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通用7篇)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 篇1
《圓錐的體積》一課的教學,是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進行的,多年的教學,我積累了有關這課的一些教學經驗,把握準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基本上達到了我預想的教學效果。
一、成功之處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是主動參與學習的前提,所以一開始,我就通過多媒體創設了一個童話情境,小熊家開了個果飲店,小兔子去那里喝果汁,它買了杯杯子是圓柱形狀的果汁,狐貍看見了,它也去買了杯果汁,它買了杯杯子是圓錐形狀的果汁,小兔子剛想喝,狐貍端著果汁跑了過來(圖中圓柱形和圓錐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狐貍貪婪地問:“小兔子,用我的這杯果汁和你換,怎么樣?”如果小兔子和狐貍換,你覺得小兔子有沒有上當?小兔子究竟跟狐貍怎樣交換才公平合理呢?學生對這個情境特別感興趣,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思考研究,從而揭示課題,引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愿望。
2.經歷過程,探究知識
新課標提倡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讓學生親自實踐,大膽探索,把數學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教學中,我力圖使每個學生都經歷“猜想估計---設計實驗驗證---發現算法”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
數學知識不是學生聽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在實驗前讓學生先猜想,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再通過小組合作實驗、交流得出結論,并完成實驗報告單,親自去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讓孩子親歷教學的驗證過程,從實驗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而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的體積之間不存在這樣的關系,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深刻體會到:圓錐與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明確圓錐的體積:v=1/3sh,從中也體會到1/3的意義。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真正做到操作與思維緊密結合。
3.巧設練習,擴展應用
數學來源與實際,又應用與實際。當學生得出結論后,我出示例1、例2,讓學生模擬訓練,鞏固新知。練習設計從基本題入手,過渡到情境題,發展到綜合解決實際問題,既訓練了學生的解題能力,又培養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滿足,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在練習時我還特別觀察了幾個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發現他們也融入了小組的活動當中,而且在簡單練習的時候,讓我很開心的是他們幾個也舉起了手,還能正確回答出了問題,看見他們臉上露出了那種自信,我也很欣慰,我想他們也體會到知識能帶給他們信心和快樂。
二、改進之處
1.在教學后感覺到遺憾的是,由于教具的.關系,學生參與以小組合作學習的面很廣但分工不是很合理,使每個學生不是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實驗中去,這樣少部分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不高,合作意識還需加強。
2.教具數量有限,只能起到演示作用,學具受到有一定的實際限制,比較難準備,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充分發展,如果給學生配備現成的學具效果會更好。
3.有不少學生在計算中出現錯誤,計算能力不過關,導致計算失敗。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悅。讓每一個學生做知識的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是我教學中不斷追求的目標。
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 篇2
教學圓錐的體積是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本課教學摒棄了以往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小組實驗得出結論的方法。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先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么有關,學生聯系到了圓柱的體積,在猜想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然后讓學生看白板演示將圓錐里的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圓柱里,需要倒幾次。雖然孩子們沒有進行實驗,但孩子目睹了過程,從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對圓錐的體積建立了鮮明的印象之后,就應用公式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鞏固深化知識點。
思考:雖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成為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但不是并不是每個知識的獲得都必須學生動手操作。從課后的作業反饋來看,學生的出錯率比以前小組合作的學習的還要好。看來,這樣的學習,學生學的活,記得牢,即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 篇3
課前,我給每組學生準備一盆沙和等底等高的空心圓柱體、圓錐體各一個。課堂上組織學生4人一組,利用手中的學具一起來探索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
學生們有的將圓錐中裝滿沙倒入圓柱中;有的將圓柱中裝滿沙倒入圓錐中……很快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在交流中,學生經常把“等底等高”漏掉,作業時不注意“等底等高”條件,錯誤率也很高。
反思:教師為了讓學生快速完成操作推導出公式,給學生準備學具,只讓學生來體驗得出結果的一部分操作。這樣做截斷了知識的本源,學生忽視了對“等底等高”這一重要條件的認識,因而對發現的規律認識不全面,最終運用規律去解決新問題時也錯誤百出。其實,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不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圓錐,這樣4組來裝沙操作。這樣的探究具有很強的選擇性、探索性和創造性,學生在不斷地測量、比較、猜測、驗證中發現“只有圓柱與圓錐等底等高”,圓錐的體積才是圓柱體積的1/3。
收獲:
①探究活動時,教師應避免探究問題開放中“材料過少”的現象;
②探究的問題應該在材料準備上開放;
③讓學生在充足、具有比較性的實驗操作材料的基礎上達到全面探究的目的。
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 篇4
教學片斷
師:下面分組做實驗,在空圓錐里裝滿沙子,然后倒入空圓柱中,看看幾次正好裝滿。
小組代表從教具箱中自選實驗用的空圓錐圓柱各一個,分頭操作。
師: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圓柱和圓錐、沙子,從倒的次數看,研究兩者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生1:我們將空圓錐里裝滿沙子,然后倒入空圓柱中,三次正好裝滿。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
生2:三次倒滿,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
生3(有些遲疑地):我們將空圓錐里裝滿沙子,然后倒入空圓柱中,四次正好裝滿。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四分之一。
生1:是三分之一,不是四分之一。
生5:我們在空圓錐里裝滿沙子,然后倒入空圓柱中,不到三次就將圓柱裝滿了。
……
師:并不都是三分之一呀。怎么會是這樣!我來做。(教師從教具箱中隨手取出一個空圓錐一個空圓柱)你們看,將空圓錐里裝滿沙子,倒入空圓柱里。一次,再來一次。兩次正好裝滿。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二分之一。怎么回事?是不是書上的結論有錯誤?(以前曾有學生對教材中的內容提出過疑問)
學生議論紛紛。……
師:你們說該怎么辦?
