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1
平行四邊形這個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后又一個對平面圖形的認識。在上本節課之前我讓學生每個同學用木條分別制作一個長方形和三角形本節課就是利用學生自制的長方形拉成一個新的圖形導入的,學生的興趣一下字就被激發起來了。他們對新的圖形“平行四邊形”很有興趣。因此利用這個熱度讓他們對自己手中的`新圖形進行觀察,看一看,比一比,哪個小組找到新圖形的特征多。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在孩子們激烈的討論中出來了。然后讓他們把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進行對比,進一步認識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對平行四邊形的特點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也對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用途有了新的認識。本節課的優點就是在于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讓他們在與同伴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真正地掌握了數學知識,同時也學會了學習數學的方法。這樣的課堂學生的參與面積很廣,熱情很高,就連我們平時不愛說話的郝立榮同學,在這節課上竟然站了起來,說出了自己的發現,發表了小組的意見。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因此課堂的效率也大大的提高了。
美中不足之處就是:注重了學生的參與度,時間卻也浪費了許多,因此課堂上的內容涉及的不是很多,在練習這個環節上就顯的很倉促,沒有做什么練習,下課的鈴聲就響了。所以只能在下一節課上進行練習了。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2
認識圖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如何運用操作,計算,變換,簡單推理等多種手段認識圖形,是教好這門知識的關鍵。讓學生通過量一量,畫一畫,比一比,看一看等數學方法來讓學生發現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第一、以學生原有的知識內容為基礎構建新的.知識。在課的導入方面,是先讓學生回顧舊知識,認識長方形的特點,在長方形圖形的基礎上,平移兩個角的頂點位置,使長方形變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讓學生猜測這是什么圖形,并從中觀察這個新的圖形――平行四邊形"邊"有什么特點"角"有什么特點邊的特點你還發現其它什么特點通過實踐活動的",建構新的知識。讓學生自己去挖掘新知識!
第二、以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為輔的地位。讓學生自己在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應用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去尋求平形四邊形的特點。比如在學生活動中,學生主動去量平行四邊形的邊長,去畫邊長,去剪角的大小等通過這些有意義的活動去發現"對邊相等",對角等。但是在讓學生去探討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時做的還不夠,沒有讓學生在和三角形對比的情況下得出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3
感謝學校給我上這么一節課的機會,在選題時,我選了《認識平行四邊形》這一節課。從而進行了備課!備課后,我的師傅xx老師對我進行了細心的指導,不管是課件還是教案上都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第二天時,我進行了試教,發現還存在些問題。就通過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評課,我的師傅對我相當負責。我直到凌晨一點才將課件、教案修改完。這也說明了我的準備不夠充分,如果我早點給師傅看教案,認真仔細的在研究這節課,是不是會上的比這次好了?我相信肯定是的!所以不管作什么事情,我們都要早點準備好。
在上完《認識平行四邊形》這一節后,我也發現了這一節還存在的問題,結合教研室專家譚老師對我進行的評課,我進行了反思。
1、在課件的.第一頁,標題出示的不完整,同時課件里面還有兩個錯別字。上課前應該信心的檢查一遍,數學是嚴謹的,不能太隨便。
2、一節課只要40分鐘,很寶貴。要節約課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學習任務單應該上課前就發給學生,讓學生放在抽屜里。而不是上課時再發,這樣浪費了一定的時間。
3、數學來源于生活,在導入時,可以從生活中的一張圖抽出平行四邊形,從而讓學生自己說一說什么是平行四邊形,并強調一組對邊,到底是是那條邊與那條邊。
4、在畫垂線的時候,應該強調尺子要如何擺放,規范作圖。
5、板書要完整,概念性的東西應該讓學生多讀多說。
6、在播放微課后,要讓學生回顧所聽到的知識。
7、課件出示垂線的時候有一條有錯誤,順序不對。再可以出示延長線的這一種!
8、在畫高時,一定要強調過底對邊一點所作的垂線。
聽了教研專家譚老師給我評課,我的收獲很大。知道自己哪里還存在問題,知道自己哪里還要加油努力,同時我也會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4
一、用發展的眼光來教學,關注知識形成的過程,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未來能力。
用發展的眼光來設計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探究中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遠比讓學生直接但卻被動地獲取現成知識結論要更加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學生的觀察、猜想、探索和創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開發和鍛煉。
“紙上得來終覺淺。”以聽、記憶背誦接受而來的知識,理解較膚淺也易遺忘。而在體驗中自身感悟的東西理解深刻、印象久遠。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是不可能靠講授、聽而得來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動中、探究中、應用中、實踐中鍛煉而成。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研究,我本著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方法,讓學生依據探究內容自己有序探究,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學生自然也得到了有效地學習。
二、創造性地挖掘教材里的素材,讓學生也能“提出問題”。
我們的學生大多數只會被動地聽而不能提出問題、發表見解!鞍l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蔽覀円膭顚W生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去思考問題,勇敢地發表見解,大膽推理,勤于探索,從而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發展。課堂教學中,
發散性提問:“假如……那么……?”“你還有不同的想法嗎?”“還有哪些可能?”這類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要學生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前所未有的獨創的想法。這類問題激發的正是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思維。在這種問題的推動下,學生必然展開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活動,以求得到多種答案。例如,在認識梯形時當學生探索出“這幾個四邊形都是有一組對邊平行,但長度不相等,另一組對邊不平行。”時,我將提問向知識的深度、廣度發散,并同時嘗試著激發學生們也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對!這幾個四邊形都只有一組對邊平行,但長度不相等,那假如……?假如什么呢?我們可以推理什么呢?(誰能猜猜老師想提什么問題呢)”
一個思維敏捷的孩子舉起了手:“假如長度也相等的話,會怎樣呢?”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假如長度也相等的話,另一組對邊也會平行,就有可能是正方形了!薄耙灿锌赡苁情L方形。”“還有可能是平行四邊形!倍嗝葱路f的提問啊!給思維插上了飛翔的翅膀,使學生對梯形、正方形、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特點有了更為深刻的感悟和理解,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系與區別,對它們之間的異同處也更加明晰了,思維的覆蓋面拓寬了,還使學生初步習得了一種假設、推理、論證的數學思想和方法,開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那誰能告訴大家什么叫做梯形了嗎?“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庇行┩瑢W還刻意地把“只有”兩個字說得格外重些,這說明他們對本知識點理解地很深刻。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5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五年級上冊幾何圖形計算的資料,本節課的教學,我能夠看到學生興趣盎然,始終以進取的態度、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我認為本節課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大膽放手,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識,獲得了發展。主要體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小學數學資料來源于生活實際,它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于讓學生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貧w生活,讓課堂與生活緊密相聯,是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特征。因為我們明白,僅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為生活世界服務的課堂,才是具有強盛生命力的課堂。所以新課程強調突破學科本位,砍掉學科資料的繁、難、偏、舊,把課堂變成學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學生活中的數學,獲得合作的樂趣,生活融入甚至成為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本身就是生活,經歷、體驗、探究、感悟,構成了教學目標最為重要的行為動詞。
本節教學中,我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看到了平行四邊形來源于生活實際,也體會到了計算它的面積的用處,這就使學生對學習的資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于新知識的探究之中。
