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比例尺的教學反思

時間:2022-06-20 15:44:13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比例尺的教學反思(通用14篇)

  在日常生活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比例尺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比例尺的教學反思(通用14篇)

  比例尺的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首先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引導學生明白按照實際尺寸繪制平面圖是不可能的,初步產生縮小放大的需要,引入了學生對新知學習的渴望,進而,讓學生初步了解比例尺在實際生活中有縮小和放大兩方面的應用,進而,引入了學習比例尺的必要性,導入新課的學習。

  接著,通過學生的自學讓學生自己說出了什么是比例尺,我直接給出了比例尺的相關定義,進而,結合例題引出數值比例尺以及它的含義的理解。然后,引出線段比例尺的學習,緊接著,進行了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互化教學,進而,引導學生總結出: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或后項是1的比。然后,介紹放大比例尺,同時跟縮小比例尺進行對比,最后,作了相應的練習,對新知進行了鞏固與內化,加深了學生對比例尺的掌握。

  通過教學,我覺得,這節課學生學的還是比較輕松的:無論從學生學習新知的狀態,還是參與程度,都很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尤其是一些概念性東西的總結環節,學生學的很主動,而且,比例尺的轉化和有關計算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而理解比例尺的定義是突破這一重點和難點的基礎和前提,所以我在教學中對于重點的把握還是可以的,只是在這節課中還有一點遺憾,就是感覺到對于教材的拓展方面還有一些欠缺,所以在這方面還需努力,而且對于一些后進生來說,知識點多,理解起來比較慢,掌握起來還有些難度。所以,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強調有關注意事項,不斷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比例尺的教學反思 篇2

  《比例尺》的教學是北師大版數學十二冊第二單元比例很重要一節課。這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比例尺,包括數字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會這兩者之間的互化,會利用有關條件求出一幅圖的比例尺、圖上距離或者實際距離。這一部分知識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課堂容量較大,如何在四十分鐘輕松完成這些任務呢?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結合教材特點,分析設計意圖,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盡量聯系生活實際,與學生身邊的事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有了參與,才有學習。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激活智慧、獲取成功的大平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

  1、由身邊問題引入比例尺。為了在開頭吸引孩子們,我提出問題:“我們的教室長9米、寬6米,你能設計出教室平面圖的長寬各畫多少嗎?”這樣的問題比較簡單,學生幾乎人人有自己的想法。我讓學生大膽發言,然后思考問題:你是怎么想的?這樣的教學孩子們對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倍數關系有了一定的認識,比例尺的引入也就水到渠成。

  2、在具體情境中探究新知。結合教材特點,引用淘氣和笑笑繪制的學校周邊平面圖的比較,讓學生體會同一幅圖不同的距離必須按一定的比來畫,否則不合理,這個比就是比例尺。這一情景的出現,強調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學生有了更為強烈的求知欲望。比例尺是什么?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讓學生理解討論,知道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就是比例尺,這個比不是尺子,而是一個比,要求當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單位統一時才可比。

  3、在小組合作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充分利用課本,引導學生計算笑笑繪制的平面圖的比例尺,然后告訴距學校實際距離的某活動中心的位置,讓學生畫出這一地點。那么學生就必須算出圖上距離來。這時學生算法較多,可以是:40000÷10000=4(厘米)也可以40000*1/10000=4(厘米),也可以用比例來解答。解答過程讓學生在小組中展示比較,講清道理。

  4、在總結中梳理知識。總結時,我讓孩子們大膽發言,說出自己的認識,學到了什么,在總結中對比例尺這節課回顧梳理。

  5、在提問中適度延伸。由于本節課容量過大,學生的積極參與也用去一些時間,所以對放大比例尺,我沒有時間去講解。所以,我巧設問題:我們往往需要將實際距離縮小,但是有時候對一些精密零件,我們需要放大,想一想,這樣的比例尺會是怎么樣的呢?這樣的問題拋出后,讓學生課后思考。

  當然,這節課也有遺憾之處,我覺得安排上有點凌亂,條理性不夠好。雖然學生做了總結梳理,但對整堂課教學來說還是有遺憾,如果安排更有條理,我相信,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

  總之,如何將數學這一相對來說比較枯燥的學科“有情有趣”,我們就要從生活生產實際中挖掘教學素材,結合教材。這樣,學生才會樂于學習,只有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例尺的教學反思 篇3

