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誰先迎來黎明》教學反思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誰先迎來黎明》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誰先迎來黎明》教學反思 1
三個班教下來,感觸最深的一點是讓學生循序漸進的解決課題中提出的問題。教學前,我簡單問了部分學生:當我們這里是白天的時候,其他地方也是白天嗎?多數學生會脫口而出,不一定。有個別學生思考了一番才搖搖頭,還有幾個不敢回答,可以說部分學生對這個概念是模糊的。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做一點思考,聰明的學生有說地球自轉過程中每個地球產生晝夜交替的時間是不一樣的,也有說看家里老爸看世界杯或歐錦賽都是半夜看的,那邊人不可能是半夜踢球的。也有學生有親戚在國外,知道的更清楚。總的來說,我們學校的學生課外知識還是相當豐富的,情況還比較好。我猜測:如果是山區或者鄉下的孩子,對這個概念的認識偏差會更加明顯。同時我也在反思,這部分知識應該在確定自轉時其實就可以在講解中說明了。
說循序漸進解決問題在這課中很重要,是因為本課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分步驟進行,讓學生一步步在探究過程中掌握科學概念,是新課程科學教學理念體現的典型一課。主要是解決兩個問題:
一、確定不同地區的位置關系,
二、確定地球的自轉方向。
第一個問題很簡單,學生學具袋中自制材料制作完成后,就能夠確定位置關系了。(此時,學生已經有了地圖上表示的.位置關系,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也許是在語文課上早已提過)確定地球自轉的方向,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都會比較一致,認為只有兩種:順時針和逆時針。還有一些學生認為有上下轉動,如果不是地球儀擺在那邊,學生提出這樣的見解也不一定算錯啊,人類在認識地球發展史上,難道沒有科學家提出這樣的見解嗎?其實這個問題仔細思考下還真不好解釋呢。我沒有吭聲,全班學生都對這個“荒誕”的想法嗤之以鼻,就這樣我們否決了這個似乎是“不科學”的猜測。
學生對巴黎和北京地理位置的認識很簡單,只要學生把學具袋的地球儀完成后,就可以馬上指出兩者的地理位置。此時,讓學生猜測在兩種不同的旋轉方式下,哪個地區會先迎來黎明,會比較容易。按照書本上介紹的模擬方法,學生能夠比較形象的了解到模擬事實的結果。不過,這個過程中,要注意維護好班級的次序,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觀察到。
確認地球自轉的方向這個教學環節,教材上讓我們通過引導學生明白相對運動這個概念,通過觀察地球以外天體的運動方向來反推地球的自轉方向,這種方法還是比較有效的。其實有些學生在學習該課前,其實已經隱約感到太陽東升西落能夠幫助我們判斷地球自轉的方向。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應當正確理解相對運動的概念,既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通過該模型來解釋地球的自轉方向,是基于地球是運動的,太陽是相對于地球靜止的這個基礎。不然如果沒有對這個概念科學理解,如果學生問如果太陽本身就是東升西落順時針旋轉,那么就不能推測出地球自轉的方向,這也是我曾經遇到了這些問題得到的教訓。
最后認識時區和時差這個部分,由于沒有了《為什么世界各地同一時刻的時間不一樣》中對地球儀的認識這個環節,學生理解世界時區圖時,會遇到一些困難。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先自己看這副圖,讓他們盡可能提各種問題,最后學生能夠提出許多問題:如為什么世界時區圖上的顏色是不一樣的?上面的豎線表示什么意思?為什么豎線不是平分的等等。這個環節我認為讓學生自己去提問遠比教師直接介紹來的強。在解釋說明時,我注意引導學生自己來解決這些問題,當然是常識性的問題需要教師直接告訴為好。比如說第2個問題需要直截了當告訴,而第三個問題,可以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解決。教材上,專門有一段文字負責說明這副圖,自然學生通過閱讀文字能夠大致明白一些,至于教師需不需要讓學生計算不同地區時差的問題,我覺得也是可以因班級而已的。
最后,總結地球形狀特點和自轉特點,加深學生對地球自轉特點的理解。
《誰先迎來黎明》教學反思 2
細細評味本堂課,我們不難發現教師在教學上的幾個大亮點:
一、對教材的重新構建
《誰先迎來黎明》教材安排了四個內容:
1、提出問題:誰先迎來黎明?
2、活動一:模擬實驗,得出地球自轉方向不同,迎來“黎明”的時間先后就不相同?
3、活動二:探究地球自轉的方向?確認出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
4、認識世界時區圖。教材把探究地球自轉的方向作為本課的重點。而我們往往會按步就搬地上下來。而章老師的教學很明顯地是立足于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做了大膽的重新建構:刪除教材原有的活動一和活動二,只用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沉淀思維,得出地球的自轉方向;然后把本課的`重點放在了對時區的探究上,讓學生借用地球儀,自主研究、探究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變化過程中許多有趣的現象。一節課下來,學生的思維始終處在亢奮狀態,學生的能力的發展,科學素養的提高不言而喻了。
二、問題設計的思維含量
綜觀整堂課,教師設計的問題不多,但卻很精煉,很有研究價值,很有思維含量。每一個問題的中心都指向研究的中心。更讓人佩服的是每一環節中的每一個問題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發展性的,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學生學得興趣盎然,不斷挑戰自我,在探究的過程中,思維始終跟隨,也在逐層深入。一堂課下來,學生探究得不亦樂科。我想:這就是真正有內涵的科學課堂吧:樸實、扎實!
《誰先迎來黎明》教學反思 3
《誰先迎來黎明》是教科版五年級下冊“地球的運動”單元第4課,屬于“地球與宇宙”領域。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由于地球自轉而產生晝夜交替現象的基礎上,以“誰先迎來黎明”作為探究的載體,探究地球的自轉方向。
本課教學內容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
(1)通過地球儀確認北京和烏魯木齊兩個城市地理位置的關系,猜想北京和烏魯木齊可能誰先迎來黎明;
(2)模擬實驗:發現北京和烏魯木齊兩個城市迎來“黎明”的先后與地球的自轉方向有關;
(3)根據日常人們觀察到的物體相對運動和天體運動現象,探究地球的自轉方向;
(4)繼續探究其他城市誰先迎來黎明。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包括見識或經歷過地球上出現的各種天體現象,如太陽、月球、星體的東升西落現象、晝夜現象、四季現象等,對于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奧秘充滿好奇心。大多學生通過絡、電視、科普類書籍等途徑,掌握了一些有關地球和宇宙領域的知識,但還不能成為系統的知識。
【《誰先迎來黎明》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誰先迎來黎明五年級教學設計06-20
有關誰先走的教學反思05-06
數學《誰先走》的教學反思07-10
關于數學第八冊《誰先走》的教學反思07-10
《黎明的通知》教學設計08-15
《游海島誰先上岸》的教學設計07-08
大夢誰先覺的散文09-04
黎明的作文08-12
誰先看到日出_教案06-21
大班數學繪本《讓誰先吃好呢》教案含反思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