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精選6篇)
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么什么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篇1
課文節選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紀實文學《依依惜別的深情》。文章以道別語“再見了,親人”做為題目,可見全文是以寫離情別意為主,表達了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誼。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感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尊重和期待中積極地學、主動地探索。
在開始時,通過圖片把學生帶到抗美援朝、志愿軍回國的場面,使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并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初讀課文后,讓學生在課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內容體會,尊重學生的選擇,培養學生自主選擇能力。遺憾的是,對于自主選擇的內容,學生的交流比較的散,教師要創設一個整體把握的過程,否則有些學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學生則似乎有些脫離文本,不利于學生整體的感受。
二、發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調動學生的情感。
教師給學生比較開放的提問,如:“讀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樣?”“讀文字,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在這樣的前提下,結合當時志愿軍離別時的情感變化,對往事的回憶,抓住親人間的情感流露,教師能適時地引導。如大娘與志愿軍之間血濃于水的親情等,讓學生明白,雖然從血緣關系來看志愿軍戰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們不是親人,可是她們做到了親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為什么昏倒?”學生談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較遠,教師要給予引導,聯系上下文,結合當時志愿軍所處困難,緊緊扣住“親人”這一主題來引導,可能更有實效,理解能更深。
三、抓住關鍵詞,讀懂、讀好句子,教師的適當引導,領會文章蘊含的意思。
在教學中,采用個別讀、齊讀、自由讀等方式朗讀,但是效果不佳,整體朗讀沒有得到逐層提高。教師語言較簡潔,過渡較自然。如:“老師覺得讀好憶,要結合一定的語言環境,要抑揚頓挫,語速上要有快有慢,你自己先試試,讀好這句話!”“是啊,大娘這么大年紀了,還冒著炮火為志愿軍戰士送打糕,這種愛,怎能讓人不感動?”
四、拓展思維
在課堂的結束部分,以通過朗讀或說幾句心里話來表達對朝鮮親人的敬意和感謝,讓學生抒發自己內心體會。并給學生一個關于抗美援朝的網址,以拓寬課外學習的面,給學生課后研究的一個方向。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篇2
《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是敘事抒情散文,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由于時空距離大,學生對抗美援朝時代背景缺乏認識,加上句式復雜,因而對理解課文內含的豐富感情,難分難舍的送別情景,中朝人民鮮血凝成的友誼,難于引起情感共鳴。所以我采用“以讀為本”的方法,通過整體讀、引讀、默讀、自由讀、教師范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從讀中得到感悟,培養學生的語感。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默讀感知全文,認識親人指誰?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接著自由讀,把你感動的情節劃下來,重點體會,并作批注。體會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嗎?然后引導學生抓住文中句式和重點詞、句、段的理解,分析感人的場面,感人的事例,想象朝鮮人民為志愿軍舍生忘死,“雪中送打糕”、“智救偵察員”、“上山挖野菜”付出巨大犧牲的動人情景,扣動學生心弦,接著“移情入文”,進行感情朗讀指導,使學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朝鮮人民的偉大情懷,對朝鮮人民付出血的代價締結中朝友誼引起心靈上的震撼,這樣水到渠成地感知課文的中心思想,又受到生動、深刻的國際主義教育。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都得到了強化。
遺憾的是:創設情景不夠,感動的句子未能讓學生多思考,多體會,多在感悟中朗讀,再加上時空差距大,學生的朗讀沒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篇3
我教學了魏巍寫的《再見了,親人》一課,自己覺得這節課講得比較成功,因為學生在朗誦課文時感情很充沛,而且在談感受時說的內容也比較豐富,所以這些給了我很大的信心。
這篇課文中重點寫了三位人物的典型事例: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從這三位人物的事例中我們感受到朝鮮人民和中國志愿軍之間的深情厚誼。