  《比例尺》這一節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比例的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對于比例尺的認識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本節課主要通過教師的組織和引導,結合學生的認知實踐,讓學生逐步突破重、難點知識,即掌握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類型,會求比例尺并進行不同比例尺之間的轉化,同時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的廣泛應用。

  本節課通過1M的長度在紙上畫不下這個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然后通過小組討論解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關系引出比例尺,讓學生經歷了比例尺的產生過程,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本節課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比例尺的意義,會求比例尺。

  當然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1、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是比例尺的兩種形式,這一點兩者的關系講解的不透徹。

  2、在計算比例尺的時候,帶單位化簡比這里學生不夠熟練,影響教學進程,這里可以安排復習一下舊知,可能教學效果比較好。

  3、上課的語言語調要有起伏,還有肢體語言要更加的豐富。這樣能更加吸引學生的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4、板書書寫太急促,字不夠端正,整體還可以更美觀。

  在今后的教學中,希望能一步步改進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比例尺》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習比例的意義及其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平面圖的比例尺,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難點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這一課我在教學時,首先立足于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課的開始,我設計了一個腦筋急轉彎題:“今天早上老師從家到學校上班用了15分鐘,可是有一只螞蟻卻只用5分鐘就從湘潭到武漢,這是為什么?”,這里創設了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從地圖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著,引導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進行自學: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樣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時應注意哪些問題?這樣,培養學生嘗試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學生解決好這三個問題,本課的重難點也就解決了。最后提問:學習了比例尺,對我們有什么用處?使學生對今天所學知識有更深入地了解。

  這一節課,通過這一系列的設計,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探究,對本課的知識掌握較好,對比例尺也進行了多角度的認識,對其應用價值也進一步得到體驗,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比例尺的教學反思 篇4

  通過創設生活情景,使學生始終處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狀態,解決了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的轉化,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這樣讓孩子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了能力,通過本節課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有了以上的鋪墊教學,在已知比例尺、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或是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就簡單多了。比如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孩子們很多人都根據比例尺,來分析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之間的倍數關系,然后列乘法算式來做,所得結果再進行單位的換算。還有學生利用三者之間的乘除法關系來求,用圖上距離除以比例尺。

  本節課的教學時間把握得不好,因為,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是教學重點,所以課堂上讓學生說比例尺的意義占用的時間多了,導致相應的習題沒有完成,學生的練習時間偏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為一個數學老師,我會不斷地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一節課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為這位老師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為學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比例尺的教學反思 篇5

  《比例尺》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有以下幾點:

  1、情境再現,建立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本課內容距離學生生活較遠,雖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圖等知識中,會有所體現,但是以目前六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講,卻不會接觸。所以,我將導入情境設置在學校的范圍內,通過讓學生表演談話情境,引出問題:“你能把學校的操場畫進本子嗎?”利用這樣的導入,很快拉近了本課教學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的距離。在講授知識的時候,教師又以臥式的建筑圖引出了計算練習,有一次加深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在動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通過讓學生設計制作校園平面圖,親身體驗設計師的感覺,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如何確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計算數據,如何作圖等。在匯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認識縮小比例尺,針對學生們得到的`很多結論,我將他們的作品一一展示給同學們看,課堂充滿了探索的氣息。

  3、適當點撥,大膽放手。

  新課標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如何充當號者一角色呢?我認為,教師既然是引導者,教學中的講解和點撥是必需的,教師既然是組織者、參與者,講解和點撥又應是適時適度的。在將本課概念講授清楚以后,教師大膽放手,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務,而教師的大膽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匯報的過程中,教師再進行一些適當地點撥,即實現了教學目標,又使教師的教學過程變得輕松自如。

  4、對于學生的理解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評價。

  以人為本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引下,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重視數學學習的個性化發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既要尊重學生的數學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學生的數學思維成果。

  在教學中,求比例尺時,學生出現了多種求法,我就循著學生的思路展開教學,我和學生在認真傾聽學生講解的同時,對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與評價,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說明,學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樣的解法,但要注意書里的規范與完整。

  總之,要遵循學生學習心理規律,就要尊重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和感悟中總結和調整自己的學習,在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學會學習。

