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通用13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 1
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反思《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的課堂教學,我認為好的地方是:
1、尊重教材,夯實基礎。
我覺得,教材在編排上是科學合理的,因此,我立足于尊重教材,教學基本思路和流程按教材編排順序進行。
同時,在制訂教學目標和設計教學流程的過程中,我也是以“四基”為本,力求把課上得扎實。
2、重視思想方法,讓學生經歷過程。
這節課我力求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的探究過程。首先通過實驗發現某一個長方形的面積可以用長乘寬來計算,從而提出猜想:是不是所有長方形的面積都可以用“長乘寬”來計算呢?然后用擺任意長方形這種舉例子的方法得出結論,從而驗證猜想。在這一過程中,對于重要的思想方法我采取了學生能說就讓學生說,學生說不上教師直接告訴的方法。力求在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前提下,理解數學的思想方法,獲得基本的活動經驗。
3、探究過程的設計具有一定的層次性。
在探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層層思考,從“長方形面積的大小與長方形的什么有關系?到“長方形面積的大小與它的.長、寬有什么關系?”最后思考“為什么長方形的面積可以用長乘寬來計算?”這些問題設計具有一定層次性,不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讓學生體會思考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的方法。
4、注重數學文化的滲透
課堂中滲透了有關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相關的文化發展知識。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的數學文化,體會長方形面積這種計算方法從古到今的實用價值。這一環節不僅激發了學生愛國主義情感,還讓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探究有了成功的體驗。
幾點思考和改進:
1、在鞏固練習的環節中,要是能把解決問題與實際面積的大小聯系起來,體會量的實際意義會不會更好一些?如:在計算出A4紙的面積后讓學生親自看看A4紙有多大;在算出數學書封面面積后,觀察一下數學書封面的大小。
2、學生的每一次動手操作活動完成后,稍顯拘謹,生與生之間的交流不夠主動,甚至有的同學不交流。可能是與學生課前和課中的溝通略少了一些。
3、課堂上有效的評價語言可以更自然一些。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 2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從這節課中,我深刻體會到擁有快樂、寬松的積極情緒和良好的師生關系,對認知和創造具有激勵作用,在這種情緒狀態下,學生的思維能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容易誘發創新思維,產生新異的獨到見解,充分發揮出創造才能。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學生在學習了面積概念和面積單位之后進行的有關實踐問題方面的應用,要求學生掌握長、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并運用公式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過程中,感覺到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掌握程度還可以,但從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
一、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再創造”過程。
荷蘭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教材或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再創造”過程,使數學學習成為學生積極參與的、生動活潑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圍繞引導學生探究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學生經歷了“實驗(操作)——猜想——驗證”的科學研究過程。即先引導學生嘗試求出各個長方形的面積,逐步產生形成猜想;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各種長方形長和寬與面積之間的關系,逐步歸納出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最后再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測量。這樣,滲透“實驗——猜想——驗證——概括”的數學學習方法,為今后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同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促進學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在這研究與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誘發其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的思維。
二、運用小組合作,提高小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使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我在這堂課中,兩次運用小組合作。第一次是在學生測量各種長方形數據時,學生進行了小組合作。第二次是在對實驗形成的表格進行的小組討論,討論長方形的面積和長與寬之間關系。學生在這些小組合作中提高合作能力,增強合作意識。并在小組合作中實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三、正確利用遷移,促進學生理解新知。
在這節課中,我運用了遷移。利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猜想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將長方形漸變為正方形,從而得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利用學生已有的舊知,進行合理的猜想,從而為新知的形成創立了條件。
四、練習設計體現應用性與開放性。
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獲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后,我在練習中設計了一些應用性練習,引導學生將知識運用實際生活,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將知識化為能力。先通過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再結合導入部分的實際問題,進行練習,再進行把一張長方形紙剪下一個最大的正方形這樣開放的練習。
另外,在我的這節課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如教態太過嚴肅,在一些環節的處理還不夠妥當,這些在以后的教學中還需要努力。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因此在探究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時候,采用同桌合作的形式來開展,并滲透“實驗—猜想—驗證—概括”的數學學習方法。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 3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是在學生認識面積單位和會用面積單位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重視直觀教學,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完成了學習任務。
但一節課下來,也有不做的地方:
1、學生動手能力差在擺圖形的過程中,由于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小,有的學生是用正方形本紙做的,質地較軟,或制作的不是1平方厘米,導致在這一環節浪費了很多時間。
2、應該強調乘號的來源;在擺圖形的過程中,當表格填完后,應該讓學生說一說每排擺的個數相當于長方形的什么?擺的排數又相當于長方形的什么?最后讓觀察長和寬與長方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之后再讓學生猜測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然后再驗證。
3、題目中給出的數字不利于學生計算;練習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算理,因為沒有關注計算,所以給出的`數字不利于學生口算,導致計算出錯。
