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的教學反思(通用22篇)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么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螞蟻》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螞蟻》的教學反思 篇1
本課是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5課《螞蟻》,從課堂教學實踐來看,達到了預定的教學設想,也體現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讓學生做科學學習的主人。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我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探究材料,采用分組學習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張揚學生個性。在探究觀察小螞蟻的方法中,學生圍繞解決初次觀察中生成的問題,我為學生提供了寬松的探究空間,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充分地、自主地展開討論和交流。這樣的“研學后教”的
學習方法
是從導師雷曉暉老師那里學來的,它不僅使學生經歷了科學探究的過程,而且也使學生得到了良好的情緒和情感體驗。在學生不斷改進觀察方法的進程中,適時提供“自助餐式”探究器材,為學生提供開放的空間,自主的余地,個性化的選擇,實現了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二、以科學探究為核心。
科學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又是科學學習的內容。在本節課中,學生觀察螞蟻,是在探究螞蟻的知識,而想辦法來觀察螞蟻,對觀察目標進行控制,又是在學習探究的方法。
三、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
教育的目的就是發展人的潛力。本節課為學生提供了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快樂的觀察活動中,發展探究技能,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界、對生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學生一定會得到最好的發展!
在教學方法上:因為我對“研學后教”的教學方法掌握不夠,導致課堂上探究性教學不多。而且我在課堂上沒有較好的激發學生的思維,有些拓展部分也沒有放手讓學生進行思考,使整個課堂后半部分基本上是我在講,而沒有引導學生來思考,來提問,來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沒有達到較佳的學習效果。比如講解觀察螞蟻的方法,我可以通過提問“大家來說一說,你有什么好的觀察方法?”,學生想的辦法不夠多,這時我應該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想出更多的方法,經過點撥,學生就可能想出把螞蟻放在漂浮在水中的泡沫上觀察這種方法,給與學生思考的空間來進行教學的話,學習效果能進一步提高。
在教學語言上:這堂課的課堂環節承接不夠,沒有較好的承上啟下,而且后期有思維混亂的現象,需要加強環節承接語言的巧妙設計;在與學生反饋的時候不要重復學生的發言,要做到及時反饋。比如在詢問“你在哪里見過螞蟻?”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不要不斷重復同學們說的地點。
《螞蟻》的教學反思 篇2
上完《螞蟻》一課后,我細細反思,認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以讀為本,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新課標給基礎教育帶來了一股清風,同時也給我們這些奮斗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老師們在語文教學中都認識到了“讀”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笨梢姵浞值刈x書是一個培養語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讀的重要性毋庸多說,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讀,才能讀出情,讀出趣,讀出樂,讀出思,而不至于像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呢?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十分注重創設讀的情境,如:“一只螞蟻畏畏縮縮地爬上了我的書桌,如同一個成功的偷渡者”(自由讀)“他謹慎地左顧右盼,慢慢地朝著一個方向邁出了幾步,隨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來,往另一個方向試探!保R讀)學生讀時興趣盎然。與此同時,我還注意變換形式朗讀,有范讀、自由讀、齊讀、男女生比賽讀、閉著眼睛想像讀等等。
二、讀與思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堂教學中老師們在“讀”字上苦下功夫,語文教學出現了勃勃的生機,與此同時,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語文課僅僅靠讀行嗎?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鬃釉唬骸皩W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可見,語文教學中,讀與思應齊頭并進,二者不可偏廢。在教學中我常常告訴學生:聰明的孩子提問題。在《螞蟻》一課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到課后題去尋求問題,提出問題,并采用在黑板上貼小問號的形式激發學生質疑。通過朗讀、思考、查找資料,師生共同把小問號逐一打開,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我自己比較喜歡的是研究作者運用擬人手法的運用,在此點作為切入角度我出示6個問題之后,讓學生思考、合作交流,對于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我也肯定,同時指其不足。我想: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發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
三、拓展延伸,培養學生寫作能力。
跨越式教學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超越教材,加大信息量,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我除了引導學生讀文品析,還把寫作也作為教學的重點。從《螞蟻》一文可知,感悟式寫法必須借助聯想,同時聯想還得有恰當的契合點!段浵仭芬晃木鸵浴白宰阌谘矍靶腋,無法主宰命運”為契合點。我讓同學們在原作的基礎上,找個契合點,由物及人進行聯想,續寫一段自己的感悟。
在這個環節中:
1、以四人為一小組,互閱習作,以訓練中的兩個要點為標準,推薦最優秀的寫作片段一則。
2、小組代表上臺朗讀習作,學生互相點評。
3、教師總結,并讓學生在原作上加以修正。