生6:老師,你取的圓柱太大了。(教師在他的推薦下重新使用一個空圓柱繼續實驗,三次正好倒滿)學生調換教具,再試。
師:什么情況下,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
生:等底等高。
生: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師:也就是說圓錐的體積等于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條件是等底等高。
案例反思
以前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多是先由教師演示等底等高情況下的三分之一,再讓學生驗證,最后教師通過對比實驗說明不等底等高的差異,但效果不太好,學生對等底等高這一重要前提條件,掌握得并不牢固,理解很模糊。為了讓學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斷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條件,我就設計了以上的教學片斷:讓學生自選空圓柱和圓錐研究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與書上的結論有很大的差異,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思維出現激烈的碰撞,這時我沒有評判結果,而是讓學生經歷一番觀察、發現、合作、創新過程,得出圓錐體積等于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讓學生裝在看似混亂無序的實踐中,增加對實驗條件的辨別及信息的批判。既圓滿地推導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批判意識的發展。而這些目標的達成完全是靈活機智地利用“錯誤”這一資源,所產生的效果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利用“錯誤”這一資源,讓學生思考問題幾經碰壁終于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把思考問題的實際過程展現給學生看,讓學生經過思維的碰撞,這樣做實際上是非常富于啟發性的。學習數學不僅要學會這道題的解法,而且更要學會這個解法是如何找到的。
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 篇5
在本節課中,通過用排水法測量外形類似于圓錐的體積(比如鉛錘)不但麻煩,而且有時還不能用(比如測量麥堆的體積),體會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引入新課。從面上的相似性知道圓錐的體積可能與圓柱的有關,然后經歷大膽猜測、實驗驗證、分析實驗結果,從而得出體積公式的過程。再利用適當的練習鞏固公式而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本節課總體感覺很順暢,學生思維活躍。在課堂上利用實物演示,較好地引導學生思考,總結出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系,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本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課中讓學生動手分別用圓錐和圓柱盛沙,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自己的探究,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又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研究解決生活的其它數學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同時,課堂教學注重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雖然本節課達到了教學目的,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受條件限制,學具準備不夠充分;課堂語言還不夠簡練;在學生匯報時,沒有抓住生成;沒有認真研究不等底不等高的體積關系等。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一定會注意這些問題,使自己不斷地進步。
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 篇6
課前我安排學生收集、整理生活中應用圓錐的實例和信息資料。教學時我首先列舉生活中大量的圓錐實物,在學生觀察思考這些物體形狀的共同特點,并從實物中抽象出幾何形體的基礎上引入。再引導學生對照模型和圖形,互說圓錐的特征,加深對圓錐的認識。感受幾何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為生活服務的意識和能力。
在本課中,我無論從問題的引入,圓錐概念的定義,高的尋找及測量方法的探索,我都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嘗試、研究和討論,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合作、交流,這樣的過程,不僅提供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意識和信心,大家積極發言,爭先操作,參與率很高。
我積極地創造機會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或者去探究問題。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說一說”,“猜一猜”等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身感受數學,在“找”中學,在“測”中學,在“思”中學,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直觀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使數學課堂教學“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在“做”中學,使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 篇7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教學的重要內容。本課的設計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1.大膽猜測,培養猜測意識。
假設和猜想是科學的天梯,是科學探究的重要一環。任何發明創造都是離不開假設和猜想的。基于這樣的認識,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在教學設計中借助教具和學具,讓學生充分觀察“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后,讓學生大膽猜想它們的體積可能會有什么樣的關系,這樣設計不僅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猜測意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激起大家的探究愿望。
2.操作驗證,培養科學的實驗觀。
數學不僅是思維科學,也是實驗科學,通過觀察猜想,實驗操作得到數學結論,這種形式也是進行科學研究的最基本形式。教學設計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實驗得出結論,讓學生明確圓錐的體積是與這個圓錐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Sh的三分之一,從而總結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V=三分之一Sh。
【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01-15
《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03-22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12-26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05-14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05-24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05-14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05-12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07-05
《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