“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素質,不斷地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多對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并真正地達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樂”。
《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 6
一、觀察引入:
1、師:同學們,科學課非常重視觀察。請你們觀察黑板,你發現了什么?
(教師打開手電,光斑落在黑板上。)
2、師:光點哪里來?(手電) 誰來用手指來演示一下手電發出的光是怎樣照到黑板上的呢?我們來猜一猜光是怎樣傳播的?板書:“猜測:”今天我們就來探討《光是怎樣傳播的》,板書:“光是怎樣傳播的。”
4、生活中有哪些事實、現象能說明我們的想法?
預設:
(1)夜晚,我發現汽車前燈射出來的燈光是直的。
(2)白天,陽光穿過樹葉的光是直的。
(3)看表演時,我發現舞臺上的燈發出來的光是直的。
……
5、觀察圖片:老師也找了些圖片,他們能不能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二、設計實驗方案
1、師:同學們講的是頭頭是道,但是科學是講證據的,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你們的觀點,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嗎?
2、學生討論實驗方案。
3、學生匯報實驗方案。
預設:
(1)用手電筒照射光盤中間的圓孔,觀察白屏上的現象。
(2)用手電筒照直空心管,再把空心管變彎用手電筒來照,觀察白屏上的現象。(可用帶彎頭的吸管)
……
(3)學生說到書29頁的實驗方案,請大家看實驗單。
①仔細閱讀書上的實驗方法。
②該注意什么?(三個孔必須排在一條直線上,這里可以看幻燈片的演示;距離為5厘米;完成作業:用箭頭標出光前進的路線)
③這兩個小實驗有什么不同?
三、實驗研究,深入拓展
1、學生進行實驗。
2、匯報實驗情況和結論,并展示。鼓勵其他同學想到的別的實驗方法。介紹。
3、前面我們猜測:光是直線傳播的嗎?經過這么多方法的反復驗證,“板書:反復驗證”我們可以下個結論嗎?板書“結論:光是直線傳播的。”
5、請看黑板:你知道科學家平時是怎樣進行研究的嗎?
(指名學生看黑板小結)
6、師:今天我們象科學家那樣經歷了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祝賀你們!
7、(展示幻燈片路燈)你能否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解釋這個現象?為什么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光源發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體上時,物體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個光線照不到的黑暗區域,這就是物體的影子。)
8、出示知識點:光是以直線的形式傳播的。光傳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約30萬千米。太陽離地球的距離為1.5億千米,從太陽發出的光到達地球約需要8分鐘。
9、回顧。
四、課外拓展,挑戰自己
師:剛才我們做實驗時用了3張帶孔的卡片,課后,你能用上10張,15張,甚至更多的卡片排成一條直線,用手電筒照射能在屏上找到光圈。卡片擺得越多越厲害。你們有信心嗎?
五、板書設計
問題:光是怎樣傳播的
猜測:光是直線傳播的嗎?
反復驗證
結論:光是直線傳播的
《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 7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小學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光 》第 3 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理念、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四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在本課內容之前學生探究了光和影的關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在這一基礎上再研究光是怎樣傳播的。我認為編者的意圖是讓學生鞏固光和影子的科學關系,又為后續學光在傳播途中碰到障礙物會怎樣的研究打下基礎,使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探究精神得到全面的發展。
這一課的內容分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第二部分是“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五年級學生的已經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同時對實驗課興趣非常濃厚。但是在思維上,邏輯性、嚴謹性不強,考慮問題不周全,實驗操作,對學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鍛煉。本節課無論是實驗設計還是實證光是直線傳播的探究活動,強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發現、探究、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發展學生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力及多方面的素養。
根據“科學課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的課程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我將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光是直線傳播的。
2、過程與方法: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么會有影子。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測要有依據;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實驗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
難點:尋找假設的依據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教具準備: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屏、空心管和直管。
教師演示的圖片和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有人將科學比喻為引導學生過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運用好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過河”的下腳石,但又不能越過這個度,教師只作啟發式點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法確定如下:
從教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采用“引導—發現—探究”的教學方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每位學生都能像科學家那樣研究科學,從而讓學生學到探究科學規律的本領。本課通過讓學生對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實驗觀察、研討、推測、驗證、解釋。為了能使教學目標得以落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課中我還同時綜合運用了(討論法、實驗法、探究——研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