四、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學生全員參與整個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真正尊重學生。學生只有在身心完全放松,精神高度自由和愉悅的狀態下,靈性才會自然而快捷地產生。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神效。我在執教《螞蟻》一課時,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活動的舞臺。學生在這個舞臺上質疑、釋疑、創造。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們在這個舞臺上盡情地展示著自己的才華。正因為教師充分地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采用了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所以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高漲,思維的火花不斷地涌現,每一個孩子都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每一個孩子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螞蟻》的教學反思 篇3
我執教跟進了中班語言《逗螞蟻》,這是一首兒歌,在兒歌中有一段很有趣的對問句,一問一答,這樣激發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兒歌很有情趣,調動了幼兒已知經驗,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體驗到了學習兒歌的快樂。
在設計教案的過程中,考慮到了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還處于小到中的過渡階段,所以在設置這類的語言課時,盡量讓枯燥的念兒歌變成豐富有趣的游戲活動,讓幼兒在玩中學,體驗兒歌的樂趣。從還未執教到執教了第二次,之中我修改教案兩次,在這個過程中我通過一次一次的修改,改進每一個細節問題,我從中收獲了很多感悟:
一、在教學中學會“拋”與“接”
第一次執教,我使用的方法是:不采用游戲方式,靠提問來讓孩子學會念兒歌,然后再加上創編與表演,讓幼兒學完兒歌。執教下來發現,孩子們的興趣不是很高漲,這是為什么呢?我也對這個問題有所思索,也向聽課老師請教,大家給我的意見也非常的好,認為在提問方面的有趣性還要提高,而且教師對提問的針對性也需改進,這樣的一種問法與其他一種問法,之后產生的效果是不同的,教師想營造什么樣的課堂教學,必須從語言中入手,問題一定要對、準。在導入部分我提了一個問題:“有什么辦法才能逗樂這只小螞蟻呢?”小朋友的回答很踴躍,而且在回應幼兒的回答時,我能很好的結合自身語言與幼兒的回答稍作小結,聽課老師在這部分給與我很好的表揚。
第二次執教,吸取了第一次在提問上的一些小失誤,我回去加以改進,第二次執教在提問時關注到了這些細節問題,使得環節流程更加清晰了。
二、在教學中學會“收”與“放”
一節課不能總是讓老師做指揮的首領,而是也要讓孩子有參與發揮的機會。第一次的指教中,我總是以單板的提問回答的方式讓孩子們學習,事實發現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老師還是需要加點手段,讓孩子玩起來,這樣就能活躍課堂氣氛。在游戲時,還是存在一些孩子玩的過于興奮,在看到這樣的情況后,我馬上采取了有效措施提醒幼兒,使他們的注意力專注于游戲的同時能做到遵守游戲規則,相信后兩次的游戲水平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在表演時,我也特別注重孩子大膽的表演欲望,盡量讓多一點的孩子上來,不僅是滿足了他們的欲望,也同樣培養了他們的膽子。
三、在教學中學會“想”與“思”
在《逗螞蟻》中,這雖然是一首很簡單的兒歌,聰明的孩子可能三兩下就能念的像模像樣,但是我的目標定位就是要讓孩子快樂學習,怎樣才能讓簡單的兒歌變成豐富的教學題材呢?這就需要我用腦袋好好想想了,在教學過程中,我怕孩子們對兒歌的學習興趣不高,所以一直在想怎么樣的方式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有想過要么來個情景劇表演,預先讓兩個小朋友演一演兒歌內容;也想過用小游戲,邊做邊導入,這樣的方式也不錯,最后我還是采用第二種方法,因為中班的孩子讓他們情景劇表演有些難度,他們還不能放開膽子去演,所以我放棄了這種方法。而游戲的方法在第二次執教中反映也還不錯,孩子們喜歡猜也喜歡玩,學的很開心。而對于圖譜的使用方法也是有講究的,在兒歌中有對問的句子,小朋友們在學念時不是忘了問,串行念。所以在第一次執教后,聽課老師給我的意見是在對問時,做一個問的標志,這樣一問一答就非常清楚了。
在執教了兩次以后突然領悟到,當碰到一個疑問后,首先要想到的是去請教他人,然后回來自己思索,最后放到實際中去實踐,在實踐后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反思,我們每一位老師都在自己的反思中成長獲得經驗的。反思不僅是反思自己的這堂課怎么樣,我更是對今后我的課堂教學進行查漏補缺,好的方面繼續保持,壞習慣要慢慢改掉。
《螞蟻》的教學反思 篇4
我執教的《上天的螞蟻》這篇童話,是通過一只小小的螞蟻立志憑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從通天樹爬到天上的故事,贊揚了螞蟻敢于立大志,為了實現遠大志向而一往無前的精神。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以下三方面的處理:
一、內容更簡約。
這是一篇結構很完整的童話,篇幅相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比較長,如果按照一段一段地講解,平均用力,一課時就很難完成。根據教學目標,我深鉆教材,對這篇比較長的童話故事做了取舍,最終把重點內容確定為8——13段,通過品讀小螞蟻和白胡子爺爺的對話,體會螞蟻個小志氣大,為了理想不懈努力的精神。對于前面的內容只抓住描寫樹高的句子和“連連告退”這個詞,感受上天有多么困難,為后文理解小螞蟻的精神作一個鋪墊。在教學中,我既突出重點,又注意整體把握。讓學生從整體感知課文入手。讀完描寫樹高的單個句子后,我把這四個句子放進故事情境中,師生合讀,再次感受樹的高。指導讀好小螞蟻的話后,全班分角色讀完8至13段,最后再將課文通讀一遍。既做到了點面結合,又做到了取舍適度。
二、 環節更簡便。
第一:課前我精心挑選要出現的生字、生詞,這些詞與文意密切相關,能展現文章的脈絡,為接下來孩子們講述故事提供幫助。第二:精讀課文。在精讀課文時,我將設計分成三大版塊,清清爽爽,一目了然。第一個版塊抓住“樹高”,體會上天很難。第二個版塊通過師生對話,巧妙地理解了“連連告退”,體會巨人的懦弱,為下文反襯螞蟻的堅強毅力作鋪墊。第三個版塊圍繞“螞蟻能爬上天嗎”這個問題進行開放性、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培養邊讀書邊思考的學習慣。
三、 方法更樸實。
閱讀教學第一要務是讀。本堂課,我抓住描寫樹高的句子、巨人和小螞蟻的話,小螞蟻和白胡子爺爺的話,用默讀、自讀,師生配合讀,分角色讀,引讀等方式,讓學生在瑯瑯的讀書聲中理解文意,感悟情感,發展語言,培養語感。
上完課以后,我感覺學生學得還不夠主動,在引導學生想象:“你認為小螞蟻和巨人比較,誰更容易爬到樹頂”這一問題時;大部分學生局限于課文中所表達的意思,而缺乏自己的想法,使這一環節的矛盾沖突不夠明顯,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怎樣在課堂上給學生更大的思維想象空間,讓教真正做到為學服務,這我需要要思考、努力的方向。
通過上這堂課,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簡單教語文,實在是不簡單,需要我像這只小螞蟻一樣,下大力氣進行不懈的探索!