(二)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期望感到自我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異常強烈。”上述這個教學片斷中,對傳統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方法作了大膽改善,教學中我有意設計了曹沖稱象這個同學們都熟悉的故事引入,其用意一方面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是孕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為學生解決關鍵性問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奠定了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
這一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課后調查發現全班有近一半的同學想到了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這一方法。之后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已的思維方式大膽地提出猜想,由于受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干擾,有的同學認為:平行四邊形面積等于兩條相鄰邊的乘積。對于學生的猜想,教師均給予鼓勵。因為雖然第一個猜想的結果是錯誤的,但就猜想本身而言卻是合理的,而創新思維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間被點燃,不一樣的猜想結果又激發起學生進行驗證的需要,需要同學們作進一步的探索。因為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問題的時間與空間,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學生樂想、善思、敢說,他們能夠自由地思考、猜想、實踐、驗證。
才得到“靈感”的,而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各種方法正是團體智慧的結晶。學生僅有在相互討論,各種不一樣觀點相互碰撞的過程中才能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本事才能不斷得到增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能給學生的思維以方向和動力,不善于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學生是不可能具有創新精神的。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探索性的問題,教師的提問切忌太多、太小、太直,那種答案顯而易見的一問一答式的問題要盡量減少。上述教學片斷中,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想什么辦法自我去發現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呢?”這一問題的指向不在于公式本身,而在于發現公式的方法,這樣學生的思維方向自然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于是學生就開始思索、實踐、猜想,并進取探求猜想的依據。當學生初步用數方格的方法驗證自我的猜想后,我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種方法行的通嗎?”這個問題把學生引向了深入,這不僅僅使學生再次激發起探究的欲望,使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深刻,同時更是一種科學態度的教育。其次,要進取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
教師對學生產生的問題意識要倍加呵護與尊重,師生之間應堅持平等、和諧、民主的人際關系,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讓學生充分披露靈性,展示個性。在上述教學片斷中,我進取的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提出自我的問題。于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該怎樣求?是等于兩條鄰邊乘積還是等于底乘高?”“該怎樣來驗證自我的猜想呢?”“怎樣用數方格來數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用轉化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呢?”這些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自然產生,學生在獨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評價的過程中感受到自我是學習的主人,滿足了學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的心理需求,從而以進取的姿態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6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屬于公式推導課。教學重點是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能正確運用。教學難點是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通過找關系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課前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新課程的理念去教這一內容呢?于是我對這節課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整個推導過程較為抽象,學生掌握起來有相當的難度,所以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教師的引導下,讓每一個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討論的方法,自己去發現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之間的關系,然后一步步地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F針對實際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自我反思。
一、注重學法的指導,將轉化的思想進行了有效的滲透,讓學生學會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現有的問題。
新授課中,找準知識的生長點是很重要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生長點,是認知前提。因此,開始伊始,先復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讓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為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作鋪墊。在比較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兩個圖形的大小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用了數方格的方法去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學生上臺匯報時充分利用電腦演示,突出怎樣去數方格(先數滿格,不滿一格的按半格計算,兩個半格算一格)為以后學習不規則圖形面積埋下伏筆。然后放手讓學生將自己準備的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轉化成長方形,這樣將操作、理解、表述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有了非常直觀的“轉化”感受。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生學過的長方形來計算它們的面積,這時教師可以進行適時的小結:探索圖形的面積公式,我們可以把沒學過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算面積的圖形來研究。我們可以將數學方法傳遞給學生,而數學眼光卻無法傳遞,故應著重把握好對數學思想的教學,這樣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二、讓孩子親身體驗,增長自身的經驗,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先讓學生大膽猜測,再通過同桌合作剪一剪,拼一拼,互相交流總結,驗證猜想。學生在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學生的主體性得以體現。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完成了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教學。
三、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和學習水平的深化
通過有梯度的練習設計,提高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掌握水平。以開放練習的形式,出示①課件出示平行四邊形,使學生關注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分別是多少,再讓學生指一指底和對應的高分別在什么位置,問問學生用底和不對應的高相乘可不可以,這樣就強調了用底和對應的高相乘,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的認識也會更深。本課的教學中平行四邊形底和高對應關系的尋找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就為日后學習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奠定了基礎。②討論:下列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大小相等嗎?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白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③討論:將一個長方形框架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什么變了?什么沒變?為什么?通過這些練習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認識,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增強自身的應變能力
有效的把握學生課堂生成,靈活應對課堂突發的情況,是我今后教學中應注重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應變能力十分重要,它對提高教學效果和完成教學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教師具有較好的應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就能從容不迫,隨機應變組織教學,即使課堂上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也能臨危不亂,坦然處之,妥善地加于解決。如果缺乏一定的應變能力,一旦課堂上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就會亂了方寸,必然影響教學效果,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因此,作為教師要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上課的時候就能靈活變通,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就一定會很精彩。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7
