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圓的周長》的教學反思

時間:2021-06-27 11:46:07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圓的周長》的教學反思范文

  在平時上課過程中,本著改變原來學生在學習方式上過于單一、被動的現象,注重加強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并有效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帶入提出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方法的積極思維狀態之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旨,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同時,通過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眼看、口說、腦想,多種感知覺協同作用,促進學生動作、語言、思維協調同步發展,達到啟迪思維、內化和應用新知的目的,從而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愉快。下面是我一次嘗試改善學生學習方法,用“問題解決”思想教學 “圓的周長”的一個片段。

《圓的周長》的教學反思范文

  師:現在就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請同學們利用自己的學具圓,動手操作,大膽實踐,看看測量圓有哪幾種方法?

  師:(學生測量完后)誰來說說你是怎樣測量的?

  生1:把圓在直尺上滾動一周來量出它的周長。

  生2:用紙條繞圓的一周,拉直量出它的長度。

  生3:把圓環截斷拉直量出它的周長。

  師:這些方法我們把它叫做“化曲為直”的測量方法。

  這一教學環節過后,班里的要大多數學生都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是一種勞動,學習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但是,讓學生主動、愉快地學習,并不能滿足于課堂教學形式的活潑多樣,我們還應該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認真、努力的學習,變“苦”為“樂”,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尤其對學習較吃力的學生,教師要充分肯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使他們感到,經過自己的努力是會獲得成功的。于是,我接著提問:

  師:現在請同學們觀察一下(教師拿出一個系有小球的繩子不停地轉動,形成了一個“虛圓”),你還能用剛才的方法測量它的周長嗎?(學生愣住了,都搖搖頭)

  師:(啟發聯想)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什么關系?請你們猜一猜,圓的周長是否也與圓內的某條線段有關?

  師:現在再請同學們觀察一下(教師拿出兩根都系有小球的長度明顯不同的繩子,一起不停地轉動,形成了兩個大小不同的“虛圓”。),哪個圓周長大?為什么?

  生:外面的圓周長大,因為繩子長。

  師:繩子的長就是圓的什么?

  生:繩子的長就是圓的半徑。

  師:現在誰知道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

  生:圓的周長與它的半徑或直徑有關。

  師:說的好!下面我們繼續研究,圓的周長究竟與它的半徑或直徑有什么關系。……是啊,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學生獲得的知識,一是從被動接受中獲得,二是從主動學習中獲得。我們應提倡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主動地獲取知識。這就要求教師注意研究學生的學習規律,改變重視 “教”而忽略“學”的現狀,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不知到知,從知之較少到知之較多,并在學會數學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的方法。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該教學片段運用“問題解決”思想,以問題導學,引導學生不斷尋求策略,不斷解決問題,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將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所謂問題,是指沒有現成方法解決的情境狀態。問題解決與常規訓練的區別之一是練習著重尋找答案,而問題解決著重尋解決問題的過程,著重如何選擇創造性的方法。

  在日常課堂的教學活動即將結束時,老師總會習慣地問一句:“同學們還有沒有 問題?”如果學生說沒有問題了,老師們能真的放心嗎?我想未必!學生總是充滿好奇和疑問的,他們帶著問題走進教室,我們同樣希望他們在經過一節課的學習后產生新的問題進入下節課的探討。我們的教學就應該向“讓學生課前有思考的空間,課后有問題的延伸”發展,不要扼殺了學生與生俱來的學習天賦和創造能力。提出問題表面上看是一種學習活動,本質上則是品質與能力的流露,反映了一個人在認識事物過程中其思維的直覺、獨立、批判、求異。因此,我們的課堂結尾,應該是“問號”而不是“句號”。所以,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既要切斷“尾巴”——不能課內損失課外補;又要留有“尾巴”——讓學生攜帶問號離開數學課堂。

  那么,怎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首先,我們在進行課堂總結時,不僅要關注學生已學會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學的,學的感覺怎么樣。還要留有時間有意識地促使學生進行反思:我還有什么疑問,打算怎么辦?等等。其次,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把數學知識的探索興趣延伸到對數學文化的感受,從而把學生引向更為廣泛的數學閱讀中。這樣才真正體現了“教是為了不教,學會是為了會學”的素質教育思想。

  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讓他們愛學數學,樂學數學,這就需要我們老師更多更好地去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要構建旨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可持續地發展,使我們的課堂學有所“問”更精彩!

