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范文
篇一: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
在這次的聽評課活動中,我講的是《我的第一本書》。課上完了,但對這一節課的反思還在繼續。
《我的第一本書》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他的“第一本書”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人間溫情和生活樂趣。那段歲月離學生較遠,所以在教學時,要激活學生的人生體驗,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課文。讓學生感悟到人生奮斗的意義,感受人間的關愛與溫情。 本節課最大的收獲,體現在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的完成上。我設計的兩個問題,學生能結合課文內容,說出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在探究問題環節上,學生能夠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你喜歡牛漢的父親嗎?為什么?同時提前學生注意喬元貞的父親,在研討的過程中,有學生提出問題:同是做塾師,為什么喬元貞沒跟著父親去讀書呢?這個問題到是備課前沒有注意的問題,我引導學生讀課文,看看文章介紹了幾位老師,尤其注意閱讀喬元貞父親肖像描寫的那一段,同時思考“弄不成”老師為什么弄不來其他兩本教材? 經過研討,加上老師的點撥,最終明確:當時社會經濟極端落后,社會上有“家有五斗糧,不當孩子王”的說法,喬元貞的父親身為塾師,卻連自己的孩子的書本都買不起!牛漢的父親作為一名老師,曾經評價過喬元貞比牛漢有出息,但喬元貞的出息卻是一輩子走街串巷賣小食品!這能說明什么?!此時再結合當前“兩免一補”以及國家對教育的重視說起,讓學生反思,應該珍惜在校期間的學習機會。當然捎帶也要說明,導致喬元貞的出息,一方面源于沒有再讀書,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當地的經濟極端落后貧窮。
但也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在對話式的閱讀教學中,進行有效對話教學的基礎是師生共同走進文本。這一點在授課過程中,我未能及時、適當地和學生共同賞析文章。對人物特別是文中出現多次的二黃毛我在授課的時候沒有細細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命運。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方面還有所欠缺。
改進方案:
1.在整體感知環節,讓學生說一說你印象最深的事有哪些?(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性)并且細分析人物的性格
文中出現的三位老師:我的父親 、喬元貞的父親和弄不來;我、喬元貞和二黃毛。
2. 研讀賞析:讓學生自己找含義豐富的詞語或句子。并能從樸實的語言中體會文章流露出的溫情。
3 拓展環節,我補充的牛漢的現代詩《根》,內容的選擇沒有錯誤,但是對這首詩的學習我僅僅是領著學生讀了幾遍,對詩文所表達的情感沒有深入研討。其實“本”就是“根”,這是一個人立足處事的根本和起點,也是作者寫本章的主旨。對此教師應該有較深入的點撥和提升。
4 教學的板書應該是對文章內容的濃縮和提煉,在授課的過程我的板書設計還有待進一步的錘煉。
教學是有缺憾的藝術,但我不會停下探索的腳步。最后再次感謝給予我指導的劉校長和老師們!
篇二:《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
《我的第一本書》是現代詩人牛漢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敘述了60年前第一本書的故事,由此引出父子之間以及同學之間濃濃的情意,同時也讓人感受到,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遙遠的鄉村荒寒而又蒼涼的生活境況,帶給我們的還有詩人對生活的那份獨特感受。雖然這是一篇自讀課文,但文章內容卻值得人們深思。
上課伊始,圍繞文題設計了如下內容: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誰還能清楚地記得讀過的第一本書是什么呢?現代著名詩人牛漢寫過一篇回憶性文章《我的第一本書》,誰能告訴大家,牛漢的第一本書指什么?是怎樣的一本書?為何60年后仍然讓詩人念念不忘?這幾個問題的設置,一方面以此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另一方面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快速引出課題。
第二個教學環節,研讀課文深入探究。學生在朗讀第一自然段的基礎上,簡介卜老恩的《父與子》,因為這是一組漫畫,圍繞慈父與稚子發生的一系列忍俊不禁的`小故事,表達善良與愛的主題。之所以簡介這組漫畫,源于課文“可是這一本卻是讓我一生難以忘懷,它酷似德國卜老恩的《父與子》中的一組畫。”對此我抓住“酷似”二字,引導學生朗讀第二至第十自然段,同時思索:圍繞書寫了哪些事?詩人為什么要這么說?