本節課我的主要目的是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探索、師生互動交往的舞臺。整個教學過程教師給學生創造了自主參與學習、進行研究探討的情境。充分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主要體此刻如下幾個方面。
一、主要的成功之處:
這節課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觀察、猜測,經過動手操作驗證。整個教學思路清晰,重點突出,利用多媒體課件突破難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讓學生觀察學校門口的兩個花壇。引導學生經過觀察主題圖去發現圖形,并利用主題圖創設“比大小”這樣的問題情境,使新舊知識得到了聯系。讓學生體驗到了平行四邊形來源于生活實際,這就使學生對學習的資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于新知識的探究之中。
2、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和合作學習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經過先讓學生利用數方格填表格的方法,猜想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最終學生小組合作經過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變成長方形,進一步驗證了學生的猜想,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整個教學過程教師給學生創造了自主參與學習、進行研究探討的'情境。充分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
二、不足之處:
在新課前沒有復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所以,在操作各推導過程中學生對這兩個概念顯得很生疏,很多學生在畫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時出錯,影響了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
三、質疑:
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材在那里安排了一個長方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讓學生填表后對它們進行比較,那里暗示了兩個圖形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后在格里填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長方形的長和寬相比的資料,刪去了長方形的部分,只留下一個平行四邊形,不知這樣處理是否適宜。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8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課時是第六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起始課,也是學生第一次用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來探索面積計算公式,這節課上,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獲得數學思想,活動經驗為之后的“三角形的面積”及“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索起到重要的借鑒作用。根據我所教的班級的學生實際情況,在備課時我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引入部分,我為學生設計了比較平行四邊形花壇和長方形花壇兩個面積比較大小的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發現以前所學的知識并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從而自發的產生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興趣。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在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中,我設計了數一數,剪一剪,拼一拼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放手讓學生利用方格紙及割補,拼擺等方法,在操作實驗中運用轉化的思想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生熟知的長方形,并引導學生觀察交流,討論所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之間的聯系,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分析,得到長與底,寬與高的`一一對應的關系,從而順理成章的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三,突出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彰顯生命化課堂的學習本質。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將自己定位在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其中,注重在探究中向學生滲透有效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注重學習方法的優化。并通過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關系產生教與學之間的共鳴。
雖然這節課由于時間的關系,還有一部分的學習任務沒有完成,但是我想學生通過這樣的自主探究,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思想轉變,相信還是收益匪淺的。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9
人們常說,課堂教學始終都是一門缺憾的藝術。
一、主要的成功之處:
這節課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觀察、猜測,通過動手操作驗證。整個教學思路清晰,重點突出,利用多媒體課件突破難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不足之處:
在新課前沒有復習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因此,在操作各推導過程中學生對這兩個概念顯得很生疏,很多學生在畫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時出錯,影響了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
三、質疑:
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材在這里安排了一個長方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讓學生填表后對它們進行比較,這里暗示了兩個圖形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后在格里填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長方形的長和寬相比的內容,刪去了長方形的部分,只留下一個平行四邊形,不知這樣處理是否合適。教學隨想。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我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點,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和多向思維發展為主線,以分層訓練為手段,讓學生經歷了數學化探索和知識回歸應用的過程,通過課后的深思,我認為本課教學力求體現以下三點:
1.目標定位準確,教學思路清晰。
本節課我的目標意識較強,以“創設情境——自主探究——操作驗證——實踐應用”為主線,探究過程細化為猜想、操作、推導和深化四個層次,教學思路清晰,重點難點突出,適時充分地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在參與探究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想問題、尋方法、得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操作、觀察、分析的能力和探究過程中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2.模型建構合理,方法滲透有效。
“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所蘊含的轉化思想,對學生今后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具有重要意義。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大膽質疑,不僅啟發學生把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的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而且著重讓學生通過畫、剪、拼、擺等動手操作的活動來讓學生親歷自主探究的過程。同時引導學生去探究所研究的`圖形與轉化后的圖形之間存在的等量關系,從而導出面積計算方法,重視引領學生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背后所隱含的知識結構的提煉,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建立起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這一數學模型。
3.練習設計巧妙,知識應用深化。
本節課練習的設計目標明確、形式多樣、層層遞進,第一題的基礎練習從最基本的已知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直接計算面積開始,熟練運用計算公式計算。第二題要求學生認真審題,讓學生發現多余條件的情況下需要選擇相對應的底和高計算面積,進一步感悟底和高對應關系,并發揮此題的作用,進行逆向應用,由面積和高求出底,由面積和底求出高。第三題是開放練習題,讓學生結合平行線間距離處處相等發現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此題開放度廣,為學生今后邏輯思維的發展和解題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第四題是求出方格紙格中的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在數三角形面積時,初步滲透它的面積計算及其與平行四邊形的關系,為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理埋下伏筆,同時回歸學生原有的認知起點,通過用數格子方法彌補本課教學上一點缺失,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的目的。