《螞蟻》的教學反思 篇5
《螞蟻》是科教版《科學》三上動物單元中的一個教學內容。喜受小動物之情可以說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當他們發現許多可愛的小動物,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興致勃勃地觀察起來。這節課的意圖在于通過觀察,讓學生了解螞蟻的身體特點。此外,引導和鼓勵學生在課外進行一些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課前,我讓學生去抓螞蟻,上課時帶來,可是在課堂上幾乎沒有學生帶來,因此這節課的內容我臨時更改了一下。我通過多媒體的手段,讓學生先觀察小螞蟻的圖片,說說你觀察到的螞蟻是什么樣子的,然后將螞蟻畫下來。然后共同回憶蝗蟲的身體特征,并同時出示蝗蟲與螞蟻的圖片,小組間討論一下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學生討論的很熱烈,可總有這么幾個孩子像在搗亂似的。我一開始也沒多大注意,后來我就組織學生集體交流,而且 我 也盡量的在引導學生說出蝗蟲和螞蟻的一些共同點和不同點,可是學生對此好象很茫然。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因此要想學生在觀看圖片的情況下要想學生說出怎樣的想法來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就設想這節課的任務就是激發學生觀察螞蟻的興趣,讓學生課后去觀察,然后再去找螞蟻,把交流的環節放到下一節課上來。于是我組織學生觀看了《螞蟻》的教學錄象,學生對錄象中的螞蟻活動很感興趣,紛紛提出一些問題:螞蟻為什么要群居?螞蟻怎么會有那么大力氣?……有些問題我組織學生回答了,而有些我故意沒有回答,而是想讓學生課后通過自己的觀察去找出答案來。錄象當中問到:你想去了解奇妙的螞蟻世界嗎?學生異口同聲說“想”。我想這就是我要的效果。趁熱打鐵,我就要求學生課后去觀察螞蟻,并參照書本寫成實驗報告。從課后收上來的作業當中不難發現,有些學生觀察到的連我都沒有想到過,而且也合乎情理的,實在是值得表揚,但對于個別學生,這樣的活動是很難組織的,因為學生的自覺性并不高,興趣歸興趣,可讓他動手去做(課上的實驗也只是留于形式更何況課后的自主性探究活動了)就很難了。科學課中有些活動在課上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培養學生課后或課前同樣自主的進行探究活動也是科學課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一點也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螞蟻》的教學反思 篇6
《螞蟻》 是第二單元要專門認識的第三種小動物,螞蟻是昆蟲的代表,它有頭、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腳,在這個世界上昆蟲是一個最大的類型,也是動物多樣性表現得最充分的一類。觀察螞蟻的身體特點有兩條途徑,一是在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另一種是在課堂中的觀察。用不同方法觀察,以細心的態度觀察螞蟻的過程,初步體會動物的多樣性。讓孩子們愛護小動物。
學生對身邊的小動物還是比較熟悉的。他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意無意地對一些小動物進行了觀察,但是都是零碎的,不成結構的。比如通過前兩節課的學習,對蝸牛和蚯蚓這兩種動物有很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要注意利用和發揮學生的已有經驗,引導學生相互交流各自的經驗,對于螞蟻的生活習性做進一步的學習,從而知道 每種生物都有自己獨特的適應陸地上生活的本領。
本課我先通過螞蟻搬豆的兒歌來激發學生學習探究螞蟻的興趣,再讓學生回憶他們是在哪里見過螞蟻的,從而發現螞蟻活動的地方很多,花壇、草坪等地方都是螞蟻喜歡生活的地方,接著問學生:“你們熟悉螞蟻嗎?”三年級的小朋友一定會非常自信得說熟悉,接著讓他們擺拼螞蟻模型,從而獲得學生對螞蟻的前概念,三年級的小朋友喜歡做游戲,擺拼游戲他們也非常喜歡,通過在輕松的環境讓他們能夠感受科學課的樂趣。通過第一次擺拼,他們會發現其實螞蟻的結構并不熟悉,接著就進入本課的重點環節,觀察螞蟻,通過讓他們動腦筋想辦法怎么去尋找螞蟻并可以拿到教室里觀察,訓練他們的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一邊觀察,一邊將剛才擺拼有誤的模型進行修改,修改的過程也是學生知識獲得內化的過程。通過再一次擺拼,學生能夠更加熟悉了解螞蟻,他們會發現平時應該更加注重觀察,并且適當得使用一些工具如放大鏡就更好了。接著再讓他們分組分別觀察螞蟻的頭、胸、腹,說說他們的新發現,并且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課后進行探究,從而讓他們能夠帶著問題進教室,帶著問題走出教室。
《螞蟻》的教學反思 篇7
今天,我參加可慕學區二年級語文的教研活動,執教《上天的螞蟻》這一課。本課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通過一只小小的螞蟻立志憑借執教的不懈努力,從通天樹爬到天上的故事,贊揚了螞蟻敢于立大志,為實現遠大志向而一往無前的精神。運用對比的手法,突出說明,要想做成一件事,靠的不是身材、體力等物質方面的條件,而是要有堅持不懈、努力進取的恒心和毅力。因此教案設計我把本課的重點放在通過學習巨人和小螞蟻對“上天”的不同的態度和做法,體會努力的含義。
本課短小緊湊,淺顯易懂,故事性強,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因此這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以朗讀為主線,設計三個問題統領全文:1、這是一棵什么樣的樹?從哪里看出來?用“——”在文中畫出;2、誰想爬到這棵樹上?誰更容易爬上去?為什么?;3、面對這么高的樹,螞蟻和巨人分別是怎樣做的?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思、悟、演,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成為課堂的主人。