之后引導學生思考:你喜歡牛漢的父親嗎?為什么?同時提前學生注意喬元貞的父親,在研討的過程中,有學生提出問題:同是做塾師,為什么喬元貞沒跟著父親去讀書呢?這個問題到是備課前沒有注意的問題,我引導學生讀課文,看看文章介紹了幾位老師,尤其注意閱讀喬元貞父親肖像描寫的那一段,同時思考“弄不成”老師為什么弄不來其他兩本教材?
經過研討,加上老師的點撥,最終明確:當時社會經濟極端落后,社會上有“家有五斗糧,不當孩子王”的說法,喬元貞的父親身為塾師,卻連自己的孩子的書本都買不起!牛漢的父親作為一名老師,曾經評價過喬元貞比牛漢有出息,但喬元貞的出息卻是一輩子走街串巷賣小食品!這能說明什么?!此時再結合當前“兩免一補”以及國家對教育的重視說起,讓學生反思,應該珍惜在校期間的學習機會。當然捎帶也要說明,導致喬元貞的出息,一方面源于沒有再讀書,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當地的經濟極端落后貧窮。
最后在拓展延伸環節,我安排了一個交流內容:假如喬元貞和牛漢,今天都來到了班級,你作為校報記者,你希望他們說些什么呢?呵呵,此問題一經拋出,立刻引發全班學生的大討論,學生爭先恐后搶著回答呢。可惜很快下課鈴聲響了,這時我要求學生把這一環節,由說變成寫,課后寫在日記上。
篇三:《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篇課文《我的第一本書》中,作者不僅敘述了童年生活中關于第一本書的感人故事,而且還表達了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那濃濃的、真摯的情感和對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遙遠鄉村荒寒、蒼涼的生活境況的獨特感受。
毫無疑問,牛漢《我的第一本書》這篇散文所描寫的生活與今日學生的生活相比有著巨大的距離。“如何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靈魂深處,體會作者對“第一本書”所懷有的特殊感情?”成了我備課時的重點。經過多次閱讀教材并結合學生實際,我設計了這堂課的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了解“第一本書”的含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苦難對于人生的意義。
課堂教學中,第一個目標整體感知,主要是閱讀、復述,其目的是為突破預設的第二個目標作鋪墊。課堂教學進入第二個目標后,我提出問題:“剛才我們已經了解了圍繞牛漢的‘第一本書’所發生的故事,文章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卻有著深埋心底的情愫。對于作者來說,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呢?下面請同學們用‘我的第一本書是一本_____________的書’的形式來概括自己對文中‘第一本書’含義的理解。”于是,學生開始討論交流,我巡視指導。這時,課堂氣氛開始被調動起來,學生積極投入討論。幾分鐘后,我指名幾個同學上黑板寫出他們的理解,這幾個學生寫出了下面的內容:
①裁成兩半的書、
②父親為我們修補的書、
③“我”的第一本國語書、
④與眾不同的書。
不難看出,此時課堂氣氛雖然比較活躍,但學生的思維還只是在淺層意義上徘徊,遠沒有走進“第一本書”的意義深處。這并不奇怪,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總得有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過程,關鍵是教師不能于此停頓。于是,我再作啟發引導:“剛剛黑板上寫的這些都沒有錯,但這些都是浮于表面的理解,作者為什么會一輩子忘不了這本書,其中是否有更重要的原因?”學生繼續討論,然后舉手回答:
①難忘的書、
②獨一無二、
③意義重大的書、
④一生中最珍貴的書、
⑤給了我教育的書、
⑥給人留下無盡思考的書、
⑦人生之書。
看得出來,學生的思維有了很大的發展,雖然他們的理解有些空洞,依然沒有真正把握“第一本書”對于作者的重大人生意義,但畢竟已有了進步,進一步啟迪,學生的思維將會越發燦爛。我第三次啟發道:“大家的理解已經深入一步,但是‘難忘’、‘最珍貴’、‘給了我教育’這類說法太空洞了,‘我’為何難忘這第一本書?它的珍貴表現在哪里?給了‘我’什么樣的教育?把這些問題想透,相信你們就真正理解了這本書對于作者的意義所在了。”
學生繼續討論,“高潮”漸起,出現爭著發言的情況:
①飽含對同學友情的書、
②用父愛裝訂的書、
③用愛的靈魂裝訂的書、
④打開人生起點的書、
⑤飽含“我”苦難生活的書、
⑥培養“我”的道德品質的書、
⑦讓“我”知道讀書樂趣的書……
這時,顯然學生已完全走進了文本深處,走進了作者靈魂深處,他們正在與作者進行著心靈的碰撞!我趁勢作了如下的小結:這是一本用愛的靈魂裝訂的書,它飽含著父子之愛、同學之誼、鄉鄰之情,它寫滿人間真情;這是一本寫著“我”的童年苦難的書,它讓“我”在人生之初便領略了生活的艱辛,懂得了貧困的價值,知道了讀書的重要;這是一本打開人生起點的書,它引領“我”朝著新的人生之路前進,讓“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遠記住童年生活給“我”的種種教育,永遠不“忘本”;這是“我”人生歷程中的“第一本書”,也是“我”人生的第一課!
這堂課的教學使我認識到:教學要有一個逐步鋪墊的過程,先要懸著一個目標,有意識地向著目標步步進逼,才能使學生漸入佳境。學生的心靈之火真正點燃了,你啟迪我,我啟迪你,你感動我,我感動你,然后每一個學生都會覺得有巨大的收獲,這才是高效課堂。
篇四:《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