綜上所述,整節課的教學力求體現“在探究活動中感悟——在操作活動中合作交流——在反饋發現中總結規律——在靈活運用中拓展延伸”這一基本課堂教學流程。學生在豐富的活動探究中體驗到知識的產生、發展的過程,不僅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能力,而且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11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包括:垂直與平行,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垂直與平行中先討論了同一平面內兩直線的位置關系,引出垂直與平行的概念,再學習掌握垂線和平行線的畫法。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中先通過畫一畫,比較觀察,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點,以及幾種四邊形的之間的關系,再探討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各部分的名稱,認識等腰梯形。
學習這一單元之前,學生應經掌握了直線、線段和射線的聯系與區別,認識了角,長方形,正方形,對一般的圖形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第二,這一單元的知識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教學中要注意調動孩子的感性經驗。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究,加深對幾何圖形的認識和理解。
我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注意到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比較差,運用三角板、尺的技巧比較欠缺,所以特別注重了加強學生作圖能力的訓練和指導,重視作圖能力的培養,同時盡力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通過讓學生驗證平行、判斷平行,歸納出各種類型的四邊形,從而學生能夠用圖表表示各種四邊形的區別和聯系。因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一定要掌握兩種圖形的聯系與區別,所以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做一做,想一想,聯系具體實例來加深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認識。
通過教學“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使我更深地認識到: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既能充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又能加深學生對圖形的特點及相互關系的理解,同時也為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四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反思2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七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在三年級上冊中,教材專門安排了一個單元讓學生直觀認識四邊形,其中也初步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學生已經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平行四邊形通過活動知道了平行四邊形兩組對變相等這一特征。而梯形是第一次出現。本節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活動發現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從而抽象概括出它們各自的定義,分析四邊形內在的關系。在本節課中我特別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培養學生觀察問題、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我讓學生在探究中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學生的觀察、猜想、探索和創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開發和鍛煉。而在體驗中自身感悟的東西理解更深刻、印象會久遠。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是不可能靠講授、聽而得來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動中、探究中、應用中、實踐中鍛煉而成。
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征研究,我本著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方法,先讓學生看課本上的主題圖,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有一個初步的感知,然后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有序探究,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學生在匯報和補充的過程中,逐步把知識點完善起來,得到了有效地學習。
另外,我考慮到梯形的特征比較簡單,而且把梯形與平行四邊形放在一起探究比較重復累贅,就在判斷中使學生產生矛盾,通過爭論得出梯形的特征和定義。
該課的難點是用韋恩圖表示出不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在課堂上,我沒有很生硬地直接把圖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借助不同四邊形的定義揭示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后逐步完善這張圖。
二、通過生活指導學習數學,通過知識運用數學到生活中去。
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首先,我選取了與學生生活最貼近的材料——校園,讓學生在校園里找熟悉的四邊形,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資源來源于生活。課末,我讓學生思考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用處,截取了一些實際生活中的視頻圖,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許多生活中的現象都是可以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的。
四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反思3
今天執教《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畫高》時,本以為在畫垂線的基礎上,學生是很容易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畫高的方法的,可事實并非如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還是會出現各種錯誤:(1)畫的高與底并不是完全垂直,許多學生為圖簡便,用肉眼看覺得垂直了就用直尺隨意一畫;(2)當梯形和平行四邊形變換一個方向時,學生就不能很好掌握了,還好許多學生很聰明,想到可以把書轉一下在畫,當然這種方法在現學習階段也是值得借鑒推廣的;(3)學生會出現把垂足標錯的情況,我想原因就是沒能區分誰是底,經過糾正“畫的是那條邊的垂線段,誰就是底”,學生基本已經糾正過來了。
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強調把畫高抽象成“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這樣當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變化方位時,學生不會出現不會畫的情況。
最近在教學過程中總是發現學生不愛回答問題了,課堂不活躍,我想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與學習知識難度加大有關,趣味性不在如低年級;二是與我的教學方法有關,我不太會懂得激勵學生,學生覺得課堂無味也在所難免,我想這就需要自己設計有趣的教學環節。如在教學“過直線外一點向直線多畫的垂線段最短”這一知識點時,我改變課本上的問題為“小雞找水喝”:有一只小雞,旅行渴了,它想到附近的河流邊去喝水,你們能不能幫小雞設計一條最近的路線呢?這樣學生課堂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學生反應很快“直著走”,基于已有的生活經驗,這個問題比單純的問學生“怎樣經過直線外一點畫一條與已知直線距離最短的線段”要簡單明了的多。對于學生的回答,我及時加以延伸“你的直著走實際上是過點向直線畫的一條怎樣的線?”這時“垂線段”的答案昭然如揭。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也學會解決了實際問題,以后在碰到類似的修路等問題就得心應手了。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12
平行四邊形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因此它的性質和判定是本章的重點內容。性質和判定的學習是一個互逆的過程,性質是判定學習的基礎。《平行四邊形的判定》一節按照課本分為兩個課時,前兩個判定為第一課時,第三個判定作為第二課時,本節是《平行四邊形的判定》的第一課時,主要探討平行四邊形的判定的兩種方法,有了性質作為基礎,因此對于判定的方法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在課堂上我本來打算要求學生將每種判定的數學語言和符號語言都按照格式書寫出來,這樣有利于他們數學習慣的培養,但是最后由于時間沒有把握好而最終沒能落實下來,成為課堂的一點遺憾。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活躍性,出現了很多的閃光點,對我的啟發也很大,真可謂教學相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在教學中應把握教材的精神,在設計、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有意識地體現探索的內容和方法,避免教學內容的過分抽象和形式化,使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去理解和把握,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體會數學推理的意義,讓學生在做中學,逐步形成創新意識。
由于自身數學知識系統與教學經驗的缺乏,在本節中也出現了較多的問題:
1.學生的想法有時老師是無法預測的,盡管看似一個較簡單的問題,由于學生自身個體因素的差異,給出的解決方案可能是錯的,也有可能不是最方便的,但是我們要放手讓學生去思考,這樣才能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也有利于知識的掌握。但是實際落實過程中也遇到了問題,由于學生探究會需要較多的時間,這樣對于后面內容的教學提出了較大的困難,很多較好的教學環節由于時間不夠而不得不臨時刪除,使得整個教學設計大大降級,失去原本的完整性,這也體現出自身的教學機智不夠成熟,處理課堂實際能力比較薄弱。以后還要好好向優秀教師學習。