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加強對朗讀方法的指導。因此,對于本課的教學,我先引導學生找到描寫描寫通天樹高的句子,讀出樹的高,突出上天的難;然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當成巨人,在表演讀中感受巨人在困難面前表現出來的懦弱;最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勾出螞蟻說的話,反復讀,邊讀邊思考這是一只怎樣的螞蟻,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讀出螞蟻的自信、堅持不懈。同時,設計了多種讀的形式,有自由讀,個別讀,輪讀,男女生讀,表演讀,教師示范讀,抓住重點詞語,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使學生入情入境,與文本產生共鳴,加深對“努力”的理解,懂得只有不斷努力,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和戰勝困難的勇氣。
另外,我還注重學生的說話訓練,如填空“仰望( )”,“——鼓勵——:‘試一試吧!————’”,注意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本堂課參與聽課的老師給予了我不錯的評價和建議,我也深感有很大的進步,學生參與率高,師生互動良好,氣氛活躍,學生基本能體會努力的含義。但是在執教過程中我還是有許多的不足,如課堂后面部分時間倉促,導致人物對比不突出,沒能更好地讓學生從對比中體會巨人的懦弱,螞蟻的努力;課堂上還不能很好地做到收放自如,沒有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表現——總之,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爭取不斷地自我提升。
《螞蟻》的教學反思 篇8
這堂課的設計,我充分尊重了孩子的意愿。既然他們有疑問,我們為什么不停下腳步來為他們解決疑惑呢?當然,解決的途徑是通過:“發現問題——交流討論——解決問題——提升認識”這樣一個程序來進行的。孩子們的感受是深刻的。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深入到人物的內心,去體驗、感悟,從而更加體會到了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從課題開始,從“螞蟻”這個詞語入手,滲透形聲字的規律,引導學生關注漢字的夠字規律,培養孩子對漢字的興趣,為孩子形成獨立的識字能力作了有益的滲透。
二、識字教學有面有點,開始學生隨文讀準生字,是對生字的全面關注,后面多媒體學習是對重點詞語的突破。特別在突破重點詞語的過程中,結合每個詞語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識記理解。如身材魁偉借助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并現場感受魁偉,如仰望俯下請學生做動作等等。孩子從音、形、意幾方面學習漢字,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標準關于識字的理念。
三、課堂教學憑借語言文字理解內容,體會感情,還注重體會重點語句的作用和表達效果,在此過程中學習了語言,同時進行了人文熏陶。老師的教學策略能更好地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詞語“鼓勵”、充滿自信和感嘆號的教學,孩子讀懂了段,讀懂了文,過程和方法在這里得到水乳交融的落實。
《螞蟻》的教學反思 篇9
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第一課時重點在于解決字詞句篇的讀上面,把課文讀通讀順是最終的目標。上一次在錦西聽了李其玉校長的講授,心中有了一點點靈感,既在一課時加上寫字、解決簡單問題和基礎知識的內容,于是有了今天的教學。
首先,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只螞蟻,問孩子這是什么?然后引入“螞蟻”兩字,再請孩子們說出螞蟻的一些特點,孩子們說到了“小、勤快”等等。接著就揭題了——上天的螞蟻。按照以前的設計,這時候就直接進入教師范讀的階段了,但是先讓孩子們對課題提問題,諸如“為什么、怎么”一類的,然后避重就輕的解答一些,然后再進入范讀環節。范讀后學生自讀,在自讀的過程中,勾畫難字、難詞,小組合作解決。這里進行的是集中識字,過程就省去了,至于采取這種識字方式的原因,就在于現在增加了一課時的內容,時間顯得不夠了,只能利高效的識字模式來學習。在識字的過程中,請孩子找出反義詞、形近字、容易讀錯或者寫錯的字,對于一類字,馬上描紅、書寫,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識字、寫字的能力,為測試和二課時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螞蟻》的教學反思 篇10
在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蝸!泛汀厄球尽,并初步掌握了觀察小動物的方法。學生在觀察小動物時積極性很高,可是我發現一個問題,雖然我經常提醒學生要愛護小動物,但是大部分學生還是將用于觀察的小動物隨意玩弄,導致它們死亡。那么如果在上《螞蟻》這課的時候讓學生將更弱小、更易受到傷害的螞蟻帶到課堂上來觀察,又得死多少螞蟻!這不是和本單元的情感目標矛盾了嗎?于是我決定試著將這堂課搬到校園里,讓學生在校園中去觀察螞蟻。
我預先通知學生在上《螞蟻》課之前準備一些食物,到時候直接在校園里引出螞蟻并觀察它們。到了上課那天,我發現每個實驗小組都帶來了各種各樣的食物,如面包、餅干、白糖、辣椒等等。孩子們準備得如此認真充分,可見他們是比較期待這節課的。
我帶領他們來到校園的一角(這個地方是我課前找好的,有比較多的螞蟻,比較方便觀察),讓他們帶著疑問去觀察螞蟻。
只見這些學生為了好好觀察螞蟻,有的蹲著,有的跪著,有的干脆就趴在地上,但就是不隨便干擾甚至捉弄它們。由此我發現,學生通過近距離觀察螞蟻的自然生活狀態,無形中增加了對螞蟻的喜愛。同時,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的意識也更加深入了他們的內心。
在觀察過程中,有學生跑過來問:“王老師,螞蟻要吃辣的嗎?”話音未落,又有學生跑來問:“螞蟻有眼睛嗎?”“螞蟻怎么傳遞信息的?”“螞蟻窩是怎么樣的?”“我把螞蟻的路給攔起來了,怎么它還是能找回原來的路?”……學生們的一個個問題使我應接不暇?梢,對螞蟻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們無窮的探究欲望,我因勢利導,指導學生動手動腦并鼓勵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對螞蟻的研究中去。通過自然環境下觀察螞蟻,使學生對自己從事的探究活動具有強烈的欲望和追求,從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學生由好奇而產生的探究欲望的天性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由不自覺到自覺,由感性到理性,逐步變成科學素養。