  在準備噸的認識這一課時,我請張金河老師給我指導,認真學習了他的教學設計、理念并實施了這節課。整節課,學生情緒飽滿,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來,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同時建立起了一噸的概念。回顧一節課,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優點:

  一、思想教育恰到好處:

  本節課中,教師結合學習內容對學生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捕捉痕跡的思想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針對課間時,有的學生總愛在樓道里蹦蹦跳跳、追逐打鬧,教師創設了37位小學生輕輕一跳,地板產生強烈震動這一環節,使學生在體驗1噸的同時,認識到以后課間休息時大家要輕聲漫步,不能追逐打鬧了。

  如學校浪費水的現象較嚴重,教師出示了本校1天用22噸水,夠西部1人用上34年這一信息。號召學生從現在做起,加入到節約用水的行列中來。

  如:教師讓學生討論“一輛載重6噸的汽車,裝滿貨物,能不能通過一座限重6噸的`小橋?”使學生認識到看來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一些數學知識,而且要考慮全面。

  如:教師讓學生討論“限重1噸的電梯能乘坐多少人?”這一問題,使學生認識到應用數學知識靈活的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在情境中去體驗

  “噸”是一個較大的質量單位,建立起一噸的質量觀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學生缺乏實際的生活經驗,教師又不能像“千克”和“克”的教學那樣,在課堂上準備一些實際的物品,通過學生親自掂一掂、稱一稱等活動來建立質量觀念。然而“學生要想牢固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經過內心創造與體驗的方法來學習數學。”因此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建立起一噸的質量觀。

  感受較重物品的實際質量

  課前讓學生搬一搬5千克1箱的牛奶;25千克的1袋大米,課上先讓學生小組內說一說自己的體重,再互相背一背,使同學們初步感受較重物品的實際質量。

  感受一噸物品的實際質量

  教師帶領學生推算出1000千克的實際物品數量,如200箱牛奶、25袋大米、37位小學生,使學生頭腦中數量與實物結合,幫助學生建立噸的概念。

  從數量上去感受1噸,比較具體形象,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對200箱牛奶、25袋大米、33位小學生的概念又是缺乏形象認識的,因此課上教師又巧妙地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假如一箱一箱的搬運200箱牛奶,需要10個小時,不吃不喝不休息從早上六點要搬到下午四點;25袋大米一袋一袋摞起來約有2層樓高;37位小學生輕輕一跳,地板會產生強烈震動。從學生熟悉的時間、空間、親身感到的震動入手,使學生真真切切地體驗到了1噸,建立了1噸的概念。

  三、在實踐中升華

  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在教學時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師布置學生課前調查,將“噸”的知識與交通工具、礦藏資源、生活資料等進行廣泛的溝通,使學生感悟到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同時豐富了“噸”的表象。

  同時教師注重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教師讓學生討論“一輛載重6噸的汽車,裝滿貨物,能不能通過一座限重6噸的小橋?”“限重1噸的電梯能乘坐多少人?”這兩個問題,使學生學會了應用數學知識靈活的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其次教師還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設計了一篇學生日記,通過讀、找出日記中的錯誤,對“噸”、“千克”、“克”三個質量單位進行綜合應用,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個課堂體現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并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時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樂趣。

  我在課的實施上,存在一些不足:

  在組織教學上,我還不能夠完全將學生的課堂把握在手里,例如學生在親身實踐過后,不能及時將學生的情緒收回來,讓每位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而不是還沉浸在剛剛的實踐游戲中,導致浪費了很多時間,是后面的練習時間緊張。我想,對于一名新教師來說,在課堂上保證孩子的有效學習,我還需多向經驗豐富的教師學習。