2.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應該操之過急地指出學生所犯的錯誤,而應該將這個改過的機會留給學生自己,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對于猜想得到的定理的過渡太快,不符合數學邏輯。猜想是猜想,定理是經過科學長期證明過的正確命題,兩者之間的跨度是非常大的。
4.對于課堂設計,真正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做,去思考,去討論,去獲得結論的時間與空間都不夠。從而整堂課讓學生的思想受到了束縛而沒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拓展,是一大敗筆。
5.數學邏輯性,數學術語的使用還不夠嚴密,有待于日后進一步提高。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13
本節課是學生在已掌握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和平行四邊形各部分特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的,我能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并且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剪切和平移的思想,并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難點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使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后,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系。
滲透“轉化”思想,讓所積累的經驗為新知服務“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我在教學本節課時采用了“轉化”的思想,現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與誰有關,該怎樣計算,接著引出你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的什么圖形來推導它的面積。學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來探究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樣啟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創新意識。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14
八年級《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是通過直觀的方法去探索,用說理的方式去得到有關平行四邊形的一些性質。本節課是讓學生體會公理化方法,利用公理及已有的定理來對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加以證明,探索其證明思路,運用了歸納、轉化,類比等數學方法,是八年級《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的自然延續和必要的發展。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規范書寫的訓練
本課的所有定理的證明,要求學生自己畫出圖形,并寫出已知,求證,然后加以證明。學生在書寫已知求證時,往往出現隨意添加或遺漏條件,表達不規范等問題。
書寫,是學生表達自己思想的主要方法,其規范與否,既關系到他人對自己的思路是否理解,也對自身思考的邏輯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規范書寫的訓練是非常必要的。
2、思想方法的滲透
除了增加適用性外,新教材也注重了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如對“二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的研究到“只有一組對邊平行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的研究;對“平行四邊形的角”的研究到“等腰梯形的角”的研究等等,都充分地運用了類比的方法。
在證明平行四邊形的有關性質時,是通過添加輔助線,把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全等的三角形,從而把平行四邊形的問題轉為三角形的問題;而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質與判定時,則是通過輔助線把等腰梯形問題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及等腰三角形問題。
這種例子很多,教學中通過類比、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知識,更讓學生掌握了研究數學的方法,無疑對提高學生的素質,推行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通過一題多解的探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探索不同的思路,不僅可以提高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多樣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直覺。
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觀念,也為學生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使我意識到,凡是學生能探究出來的,教師決不能取代,凡是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教師絕不暗示。讓學生從學習中學會思考,學會交流,盡可能給學生一些空間,給他們表現的機會,使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15
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是新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十八章第一節第二部分內容,是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學習的,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探究平行四邊形的四條判定以及判斷和性質的綜合運用,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精神和應用意識,也為后期學習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探索方法和奠定基礎。
在教學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實驗操作法。為了探索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我引導學生從實驗入手,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在操作中從感官上獲取認識。
2、引導發現法。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及時引導,細致觀察,探索并發現判定一個四邊形為平行四邊形的條件,猜測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為歸納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的可行性提供先決條件。
3、探究討論法。在猜測得出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后,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充分進行討論,從不同角度驗證方法的正確性,進而歸納出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
4、練習法。采用講練結合的方式讓學生不僅學會探究,更要能夠靈活運用,增強應用意識。
5、加強了變式訓練。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證、多題同證等變式訓練,既鞏固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也訓練和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
反思自己的教學,還是獲得了一些成功之處:
1、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多媒體、生活問題、實驗教具等方式呈現問題情境,給學生足夠時間親自動腦、動手、動口參與教學,與老師共同探究判別方法,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
2、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進行相互討論、彼此交流,是他們的思維能力的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提升。
3、培養學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通過多層次、多角度例題及練習變式,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提升探究能力、開拓創新精神。
4、增強應用意識。通過對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實例和問題進行探究解決,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數學應用于生活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當然,在教學中也還存在許多不足:
1、對教學設計與時間地分配還不夠合理,還要做更好的思考,以增強對時間控制地敏感度,更好地分配好每一環節所花的.時間。
2、課教學的節奏把握還不到位,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爭取讓更多的學生消化好課堂新知,理解好知識點與例題。
3、學生的主體作用彰顯不夠,在課堂上要放心地讓學生去嘗試錯誤,多些讓學生自主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4、對學生的學習與練習的方法指導還不足,應該多些方法性的引導。
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導中有練、有思、有研,改進教師先講知識,然后再進行強化訓練的做法,使講、練、思、研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體會數學推理的意義,讓學生在做中學,逐步形成創新意識。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16
在教學完這節課后,聽課老師對本節課進行了評價,結合自身的體會,作如下反思:
1、以數格子和財主分地的故事導入新知識的學習,激發學習興趣。這個年齡的學生都喜歡聽故事,我在課前用童話故事引出要講的新內容,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過來,增強了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2、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先出示一個長方形,讓學生說出它的面積公式,讓學生說出可以通過數格子和利用公式求出長方形的面積,再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算出它的面積,這個問題很快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為下面要探討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做好鋪墊。