《螞蟻》的教學反思 篇11
這節課自始至終,孩子們學得興趣盎然,發言積極,書聲瑯瑯。之所以能取得這樣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1.文本內容不長不短,語言簡單有趣,貼近二年級學生的閱讀水平。
2.整節課的學習思路清晰,細讀環節分三個板塊進行:首先體會通天樹的高,再了解“巨人”面對通天樹的表現,最后了解“螞蟻”面對通天樹的表現,在對比中感受螞蟻的不怕困難、堅定地努力的可貴品質。
3.整節課的學習“以讀為主”,讀中學詞,讀中理解重點語句。為了提高讀的實效性,我緊緊結合文本創設了多種學習情境,并在情景中推進學習的深入,朝著既定的教學目標挺進。
4.環節與環節之間相互聯系,環環相扣。比如:在了解這是一位什么樣的“巨人”?你能用文中的一個詞語來形容嗎?(板貼:身材魁偉、身強力壯)你還能想到用學過的什么詞語來形容一下?(膀大腰圓、虎背熊腰)這既是引導學生復習、積累同類詞語,同時也為下面的這個環節服務——白胡子爺爺還會怎樣鼓勵巨人?試著用上我們學過的詞語說一說。而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我通過引讀:巨人后退兩步,說——不行,我爬不上去。/巨人低下頭,說——不行,我爬不上去。/巨人聲音越來越小,說——不行,我爬不上去。在這樣的情境朗讀中,讓學生理解了巨人這樣的表現,就叫“連連告退”。
5.在情景朗讀中,使重點詞句深深銘刻在學生心中。通過本文的學習在感受螞蟻自信堅定、不怕困難的同時,應讓孩子們能將這種自信和品質牢牢記在心中。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小螞蟻可不是說著玩的,它邊說邊爬上了這棵通天樹,開始了它漫長而艱難的行程,可是,通天的路上不會一帆風順,它會遇到哪些困難?在學生想象交流后,我就把他們說的變成引讀的情境:
小螞蟻不停地往上爬,正午的太陽曬得他渾身火辣辣的,可是小螞蟻沒有停,他會告訴自己——(女生齊讀:我能行!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
聽,狂風吹來了,吹得大樹都搖晃了,可是小螞蟻還是沒有停,他堅定地告訴自己——(男生齊讀:我能行!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
傾盆大雨從天而降,小螞蟻還是沒有停,他一次又一次地告訴自己——(齊讀:我能行!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
寒風加上暴雪向他襲來,小螞蟻還是沒有停,他非常愉快地告訴自己——(齊讀:我能行!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
小螞蟻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堅定地向上面爬著,多么堅定、自信的小螞蟻!來,孩子們,讓我們把掌聲送給這只堅定自信的小螞蟻!
這樣情景交融的反復誦讀,不僅讓學生加深了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更是小螞蟻的形象在孩子們心中扎下了根,文道統一就無痕地實現了。
《螞蟻》的教學反思 篇12
《小螞蟻》是湖北版小學藝術第1冊第二單元的第1課,屬于造型表現板塊的內容。本課主要學習用彩筆表現螞蟻的活動,在前幾課基礎上,本課教材以學生熟悉的螞蟻為題材,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自然界微小生物的美,進而產生創造美的欲望。螞蟻是孩子們非常熱衷去繪制的對象,螞蟻有趣的生活激發學生對身邊小動物的興趣和創作熱情,培養學生的表現能力和創造力.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美術知識。
我的最初的教學設計是先看視頻導入。觀看時請學生注意觀察螞蟻的外形和活動時的樣子。接著新授螞蟻的畫法:出示用幾個圓片組成的螞蟻身體。出示時引導學生觀察和視頻里的螞蟻比,老師的螞蟻缺了什么(觸角和足)再請同學上來添畫。之后出示另一組幾個圓片組成的螞蟻身體。螞蟻力氣雖然大,但是要抬一個更重的東西時,它們常常會和同伴合作,請小朋友上來表演小螞蟻和抬重物。老師添畫另外兩只螞蟻的足,表現合作的螞蟻。最后欣賞螞蟻和西瓜的故事邊看邊思考故事里怎么表現很多螞蟻和西瓜的故事。
根據試教的學生反映,發現孩子雖然看了螞蟻的視頻,但觀察的還不夠仔細。所以用圓片拼螞蟻的過程中可以將視頻中的螞蟻形象特寫留在屏幕上,孩子可以通過靜態螞蟻的觀察與比較,發現螞蟻的表現方法。例如觸角的形態,眼睛的樣子,腳的生長位置。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習,孩子能輕松掌握走路螞蟻的姿態。
本課通過抬重物螞蟻和螞蟻故事的展示,孩子們自己能掌握螞蟻站立等其他姿勢的畫法。在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沒有強調構圖,因為考慮到有的孩子喜歡畫大大的螞蟻,而有的孩子喜歡畫小小密密的很多螞蟻的場面。不過下次可以增加兩種不同構圖方式的學生作品展示,引導學生學會處理自己的畫面。
《螞蟻》的教學反思 篇13
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致力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教學《蜻蜓和螞蟻》一時,我細細品讀課文,蜻蜓由于夏日里悠閑自在而冬日來臨時則又冷又餓,故事短小有趣耐人尋味,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在學習過程中孩子們很自然地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再配上直觀的插圖,有利于學生的觀察,理解課文。基于對文本的理解,在教學設計時,我就注重了學生的想象力的培養和語言能力的發展訓練,注重學生語言的積累。通過創設情境圖文結合,朗讀品味去感悟人物形象,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及表達的欲望。教學中我主要體現以下幾點:
一,為說話訓練搭建平臺
在閱讀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通過多種方式了解詞語意思,積累好詞佳句,運用詞語,豐富語言積累。這也是本課教學力求體現的重點。認真而扎實地教學生字和詞語,進行語言運用的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最基本的任務之一。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理解能力都很有限,更需要教師的指導。為避免生硬呆板的解釋,我采用抓住重點詞語,積累語言,培養語感,體驗情感的方法教學。在提倡感悟體驗的同時又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積累了詞語,感受語言文字的奇妙。例如積累疊詞“嘀嘀咕咕”,ABAC式詞“逛來逛去”,ABB式詞“軟綿綿”,及“愁眉苦臉”等好詞。積累句式“哪有……呀?”,“難道……嗎?”教學中圍繞重點語句,訓練詞語的掌握與理解,重點句式練習說話,積累語言,鼓勵學生多積累,多運用,改變學生詞語貧乏的現象,為三年級的`習作打好基礎。