4、學生對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掌握不牢固;高估了學生的能力,沒有想到即使課前復習了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卻仍然分不清。
總之,教無定法,教學中有收獲也有缺失,今后我要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學習,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地方、成長的搖籃,在教學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使課堂教學真正收獲實效。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 4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并會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周長,知道了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的一次飛躍。學好本節課的內容,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提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但一節課下來,也有做的不足的地方。
1、學生動手能力差,在擺圖形的過程中,由于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小,有的學生是用正方形紙做的,質地較軟,或制作的不是1平方厘米,導致在這一環節浪費了很多時間。
2、應該強調乘號的來源,在擺圖形的.過程中,當表格填完后,應該讓學生說一說每排擺的個數相當于長方形的什么?擺的排數又相當于長方形的什么?最后讓觀察長和寬與長方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之后讓學生猜測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3、題目中給出的數字不利于學生計算,練習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算理,因為沒有關注計算,所以給出的數字不利于學生口算,導致計算出錯。
4、由于我上課的時間觀念比較強烈,也在一節課里完成教學任務,但在練習的最后一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應該在學生充分思考后,再讓同桌兩人或是4人小組內再次討論交流,讓學習基礎比較一般的孩子有充分的時間來思考和理解。
總之,教學中有收獲也有缺失,今后我要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學習,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地方,成長的搖籃,在教學中找到適臺自己的方法,使課堂教學真正收獲實效。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 5
本節課是在學生在初步了解了面積的意義、面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觀,親自動手擺一擺,仔細觀察,動腦筋想,從而推導出計算長方形面積的方法.
在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交流發現計算長方形面積與長方形長和寬之間的關系,初步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這一部分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獨立去探索、去發現,驗證、推導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這樣既加強了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求它的面積來進一步的驗證,讓學生歸納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一結論。書上的是不是其他長方形也有這樣的規律這一環節我用學生動手操作,完成表一來代替了。在教學中,一步一步深入,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使學生自己悟出求長方形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再通過學生的質疑,因勢利導從而引出了正方形面積公式的計算。
鞏固練習過程中,出示與我們生活相關的練習題,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生活,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最后,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安排了一道發散思維的練習,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 6
本節課教學構思立足于課改新理念,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情境,學生體驗了自我探究、操作實踐、觀察發現、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通過擺一擺、猜一猜、想一想、說一說、算一算等教學活動,探索發現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并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經歷“操作—猜想——驗證——應用”學習過程,學生的學習情緒始終處于積極的狀態,情感得到充分的體驗,在學習過程 中,掌握一定的學習數學的方法, 數學思維也得到發展,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也得到很好落實。也有一些地方值得進一步的反思和改進。
一、規范操作過程。
在本節課教學中,學生操作不夠規范,沒有達到預期的'操作效果,原因之一,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學具大小,學生操作難度大,也難規范,花時較多。在擺長為5厘米,寬是3厘米時,操作層面基本是同一個檔次,如果)在學生操作后,如能設計思考必的問題:“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你是怎樣擺的?你用了多少塊小正方形?還能用更少嗎?”如果是這樣,也許效果更好,學生的數學思維更有深度。
二、充分體現數學思想方法。
從長方形的計算方法推導遷移到正方形的,采用了轉化思想方法,但在實際教學中,沒有明顯體現出來,高估了學生的能力,如果能把“寬為4厘米,長為8、7、6、5、4厘米時,面積各是多少?”能夠一一呈現,或把它做成表格,讓學生觀察、比較,發現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這樣學生的思路更清晰,數學思維更具深度 。
三、完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
課堂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即時評價,沒有留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評、互評,評價形式過于單一,也是作為今后必須改進的一個方面。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 7
本節課,我注重引導學生探索求知,嘗試采用自主探究型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我給學生創設了自主學習活動的空間,通過設計不同層次的操作,讓學生自主去發現構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生不僅在學習活動中理解了數學知識,獲取了思維方法,而且也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同時為以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了基礎。通過對本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感想。
一、數學活動要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計算面積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因此,我通過談話引出面積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小組合作,研究長方形紙片的面積,通過合理的猜想,有目的地驗證,激發了學生探究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欲望。對此,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高,真正做到了把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樣,不僅較好地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數學活動要有利于學生的數學理解。
