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范文
【情景說明】
本文主要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從而喚起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和探索科學的濃厚興趣。以下通過3、4自然段的對比教學,主要讓學生了解農耕社會生活的貧乏和20世紀生活的精彩紛呈,體會到正是人類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地“發現”和“發明”,才使神話中的“呼風喚雨”變為現實,使人類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觀,理解科學技術對改變人類生活的現實意義。
【片段一】
師:農耕社會里,人們的生活十分貧乏。作者說:“那時沒有電燈,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也沒有汽車。”但是,還遠遠不止這些。請同學們結合自己課外的了解說說看,你知道當時的社會還沒有什么。
出示句式:
那時沒有……沒有……沒有……也沒有……。
生:那時沒有電扇,沒有空調,沒有冰箱,也沒有微波爐。
生:那時沒有動畫片,沒有泡泡糖,沒有電動玩具,也沒有游樂場。
生:那時沒有潛水艇,沒有遠洋輪船,沒有直升飛機,也沒有宇宙飛船。
生:那時沒有高大的樓房,沒有寬闊的馬路,沒有五彩的霓虹燈,也沒有熱鬧的超市。
……
師:面對如此貧乏的生活,人們只能通過幻想來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但是,在最近的一百年當中,他們的那么多幻想竟紛紛變成了現實。
課件出示:
衛星、程控電話、航天飛船,介紹現代的“千里眼”“順風耳”和騰云駕霧的神仙。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下自己所收集的有關資料,你知道20世紀的人們還擁有哪些科學成果?它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變化呢?
生:我知道20世紀人類可以用機器人來代替人的工作,可以通過網絡方便快捷地獲取信息。
生:20世紀,人們對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大大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
生:我知道醫生用顯微鏡可以觀察到很小的細菌,用激光刀做手術可以減少出血量。
生:20世紀有很多新的科學技術。像無土栽培技術,鈉米技術、基因技術等等,在各個領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生:我通過上網,查找到中國科學院的網址。在成果博覽里,共統計了不同行業的科學成果8千多項。它們不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反思】
早在上世紀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他認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因此,我嘗試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讓語文課堂教學向生活化拓展,從而活化語文學習。課前,我組織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了解農耕社會時的生活狀況,并收集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的資料,讓學生在鮮活、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語文學習的融合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力求使“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其次,抓住訓練點,生發開出,扎實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教學中,我先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說說農耕社會人們還沒有什么。接著,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紀科學成果的有關資料后,又要求他們繼續說下去,20世紀的我們還擁有一些什么。在這樣的對比過程中,學生既感受了農耕社會與現代社會巨大的區別,又在收集資料中積累了語言、模仿運用中訓練了語言,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能力。
【片段二】
師:現代科學技術變化之快、成就之多,真的是讓人無法想象。作者用了這樣一句詩來形容──“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那么,面對這一切,你有什么感受?
生:科學的飛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精彩,我為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而自豪。
生:美好的神話能紛紛變成現實,是科學知識創造了這些奇跡!
生:我覺得人類太了不起了!他們所創造的這一切太不可思議了!
生:我想說,我們生活在這個科學飛速發展的時代,在享受科學成果的同時,還要不斷地探索,發現和發明更多的科學技術,造福人類。
師:如此多的科學發明創造競相涌現,的確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想象一下,過去享盡榮華富貴的王公貴族穿越時光隧道來到今天的社會,他會怎么說?
生:他會說,這一切都是真的嗎?我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居然真的能夠實現啊!
生:他會高興地說,太了不起了!我們那么多年沒有實現的夢想,你們竟然在短短的一百年內就做到了。
生:他會驚奇地說,我不是在做夢吧?沒想到,我的子孫們這么爭氣。
生:他會遺憾地說,我還以為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想不到他們的生活才真的像神仙一樣啊!
【反思】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閱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本段教學,主要是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感悟和想象,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體驗。“面對這一切,你有什么感受?”這個問題觸動了學生的情感積累,使他們真切地體會到現代科技發展的成就之大,范圍之廣,變化之快,并由衷地生發出對科學的贊嘆和向往。接著,我又啟發學生用想象去填補文本的空白,拓展思維的空間。“假如享盡榮華富貴的王公貴族穿越時光隧道來到今天的社會,他會怎么說?”學生又換了一個角度去感受現代生活的精彩,體會科學技術的神奇。這樣,從自己到他人,從感受到想象,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地感悟,既豐富了文本的內涵,又給了學生自主創造的空間。
【專家點評】
正如這位教師所說的那樣,這篇教學案例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給了學生充分的發展空間。首先是拓展了語文課堂教學,把學生從書本引向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課前,組織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了解農耕社會時的生活狀況,并收集現代科學技術成果,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關注生活,感受生活,使語文課堂教學向生活化拓展,從而活化語文學習。其次是有層次性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有充足的表達空間。從簡單地模仿“沒有……沒有……沒有……也沒有”的句式說話,到靈活地運用自己所收集的資料介紹20世紀人類還擁有什么,再到創造性地抒發自己的感受,體現了以學習語言,發展思維為目的語文學科特點,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最后是給了學生廣闊的想象空間。超越文本的想象說話,既是語言的積累、情感的積累,也是文本再創造的體現,這樣的教學真正實現了新課標所提倡的“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
本片斷最大的亮點是體現了語文的“生活性”、“文字性”和“創造性”。真正的語文離不開生活的積累,離不開語言文字的訓練,也離不開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