  比例尺的教學反思 篇6

  《比例尺》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教學內容。這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這樣一節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在引入階段,我選取了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國地圖和螺絲釘的平面圖),讓學生觀察這些平面圖“什么變了,什么沒變?”進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圖形的大小可以隨意改變,但形狀不能改變。在學生認識了比例尺后,我讓學生通過查找地圖的比例尺知道生活中還有另外一種比例尺:線段比例尺,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和能力。接著又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抓住1:6000000、1:150000000、60:1。進一步認識比例尺有放大功能,也有縮小功能,讓學生打開思路,不拘一格的從多角度來思考比例尺的意義。結合實際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

  本節課在教學時,也有一些處理不夠恰當的地方:首先,沒有能夠充分利用我所設計的導入情景,學生們對越來越小的中國地圖的平面圖很感興趣。在這里,我應該組織學生深入討論,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從而初步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在出示幾幅圖片后還應該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些實際的物體縮小或擴大一定的倍數畫成平面圖的例子,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第二,在讓學生總結比例尺的意義時,過于匆忙,應該讓學生們通過觀察、比較,逐步總結出比例尺的意義,加深對概念的理解。第三,對比例尺的放大講得不夠透徹。第四,學生的參與熱情不夠高。這主要是比例尺的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我也沒能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情緒。

  比例尺的教學反思 篇7

  這節《比例尺》教學我在設計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這樣一節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

  在引入階段,我選取了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國地圖和國旗的平面圖),讓學生觀察這些平面圖“什么變了,什么沒變?”,進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圖形的大小可以隨意改變,但形狀不能改變。

  在推導概念之前,我力求將“猜想與估算”的教學引入課堂,首先讓學生猜測購買“兩幅住房平面圖”中的哪一套面積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有考查學生考慮問題是否全面,當學生對購買決策有爭議時,我又及時的給他們一個帶有比例尺的平面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引起學生們對比例尺的注意,及時發現往往針對平面圖的大小不能準確的判斷實際圖形的大小,平面圖形的大小與比例尺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引起學生對學習比例尺的好奇心和激發學生學習的強烈欲望,進一步有側重點的確定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在認識、研究、推導、歸納“比例尺”概念時,讓學生試著畫一畫教室地面的平面圖,親身體驗設計師的感覺,并且提供給學生一個學習資料,讓學生自己親自感受到畫圖的標準,在匯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認識縮小比例尺,針對學生們得到的很多結論,我將他們的作品一一展示給同學們看,

  (1)9厘米:9米=9:9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2)6厘米:9米=6:900=1:150

  4厘米:6米=4:600=1:150

  (3)3厘米:9米=3:900=1:300

  2厘米:6米=2:600=1:300

  (4)18厘米:9米=18:900=1:50

  12厘米:6米=12:600=1:50

  讓學生抓住1:100、1:300、1:50…….進一步認識比例尺有大有小,在討論1:6000000時,讓學生們進一步認識比例尺的意義,但這一環節我認為課堂上還應該展開討論,讓學生打開思路,不拘一格的從多角度來思考比例尺的意義。(另外個別學生出現了,同一幅圖中用了兩個比例尺,針對這種現象,讓學生通過觀察就可以分辨出這樣做的錯誤,從而引導學生分類的方法:即每次分類的標準應該統一。)

  另外,在教學“放大比例尺”時,這一教學環節我認為教學時比較有層次,由比較“用比例尺1:300畫出來的圖和1:50畫出來的圖誰大?為什么?”進一步研究用1:10呢? 1:1呢? 2:1呢?用 2:1的比例尺畫的平面圖和原來的教室地面相比,結果怎么樣?我們會用這樣的比例尺畫操場的平面圖嗎?學生當時都在認真地思考琢磨,一臉困惑的樣子,我問:“你們誰能畫出來?”這時,學生大膽地說“畫不出來。”“為什么?”學生在討論探究中認識到這種比例尺應用在機械圖紙、微生物圖紙......了解了放大比例尺的作用及用法。教學“縮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之后指出它們都是“數字比例尺”。

  在研究線段比例尺時,我讓學生通過查找地圖的比例尺知道生活中還有另外一種比例尺,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和能力。(認識線段比例尺)

  在鞏固中讓學生幫助老師算一算買哪一套住房的面積比較大,進一步將數學與生活聯系,并且給學生留一個研究性作業:試畫自己家庭的住宅平面圖;幫助老師試算一下每個房間的面積。

  這節課也有遺憾之處,如果學生們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那么,學生們的求知欲會更濃。在進行線段比例尺教學這一環節時,由于時間倉促,沒有及時抓住機會將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加以比較,錯過了一個較好的教學時機。

  比例尺的教學反思 篇8

  《比例尺》一課是比例的應用第一課時,以比、比例為知識基礎。本課時我預設的教學目標是理解比例尺的含義.會應用比例的知識求平面圖的比例尺,以及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在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二大板塊:

  一:設疑: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是一定的,但是在大小不同的兩張中國地圖上(出示兩張中國地圖),這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是不一樣的,這是為什么呢?有什么奧密嗎?