從學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采用(觀察法、探究實驗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多種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對光傳播的現象進行有意識的初步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能獨立進行探究實驗,能充分發揮手、腦、眼的功能,從而獲取新知識,培養技能技巧。從小組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使他們樂于交流,并善于發表自己的意見。
三、說教學程序
我的教學設計是以“探究、開放、自主、合作”為基本指導思想的.。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的說明。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活動一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光照的現象(出示圖片及課件)
清晨,太陽出來,房間灑滿了陽光;黑夜,打開手電筒,燈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在觀察中提出問題。這些光是怎樣到達被光照的物體上的?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猜測,激發學生利用實驗獲得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
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引入,使學生的思維產生強烈的碰撞,這一錘就敲到了學生的心坎上,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可以很快使學生積極思維,進入科學探究的活動中來,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組織探究,得出結論。 (重點)需修改
活動二
出示有結構的材料,組織學生討論實驗的方法,猜測實驗的結果。因為教科書上學生操作的驗證實驗,器材簡單,操作容易,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行合作制定實驗方法和步驟,自行操作,但要求實事求是的記錄實驗結果,在圖中的卡紙上直接用箭頭標出光前進的路線。在過程與方法中推測依據很重要。通過實驗得出小孔在一條直線上,手電筒的光就能到達最后的屏上,形成小斑點。否則就不會有此結果。
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先讓學生自主合作、大膽猜測光的傳播是否沿著直線的方式進行的問題產生認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這時,教師讓學生進行驗證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學、有效的。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安排下,有的到實驗材料區去選取實驗所需的材料,有的負責記錄,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組長把全組的意見整理、匯報,得出了“光是直線傳播”這一結論。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充分的體現新課程自主探究的精神。
(三)擴展探究,培養熱情
接著激發學生用其他的方法也來驗證光的傳播路線,可以是直管和彎管的對比觀察,直管眼睛就能看到另一頭的光,彎管就不能,進一步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同時提醒學生不要用眼睛只對很亮的光源。還要給學生留個思考的空間,說說還有哪些方法驗證光的直線傳播。再利用光是直線傳播的理論解釋影子總是在光的背面的道理。為了更有效知識延伸,還可以用課件圖片出示,光的傳播速度以太陽為例,進一步擴展了學生的探究活動,使學生所形成的概念得以鞏固。令科學知識從書本走向實踐,由課堂走向社會。
(四)、板書設計
為了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我用簡潔明了的詞語進行板書,概況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讓學生一目了然,讓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
《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 8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光是怎樣傳播的》是教科版科學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光》的第三課內容。教材主要讓學生在觀察光影關系的認識基礎上,探究光的直線傳播特點,從而可以回過頭較為科學的解釋影子的成因,并且為“光的反射”這一傳播特點埋下伏筆。
2、學情分析:學生每天和光接觸,對光的一些性質有他們自己的觀察和發現,如他們知道光可以穿過透明物體,光可以起到照明作用等。生活中他們也接觸了一些利用光的原理制作的玩具和儀器如萬花筒、照相機等。并且,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對光與影關系也有了較為科學的認識,為本課的學習提供了知識基礎。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科學態度,掌握了一定的科學實驗方法和實驗能力。而教材也對光學傳播原理進行了淡化處理,著重突出了提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3、教學目標:基于以上教材和學情分析我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掌握光是直線傳播這一特點。
(2)過程與方法:首先是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再是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然后通過是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結論;最后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么會有影子。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和善于思考的能力;懂得推測要有依據;能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4、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設計實驗并通過分析實驗中的現象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
(2)難點:在推測光的傳播路徑時學生能否為其推測給出依據。
5、實驗器材:分組器材: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屏、
教師演示:空心彎管和直管、紙質彎管
二、教學程序
根據本冊教材“強調實驗前后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依據”、“學習設計控制變量實驗”等教學要求,我安排了以下教法:鼓勵學生觀察和感受并大膽提出自己的假設,利用五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調動他們對本課內容的探究興趣;指導學生進行模擬實驗和小組討論交流,從實驗現象和小組討論分析中得出結論,自我分析和總結。在學生學法方面主要是觀察想象、小組實驗和小組討論。具體的教學步驟如下:
