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機械效率》的教學反思(精選11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機械效率》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機械效率》的教學反思 篇1
每次上到機械效率這節,都是我最頭疼的時候。舉到長沙買東西的例子,都能聽懂。帶學生分析相關例題,也能接受。可一旦要學生自己做相關習題,就怎么也弄不明白?為什么提重物的功是有用功,拉繩子的功就是總功呢?
看著同學們疑惑的目光,我也只是暗暗嘆氣!
昨天,我在課堂上出了一個這樣的習題:用一個10N的桶子將100N的水提出十米深的水井(指水面到井口的距離),有用功是多少?總功是多少?機械效率是多少?
讓我驚喜的是,絕大多數同學很快都做出來了。
記得很多教育家都說過,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如果用生活中的.例子,更貼進學生的實際,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
《機械效率》的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是九年級物理第十五章第二節課的內容,主要講述有用功、額外功、總功與機械效率等知識。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機械和功的基本概念以及功的原理,而引入這些物理概念的目的就在于研究機械做功與機械效率的問題。針對這節課我的反思如下:
一、初學“機械效率”
往往對這些概念陌生難懂,思維不通、前后矛盾,甚至分析實際問題中把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弄混淆。想要學生理解機械效率的物理含義以及計算機械效率,就必須使學生分清楚哪部分功是有用功,哪部分功是額外功,或者哪個力做的功是有用功,哪個力做的功是額外功,哪個力做的功是總功。所以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以及實際教學中在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理解上花的時間比較多。
二、機械做功以及機械效率與實際生活聯系比較密切
應從學生熟悉的實例出發引導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然后通過實例分析揭示問題的本質,所以本節課教學設計更多地注重和生活實際相聯系的現象,讓學生通過學習明確機械的使用就是為了代替人力做功鼓勵學生認真了解和認識身邊的機械,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介紹了各種各樣的機器,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通過分析額外功產生的原因
從而了解提高機械效率的辦法和途徑,認識機械效率的高低是反映機械性能優劣的重要指標之一。提高機械效率對當今社會能源短缺這種局面具有重大的意義,同時也突出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課改理念,讓學生體驗到物理現象就在身邊,物理知識不僅有趣,而且還是很有價值的。但在實際教學中并沒
效率是現代社會很關注的問題,使用機械自然就要研究效率的問題。要使學生認識機械效率的物理意義,通過分析額外功產生的原因,使學生了解實際的機械,它的效率為什么總是小于1。教材在列舉了一些機械的效率之后,讓學生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杠桿的機械效率,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突出本課的重點。
《機械效率》的教學反思 篇3
對教學準備的反思:
利用多媒體設計了合適的情景,讓學生進行分析和思考。引入:設計了一個情景,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哪是“有用功”,什么是“額外功”,最后再明白“機械效率”的概念。進行新課時: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
1、書上圖15.2--1中三種方案,每一種方案中人做了多少功?(書上沒有這個要求,但這個問題對前一個節“功”的知識是個很好的鞏固,對本節內容:“有用功、總功、額外功”概念的理解很有益)。
2、什么是有用功?總功?額外功?機械效率?
3、在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實驗中,如何計算有用功,總功?需得測量哪幾個物理量?如果要是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又得測出哪幾個物理量?(這個問題是課后練習題)
4、實驗探究斜面是越緩機械效率高還是越陡機械效率高?