  二、學習探索中國地圖。請學生量出每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并求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交流得出所求的比是1:41880000,為什么這幾個比是一樣的?再得出在同一幅圖上,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是一定的,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叫做比例尺。三、求比例尺和利用比例尺計算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拓展題:上海到北京的距離是1050千米,在一幅地圖上的距離是4厘米,廣州到北京的距離是5880千米,在這幅地圖上的距離是多少千米?這題可以依據比例尺一定寫出比例計算。

  一節課下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很高,特別是在處理一個生成環節的時候,學生討論得尤為激勵:在第三環節計算圖上距離時,如果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圖上繪制兩個城市的距離,與剛才這幅1:41880000的地圖上比較,有什么不同?有學生說:圖上距離會短一些,有學生說圖上距離會長一些,這時教師適當地點撥:數據比較大,你能否舉一個例子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于是,學生講出了1:10和1:100兩個比例尺,一個是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10厘米,一個是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100厘米,1厘米代表的實際距離越長在圖上畫的就越小。

  本節課欠缺之處:

  1、教師扶得比較多,學生的活動沒有充分展開。

  2、課時劃分應該更細化,本節課應更側重于認識比例尺,對比例尺意義的理解上,課堂時間的分配應該更優化。

  3、學習探究環節應該考慮得更為細致,同一道探究題可以給同桌兩人大小不一的中國地圖,造成矛盾沖突,更為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4、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拓展題,教師逐一將這幾種方法進行評價,而沒有很好地將這幾種方法聯系起來,應該在評價反饋的過程中找到這幾種方法之間的相通之處,不僅讓學生進一步地理解本課時的內容,在基礎之上加強拓展提升.

  比例尺的教學反思 篇9

  《比例尺》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及其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且與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這樣一節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通過學習,讓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平面圖的比例尺,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新課伊始,我設計了一個與本節課知識有關的腦筋急轉彎游戲,學生興趣高漲,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處于興奮狀態,就象一個澆了油的火把,等待教師去點燃。接著我選取了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國地圖),讓學生觀察這些平面圖“什么變了,什么沒變?”,進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圖形的大小可以隨意改變,但形狀不能改變。復習了圖形的放大、

  縮小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在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引入新知識,學生才感到親切,學得主動。

  現代心理學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接著,我引導學生自主理解什么叫比例尺?怎樣求比例尺?求比例尺時應注意哪些問題?這樣,培養學生嘗試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解決了這三個問題,本課的重難點也就解決了。在學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發現數值比例尺的特點,又讓學生在觀察地圖的過程中自己發現比例尺還有另一種表現形式,即線段比例尺。并通過比較,讓學生發現數值比例尺與線段比例尺的聯系與區別,從而學會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轉化。在接下來的計算比例尺,以及求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時,我大多讓學生獨立解答,只在訂正時作適當指導。比如計算比例尺時,要讓學生知道只有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單位統一才能寫出比,并化簡成最簡整數比。另外,我十分注重算法的多樣化,通過讓學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去解答,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最后是學以致用。

  這節課的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啟發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整堂課,我努力構造師生間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關系,努力營造和諧、平等、民主、輕松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處于開放的活動狀態中,學習是投入的,態度是積極的。我對學生的新發現及時給予肯定,正是由于時時處處的細心呵護,使學生天性中最靈動的東西發揮出來,切實為學生創設了自主活動的平臺。使學生經歷猜想、探索、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探究,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知識掌握較好,對比例尺也有了多角度的認識,對其應用價值也得到體驗。