1、新課導入:(教師事先關上教室的燈以及拉上窗簾)問:同學們今天的教室是不是有點不同?(答:是)是不是太暗了讓同學覺得有點看得模糊不清了?(答:是)呵呵,那老師還是讓教室回復以往的光亮吧。(教師重新打開教室的燈光和窗簾)。導:同學們,無論是來自太陽的自然光還是人造的燈光都為我們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學習提供了必要的條件。當光照亮周圍的物體時,你們是否想過它從哪里來,又是怎樣到達被照亮的物體上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光是怎樣傳播的》(板書:光是怎樣傳播的)(設計思路:從身邊常見現象引入課題易讓學生接受并可引起思考、研究的興趣,也可培養學生愛思考勤觀察的習慣。)
2、推測光是怎樣傳播的:
(1)教師出示兩幅圖畫分別是“陽光下的墻”和“電筒照射下的街道”貼在黑板上。要求學生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畫出圖上光傳播的路線并說明其依據。(板書:推測)
(2)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后,請兩個同學在兩張圖上畫出他們各自小組的意見并解釋原因。
說明:在解釋推測依據時,學生可能會局限于教科書插圖的解釋即“舞臺上的燈光”和“從云中透過的太陽光”(出示圖片)。出現這種情況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從已學的光影關系及種種現象中尋找更多的證據如: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光源的位置和方向發生改變時,影子則發生相應改變;光不能被透明物體擋住,物體只有向光的一面才是明亮的,而背光的一面是黑暗的等都可以作為光是直線傳播的依據。當然,當有學生推測光不是直線傳播時此時也不給出“判斷錯誤”的評價。(評價:完成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懂得推測應有依據,突破難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3、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1)導入:同學們,你們同意上面兩位同學的`意見嗎?(學生意見可能出現分歧)不管你們的意見是什么,我要說明一點,科學課是要以事實和證據說話的。再多的言語解釋也抵不過一個實驗的驗證。(板書:實驗驗證)
(2)實驗設計:教師先用電筒照射黑板,在黑板上形成一個光斑,然后照射紙屏在紙屏上也形成一個小光斑。說道:同學們,你們已看到了。在使用電筒照射物體時,光經過一定的路徑到達被照射物表面時會在其表面形成一個光斑。請同學利用每小組的器材做這樣一個實驗:在屏前面按一定距離擺放好三張打了孔的卡紙,把電筒放在離自己最近的卡紙前一定距離,要求電筒的光能夠穿過前面三張卡紙的阻礙在最后的屏上形成一個光斑。并注意記錄當光斑在屏上形成時前面三張卡紙的擺放位置以及不能形成光斑時三張卡紙的擺放位置。
(3)小組實驗(設計思路:教師在學生實驗時要進行巡視,要注意觀察學生對實驗的參與度如是不是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情緒積極熱情,小組成員之間是否合作密切等,學生的參與度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
(4)得出結論:當打了孔的卡紙排成一條直線時才能在屏上形成光斑。即證實了光是直線傳播的。(板書:得出結論:光是直線傳播的)
說明:實驗過程是以學生自行操作為主,教師則是從旁觀摩指導。由于學生能力的個體差異,對完成實驗有困難的學生教師給予引導,如讓學生想想還有哪種位置沒有嘗試擺放,思考不成功的擺放方法都有怎樣的共同特點等。(評價:完成了設計實驗并通過實驗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教學目標,讓學生能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完成教學重點。設計思路:改良了原有的實驗步驟,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把卡紙的小孔排成一直線,而是需要學生自己在試驗中總結和發現,這樣得出的“光是直線傳播”這一實驗結論會被學生掌握得更牢固。這一發現式學習過程也更符合教學規律和學科目標.)
(5)過渡:同學們,科學的結論往往是需要反復驗證的。除了以上的實驗請想想還有哪些現象可以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6)小組討論交流意見(設計思路:教師對學生意見不過多干涉但出現基本原理錯誤時要給予指導)
(7)教師演示師:同學們,老師也有另一種方法來再次證實我們的結論。教師用電筒照射直管的一端,另一端有光射出并在黑板上形成一個光斑。而用電筒照射彎管的一端,另一端沒有光亮射出。再次證實結論。
4、利用本節內容解釋影子的成因:
(1)小組討論,學生解釋
(2)教師小結解釋:光源發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體上時,物體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個光線照不到的黑暗區域,這就是物體的影子。(評價:完成了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么會有影子的教學目標,展現了教學內容上的前后連貫性。)
5、總結內容、埋下伏筆。
師: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光是直線傳播的。那請大家看看這個現象。(教師拿出自制的紙質彎管用電筒照射其一端,另一端竟有光射出并在黑板上形成一個光斑。)問:同學們,難道是我們的結論錯了?不,我們的結論是正確的。其實奧秘就在老師的這個小彎管中。至于奧秘是什么?這個啊就留待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光的另一傳播特點。(設計思路:遺留問題式的結束有利于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提高學生對下次課的關注度。本節內容也是基于前文光影關系而產生的,同時又與下文光的反射聯系緊密,這種承上啟下的結束方式也體現本節內容在本單元的地位。)
板書設計
光是怎樣傳播的
貼圖
推測
實驗驗證:
得出結論:光是直線傳播的
三、教學亮點
我認為本課的亮點在于改變了教材的實驗程序和觀察目標,使實驗突出的重點發生了變化。教材原實驗是直接“使卡紙的小孔在同一直線上”、觀察的目標是“我們在紙屏上發現了什么?”很容易讓學生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形成的光斑上”而忽視了“同一直線”這一重點內容。改良后的實驗是教師直接告知學生屏上要形成斑點,觀察的目標是當屏上形成斑點時卡紙擺放位置的特別之處。學生關注的焦點就都被集中到了“位置關系”上了,即本課的教學重點上了。此外,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實驗的難度,改善了實驗過于簡單學生不認真對待的問題。
【《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五年級上冊科學《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12-23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09-14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08-16
五年級科學《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設計04-13
科學《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05-19
五年級課文《光是怎樣傳播的》教案08-25
聲音的傳播教學反思04-06
光的傳播教學反思06-18
光的傳播教學反思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