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師教學反思范文3篇
篇一: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上完《孔子拜師》以后,心中頗多感受。仔細回想自己的課堂和老師們的點評,我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反思。首先,這堂課中閃光的有這么兩點:
一、情境中理解詞語,幫助體悟情感
字、詞、句的理解我們提倡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不能脫離語言環境。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本堂課中的 “ 風餐露宿 ” 、 “ 日夜兼程 ” 兩個詞語的理解。我先請學生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聯系課文中的孔子說說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難,他又是怎么做的。這樣學生說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這不近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
二、抓住主線來貫穿課堂
一篇課文是一個整體,我們要在這個整體中找一條主干,來貫穿全文的學習。在這堂課中我就抓住課文的最后一節。再回到全文讓學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這樣以一條線帶到整個面上,就是教學現得清晰、連貫。
課堂更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之所以要學習是因為還有不足,還需改進。結合大家的點評,我對自己的課堂中的不足做了下面幾點概括。 一、課堂整體把握不夠: 課堂中雖然我以一條線來貫穿全文,但是在談論孔子的品行時,沒有整體把握。學生逐句找出寫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讀、理解、再讀,缺少與文本語言環境的相結合。特別時在處理孔子與老子的對話時,我把它們割裂了開來,并沒有進行朗讀對話,孔子的語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語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實他們的話時相互的,從一個人的語言中不僅看出某個人的品行,還可以看出另一個人的品行,有種側面襯托的作用,而我在處理這部分教學時卻忽略了這一點。所以使體會顯得單一、顯得孤立、支離破碎,沒有了整體感。
三、過分注重預設,忽略課堂生成
每堂課我們都有自己的預設,預設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時我們往往會跟著自己的預設走,致使課堂中的生成點就這樣被放過了,使學習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課中我原本預設在了解孔子的資料以后寫 “ 丘 ” 字的。但是當時我忘了問學生孔子名什么,所以并沒有引出這個字,后來就沒有寫了。其實課文中也提到過孔子名丘,那么在學生初讀以后還可以請學生說說孔子名什么,再寫 “ 丘 ” 字,可是當時我想這樣一來可能會打亂下面的教學環節,結果這個字就沒有讓學生寫。這也是造成我這節課沒有寫的時間的原因之一。還有當要求學生聯系生活理解 “ 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 這句話時,學生不能很好地聯系生活說自己的理解,而說出了從這句話中感到孔子是個怎樣的人時,我幾次打斷,生硬地將學生拉回到我地問題上,到最后還是沒有理解好。所以,有時過分注重預設會使課堂失去很多活力,會導致學生積極性低落,更甚是不能達成學習目標。
課堂中還需要我們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時間去琢磨、思考、實踐,讓我們的課堂逐步走向成熟。
篇二: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一、談話導入,找準切入點。
在課前預習中,我要求學生充分收集有關孔子和老子的資料。課堂伊始,我請學生交流自己對孔子的理解,促使學生主動的'探究學習,激發學生對孔子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及時抓住有效的信息,并以此為切入點相機導入,展開教學。
我個人認為這種導入方式在實施的過程中要注意兩點:首先,教師必須對孔子、老子以及他們生活的時代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對教材的內容要吃透,力求在教學中能夠運用自如。其次,時間上要有所把握,不能喧賓奪主,沖淡了對主要內容的教學。
二、情境中理解詞語,幫助體悟情感。
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從而讀懂句子,進而讀懂課文,是中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教學中,詞語的理解往往陷入程式化的“說說詞語的意思”“用詞語說話”之中,不免枯燥、呆板。本堂課中在理解“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這句話的意思時,我先讓學生聯系上文理解,再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理解,讓學生懂得:世上的學問是學不完的,我們要虛心好學,活到老,學到老。
又比如文中“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兩個詞語的理解。我先請學生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聯系課文中的孔子說說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難,他又是怎么做的。這樣學生說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這不僅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而且使詞語教學變得既有“語文味”,又充滿了趣味。
三、讓朗讀貫穿課堂的始終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培養好學生的朗讀訓練和提高他們的朗讀技巧,有利于發展其語言,促進表達能力的提高,并且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受到品德和審美教育。在本課教學中,我采用了多種方式的讀,如:輕聲讀、默讀、分角色朗讀、齊讀等等,讓學生讀通課文,讀懂課文,并在讀中培養語感。
當然,這堂課中也存著在著許多問題:
1、解詞方法還很單一,雖然也用了很多方法,但每次解詞總是想提醒學生到詞語手冊上查,其實有些學生可以自己從字面上理解的,我應該把這些方法明確地告訴學生,讓他們真正掌握學語文的方法。
2、這節課的重點雖然抓到了,但文章的中心——“孔子的好學精神”學生還體會不夠深,應該在學生理解孔子拜師艱辛時,再讓學生讀一讀,體會孔子的好學。
總之,在教學中我本著一種平平淡淡、簡簡單單、扎扎實實地態度,真實的再現我們的課堂。不是用花哨的表演抓住人,而是努力用一種深層的、人文的、純語文的精神之美吸引人。力圖讓語文還原本色,復歸本位,反璞歸真,創造一種純語文的課堂。
同時,我也深深地認識到語文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所說的:教師對文本的鉆研深入,決定了你的課堂是否精彩。教師像一位引路人,你對教材理解的深度、廣度,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在我們走上講臺前,應該靜心地把教材多讀幾遍,力求讀得深讀得透。多思考每篇課文怎么去挖掘它的語文特色,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簡單的精彩。 這也是自己今后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篇三: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教學伊始,我創設一個小的情境,將學生帶入高山流水,探訪圣人的意境,了解孔子,為進一步學習做鋪墊,但是在設計提問:聽了老師的介紹,你想說點什么?有些不妥,這畢竟局限了學生的認識,若能讓學生談談你對孔子還有哪些了解,想必學生一定會積極交流,也將使學生對孔子的認識更加全面,促進學生主動的探究學習。接下來檢查預習,在初讀課文之后,檢查詞語的掌握情況,列出了本課16個詞語,量比較大,檢查的遍數比較多,對于“風塵仆仆”等易讀錯的詞語,朗讀落實的還不夠,應當將讀不準的多讀幾遍,能讀好的,一帶而過。我想對于在今后的教學中,詞語的落實也應把時間用在難讀詞語的教學上,不能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
在研讀課文學習時,我基本上能通過把握一段話中重點句,重點詞語來指導學生學習體會。例如第一段抓住 “遠近聞名、不夠淵博”,第二段抓住“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終于”指導學生體會,孔子的謙虛好學、為求學不怕吃苦的精神。在體會之后,再次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這樣,既符合三年級重視詞句訓練的要求,又通過詞句的學習,進一步進行朗讀的訓練,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在重點學習第二段對話時,本想設計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自主的學習,但在學習之后,學生學習的結果,表現讓我意外,因此,慌亂中只顧按照已定思路進行,而沒有采取能夠及時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解決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悉的問題,比如:“再讀對話,說說自己體會到什么?” 或“你通過讀對話體會到孔子老子是怎樣的人?”,以致在第二次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結果,仍然不能令人滿意,并且,耽誤預先設計的教學內容,沒能從整體上使學生把握課文,對于重點學習的詞句“學習是沒有止境的”,“等候、迎候”學的倉促,落得不實。本課教學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課堂上沒能靈活的進行教學操作,只限于備課思路,而沒能很好的關注學生學的狀況,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出適當的調整,來以學定教。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無論課備得再好也不能照搬,應隨時關注學生學的情況,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學服務。
同時,教學中有些內容的設計,只顧自己教的方便,省事,而沒有從教學達到的目的出發來設計。例如對于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紹,我怕學生談得不夠全面,不夠生動,只想讓學生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沒有把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資料,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無從表現,學生的學習就不會深刻。再如,對于曲阜的介紹,我只考慮,通過介紹曲阜引出孔子文化節向本單元主題*攏,因而影響了教學的主旋律。節外生枝的教學,并沒對學生的學習帶來多大益處。我想,今后在教學中,我一定要多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教學,靈活掌握教學,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收獲。
中年級語文教學一定要落實重點詞句的訓練,加強朗讀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學中更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并根據學生的學,恰當的調整教學策略,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并在學習中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01-07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03-23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01-15
《孔子拜師》的教學反思09-16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05-24
孔子拜師的教學反思02-20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01-02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07-21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2-19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