《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計算公式、會用面積公式進行計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研究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公式的過程,通過實踐操作、討論、交流等活動,自己探索發現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長×寬”的算理,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本節課中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設計了兩次不同目的的操作體驗,力求通過讓學生“做”數學,逐步達成使學生既知道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又要在大腦中建立起為什么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是“長×寬”和“邊長×邊長”的表象,較好地獲得對計算方法的理解。
三、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支點”
中低年級小學生由于自主學習能力比較低,因而往往缺乏自主探究的有效策略,這時就需要老師提供有力的探究支點,引發學生的探究策略。本節課,我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素材: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不同規格的長方形,尺等。對中低年級學生來說都是十分需要探究支點的。正因為學生有了這些探究的“支點”,所以才使學生找到了探究的途徑和方法,引發了多樣的探究策略。有的同學是通過擺來求面積的,在擺的過程中,有橫擺,豎擺;有擺滿的,和只要擺一行或一列的,還有可以通過量和算得到面積等等。這些多樣化的策略,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和學習的途徑,更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不足之處是課堂容量尚感不足,學生練習太少。其次,當課堂出現情況不在我預設的范圍時,顯得應變能力不夠老練。時間關系也處理得不到位。在學生驗證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中,由于我沒有抓住機會及時展示學生的研究方法,導致個別學生對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不理解,學習效果欠佳。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該完善課堂內容,不斷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以求更高的教學質量。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 8
在執教《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這節課時,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獲取新知,教師在本節課只起到點撥的作用,反思本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1、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本節課改變了傳統的“傳遞—接受”式的教學,嘗試采用導學案,讓學生自主探究,貫穿“實驗-發現-驗證”思路,整節課注重了學習方法,思維方法,探索方法的獲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體現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
2、學會與人分工合作
通過小組合作,運用不同的方法,共同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開放了獲取新知的整個教學過程。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各有其職,且職責分明,因此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也可以彌補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小組合作學習又是以個體學習為基礎的,讓不同個性、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
通過自主探究,獲得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后,導學案設計了一些應用性練習,如計算籃球場的面積等,引導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個實際生活問題得以解決,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又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并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收獲展示給大家,不但鍛煉的膽量,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學習上獲得了成功感,并使其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于今后的學習有很大的好處。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 9
第一層次是基本練習,理清概念。從意義、計算方法和計量單位三方面,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區分周長和面積。
第二層次是對比練習,感知規律。通過觀察、計算兩組幾何圖形的周長和面積,讓學生直觀感知:面積相等的圖形,周長不一定相等;周長相等的圖形,面積不一定相等。
第三層次是深化練習,發展思維。這一層次的教學相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難,主要讓學生借助直觀,初步感知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和面積之間的關系,并不要求每個學生都能掌握。課中設計了“用16個邊長l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擺長方形或正方形”,“用16根1厘米長的小棒去擺長方形或正方形”等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觀察、分析、思考探索周長和面積之間的關系。這些活動提供了蘊涵本課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的.現實客體,學生通過活動獲得了這方面的感性活動經驗。教師再適時引導學生對活動進行反思、總結。這就是把蘊涵在活動中的數學知識、數學思維揭示、抽取出來,提高新舊知識的聯系與區別,從而改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例如:面積一定時,周長在一定范圍內變化;周長一定時,面積在一定范圍內變化,感知周長和面積兩個概念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約,這是學生以前所沒有想到的,滲透了變與不變的數學思想。
深切的體悟必定來自親身實踐,但親身實踐未必自然會有深切的體悟,針對學生目前學習的狀況,教師在這一層次教學中必須適時引導,而且必須導在數學思維上。例如:“用16個邊長l厘米的小正方形擺完長方形或正方形后,仔細觀察表格,有什么發現?“仔細觀察周長都是16厘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又有什么發現?”少數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已經有所感悟、發現,但無法用語言表達或不能準確地用語言表達。這時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困惑,啟發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讓學生感悟到這個變化存在著一定的規律:如“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周長不一定相等,長和寬越接近,周長就越短;周長相等的長方形,面積不一定相等,長和寬越接近,面積就越大”。“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最短;周長相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最大”。
