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長城磚》教學反思
“一位宇航員神采飛揚地說,‘我在宇宙飛船上,從天外觀察我們的星球,用肉眼辨認出兩個工程:一個是荷蘭的圍海大堤,另一個就是中國的萬里長城!’”這個為幾代中國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也被收錄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年制小學教科書四年級第七冊《語文》第20課,題目為《長城磚》。
但是,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10月16日返回地球時,有記者問,你在太空中看到萬里長城了嗎?楊利偉回答:沒有。
巧的是,《長城磚》的講授時間正是在楊利偉返回地球之后,遺憾的是島城四年級的小學生可能沒有幾個得到恰當的糾正。
記者隨機采訪的結果很是令人失望。老師們對宇航員看到長城一事沒有絲毫置疑,對楊利偉接受記者采訪的具體內容沒有足夠的關注。有的老師甚至說,學生通過自讀、自問、自悟之后也得出宇航員看到長城這一事實,并結合“神五”的成功,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如果我們具備一些科學常識與科學精神的話,這個謬誤便會及時得到糾正。試想一下,平均寬度不足10米、狹窄而不規則的長城,在20公里外就很難分辨,有專家稱如果說能從月球上看到長城,相當于在2688米外能看到一根頭發絲。其實,第一批登月的'兩名宇航員之一的奧爾林德在接受香港媒體采訪時就曾強調這是誤解,是“由于人們對事實不了解所造成的”。
《長城磚》的故事給人的啟示有二:
一是教師的素質亟待提高。課程改革給教師提供廣闊舞臺的同時,同樣也是一個挑戰。老師二字被賦予更多的含義,老師不再是“一桶水”,而是“奔流不息的河流”;老師不再是“靈魂的工程師”,而是學生的“領路者”;老師的崇高境界不再是“春蠶”、“蠟燭”,而是“果實累累的常青樹”。要在教育理念、教學方式、評價體制全方位“革命”的課程改革中制勝,老師的素質是關鍵。
二是置疑是進步之母。如果沒有置疑,沒有創新,社會無疑是停滯的。多少年前,古人就發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老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如果時下教育中盛行的研究性學習僅僅是讓學生來印證書本上的知識,那種查資料、上網下載等名目繁多的搜集方式又有多少實際意義?
孩子就是未來與希望的象征,在實事求是的態度與科學精神的氛圍中,讓他們健康地成長才會有更加堅固的“長城”傲視世界之林,才是構成真正稱道的資本。長城是偉大的,但長城磚的生產同樣偉大。
【課文《長城磚》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長城磚》課文優秀教案01-26
人教版長城磚課文教案示例05-12
長城磚教學設計10-16
《長城磚》教學設計08-07
分析城磚教學設計07-18
人教版《長城磚》教學設計06-30
《長城磚》的優質教學設計07-23
人教版的《長城磚》教學設計06-29
關于長城磚的教學設計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