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發憤寫的《史記》教學反思
師:板書課題: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問:“讀了課題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1:司馬遷為什么寫《史記》?
生2:司馬遷怎么寫《史記》的?結果怎樣?
生3:司馬遷如何“發憤”寫《史記》的?
師:你從課題中獲得什么信息?
生1:我知道這篇文章寫“司馬遷”(人),他寫《史記》(事),重點是圍繞“發憤”二字來寫的。
師:我們曾經學過一個詞“發奮”你知道它的意思嗎?題目中的“發憤”改成“發奮”好不好?請說說你的`理由?請把你的看法在小組內交流一下,等會兒我在每個小組請一位同學代表發表你們小組交流后觀點。
(同學們在組長的帶領下七嘴八舌的交流)
八個小組一致認為課題中用“發憤“一詞好。
陸文蔚:“發憤” “發奮”它們是近義詞可以通用,都含有努力去做的意思。但我感覺用“憤”字,可以看出司馬遷發了狠去做,程度還要深一些。
李嘉誠:我也感覺用“憤”看出司馬遷非常勤奮地去寫《史記》。
蔡廣益:昨天我在網上看到,司馬遷在寫《史記》時遭到了滅頂之災,被漢武帝判了“腐刑”,那種刑法對于司馬遷來說,比判死刑還重。課文中也講到“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司馬遷還記得寫《史記》,最終《史記》用了司馬遷13年時間,寫成了52萬字。用“發憤”作為課題,可以顯出司馬遷寫《史記》時是卯足了勁,排除了一切困難的。
黃伊然:古話說,“大丈夫寧被殺不可辱”,司馬遷經受如此奇恥大辱后還堅持活著,他就是記著父親的囑托,想到父親的遺愿還沒有完成。他是克服了外界的重重困難,尤其是戰勝了自己的思想顧慮后再去寫《史記》的,所以用“發憤”。
陸婓怡:“發憤”還有克服困難努力去做的意思,“發奮”我覺得只有自己思想上努力去做。
蔡子揚:我同意剛才蔡廣益、黃伊然的說法。用“發憤”一詞好,體現了司馬遷能屈能伸、忍辱負重、堅強不屈的品質。
反思:
“好一個體現了司馬遷能屈能伸、忍辱負重的品質”我為孩子們這樣的辯解喝彩!
我們實施“學程導航”的范式已經二年了。孩子們已經有了“先學”墊底了,教師何不把下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提前讓學生交流呢。課堂上,在揭示課題環節,我用了10分鐘時間沒和學生討論了“發憤”一詞。我覺得值得,因為孩子們在這一環節,對課文內容較為熟悉,很想“一吐為快”。第二課時,我決定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品讀司馬遷立志寫《史記》,及有關《史記》故事的賞讀上。
農村的孩子課程資源有限,我就在課堂上為學生讀幾則《史記》故事吧,孩子們喜歡聽故事,也更會體會《史記》是一部“前無古人”的鴻篇巨制的力量。
【司馬遷發憤寫的《史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反思07-07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反思07-12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反思01-27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反思07-25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反思12-14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反思范文12-02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反思范文04-18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優秀教學反思07-10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優秀教學反思范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