二,為朗讀創設環境。
語文教學,不但重視學生知識的積累,還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本篇課文重點部分小蜻蜓和小螞蟻的對話是分角色朗讀練習的好段落,指導學生練習分角色朗讀,使孩子們身臨其境,去想象當時的情境,去體會小蜻蜓的心想,理解小螞蟻的話的寓意,讓孩子們在邊聽邊想中品賞課文,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分角色朗讀是為了讓孩子們在品味中升華對文章的理解,感受到讀書的快樂,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主動獲取知識,體驗閱讀的樂趣。
三,為想象力插上翅膀
語文課堂教學應成為兒童創造力想象力馳騁的廣闊天地。學生的想象力需要保護,創造力需要培養。為了讓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教學最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第二年夏天又到了,蜻蜓又會怎樣做呢?引導學生想象,一方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另一方面深化了對文本主題的認識,使學生懂得了只有辛勤勞動,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課堂上不禁錮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去自由想象,暢所欲言,這樣學生自身潛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培養了想象力和創造力。
我想:語文課堂應是學生語言訓練的平臺,我一直在努力,在語文課堂上為學生創造條件,搭建學習的平臺,讓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
《螞蟻》的教學反思 篇14
《上天的螞蟻》是北師大版二年級的新課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只小螞蟻努力爬通天樹的故事。在教授這一課時,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入能得法,導有趣味,不但能將學生在課間休息時散放的心很快吸引到課堂學習的目標上來,而且能引人入勝,使學生盡快進入愉悅的情緒狀態,把學生帶入思維和興奮之門,為教學過程創造最佳的情知開端和背景。
設計這節課時,我用了懸念導入法:同學們,小螞蟻平時都是在地上爬,可今天的這只小螞蟻卻有一個奇思妙想。是什么呢?對!它想上天。這是怎么一回事呀?他能不能爬上天呢?學生都感到很好奇,螞蟻怎么爬上天呀?興趣一下被帶動起來。
二、注重識字的教學,培養自主合作識字的能力。
低年級的語文課,識字教學是重中之重。本節課,開始是學生隨文讀準生字,這是對生字的全面關注,后面多媒體學習是對重點詞語的突破。特別在突破重點詞語的過程中,結合每個詞語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識記理解。如“螞蟻”兩字,學生是按照形聲字識字法記住的,也有的孩子用了熟字換偏旁!吧聿目齻ァ币辉~,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讓學生換個詞解釋!把鐾、“俯下”,我和學生做動作理解。“鼓勵”一詞,讓學生說說什么時候會用到鼓勵?孩子從音、形、意幾方面學習漢字,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標準關于識字的理念。
三、注重讀的教學,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
我們常說閱讀是一種心智活動,是一種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教學本文時我采取多種方法讓學生讀課文,感受小螞蟻持之以恒的精神,懂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道理。低年級年級的教材文字優美、富于童趣。這就給朗讀訓練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條件。練習朗讀我從以下三點做起:
1、讀準字音。首先讓學生借助拼音,掃除文字障礙,通讀一遍課文。圈出生字多讀幾遍。接著標出自然段,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地讀通順、讀正確。
2、讀出感受。學習課文時,首先讓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找句子,找到句子后,自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再和同伴讀,互相交流,最后評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課文內容。這個過程中,第一步要提出學習要求,步驟要清楚,讓學生按照要求一步一步進行學習,自讀,找句子,帶著感受讀,同桌讀,評讀。
3、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由于低年級同學的年齡特點,學生讀書總是特別拖拉,沒有抑揚頓挫。因此在教學中,我嘗試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如何停頓;怎樣處理重音、語氣、語調、節奏的變化及速度的快慢等),先從老師示范,學生跟讀開始,再通過領讀、指名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形式不斷訓練,慢慢地學生讀得入情、入境,初步養成了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習慣。
四、學生在愉快、平等的氛圍中收獲知識。
這節課充實緊湊又不失輕松愉悅,教學任務行云流水般流暢自然,教學重難點也在學生們的積極參與下不攻自破。這讓我更深地體會到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的巨大影響,備課時多一分對學生的尊重理解,上課時老師就會多幾分輕松順利,努力讓每堂語文課充滿快樂也就意味著學生每堂課都能充滿收獲!
