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與小女孩》的教學反思
一、精彩緣于生成。《基礎教育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們得到充分的發展。案例中學生在探究“愛因斯坦為什么會衣衫不整”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由此生成了新的疑問,“既然愛因斯坦爭分奪秒,為什么還要在路邊等小女孩?”在對這一問題深入分析后,學生又產生了“愛因斯坦今后會不會一直照小女孩的話做下去”的新疑惑。學生思維活躍,突破了教師預設的框架,形成了質疑——解疑——生疑的循環過程。課堂上學生真正的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教師敏銳地捕捉即使生成的教學機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資源,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智慧飛揚的天地,共同創造的舞臺。
二、快樂來自探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何使學生“樂學”,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學習快樂的殿堂?關鍵在于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越學越想學、越愛學。案例中學生能自主地學習、探究、創新,都讓學生得到了喜悅;教師對學生充滿信任和熱愛,激勵性的語言更讓學生享受到了探究的樂趣;而新的疑問產生,學生受到了理智的挑戰時,全身心地投入探究中,又得到了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當一個個問題水落石出時,學生所流露的快樂是無可言語的。
三、讓探究的觸角向課外延伸。我們不難發現,有時在我們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僅僅滿足于解決一些淺顯的亦或略顯深奧的問題,問題得以解決,教師以為我已經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則以為我都會了,然后,師生不再思維,不再探究,也不再有發現。我想這樣的教學結果絕不是我們想要的。案例中,對相關問題的探討教師并沒有給出定論,只是通過教師的指導與引領,讓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產生探究的動力,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又帶著新的問題離開課堂,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產生新問題”的進程中,讓學生始終處在一種不滿足不滿意的狀態,始終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欲,這也許就是我們的教學目的之所在吧。www.ertong6.com
【《愛因斯坦與小女孩》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愛因斯坦與小女孩》教學反思07-05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學反思05-26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學反思09-09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學反思03-23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教學反思01-04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學反思11-25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學反思08-29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兒教學反思08-13
《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學反思8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