學生經歷了“動手操作——抽象思維”這一過程,頭腦中不僅有了“擺”這一過程,更重要的是發展了數學思維能力。這里采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生從學習中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第四層次是拓展應用,提高能力。就是要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例如:智力大挑戰,要求幫助爺爺用籬笆圍菜地,怎樣圍使菜地的面積最大?學生動手設計、比較分析或直接運用所學知識得出:圍成邊長是5厘米的正方形菜地,面積最大。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 10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這節課,根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實際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并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獲得數學經驗。教師在教學中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在全面參與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關注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習水平和情感態度,促使學生向著預定的目標發展的作用。因此,我運用了“擺一擺用一用”的教學法,讓學生知道身邊的數學問題隨處可見,能把自己的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在學生的學習方面,學生分小組進行活動:用15個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觀察拼成后圖形的長是5厘米,寬是3厘米,面積是15厘米。或長是15厘米,寬是1厘米,面積是15厘米。從中形成猜想,進而想到:其他的長方形的面積是不是也可以用‘長×寬’來計算呢?緊接著采用列表的形式,引導學生任取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的長方形,并填表。觀察統計的數據,驗證猜想,討論小結出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公式.讓學生在驗證過程中,做到了學生人人參與教學過程,每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這里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學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沒有把它作為例題來教學,而是在練習中,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遷移到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觀念。最后一個拓展練習,讓學生靈活的選擇計算方法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們準備的小正方形基本上是用薄紙剪的,比較軟。影響了學生操作活動的效果。一部分學生擺長方形時,速度慢,擺的圖形不美觀,學生操作的時間比較長。這是我在教學設計中的疏忽,在學生教學準備方面考慮不周到。課后我想,如果換成正方形的小塑料片,學生操作會好一些。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 11
剛學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從學生的作業反饋來看,一方面學生能很好的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求解一些相應的面積問題,另一方面學生能很好區分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和周長,所以我覺得這堂課學生掌握的還算可以的。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是在學生認識面積單位和會用面積單位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為了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完成了學習任務。在教學中,我狠好的'發揮了課堂直觀教學,學生的動手實踐、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加上生動有趣的課件,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基本上完成了這一目標。
引導學生參與面積公式的探究是我這節課學習的重點,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教學。長方形面積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計算公式、會用面積公式進行計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研究長方形面積公式的過程,通過實踐操作、討論、交流等活動,自己探索發現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長寬的算理,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
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比較容易發現,而且便于展開直觀的操作實驗,根據教學內容的這些特點,我組織學生開展了猜想和探究活動。在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我分為三個層次:首先,通過觀察,估計長方形的面積,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寬有關系;然后,組織擺的活動,用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擺事先準備的長方形得出面積,通過進一步的觀察,發現三個長方形的面積正好等于它的長與寬的乘積;最后,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任取幾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長方形,進一步驗證上面的猜想。進而得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在隨后的課堂實踐應用和拓展延伸兩個環節,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從多種角度訓練學生運用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做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當然,本課有許多不足,設想是美好的,也希望今后能更好地為孩子展示更好的數學課堂。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 12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是在學生認識面積單位和會用面積單位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重視直觀教學,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加上生動有趣的課件,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完成了學習任務,是一節好課。本課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重視新課的引入,設置疑問。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讓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貼近,是《新課標》的準則。新課設置疑問引入,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產生了解決問題的迫切心情,教師板書課題,進入新知的探究,自然順暢的過程中顯出了教者的匠心獨具。
2、重視教與學的方法的改變。
本節課從教學方法上進行了改革,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學模式。我能充分發揚民主,塑造富有主體性的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自由、自主的學習活動空間,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提出問題,然后由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運用透明的格子紙、擺方塊和直尺畫等方法,觀察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有關系。找出這幾種方法的相同地方都是通過數方格得出長方形的面積。又通過觀察表格中的數據,發現長與寬的乘積正好等于長方形的面積,從而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課堂中,我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學生動腦、動手和動口,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真正體現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注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學習方法的積累,思維方法、科學探究方法的獲取,不僅讓學生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同時注重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3、重視輕松良好的探究氛圍的營造。