《螞蟻》的教學反思 篇15
《螞蟻做操》是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節的內容,本節課的重點是學會用豎式計算乘法。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表內乘法,并學會了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本節課是在此基礎上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是本單元的起始課,也是以后進步學習成廚房的基礎。本科是學生第一次學習乘法的豎式計算與加減法豎式不同的是不是相同數位上的數相乘,而是用一位數分別去乘另一個乘數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積相加。教學過程中,我首先采用在點子圖上圈一圈,讓學生動手操作,復習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的算法與算理,為下一步的豎式計算做鋪墊,然后通過自主學習課本知識,對學討論,掌握豎式計算每一步的意思。在學生展示匯報過程中,學生大膽質疑,補充,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掌握鞏固豎式計算的步驟與每一部的意思,通過知識梳理,強化本節課的知識重點,最后知識拓展,讓學生嘗試完成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豎式計算,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展示匯報,計算過程掌握的非常好。在靈動的課堂中學生的自主,自信,積極的投身于課堂當中,整節課學生參與率高,對知識的掌握效果好。
《螞蟻》的教學反思 篇16
《螞蟻做操》這節課是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乘法的起始課,本節課之所以創設“螞蟻做操”童話情境,不僅僅因為有趣,更重要的是從這個童話情境可以很自然的抽象出點子圖,并用點子圖回顧乘法直觀運算的各種算法(借助點子圖、表格)及算理,為引入乘法的豎式筆算打下堅實基礎。本節課的研究主題是數學課堂如何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算理,更好地掌握乘法豎式的計算方法。在教學時,我把新舊知識密切聯系起來,把抽象的語言與直觀的點子圖結合起來,在數的問題與形的問題之間相互轉換,使數的問題圖形化,形的問題數字化。數形結合的過程,使學生看到算式聯想到圖形,看到圖形聯想到算式,這樣能更加有效地理解算理,進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計算方法,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把本節課算理的滲透和算法的教學分成三個層次來實施。
第一個層次是根據點子圖和列表法,讓學生展示出自已的計算過程,通過這個步驟,溝通豎式計算與點子圖和列表法之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理解算理;
第二個層次就是算法的學習和掌握,通過學生親自體驗,感受乘法豎式簡寫形式的簡便,從而掌握乘法豎式的簡寫形式;
第三個層次,是在練習的設計上,我一共設計了兩個練習。
第一個練習是結合點子圖來理解乘法豎式,強化深入理解。
第二個練習是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因為本節課前我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肯定了大多數學生的表現,所以本節課師生配合相當好,課堂氣氛活躍。但是也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在溝通三者之間的聯系之后,沒有進一步總結乘法豎式、點子圖和列表法三者的區別和共通之處,使得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螞蟻》的教學反思 篇17
《螞蟻做操》這節課是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乘法的起始課,本節課之所以創設“螞蟻做操”童話情境,不僅僅因為有趣,更重要的是從這個童話情境可以很自然的抽象出點子圖,并用點子圖回顧乘法直觀運算的各種算法及算理,為引入乘法的豎式筆算打下堅實基礎。
因此,我在講《螞蟻做操》這節課時,在開課的時候,我讓學生用點子圖來口算12X4,并且重點講了把12拆分成10和2的圈法。因為我知道這與豎式的算理有關。在第一階段培訓的時候,我深深地記住了何教授的這句話“數計算的本質是數單位的計算”,所以在本節課中,我始終不忘這句話。在課后的練一練1題中,我并沒有做過多的強調,所以,學生各種圈法都有,F在看一看,第一題通過畫點子圖的直觀運算,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什么意思,優化。
經過大家的研討,都認為點子圖應該優化,特別是在聽了崔老師的課后,使我深深地知道優化的利,同時使我感觸到對教材的挖掘不夠透徹。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從細微處入手。
充分使用教材,挖掘教材,從細微之處入手,從一點一滴做起,通過這次培訓,使我知道練習不再回到數學原點。
《螞蟻》的教學反思 篇18
《螞蟻搬家》這一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內容,是一節表現性的繪畫課,在設計教學的時候,我以故事為前提引導學生思考,主動投入地學習。通過對昆蟲外形特征的描繪,激發學生對昆蟲的喜愛和探究興趣。在繪畫表現時,抓住螞蟻頭、胸腹組合的動態關系,再添上運動的三對腳形象就會很生動。如果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還可以假想出螞蟻在爬、跑、站立拉扯、抬舉、背負等有趣的動態形象。本課從課題到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以及學習活動的方式等都考慮德育的暗示作用,使學生在自由繪畫的同時,樹立集體意識,培養團結、友愛、協作的精神。
本節課我充分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學情:一年級的孩子天真爛漫,有著自己獨特的觀察體驗和豐富的想象,能夠積極參與到美術活動中來。根據已有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學生對螞蟻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并且能夠畫出火柴人的動態,本節課孩子們可以大膽地對螞蟻的動態進行表達。針對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利用情境教學,引入螞蟻首領“米果”來帶領大家搬家,從認識螞蟻的結構,到讓“小螞蟻”來模仿搬家動作,到最后的創作螞蟻搬家作品,整個過程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幫助了小螞蟻搬到了新家,學生作品生動有趣、活潑而不失童真。
本節課有幸請到鄭東新區教研員麻老師前來聽課,麻老師對這節課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小學低段美術課應該充分關注孩子的心理特點,注重情感的滲透,教師在課堂中應充分利用圖片及語言營造出主題氛圍,場景配上豐富的語言描述,支撐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讓學生大膽自由地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
二、在低段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當將美術學科知識滲透到創設的情景中去,整個課堂就像是一場生動的故事會,學生在輕松愉快地師生互動中感受美,發現美,表現美。以提高學生的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態度、創新能力、文化理解等美術核心素養。
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的提升自身的藝術素養和綜合素質,有了這些先進的教學理念,相信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深入的滲透這種教學思想,進而更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教學。
《螞蟻》的教學反思 篇19
在《螞蟻搬家》這一節課上,我先用錄像片將孩子們帶入螞蟻的世界,讓他們認識、觀察各種各樣生活中的螞蟻和動畫片中的螞蟻,再讓他們通過自編自演螞蟻的姿態,然后欣賞范圖,最后把自己的認識進行夸張想象之后畫下來。孩子們通過觀察、表演、欣賞,很快進入狀態,畫得很好。而且螞蟻的花紋和造型都有了一定的夸張?吹胶⒆觽兊南胂罅υ谧髌分械玫搅税l揮,我不禁沾沾自喜,同時也問自己:是否還能引導他們再發展?有一些孩子畫得很快,完成之后問我可不可以玩橡皮泥、可不可以去剪紙等等,我同意了,然后繼續指導還未完成作品的孩子。沒想到過了一會,一個孩子拿著一只用橡皮泥捏制的七星瓢蟲跑過來對我說:"老師,你看!我做了只七星瓢蟲。⒖粗@只用橡皮泥制作的藍底黃點的七星瓢蟲,我眼前一亮!呀,多么大膽的做法!我表揚了他。過了一會,又有孩子站起來說:"老師,你看!我也做了一只。⑽乙豢,原來是用彩紙折成的一只蜻蜓!緊接著,又有好幾個孩子紛紛舉起自己用各種方法制作的螞蟻和其它的小昆蟲。
于是,我采用集體合作的表現方式。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身邊現有的材料進行大膽表現,進行課后延伸,在制作的過程中加一指導。鼓勵孩子根據自己的能力制作平面或立體的昆蟲。提高孩子的學習認識,內化情感。把制作好的小昆蟲來編故事、做游戲。這一過程符合學生好動、易興奮、好探索的心理特征。有利于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興趣。
我的心為之一怔!同樣是表現昆蟲,我們備課時想到的是按照教材的要求指導學生繪畫,而孩子卻能想到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而且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改變色彩、進行造型上的夸張!這不就是發展嗎!同一個題材,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通過觀察和想象,用平面和立體等不同手段來表現,不僅畫一畫,還可以做一做。在做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比繪畫更多,孩子們可以自己動腦筋解決,也可以與小組里的伙伴一起討論、交流,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鍛煉了人際交往的能力。在玩中悟,在玩中學,自由表達,自由創造,能大大的挖掘大腦潛在的能量,使各種新方法、新點子蜂擁而上。這樣,同樣的一節課,孩子們不就能獲得更多方面的發展嗎?