  另外,在課堂上,教師的語言也很重要,這節課,我在贊許孩子的時候,語言略顯簡單,在維持課堂紀律的時候,語言更顯得乏味和單一,這還需多長期的積累。

  像這樣,在上課之前,與骨干教師學習,準備充分之后,再自己去課堂實施,實施過后,先自己找不足,再由指導教師進行指導,這個過程使我成長了不少,學習到了許多教學設計上的方法,我很喜歡這樣的學習,希望在以后的成長中,有更多的學習機會。

  經驗實在是寶貴。每個年級段都有不同的特點,無論老師和學生。鮮有機會任教高年級,感到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對他們的要求也相應增加了很多。而高年級辦公室的老師們長期執教高年級,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于是,在辦公室中,我常常放下手中的工作,認真傾聽他們之間的交流。他們的經驗使我少走了許多彎路,真是受益匪淺。

  又是一次期中考,一道道題目,一個個問題,學生做得不錯,不禁讓我想到了曾經和一位老師的交流:

  一節空課,我看著語文實踐活動1中的練習題,發起牢騷:這些題也太簡單了,都五年級了怎么還出這樣的題呀?一位經驗豐富的高年級教師聽到了我的話,隨口說道:“每道題目的背后都有其考查的目的,不要只在乎問題的答案,更應該注重的是練習的過程是否達到了考查的目的。”

  一語驚醒夢中人。反思自己以前的練習題指導,多數只是關注到學生寫出的答案,并未真正認認真真分析過題目考查的目的,采取什么策略幫助學生掌握其中蘊含的知識點。學生做錯的原因,大多歸結于學生身上:不是馬虎,抑或是太笨,很少想到自身指導上存在的不足。而學生對于練習題只是機械地做著,不愛動腦思考,語文能力并未得到真正地扎扎實實地訓練。用《小學語文教學》中專家的觀點來說就是:訓練內容的繁瑣,導致各種“知識點”的機械重復,偏離了語文學習重積累、重感悟、重預感的特點,無謂地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訓練形式的僵化,導致活生生的課文被一一肢解,破壞了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整體感知;訓練方法的單一,導致學生只能成為練習的奴隸,課堂缺少了應有的生命活力;訓練結果的唯一,導致學習只能是死記硬背,扭曲了學生精神生命的成長。

  改革迫在眉睫。課上,我改變了以往指導練習題時對對答案就過了的方式,深入挖掘每個題目背后蘊含的知識點,努力采取學生樂于接受,又有助于使學生在練習過程中能力得到鍛煉的策略,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如,在指導語文實踐活動1中的第一題“讀下面的詞語,注意帶點字的讀音”時,按照以往,只是根據題目表面的要求讓學生讀讀就行了。這次,我不僅要求學生讀準確每個字的讀音,還讓他們把詞語抄寫下來,把帶點字的音節寫出來。這樣一來,可以檢測出學生對于漢語拼音的掌握情況,使那些善說不善寫的學生露出狐貍尾巴,不再濫竽充數,能夠更清晰地發現問題,以便對癥下藥,同時也練習了這些詞語的字形。這不,這次期中考試中按原文填空的第一小題,雖然不是要求的默寫段,但也有很多學生能正確寫出來,就源于這次扎實的練習,因為需要填寫的詞語有幾個出現在了練習題中。

  再如,指導語文實踐活動2中的第四題“給下面這段話加上恰當的標點符號”時,指導之前我讀了幾遍,發現這次練習主要考查學生對頓號和提示語在中間的掌握情況。頓號學生用起來不愛出錯,可是對于提示語在中間時各種標點符號的使用學生就容易混淆了。因此在詳細講解書上的題目之后,又根據短文的內容出了幾道與此相關的提示語在前,提示語在后和沒有提示語的練習題,使學生真正扎實掌握不同情況怎樣正確使用標點。經過了這番指導學生的錯誤率明顯降低了。

  瞧,看似簡單的練習題指導,竟有著這么多的學問,而對于這些奧秘的挖掘需要年輕的我不斷地向書本學習,向他人討教,深入研究的。

【《圓的周長》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01-20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02-23

圓的周長的教學反思11-14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05-24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2-07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11-19

《圓的周長》優秀教學反思07-10

《圓的周長》數學教學反思08-30

《圓的周長》教學實踐與反思01-08

關于圓的周長教學反思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