本節書涉及的計算較多,因此設計了足夠的題目讓學生得到及時的練習鞏固。
對教法學法的`反思:
主要以練習法、講授法和討論法進行。根據實例講授了概念后,讓學生練習“課題導學”上相應的內容。學生自己完成問題后,(效率不高,因為有不少學生純粹是在等時間,沒有對問題做真正的思考),我結合問題,把本節內容做了系統講解。重點是講了書上圖15.2--1中分別做了多少有用功,總功,進一步算了機械效率。當時我在想這幾個概念不難理解。于是要求學生自己看書上的例題,我沒講。
實驗演示法:今天上課前我首先給學生 “斜面的機械效率”實驗。用了大約10分鐘,并讓學生自己計算有用功和總功。當時有4名學生演板,結果有兩名學生做錯。我又對錯誤做了簡單分析。處理完了課后練習題。作了一個小檢測。
對教學效果的反思:
《課堂小測》的結果為:兩個班分別只有32名和344名學生做全對。我在認真分析這些題目,真的不難,最多只有一個過渡量,有很多只是套公式。學生錯在對物理量的理解上,比如有一個題目是說:把一重為3600N的貨物提高到4米的高處,額外功是9600J,則這個起重機的有用功是多少?總功是多少?機械效率是多少? 這個題目,學生不理解“對貨物作的功就是有用功”,所以做錯了。還有一個“一個質量為50kg的貨物放在350kg的雪橇上,用馬拉到3000m的工地上,已知雪橇和雪地的摩擦力是800N,求馬做的功是多少?”有半數以上的學生不是用馬的拉力等于摩擦力來算功的大小,而是算出重力來乘以通過的距離。拉力和摩擦力的關系在前面訓練過多次,學生應該能理解,可在這題目計算中學生總找不出“用什么力來乘以距離”來。結果又錯了。
既然有這么多學生不能徹底掌握這些看來很簡單的題目,責任只能在老師。我認為的方法是:盡管這些題目很簡單,但在學生初學時,還是講得細一點兒,慢一點兒。不得不講,老師不講,學生就認為那不是重點,他們習慣了老師的講。再一個辦法就只能是多訓練一些題目。
《機械效率》的教學反思 篇4
今天早上我在初三(1)班上了《機械效率》,初三(1)班學生知識基礎較差,雖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思維還明顯的依賴于直觀形象的材料,理解能力有待加強。
機械效率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機械效率是衡量機械性能的一項重要指標,并非深奧的概念,學習機械效率有較強的實用性。本節課是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實施的課堂教學,教學力求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努力創設“和諧、平等、探究合作”的教學情境。因而在教學中要盡量發揮學生的各種感官的作用,動手、動腦,從而提高學習效益,故本節課我采用直觀式加啟發式教學,用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教師加以分析引導,幫助學生找出問題的成因,討論解決的辦法,并運用多媒體節約課內時間,盡可能提供更多的生活實例,增加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上,我采用提問——思考——實驗——分析——小結的教學方法,逐步提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然后進一步建立機械效率的概念。如我用一個運沙子的三種方法展開教學,讓學生思考除三種之外你還有什么好方法,來激活課堂氣氛。學生興趣濃厚,情緒高漲,思維非常活躍,想法獨特,使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特別是男同學表現得更加出色,課堂上注重了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由于學生較多,在組織探究實驗過程中,課堂顯得有些亂。對于如何科學有效地組織探究活動以及選擇更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我還要不斷地去探索。
晚修期間輔導學生時,我感到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規范解題與學會解題分析技能。對于難度較大的綜合題,教師應采用降低梯度,分設疑點的方法,突出解題思路,把學生引上正確軌道。如學生在做“用一動滑輪把重為300N的'物體提到6m高的樓臺上,所用的力是160N,那么動滑輪的機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剛學到機械效率的知識,很多學生無法解題,筆者便采用“分解肢體,化難為易”的方法分為3步解題:
①求總功、
②求有用功、
③求機械效率,并引導學生重溫在動滑輪使用過程中,物體上升高度和手拉繩子上升移動距離的關系。由于分層降低梯度,學生在教師搭橋和引路下,順利實現認識的飛躍。
因此,物理習題教學不僅要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關系,而且還應最大程度地調動發揮學生的內在因素和他們的積極性,全面提高思維素質。
《機械效率》的教學反思 篇5
機械效率這節課,分為3個課時,第一課時機械效率,第二課時機械效率的計算,第三課時機械效率的測量,第四課時機械效率習題訂正。
新課標中將理解機械效率降低為知道機械效率,因此對應考點難點降低。
第一課時教學中我始終以三幅圖的判斷為依據,從力的角度、功的角度、有用功和總功比值角度。
講解時我始終讓學生講解,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主動性,感覺學生講解真的`很多時候比老師講解好。學生講解學生很喜歡聽,他很想從其他同學講解中判斷出錯誤,聽得要認真些。同學講解時覺得新鮮,也愿意聽。學生講解時,可能會出現學生常犯的錯誤,教師可以知道學生易犯錯誤,也可以及時課堂糾正錯誤。