《螞蟻》的教學反思 篇20
今天的故事書封面就非常的引人注目,于是我就把孩子們的好奇帶到了閱讀這本故事書上。
《書本里的螞蟻》這本故事書主要講述了一段離奇的經歷。而這經歷會帶給孩子們很大的想象空間。于是就根據這內容來設計了一堂適合我們孩子的閱讀活動,因為大班下學期,孩子的閱讀興趣會不斷的加深和閱讀經驗也會不斷的在積累,他們中有很多人開始關注身邊常見的漢字,也有不少幼兒已經能夠認識不少的漢字。所以,我選擇這內容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根據故事的內容我把故事分段為四段以螞蟻為線索而展開。
此活動的重點及難點是:知道字的位子變化會出現新的句子和新的意思。
第一環節:介紹故事的名稱和故事中的角色。這一環節引導孩子猜猜故事中的內容,教師引導不夠,因該具體少舉點例子!
第二環節:幼兒自由閱讀第一幅至第三幅,由于書本只有一本,所以只能通過視頻儀大家一起自由閱讀。但是在幼兒閱讀前我沒有提出問題,讓孩子帶著問題有目的性的去閱讀。
第三環節:分段閱讀第四幅至第七幅圖書,引發質疑和討論。由于在第二環節落實的不好而導致”那小螞蟻被夾進了書本后會看到什么?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情?”這一問題孩子回答不出來。
第四環節:繼續快速閱讀第八至第十二幅圖模仿螞蟻跑50—200頁,這一環節融合了數領域。第五環節:重點閱讀第十三至第十八幅圖片,這一環節為重點環節,孩子回答問題積極,但是這里缺少了總結的環節。最后請從頭到尾再閱讀一次《書本里的螞蟻》幼兒已有了基本的理解意識,所以集體講述的時候還是比較熟悉的。
《螞蟻》的教學反思 篇21
一年級音樂課《小螞蟻》是一首簡單易學并有教育意義的歌曲,歌詞部分由螞蟻的習性入手,引申到生活中人人都應有禮貌、講秩序、愛團結。生動有趣,十分易于學生接受。 歌曲的旋律以同音反復與級進音程為主生動活潑,一年級小學生十分樂意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我運用信息化教學,采取多種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電子白板播放課件,在初聽歌曲時播放了兩張圖片讓學生猜哪個圖片上的動作適合這段音樂,學生隨音樂模仿動作很自然就得出答案、學生通過模仿小螞蟻走步又復聽了歌曲,這時學生對歌曲的節奏和旋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讀歌詞使學生了解到了小螞蟻身上的好品質。分句學唱、表現歌曲以及最后的創編舞蹈動作這些教學環節、學生都享受到了歌曲的魅力和學習音樂的樂趣。
《螞蟻》的教學反思 篇22
興趣是調動學生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動力。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新課標中也深刻地闡述了“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就連古人也強烈地認識到“興趣”對學習者的重要性,因而留下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的至理名言。
在歌曲《小螞蟻》教學中,一年級小學生性格比較活潑,思維比較活躍,為了充分挖掘他們的潛能,利用各種方法使每個學生都享受到音樂的樂趣,喜歡和熱愛音樂,開始讓同學們猜猜謎語:身小力不小,團結又勤勞;有時搬糧食,有時挖地道。學生在議論聲中找到了答案,接下來講小螞蟻的故事,故事內容主要是根據歌詞內容來編,通過故事把同學們帶入螞蟻世界,同學們入神的聽著,仿佛身臨其境,激發他們對螞蟻特殊的情感,從而為下一步的教學做好鋪墊,接著讓他們隨著音樂讀讀歌詞,按童謠形式讀一讀,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然后再按歌曲節奏讀一讀,使其掌握歌曲的節奏,通過這些訓練后,同學們隨著歌曲開心的哼唱,時間不長就學會了,如果單純的演唱是枯燥乏味的,新課標提出音樂教學要提倡學科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文學、美術等姊妹藝術綜合。因而,在教學中融入了歌表演創作,讓學生用左右手的食指分別放在頭上方,來表示螞蟻的觸角,大家圍成一個圈,全盲學生站在原地表演,低視學生可以做各種動作來表現小螞蟻的生活常態,然后他們一起合作表演,除了融入體態律動,還讓學生用詩朗誦形式進行表演,豐富學生的感官、情感,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作欲望,但在音樂活動中,由于全盲生的視力缺陷,他們的肢體動作不那么協調,我想只要他們理解了音樂,即使他們表達的不那么完美,也是值得尊重和欣賞的,我想通過練習,他們的動作會更加完美,他們會一樣唱的好,跳的好,相信他們明天會做的更好。
【《螞蟻》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螞蟻》教學反思06-17
螞蟻教學反思12-16
《螞蟻》教學反思01-07
聰明的螞蟻教學與反思05-20
《上天的螞蟻》教學反思 07-30
上天的螞蟻教學反思06-03
《螞蟻做操》的教學反思12-15
《螞蟻搬家》教學反思01-08
螞蟻做操教學反思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