一、搜集資料,構建情感基調。
上課之前,我指導學生自己搜集了抗美援朝戰爭的資料,幫助學生構建起文本的背景,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培養了感情基調。
二、緊扣課題,了解“親人”
充分從題目入手。并且同時質疑:‘親人’指誰?是誰的‘親人’?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使學生了解“親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類的朝鮮人民。志愿軍所以稱她們為親人,是因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戰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三、拋出問題,品讀重點語句。
我在教學時設計了比較開放的提問,如:“讀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樣?”“讀文章,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在這樣的前提下,結合當時志愿軍離別時的情感變化,對往事的回憶,如大娘與志愿軍之間血濃于水的情感等,引導學生明白,雖然從血緣關系來看志愿軍戰士和大娘不是親人,可是她做到了親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深情。同時把對詞語的理解融入到文段的感悟中去,如“雪中送炭”,我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結合當時志愿軍所處困難,理解這個詞的'大概意思,收效很大。
本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講課時過渡語比較隨意,在教學中語言不夠精煉,沒有很感人的語言渲染,所以削弱了課堂的感人效果,這點一直是我的弱項,我以后要多觀課議課,同時多向骨干教師學習,完善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篇4
在周月紅老師和其他實驗小學老師的多次幫助下,我多次進行了教學再設計。第一次試教后,我把“親人”這個題眼放到課前談話里完成。不但節省了課堂時間,還進行了詩歌和美詞的積累。各位老師還指出我在品讀大娘的兩個故事時,問題有些繞,應該精簡,還要有層次性。于是在教學第一個故事“送大糕”時,我就重點指導“雪中送炭”。先理解詞義,再談談生活中雪中送炭的事,再體會大娘“冒死”送打糕,最后說說大娘送的僅僅還是打糕嗎?還是什么?在教學第二個故事“失孫孫”時重點指導“唯一”。同樣也是先理解詞義;然后創設情境,在敵機來襲時,大娘可能會怎么想;再追問“關鍵時刻時間就是生命,大娘當時來得及這么想嗎”,揪出“丟和背”這兩個詞來豐富“唯一”的。
再創設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當大娘回去救小孫孫時,她看到的卻是一片廢墟。我們可以想象,大娘當時會有什么樣的表現?對于這個環節,我原本是想讓學生學學大娘,哭著呼喊自己的小孫孫,但是幾次試教下來,換來的都是哄堂大笑。所以就干脆不要了,只是引導學生說說“痛哭流涕、痛哭失聲、悲痛欲絕……”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篇5
當確定了要執教《再見了,親人》時,我先是這樣設計的:揭題之后,讓學生初讀課文,然后檢查字詞。了解了在生活中親人一般是指哪些人之后,引到課文中來——文中的親人是指誰呢?從而抓住題眼“親人”展開教學。重點教學第一段(大娘),把“勸慰——回憶——抒情”這三部分倒過來學習,再引導學生給段落分層,總結出學法。再舉一反三讓學生自學第二、三段。然后再讓學生根據課文的“勸慰——回憶——抒情”這種結構仿寫一段。最后再創設情境,升華感情。
但當我和吳老師聊過這個教學設計時,她嚴肅地說:“那不行!長文短教不代表就是要一節課就完成整篇課文的教學。長文短教的前提還是要扎實!長文短教是要省時高效,但決不是走馬觀花。”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篇6
舉一反三,自學2段”,原本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對“勸慰——回憶——抒情”加深印象,為下面的練筆做鋪墊。但在實際教學中,顯得這個環節很蒼白無力,使得整個教學設計顯得更適合“略讀課文”的教學。
這次新課程培訓,吳老師給了我們展示的平臺,給了我們暴露自己缺點的機會。課堂結束后,吳老師和我說:“你的課堂還是那個老毛病。瑣碎的問題太多,要舍得丟棄啊!拋出一個主問題,讓學生思考,讓他們展示。不要自己一直在那引導,要相信學生,我們的孩子是很棒的。整堂課下來,你自己說的話太多,這樣就剝奪了學生讀書的時間。”
吳老師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的弊端,讓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掉這個毛病,在課堂上給學生更多讀書的時間!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11-29
《再見了,親人》的教學反思06-11
再見了親人的教學反思11-24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07-19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06-07
《再見了,親人》的教學反思01-22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10-02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07-30
《再見了親人》的教學反思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