第一課時學生判斷3副圖中的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判斷豎直滑輪組什么力做有用功,什么力做總功,什么力做額外功,這樣做為學生做作業做鋪墊。第二從功的角度判斷三幅圖優劣時,可以從讓三個學生分別到黑板算出三種功,教師可以從中發現問題。通過功的比例引出機械效率。
第二課時,講解一些常規的練習題,注意距離的判斷問題,沒有距離要機械效率,知道機械效率算力的大小等
第三課時測量斜面的機械效率,測機械效率,只需要給學生一個木板和彈簧測力計,學生可以根據現有器材研究斜面機械效率跟斜面的傾斜程度和粗糙程度的關系。滑輪組機械效率,我認為很多資料書還沒有走出思維定勢,還在出很多滑輪組測機械效率的問題,書中已經沒怎么研究滑輪組的機械效率了,只在課后練習中有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問題。所以我采用老師演示測機械效率問題,由于在功的原理一節就已經研究了滑輪組上功的測法,本節課就可以不再演示,但可以跟學生演示一些滑輪組的效率跟物體重力的關系。
《機械效率》的教學反思 篇6
機械效率是本章的難點,學生不好理解,因為它和前面的滑輪組相結合,如果前面的內容欠賬了,那今天的內容就不好接受,今天講完新課我就發現了這個問題,另外,機械效率還涉及到學生對有用功和總功的理解。所以,我講完一個班之后發現我的教學設計存在幾點問題:首先,應該讓他們先復習一下滑輪組的相關內容,然后通過實驗和記錄的相關數據分析得到有用功和總功的概念,緊接著在講解機械效率,這樣就會有不錯的收效。從而,分析實驗結論還能得到其他幾個重要的結論。所以,教學設計的順序是很重要的。
讓我最頭疼的是,當我向學生舉例子向樓上運東西的例子,學生都能聽懂。帶學生分析相關例題,學生也能接受。可一旦要學生自己做相關習題,就怎么也弄不明白——為什么提重物的功是有用功,拉繩子的功就是總功呢?看著同學們疑惑的目光,我也只是暗暗嘆氣!我在課堂上出了一個這樣的習題:用一個10N的`桶將100N的水提出十米深的水井(指水面到井口的距離),有用功是多少?總功是多少?機械效率是多少?讓我驚喜的是,絕大多數同學很快都做出來了。
記得很多教育家都說過,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如果用生活中的例子,更貼進學生的實際,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
《機械效率》的教學反思 篇7
機械效率一節我講解了兩個知識點,功的原理和機械效率
1.功的原理:引入機械可以省力,可以省距離,有沒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省距離的機械?即有省功的機械嗎?演示實驗一定要做好,比較直接用手做功和用機械做功比較(滑輪組和杠桿各一個演示)
2.機械效率:講解有用功和總功額外功,從書中的圖片入手比較三幅圖那幅圖最好,用三種方法:
(1)比較力的大小;
(2)比較功的大小(介紹有用功和總功、額外功概念后);
(3)比較有用功占總功比例;
引入機械效率。
本節課講解時功的原理應該壓縮到10分鐘內完成,著重講解機械效率,本節課只能講解到機械效率基本的`概念,不能練習一道題,應該要練習一道題較好(豎直方向上的滑輪組問題)。
《機械效率》的教學反思 篇8
《機械效率》一節主要講述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和機械效率等方面的內容。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功的基本概念以及功的原理,而引入這些物理概念的目的就在于要研究機械做功的問題。一談到機械做功就不得不談到機械效率的問題,所以這節課將更多地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我在上課時注重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通過學習明確機械的使用就是為了代替人力做功,鼓勵學生認真了解和認識身邊的機械,而且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究了斜面的機械效率,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設計注意體現物理學的價值,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在教與學過程中促進學生科學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
其次,對教材的大膽編排,使兩個課時的課在一節課完整的體現出來,既體現了“效率”又可讓學生“趁熱打鐵”。為此我在這節課上精煉語言,并且在實驗上大膽創新,采取小組分工和不完整探究,避免千篇一律地套用固定的探究模式,將探究教學單一化、模式化。注重完整探究和不完整探究、課內探究和課外探究、小組探究和個人單獨探究、實驗探究和演示探究、討論探究相結合。
再者,這節課充分有效的利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在開頭部分的.三種搬沙子的方法以動畫形式展示出來能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同時突出體現生活中的物理,讓學生體驗到物理現象就在我們身邊,物理知識不僅很有趣味,而且還是很有價值的。但因為本節課更多的是對知識內容的理性分析和理解,所以整個課件還是以簡單為主。
總之這節課基本做到了完成既定教學目標,又在教學中立足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于自己的學習策略。