  新課程提出:數學教學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本課中,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與學生的心理特征,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關系。課前,讓學生收集地圖和圖紙,激活學生對看地圖或圖紙的興趣,初步感知比例尺在地圖和圖紙中的重要作用;課中,創設操作情境,理解比例尺的含義,把已有認知與經驗結合起來,通過課堂練習,同桌互相說出多種比例尺的含義,運用比例尺如何將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互相轉化,進而加深學生對比例尺的直觀認識,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課后,進行實踐操作,測量教室的長寬,用合適的比例尺畫出圖形,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也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比例尺的教學反思 篇10

  《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教學內容。這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的主要內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會求出一幅圖的比例尺,并會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且與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并要在學生深刻理解比例尺意義的基礎上進行變通,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義,這樣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在通讀教材的基礎上,認真鉆研教材的編寫意圖,從新的教學理念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1、課前設計:這部分知識因為小學生在生活中少接觸,學生普遍都感覺比較枯燥,也比較抽象,所以針對以上情況我設計了如下一個教學結構圖,在這節課的課堂教學中還取得 了一定的效果。創設情境——學生質疑——認識比例尺—--研究比例尺——鞏固與應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回顧與總結——布置研究性作業。

  2、挖掘學生身邊的素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引入新課階段,我先讓學生試著畫幾條線段:5厘米、1分米、10米,畫到10米時,發現不能把它的原長畫在紙上,學生在畫線段時提出疑惑,出示地圖以此引入新課,這樣完全激起他們探尋真知的強烈欲望。

  3、在引導學生理解比例尺階段,出示我國的地圖,讓學生說說這個比例尺的意義,這時,由于學生剛才已經對比例尺的意義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生很快地從不同的角度說出這幅地圖的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義。這樣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真正理解比例尺的意義,突破了這節課的難點,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加強對比,引導學生發現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區別和聯系。

  4、在引導學生發現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區別和聯系階段,我先讓學生認識這兩種比例尺,讓學生說說它們有什么不同,然后提問:你能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嗎?試試看。通過對比,學生發現數值比例尺是用數字比的形式表示出來,沒有單位名稱;而線段比例尺是用線段表示的,并帶有單位名稱。這樣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不同和它們的聯系,加深了學生對比例尺知識的認識,從而突破了這節課的難點。

  5、教學時間把握得不好。因為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是教學重點,所以課堂上讓學生說比例尺的意義占用的時間多了,導致相應的習題沒有完成,來不及反饋,學生的練習時間偏少。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一節課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為這位老師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為學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作為一位數學老師,要不斷地探索出適合學生的有效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駕馭課堂能力和應變能力,同時,還要自我加壓,不斷磨練,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比例尺的教學反思 篇11

  在比例尺應用這一課中,我先和學生一起回顧了比例尺的概念、意義及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的計算方法,為后面解決問題做好鋪墊。

  接下來,我創設一系列的情境,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特別是讓學生設計家鄉方位圖這一教學環節是新課標中“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真切體現,也提高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且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這些問題的設計是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符合學生的認知和發展規律。

  自己在這節課中的不足:

  1、對課堂教學的時間結構把握的不到位,學生易掌握的知識講解的過多,導致后來的難點沒有足夠的時間很好的突破。在這一點上自己今后要特別注意。

  2、在小組合作時,首先沒有對小組成員明確分工,導致了時倍功半的結果。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在小組合作時應首先分工明確,每個小組成員都有事可做,體現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合作,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3、在課堂中沒有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可能與自己的性格有關。這一點今后要向其他優秀的教師學習,有助于很好的提高自身素質。

  比例尺的教學反思 篇12

  《比例尺》是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以及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教學比例尺的意義及其應用。這部分內容有較強的實際應用價值,它可為學生架起一道數學學習和現實生活之間的橋梁,使他們充分感受到數學的現實意義,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并為后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調動經驗激趣導入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地圖,在社會、思品等學科中也都初步認識過地圖,對地圖是“按一定倍數縮小后的畫出來的”有足夠的感性經驗。立足于這樣一個基點,在課始我通過一個很有趣味性的“腦筋急轉彎”切入,為學生創設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并將學生的目光聚焦到本課的研究載體之一――地圖上來。既而讓學生通過對不同地圖上的“莆田”進行比較,引導學生生疑激思:“為什么同樣一個莆田,畫在地圖上的大小卻不一樣呢?”由此使學生產生進行探究的欲望。