本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距很遠,他們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表現出一定的難度,但同時在對于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還是比較容易的。所以,在教學中,更應該注重適當在文章的寫作背景上多介紹一些,并注重對學生感情的引導,以此為突破口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其實這是一堂沒有亮色、也無創意的常規課堂教學,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情緒一直為文本的故事所左右。感受苦難,我們心情沉重;體驗溫情,我們不覺感動。在感受苦難體驗溫情中,學生能嚴肅地思考生活和人生,從而得到了一次情感上的熏陶,達到了預期的情感教育教學目標。
第一,以學生的原有基礎來設計教學的中國。
通過對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習主體(學生)的科學、客觀分析確定“務實”的教學中國,而不是以教師的主觀判斷或經驗為基礎來確定“理想”的教學中國。
第二,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充分挖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素材。
通過教學過程的實施,使學生在有效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獲得積極的情緒生活和愉悅的情感體驗。新課程在課堂教學內容上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課本與生活的資源整合,學生體驗與教師感悟的資源整合,課堂文化與歷史文化的資源整合,等等。有效的資源整合設計會促使課堂教學的有效化進程。
需要說明的是,在實踐層面有一個目標不好把握的問題。以前,一種流行的做法是“堂堂清”,一節課結束,馬上做一個教學質量的測驗,看學生是否掌握了該學的東西。這件事情非常值得思考。每節課能清的、能測的,多是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東西。情感的目標,能力的要求,絕對不是靠某一節課能完成的,但是每一節課都必須體現這些目標。因此它更多的是靠在許多個比較長的階段,通過利用課程資源去熏陶,由學生去體驗,逐漸積累而獲得的。這正體現了教學目標對教師的挑戰。如何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學生的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關注成為一種內在的教學品質和教學行為,便成為老師應該深思的問題。可見,大部分教學設計,決不是一出已經定稿的劇本,而更像是一部不能劃上句號的手稿,它一直處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動態發展之中。它是課前構思與實際教學之間的反復對話,是一次次實踐之后的對比、反思和提升,至少,它的重要意義并不體現在課前的一紙空文,而是展現于具體的教學過程、情境和環節之中,完成于教學之后。因此,教學目標便是整個教學設計的“航標”,教學過程就是催生課程理想的 “搖籃”。
教學的過程不是“執行教案的過程”。如果期望的是學生按教案設想作出回答,教師的任務是努力引導學生得出預設的答案,那么,課堂就成了“教案劇”演出的舞臺,主角當然是教師,學習好的學生只是配角,多數學生只能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甚至只能是觀眾和聽眾。
有效的課堂,一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二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保持有效互動;三是學生的學習材料、時間和空間能夠得到充分保障;四是學生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五是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得到提高;六是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簡而言之,有效的大課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回歸生活,凸顯體驗,傳遞知識,增進交往,純化情感,發展個性,促進學生發展,促進教師成長。
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征──主動,合作,探究。積極優化學習方式,就是使學生全員,全程,全面地參與學習過程。學生的學習應該不是一種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精神解放運動。課堂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
要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現代課堂教學的設計和展開中要有意識地促使學生運用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有引導的發現性學習和有指導的探究性或研究性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學習的發現者,學會選擇,主動發展。這才有可能使課堂教學不僅有效,而且高效,長效。
總之,開放、互動、和諧的課堂,不僅僅關注教育理念,人文素養,教學思路,學科功底,組織協調,教學機智,更關注學生的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生成狀態。讓課堂成為學生的創意空間,成為教師成長的生動舞臺!