當然在這節課中也是由于時間關系,在實驗后沒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拓展,略有遺憾。
《機械效率》的教學反思 篇9
本節主要講述有用功、額外功、總功與機械效率等方面的內容。前面已經學習了簡單機械和功的基本概念以及功的原理,而引入這些物理概念的目的就在于研究機械做功與機械效率的問題。初學“機械效率”,往往對這些概念陌生難懂,思維不通、前后矛盾,甚至分析實際問題中把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弄混淆。想要學生理解機械效率的物理含義以及計算機械效率,就必須使學生分清楚那部分功是有用功,那部分功是額外功,或者那個力做的功是有用功,那個力做的功是額外功,那個力做的功是總功。所以本教學設計以及實際教學中在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理解上花的時間比較多。
機械做功以及機械效率與實際生活聯系比較密切,應從學生熟悉的實例出發引導學生進一步的思考,發現問題,然后通過實例分析揭示問題的本質,所以本節課教學設計應當注重更多地和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通過學習明確機械的使用就是為了代替人力做功,鼓勵學生認真了解和認識身邊的`機械,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介紹了各種各樣的機器,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設計注意體現物理學的價值,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在教與學過程中促進學生科學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
《機械效率》的教學反思 篇10
本節課在實踐過程中,發現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在測量動滑輪機械效率時不能很好的準確測量h與s。
2、不懂得如何提問,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夠。
解決辦法:
1、在第一步向學生提出問題時,沒必要針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逐個提出問題,倒是可以通過備學生,了解學生可能在那些方面比較薄弱,而這個薄弱的方面又是可以通過學生討論得到解決的針對此方面提出問題更有的放矢。如本節課可以只提出“利用動滑輪做功時,需要測量拉力F和距離s,如何較準確的測量F和s呢,說說具體的方法”。那么學生通過課后的討論,基本可以得到解決,然后在課堂上經過提問后再確定最后施行的方案,這樣本節課就不會在學生實驗部分花費太多時間,又能使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
2、提問也是一門學問,本屆的學生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還沒有這個方面的.意識和經歷,仍然是被動接受式的學習,因此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強化學生在課堂上的提問意識及適時的給予提問的方法。
《機械效率》的教學反思 篇11
學生在學習簡單機械及功的有關內容后展開對本節的學習,由于機械效率概念涉及到“總功”、“有用功”、“額外功”等概念,而功的概念本身又比較抽象,因而要區分并理解這些概念,對初中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要能輕松自如地解決有關機械效率的問題,關鍵是真正弄清有關概念,并能正確地加以區分,所以本教學設計以及實際教學中在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理解上花的時間比較多。同時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途徑與實際生產生活聯系緊密,在實際教學中本設計通過小組實驗及多媒體展示幫助學生理解分析。
利用不同方式把沙送到三樓的情景圖片,讓學生在感性的`環境中分析有用的與無用的事件為下面有用功、無用功及總功的得出及理解做好鋪墊同時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學習任務單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指引方向使自主學習有的放矢。
在實驗設計階段不同的小組發表自己的意見利用實物投影進行交流展示,并對自己設計的不當之處進行了矯正,許多實驗中的細節問題得以體現與解決,對如何提高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機械效率等問題亦有了更好的理解,明確了機械效率在實際中的意義。
【《機械效率》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機械效率教學設計12-30
機械效率的教學設計(精選11篇)06-27
如何實施機械效率的教學設計02-23
《機械效率》的教學設計(通用10篇)05-27
機械效率教案03-23
《機械效率》教案最新03-09
《機械效率》說課稿(精選10篇)07-06
《機械效率》說課稿(精選10篇)06-28
《機械效率》說課稿7篇11-09
春曉教學反思教學反思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