3、動手操作,自主探索,體驗成功。
小組討論怎么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并在小組討論中得出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與長方形的寬以及兩者面積之間的關系,并從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培養了學生遷移的能力,學生從中體驗了探索成功的樂趣。
4、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我為學生創設了自由、寬松的探索空間。通過學生自學、動手畫、剪拼這些操作,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他們變“學會”為“會學”,這樣的教學使學生樂于探索,敢于探索,也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5、糾正錯誤時注意面向全體。
練習中,學生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發現一生用錯單位了,一生算面積用底乘高不是底邊上的高。在黑板上給他們指了出來。并把他的錯誤在班上強調,鼓勵孩子們做個細心的孩子,效果很好。
6、課堂教學中,“放”的力度不夠。
針對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今后要加強學習,多聽課、多請教,多與同科目老師交流,力爭使自己在教學藝術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17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這一節課是本章的第一節,也是本章重點內容之一,它在本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并為我們接下來研究各種特殊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奠定重要基礎;而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探索需要借助我們已學過的平行線、三角形全等和四邊形的內角和等相關知識,并且為證明線段相等和角相等提供重要依據和方法。因此,上好這一節課非常關鍵,既不能讓學生感覺太難,也不能讓他們糊弄過關。
所以,我在設計本節課時就遵循著這個原則,希望讓學生能在親身的動手操作中體會它的性質,并用心感受平行四邊形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下面具體就每個環節進行簡單的闡述:
環節一:感悟生活。
我先讓學生欣賞幾幅生活中的美麗圖片,讓他們從感性認識中體會平行四邊形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無處不用,從而體會數學的自然美,激發學習熱情,然后給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從定義出發,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習讓他們判斷,體會平行四邊形的符號語言,并順利得到第一個性質。
環節二:性質的探究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是本節課的重點,而探究性質更是本節課的難點,所以在這個環節里我需要把難點擊破,那就需要學生進行配合,教學相長。實踐出真知!我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結合“想一想、量一量、拼一拼”等過程,尤其是對兩個全等三角形進行拼湊成平行四邊形,使他們實際操作中驗證性質的成立并能從中體會性質的證明思路。通過小組間的合作交流學習,進行有的放矢的探究活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我們熟知的三角形,由已知探未知,從中形成科學的“猜想——驗證——實驗”的解題思路,養成科學的學習習慣。這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一個飛躍過程。
環節三:例題精講。
在這里我設計了兩個例題,一個是課本的例題,是已知一條邊和周長,求另外的三條邊。這是比較簡單的一個問題,所以我在講解的時候沒有花費過多的時間,只是點到為止,而把重點放在了第二個例題,因為它是綜合性的,既存在邊的性質方面,也需要求解角的問題。在這個例題上,我通過讓學生自己進行分析,從中找出解題關鍵,結合新舊知識的聯結,讓學生形成知識脈絡,進而口頭描述思維過程,養成參與課堂教學的習慣,也使學生能更充分展現對知識的掌握和學習成果。
環節四:小試牛刀和拓展提高。
首先,我通過設計簡單的練習,讓學生立刻檢測出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并讓他們感受性質的實際應用。接著,為了進一步拓展加深學生對性質的理解,拓展學生的思維,形成個體之間獨立的解題思維方式,我設置了拓展提高部分的聯系,有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
這兩部分的練習,由淺入深,由易進難,具有一定的梯度,使學生的能力逐步加強,并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同時,因為本章課標明確要求學生能夠嚴格遵照說理過程,所以我在得出平行四邊形性質的同時加上幾何語言的描述,在練習中也明確強調規范學生的解題規范。
環節五:感悟收獲與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本節課的知識點及其應用,再一次總結歸納,形成知識脈絡,并通過學生自己講述心得體會,既加深知識的掌握,同時也鍛煉了學生與他人分享學習心得的過程與收獲,并從中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對數學的學習更加有興趣更加有自信。
這一節課的設計經過了幾次的反復的修改,算是有了一定的成功,也謝謝各位老師一直的指導和支持。下面我具體說說對于這節課的幾點反思。
一、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引入時通過對生活中的幾幅精美圖片的欣賞,讓學生由最熟悉的生活場景入手,使學生體會數學無處不在,數學無處不用的情景,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2、通過探究式教學法,把課堂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不再是傳統教學當中學生就是被“填鴨式”的盲目接受教學結論,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尤其在拼接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歸納結論,突出了重點并突破了難點。通過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互助的學習技能,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把枯燥乏味的數學教學活動轉變為生動有趣的小組學習活動,更加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此過程中,更注重學生數學解題思維的能力培養,充分體現了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體地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更有利于教學相長。
3、通過分組討論學習和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和歸納,加強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活動,也使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更強,與同學交流學習心得的氣氛更濃厚,從而加深了同學之間的友誼和師生之間的教學和諧,使得教學過程更加流暢,促進教學相長。
4、本節課的教學環節方面設計的比較好,從引入到定義,到探究到性質講述,再到例題和練習,最后總結歸納,環環相扣,緊密有度,并且知識的應用比較到位,練習具有較好梯度,學生學習起來比較順暢。
5、本節課的課件,在設計過程中,畫面精美,顏色鮮艷,動畫效果在演示當中流暢自然,背景切合教學實際,頁面切換均讓人耳目一新,既符合課堂的教學內容,更使得上課的.學生和聽課的老師把注意力集中在課件上,增加了課件的趣味性和知識性,也贏得了老師們的認可。
6、個人教態方面,通過各種鼓勵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盡量使自己能融入學生當中,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從而使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同時在提問方面,具有啟發性和針對性,能讓學生思維在集中當中發散開來,從而有的放矢,也節省了課堂的時間。
7、上課時間分配上把握得比較恰當,一節課40分鐘,約10分鐘進行定義的引入和講述,5分鐘的學生動手操作,10分鐘的例題講解,15分鐘的練習與總結。
二、本節課在教學實施中還有以下幾個不足之處:
1、在對學生的解題過程中說理能力上強調的不夠。初二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能力剛剛形成,抽象思維還不夠,學習幾何知識處于現象描述和說理的過渡時期。因此,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準確的符號語言進行正確的說理。而我在教學中,由于趕時間,所以這部分知識過的比較快,可能對于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有一定的困難。
2、在例題講解中時間的把握不是很到位,顯得有點倉促。在分析例題的時候,由于例一比較簡單(相對于優分班的同學而言),所以我基本上沒有詳細解答,只是簡單分析了一下題意;而在例二中,由于過分在意學生的自學能力,缺乏了較好的引導,所以容易被學生“蒙騙過關”,沒有“顧全大局”,沒有很好的進行板書和照顧基礎稍微弱一點的學生,所以容易使得這部分的同學對于本題有點一知半解,沒有掌握扎實。
3、學生缺乏“表演”的機會。在本節教學過程中,教師比較偏向于跟學生集體回答,使學生個體“表演”的機會計較缺乏,而且經常是帶著學生一起解題,所以失去了個體的作用,也不能很好地體現個體學習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多一點讓學生自己表達觀點和看法,給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準備,從而也給予充足的鼓勵給他們表現,才能使人人均有想學想表達的愿望。
4、對于某些問題上,數學語言不夠規范化。對于本節課是平行四邊形這一章的第一課時,所以對于平行四邊形的表示方式特別注重強調,要從一開始就給學生進行規范化,那么他們在以后的知識中才能更好地用數學語言進行規范化解題和證明,所以需要多加強調。
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觀念,也為學生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使我意識到,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究出來的,教師決不能取代,凡是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教師也千萬不能埋沒。讓學生從學習中學會思考,學會交流,盡可能給學生一些空間,給他們表現的機會,使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徜徉知識的海洋。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18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痹凇镀叫兴倪呅蔚拿娣e》一課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F就上課時和課后的感受談幾點體會:1.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