  這時我趁勢揭示課題,并問:“關于比例尺,你們想了解些什么?”引導學生進一步認定教學目標,明確探究的方向。

  二、任務驅動自主探究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同時,學生感興趣的任務又可以激發學生無窮的學習動力。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將學生學習比例尺的過程分為兩大版塊:一是帶著問題自學比例尺的意義,二是帶著制作《莆田市交通旅游圖》的任務學習比例尺的應用。

  (一)學習比例尺的意義。這里,首先抓住學生急于認識比例尺的心理,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讓他們拿出自備的地圖,找一找地圖上的比例尺,再猜一猜它的意思,然后再帶著問題進行自學。在自學過程中,通過精心三個問題引領學生展開積極思考。再通過匯報交流,使學生對比例尺的意義、主要形式和求法等獲得初步的理解。特別是針對本課教學的難點——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義,通過猜一猜,再舉例說一說(多角度表述),然后利用自帶的地圖互相說這三個層次,有效地進行突破。隨后教師提問:“想一想,學了比例尺,對我們有什么用呢?”再次將學生的視角投向生活,并進一步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二)學習比例尺的實際應用。數學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數學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而且還應是一種文化熏陶。皮亞杰說過:“兒童是具有主動性的,所教的東西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們發展,興趣是學生認知活動的契機和直接誘因。”因此,我沒有單純地“教教材”,而是著眼于“用教材教”,充分利用了莆田的鄉土文化資源,創設了一個以莆田旅游文化為主題的情境,并提出了制作《莆田市交通旅游圖》的任務,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通過實際應用來加深對比例尺的理解,同時滲透熱愛家鄉的思想教育。

  三、實踐創造鞏固深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該為生活服務。”這是《課程標準》所強調指出的。在鞏固練習中,我繼續貫徹這一思想,充分利用前面創設的“旅游”情境,讓學生開展創造性的實踐活動。

  四、總結引新拓展延伸

  課末,讓學生以“說句心里話”的方式對本課的學習進行總結,并提出新的問題。一方面使學生通過總結,對本課學習內容進行濃縮和存儲,進一步促使其內化;另一方面,課雖盡,而意猶未絕,可使學生以更濃厚的興趣投入后續學習中去。最后,問學生“你課后還想研究什么?”激勵學生自主地選擇和完成課外作業。我繼續以“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身份為學生提供學習的資源,為學生拓寬學習的平臺,讓他們更深、更廣地回歸到生活中去應用數學,使他們的數學學習真真正正地在生活上拓展、延伸……

  比例尺的教學反思 篇13

  《比例尺》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3單元中的講授內容。那一知識是在學死已經把握了化簡比和比例的知識的根柢出息行講授的。那一部份內容對學死來講比較目死、籠統,難以熟悉,且與實踐死活較近,不易讓學死直不雅的熟悉。果此我在打算講授環節時,認實理睬了教材的打算意圖,同時又思慮如何將那樣一節見解講授恰到益處的與學死的死活實踐聯系起來。

  當同學們知講了“圖上間隔與實踐間隔的比,叫做那幅圖的比例”后,有一個學死問我:“教員,比例尺不是圖上間隔與實踐間隔的比嗎?既然是他們的比,為什么不叫比尺?”那一題目引起了大師的康樂喜愛,課室先安祥下來,過了一會,有幾個同學不才里小聲天談論起來。實在,阿誰題目我還實出想過,夙昔我也上過那一課,出閃現那樣的題目。既然那樣,我便把題目扔給學死。“同學們,你們覺得他講的有事理嗎?或者你能詮釋為什么書上叫“比例尺”而不叫“比尺”的本果嗎?”有的同學用定義來詮釋,可是講來講出,比例尺的定義便是圖上間隔與實踐間隔的比,那叫比尺也公道,那樣越講越糊涂。“教員,從獲得比例尺的過程來講,他搜羅兩個比。”科代表暉暉掀曉了本人的見解。我用眼神默示他延續講下往。“比圓書上的例4:把實踐間隔10米化成1000厘米,然后10:1000=1:100那便是一個比例。實在前后皆是那幅天圖的比例尺,只是后里對前里停止了化簡。”同學們似懂非懂天頷首。誰聽明白了他們意思,小吳同學站了起來:“我知講了,在一幅天圖上,每段的圖上間隔與實踐間隔的比皆便是比例尺。獲得比例尺的阿誰過程蘊涵了兩個比,而且那兩個比相等,固然叫比例尺更適合。”同學們好象逐漸明白了,舉足的同學更多了。“我感覺比例尺像一把尺子。”固然那里用了一些年光,然則,對“比例尺”阿誰籠統而又單調的見解,學死能議論得那末強烈強烈熱烈而又深進,我何樂而不為。

  課的伊初,我出示了中國天圖、深圳天圖戰一些仄里圖給學死看,讓學死談談本人對繪制天圖的熟悉和體會。從學死死習的死活實踐引進比例尺的意義戰價值,同時引進本課的講授.