課堂中,我創設了民主和諧的探究氛圍,使每個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探究過程,通過猜測把學生與所學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索中去發展。雖說有一些學生不知從何入手,但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經過組內同學的幫助,很快理解別的同學的想法,學會了知識,增加了學習的積極性。
4、重視知識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導
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我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習題和表格,學生先動手操作,再觀察發現,最后得出結論。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借助學具的操作和表格統計,發現每排小正方形的個數正好是長邊所含厘米數,小正方形的排數正好是寬邊所含厘米數,長方形的面積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積之和,從而總結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品質,充分體現了“知識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
5、重視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無論是在新知的探索和形成過程,還是在練習的設計中,我都注意讓學生做到勇于實踐,細心觀察,仔細思考,認真分析。特別是在計算運動場主席臺背景圖的.面積時,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認真思考,發揮想象,重新排列正方形塊,得出長方形的長和寬,求出長方形的面積。并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6、重視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在設計教案時,能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就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很有用,并重視讓學生進行體驗,感覺數學就在身邊、就在他們的生活中。怎樣計算運動場主席臺背景圖的面積,是對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在此過程中,學生運用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體驗到了數學的價值和成功的喜悅。
7、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在課堂教學中,重視了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在學習小組匯報交流時,要求其他學生注意傾聽,尊重他人;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提醒學生認真觀察,認真思考;學生作業時,教師提醒學生的寫字姿勢,時刻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 13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認識了面積的含義,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頃”,建立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因而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就成了本次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破重點,分散難點,我做了如下的嘗試:
一、復舊迎新,搭建橋梁。
學生對面積的概念能否準確建立是解決面積計算的基礎,因此新課伊始,我對涉及本課的基礎知識進行復習,喚醒學生記憶:感知面積的大小取決于包含面積單位的大小與多少,為新課的探索做準備鋪墊。
二、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
無任務的學習是枯燥和乏味的,也是最容易遺忘的,三年級的學生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并行,好勝心強,意義記憶得到發展,識記的內容持久性增強,有意注意水平提高,鑒此,在本課我開始刻意為學生營造一個比賽的情景,繼而引發矛盾,順勢拋出問題,以疑激趣,使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親歷比較完整的探究過程,變被動輸入為主動探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
在完成初步發現后,學生自然而然產生了猜想:是不是所有長方形的面積都等于長乘寬的積呢?這樣再次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圍繞猜想,驗證猜想。
接著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填寫等合作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直觀感性的認識,也是猜想長方形公式的最基本的前提。學生從直觀到抽象,在理解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概括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從而驗證了這個猜想是正確的。
三、把握知識的生成機遇。
學生理解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我設計了一道看似平平無奇的練習:長是9厘米、寬是4厘米的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然后課件演示:長是9厘米、寬是4厘米的長方形的長不斷縮短,我不斷加速地拋出一個個同樣的問題:此時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當長方形變成長:4厘米,寬4厘米時,學生們發現這時長方形4邊相等,它已恍然是一個正方形。從長方形巧妙地變成正方形,我利用了長、正方形的關系,把抓住了知識中的生成機遇,使學生既容易水到渠成地歸納出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又體會到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共性和差異,又一次把探索知識的機會給了學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四、估測和實際運用并行。
估測盡管是一種粗略的測量方法,但在實際生活中有著比較廣泛的應用,人們平時對面積進行估測的機會常常比精確計算還多,估測還能檢測自己的計算結果是否在準確范圍內。因此在練習中除了注重將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進一步明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和周長計算的區別外,我還有意識地先讓學生估一估,這樣也有助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用意識和能力。
綜上述,本節課的設計理念是讓學生大膽猜想公式——驗證公式——運用公式。首先思起源于疑,讓學生敢于提出猜想,圍繞猜想,教師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圍繞著一個個問題自主合作學習,探索出真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驗成功的快樂。
但在教學中我也發現了不足,有些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已經知道了計算公式,因而在探究的過程中,有些過程有牽著學生走的嫌疑,我是否忽略了學生的學情,以致于有點一廂情愿的刻意了?這恐怕是我以后授課中要不斷反省的事。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教學反思08-02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學反思04-14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07-22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10-12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反思10-04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10-12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學反思09-29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學反思08-10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數學教學反思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