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要讓學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學會掌握一些研究數學的基本方法,從而獲得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我在這節課中,先讓學生回憶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求的?正方形的呢?引出你能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做到用“舊知”引“新知”,把“舊知”遷移到“新知,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學向轉化的方法靠攏。重視轉化思想的滲透,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把不熟悉的圖形轉化成我們熟悉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這在數學學習中是一種好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轉化思想的好處。為學生解決關鍵性問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奠定了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我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多種方法剪拼,想突破平行四邊形高有無數條,拼法也有無數種,可是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在充分動手操作的基礎上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比較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長和寬的關系,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2﹑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能正確運用公式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教學難點是把平行四邊形轉化已學過的基本圖形,通過找關系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所以我在本課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動手剪,移,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接著小組合作完成推到過程: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高,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踐,實現新舊圖形的轉化,有利于學生主動構建新的認知結構,使知識的掌握更長久、牢固。同時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確立,邊操作邊思考,邊觀察邊尋思,從中有所覺。
3.分層練習,突破重點難點
鞏固練習階段是幫助學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實驗證明:學生經過近三十分鐘的緊張學習之后,注意力已經度過了最佳時期。此時,學生易疲勞,學習興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現尤為明顯。為了保持較好的學習狀態,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我除了注意練習的目的性、典型性、層次性和針對性以外,還特別注意在鞏固新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加強練習。選擇合適的底和高計算面積、已知面積求高(逆向思維訓練)、等底等高圖形面積計算。
在學生初步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上,又設計了一組選擇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僅要知道底和高兩個條件,而且底和高必須對應。這樣,既體現了知識的有序性,又保證了重點,分散難點,便于學生理解與掌握,從而達到學習目標的全面落實。學生興趣濃厚,攻克一個個難關,意猶未盡。,學生練習中錯誤率低,取得了滿意的效果。時間把握得不夠,最后兩道有針對性的練習沒有得到訓練,從而沒有很好的達到鞏固新知的作用。
4.我的遺憾
本節課還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在進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時,讓學生理解長方形的長、寬分別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相等是學生推導平行四邊形公式的關鍵,其中有兩個學生到演示臺上展示剪拼的方法的時候,說發現他們的面積相等,而我只強調了拼后的面積相等這個概念,為什么面積相等?這個關鍵的問題我卻沒有追問,本來準備好的演示粘貼過程,由于擔心時間不夠也省了。忽視了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即將探究出的知識薄而未發,這樣就使得學生的操作只停留到了表面,而沒有在操作的過程深層次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正因為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疏忽,導致了,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過程茫然的情況。其次,學生在剪拼時,只注重結果,沒有適時歸納過程。讓學生理解只要沿著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剪下,都可以拼成一長方形。這一環節處理層次不夠清晰,導致時間過長。
雖然本節課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但后半部分的教學還存在著不敢放手現象。課堂上有效的評價語言在本節課中也體現不夠完善。自己覺得在引導和組織學生上欠缺一些,在引導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操作活動中,沒有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有些學生的操作活動沒有很有效進行,導致那里的教學時間過于長。
教學是一門有著缺憾的藝術。做為教者的我們,往往在執教后,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19
每個教師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對同一節,不同的教師也會有不同的教法。如果在教學活動中,能善于進行比較、研究,準確評價各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和不足,從中找出最佳策略,改進自己的教學。20xx學年第二學期我區初二中心組和學校舉行同時進行了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教學研討,由五位老師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筆者結合自己的特點上了一節,從教學設計到教學實施對本節有較深的認識,現將本人的設計與實施進行反思。
一、基于教學目標的設計與反思
崔允漷教授認為,“堂教學的目標是學校教育目的范疇的一個具體概念,它在教學過程中起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它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或者說,它是教學的靈魂,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并規定教與學的方向!
(一)目標分析與制定
本節是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19《四邊形》1911“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的內容。平行四邊形及其性質是本節的重點,又是全的重點?v觀整個初中平面幾何教材,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線、三角形及多邊形等幾何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習它不僅是對這些已有知識的綜合應用和深化,又是下一步學習矩形、菱形、正方形及梯形等知識的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在小學就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定義,能對四邊形,尤其是特殊的四邊形進行識別,但對于概念的本質屬性的理解并不深刻。在學習平行四邊形性質時,讓學生通過觀察度量,得出對邊相等、對角相等、鄰角互補的猜想。然后通過證明“對邊相等”,必須添加輔助線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一方面引入了對角線,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把四邊形轉化為三角形的數學思想。因此本節要注意突出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探索過程,重視直觀操作和邏輯推理的有機結合,使證明成為學生觀察、實驗、探究得出的結論的自然延續,把實驗幾何和論證幾何有機結合。所以本節的教學目標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操作、討論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并加以說明和驗證,能根據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體現目標的設計與分析
根據教學目標,本節分成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探索性質、歸納性質、例題學習、堂練習、自我反饋共6個環節。這里介紹一下環節二“探索性質”。
環節二、探索性質
1、已知∥n,請根據平行四邊形的定義,請畫一個平行四邊形
前面,結合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的實例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強化了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定義的理解,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這里,讓學生運用定義,畫平行四邊形,為后面探索平行四邊形的性質作準備。設計的初稿是讓學生隨意畫一個平行四邊形,但是考慮到讓學生隨意畫,可能會花比較多的時間,所以先給一組平行線,讓學生在這一基礎上畫平行四邊形。
2、閱讀本第8頁第2自然段,然后進行填空
這里讓學生學會自學,從教材中找出基本知識。在教學時,筆者沒有講述“對邊”、“對角”的定義,以填空題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對邊”“對角”,淡化概念。
、觀察這個四邊形,除了“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外,它的邊、角之間有什么關系嗎?度量一下,與你的猜想一致嗎?