教學常規視同學校的法規。冷冷清清不象是課堂,熱熱鬧鬧未必是課堂。課堂上必須重視對全體學生的紀律約束,尤其是開放性的課堂更要強調規范性。常態課、競賽課應該日趨同化。多些表現,少些表演。既要務實求真,又要厚積薄發,一方面練好技能,一方面學習技巧,將技術上升到藝術,由藝術回歸生活。學生的自主暴露必須成為可能。自我探究,質疑發問,在課堂上要更多些。敢不敢讓學生暴露他們的思考和發現,關鍵在于敢不敢暴露自己的缺點和盲點。
多媒體不叫萬金油,合適是選擇的最佳原則。現代教育技術強調合理貼切,恰到好處,要服務于教學。它有不可替代性,但是有些板書又是多媒體不可替代的。所以,既要正確使用,提高課堂效益,又要合理使用,降低教學成本。有的課堂完全可以返樸歸真,提倡本色。
臺上精彩一刻鐘,臺下修煉三年功。加強課程標準的掌握,從教學語言、體態、板書表達上下功夫,注重花時間去琢磨學生、琢磨教材、琢磨生動鮮活的生活,在實踐中加快自身的專業發展。
篇五: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
散文之美在于它是作家內心流淌出來的華麗抑或樸實的文字,它能夠折射出作家心中那個編織已久的情結。《我的第一本書》寫出了作者對20世紀初中國鄉村荒寒、蒼涼苦難生活境況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受。牛漢小時候讀到的第一本書盡管只是“一本簡單的一組畫”,曾經“簡直是一團紙”,但沉淀在心底,隨著歲月的牽扯卻不斷地厚重著。這份體察和感受對人的啟發和教育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遠,今天的學生很難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蘊涵的意義。為了讓生活在陽光下的學生能認識、感悟這份生活,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漫畫導入,概括課文
文章故事性很強,易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設計這個環節,就是要吸引學生的興趣,首先從內容上整體感知,了解“第一本書”的故事,體會其中深藏著的那個時代的苦難生活。所以在復述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第一本書”這條線索,講述與第一本書有關的人和事,從中感受生活的苦難。
二、品味探究,體察情感
苦難的生活是牛漢心中抹不去的記憶,而牛漢崇敬和贊美的是來自人間的溫暖和友情,還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樂。這里是讓學生體會苦難生活中總會有使人感動的亮色,激發學生認識生活,思考生活,熱愛生活。因此,在此環節中,我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文本,在感受苦難的基礎上感受故事中的溫情。
三、拓展延伸,思考人生
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學生體會生活的苦難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及生命樂趣,珍惜今天的學習條件和生活條件。
本節課我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利用課堂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求知的精神。于是就有了這樣的一堂課。
【課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課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反思11-01
語文課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與反思11-04
課文《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11-10
課文《我的第一本書》的教學設計12-05
課文《我的太陽》教學反思07-10
課文《我是誰》教學反思07-03
課文《我想》教學反思06-09
課文我選我教學反思10-12
課文我選我教學反思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