  在講授例5阿誰例題時,大部分學死想到用比例尺的定義列出一個比例,再經過過程解比例供出實踐間隔,然則許多學死在設已知量的時分皆把單位帶錯了,實在那也是本課的一個難點。我仍然是把題目扔給那些已經把握的學死,他們經過過程前里供比例尺的時分單位要同一,很好天詮釋了那里為什么要帶“厘米”阿誰單位。有幾個同學想到了安排圖上間隔戰實踐間隔的倍比干系來供北京到北京的實踐間隔。例如:比例尺1:6000000暗示的圖上間隔是實踐間隔的1/6000000,實踐間隔是圖上間隔的6000000倍,圖上的15厘米。便用15乘6000000得90000000厘米也便是900千米。還有幾個同學安排比與除法的干系把比例尺看成圖上間隔與實踐間隔的商,把圖上間隔看成被除數,供實踐間隔也便是供除數,用15除以1/6000000也獲得了正確成便。后里兩種圓法皆是一些上層死想到了,考慮到我班學死根柢比較差,大部分孩子接管才具也短好,假定每種圓法皆往細細的話,會讓他們殽雜。所以在學死介紹了那兩種圓法后,我只是賜與他們必然,并出有在班級里往踐諾那兩種做法。

  深思本人的那節課,感慨感染比較清楚、流利,知識點也皆降實到位,學死介入的熱忱比較高。只是在后里的操演中,發明照舊有幾個不知講如何帶已知數的單位。針對學死的環境,我將及時天停止指導,并不才節講授中恰當天停止回納清算,加強學死的熟悉,輔佐學死更好天把握!

  比例尺的教學反思 篇14

  “比例尺”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且與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這樣一節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反思 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

  1、在生活中引入新課。現代學習心理學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在引入階段,我選取了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五副大小不一國旗的平面圖),讓學生觀察這些平面圖“什么變了,什么沒變?”,進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圖形的大小可以隨意改變,但形狀不能改變。

  2、在情境中引出課題。老師到房產公司看了房子。出示兩套房屋的平面圖(大小一樣)。老師想買大一點的,你能幫我選擇一下嗎?學生在幫忙選擇的過程中發現很難知道到底是哪個大一點。在學生有爭議的時候,出示兩套房屋的比例尺,告訴學生老師發現每個平面圖下面都有個這樣的標志。現在你能幫我選嗎?說說你的理由?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引起學生們對比例尺的注意,及時發現往往針對平面圖的大小不能準確的判斷實際圖形的大小,平面圖形的大小與比例尺有著密切的聯系,進而讓學生提出本節課研究哪些有關比例尺的學習知識,針對學生們提出的問題,進一步有側重點的確定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3、在動手操作中得出概念。通過讓學生設計制作校園平面圖,親身體驗設計師的感覺,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如何確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計算數據,如何作圖等。在匯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認識縮小比例尺,針對學生們得到的很多結論,我將他們的作品一一展示給同學們看,課堂充滿了探索的氣息。

  4、在自學中學到知識。在學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樣求比例尺和圖上距離這一部分知識教簡單。因此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思考,自己與其他學生交流,在交流中學到新的知識。

  值得思考的是:教學數學知識時要從生活生產實際中挖掘教學素材,不能生搬硬套教材。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只有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老師在整個過程中只是組織者和引導者,用飽滿的熱情參與到課堂中來,用激情帶動感染學生的學習熱情。

【比例尺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比例尺的教學反思12-15

《比例尺》教學反思09-10

《比例尺》教學反思08-16

《比例尺》教學反思03-28

《比例尺》教學反思10-16

《比例尺》的教學反思范文03-18

關于比例尺的教學反思06-27

比例尺的教學反思例文06-29

人教版比例尺教學反思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