學生動手度量剛才畫出的平行四邊形的邊的長度、角的度數,猜想邊、角之間的關系。當學生度量后,得出猜想,筆者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即時操作功能,演示平行四邊形的邊、角之間的關系,再結合幾何畫板,讓學生觀察不斷在變化的平行四邊形,通過觀察測量數據得出性質。
4、歸納性質
、利用前面學過的知識證明上述結論
已知:ABD中,求證:AB=D,B=AD
思考:(1)如何證明“∠A=∠,∠B=∠D”及“∠A+∠B=180°”
學生在七年級下冊學習過命題、定理的相關知識,知道一個命題要經過推理證實是正確的,才能稱之為定理。因此,要對剛才的猜想進行幾何論證。引導學生觀察命題的結論是證明線段相等,提示已學過“線段相等”的證明方法有哪些?(等角對等邊、中點性質、線段垂直平分線定理、角平分線定理、全等三角形對應邊相等),根據題設,確定證明方法,學生選定需要利用全等證明線段相等。然后筆者設問:“證明全等條夠嗎?”,學生回答“不夠”,接著設問:“條不夠時,怎么辦?”,學生很自然回答“添加輔助線”,接著設問“怎樣添加輔助線?”,因為要在平行四邊形中構造兩個三角形,所以學生想到連結A或者BD,就可以得到兩個三角形,并且輔助線A或BD本身就可以是一組公共邊,根據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得到對邊平行,平行可以得到內錯角相等,這樣,證明三角形全等的條就湊齊了。
分析完思路后,學生自行完成證明過程。堂上,筆者展示了書寫正確的學生的學習卷,從而規范幾何證明的書寫格式。同時,指出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也是證明線段相等的一個工具。
對于性質2的證明是引導學生利用剛才證明的全等三角形,通過“全等三角形對角相等”或者平行四邊形的定義+輔助線能證明“平行四邊形對角相等”這一命題;然后根據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和性質2可以推出“鄰角互補”,證明過程后補充。
在此,筆者提醒學生剛才添加輔助線,把未知的問題轉化為已知的三角形的問題,這條輔助線叫做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引出下面的活動。
6、引出對角線,探索性質并證明。
學生明確了對角線的定義后,通過度量猜想兩條對角線有什么關系,有些學生很自然猜想對角線相等,但是經過度量,發現兩條對角線不總是相等的。于是有些學生就卡住了。這時,筆者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展示兩個全等的'平行四邊形,然后旋轉其中一個,讓學生觀察兩條對角線有什么關系。同時,旋轉后,兩個原本重合的平行四邊形還會重合,讓學生鞏固前面兩個性質,同時發現新性質。雖然學生還沒學習圖形的旋轉和中心對稱的知識,但是操作比較直觀,學生容易理解。但此處教學時,要向學生講清線段互相平分的意義和表示方法。
。ㄈ┗诮虒W目標的反思
后,聽的老師提出,學生在小學學段不僅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定義,還對平行四邊形進行了度量,知道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對角相等,所以,這節不需要花時間再去度量平行四邊形的邊和角。
查閱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4《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發現在教材中引導學生了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同時在后練習中讓學生通過度量的方式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對角相等(如右圖)。
所以在備時,應注意抓住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進行備,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進行學習,因此,本節,應該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探索方面,著重探索對角線互相平分、鄰角互補這兩個性質,并正確進行平行四邊形性質的證明。
同一節,11中的嚴老師讓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這樣一個發展過程,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東圃的李老師根據學生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處理,突出了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特點,有利于中下學生的學習。匯景的張老師這節的重點與難度的尺度把握得很好,例題與練習的設計層次分明。同校的周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研討,通過推理論證培養學生類比、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注重引導學生進行邏輯論證,規范證明的書寫格式。
二、堂教學策略的選擇與反思
教學策略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特定的目標,依據教學的主客觀條,特別是學生的實際,對所選用的教學順序、教學活動程序、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等的總體考慮。
(一)堂教學策略的選擇與實施
本節采用的教學策略:
策略一:把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幾個進行了整合在一個時學完。
策略二:注重直觀操作和邏輯推理的有機結合,通過觀察度量、邏輯推理等手段探索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堂上,學生先在學案中畫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用畫圖工具進行度量它的邊、角、對角線,猜想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教師利用多媒體拆分平行四邊形邊、角,進行度量,更直觀的得出猜想。然后師生共同證明這個猜想,得出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ǘ┨媒虒W策略反思
匯景的張老師和東圃的李老師都是讓學生度量學案中印好的平行四邊形,這樣的確節省了時間,但是學生會否質疑: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具備這些性質呢?這樣一,學生自己畫的平行四邊形就有了隨意性,學生之間畫的平行四邊形也不盡相同,而且,利用幾何畫板演示平行四邊形的動態變化,學生觀察邊、角等測量數據在這一動態變化過程中存在的規律,體現了從特殊→一般的過程。
11中的嚴老師,通過讓學生動手用兩個全等的三角形拼出平行四邊形,探索出平行四邊形的性質,使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這樣一個發展過程,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
匯景的張老師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出發,通過猜想、測量、證明等多種方法得到新知識,將新知識的發生過程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與此同時滲透了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及“轉化”的數學思想。
但是以上這三位老師的教學內容只是性質1和性質2,還沒涉及到對角線。筆者是對這三個性質進行了整合,讓學生有比較地學習。
筆者只是把本的例題、習題進行了整合,按照直接運用性質、間接運用性質、提升等分了三個題組,但是總體難度不大,對于層次較好的學生,的確有吃不飽的情況。相比之下,同校的周老師的設計就顯得更有深度。正如,教研員劉老師說的:“證明是為了‘不量’!”周老師的上,從證明命題“已知:如圖四邊形ABD中,,求證:(1),;(2),”然后到歸納性質,再到例題講解,最后鞏固練習,扎扎實實的在培養學生能力,開拓學生思維,鍛煉學生素質上下苦功,樸實無華。
由于學生在小學學段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并掌握平行四邊形的對邊、對角之間的關系,所以本節應該在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對角相等”這兩個性質上由教師在教學平臺中演示,或者讓學生代表在教學平臺中演示即可,不需全班都進行度量,這樣可以省下時間完成其他環節。
性質的證明是本節教學的重點,所以在堂上,可以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證明,然后讓學生代表講思路,再給出規范化的書寫過程。教師利用巡視學生證明,找出一些典型存在的問題。
三、基于教育信息技術的反思
《數學程標準》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數與學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教師應“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ㄒ唬┣暗闹谱
這節是一堂幾何學習的新,筆者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軟和幾何畫板制作。交互式電子白板軟,制作和修改十分方便,而且有豐富的資庫;同時堂上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這一平臺進行教學,在操作方面比以往的教。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20
本節課的重點是推導和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幾何圖形面積計算第一次運用“轉化”思想方法推導得出的。對學生學習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以及今后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小學階段的幾何形體面積、體積計算公式都是運用“轉化”法推導的。因此,本節課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明白什么是“轉化”,深刻理解“轉化”的本質,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以復習長方形面積公式引入新課。(“轉化”的起點)
2、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活動,思考例1,引導學生形成兩個方面的體驗:一是有些不熟悉、較復雜的圖形,可以轉化成熟悉的、較簡單的圖形;二是轉化后要便于比較相關圖形的面積,讓學生形成初步的轉化意識。在設計過程中,我將例2做了變化,用問題情境形式展示出來,并和例1聯系,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面積進行比較,明確轉化的方向。
3、動手實踐,完成轉化。讓學生通過剪、移、拼等操作活動,完成平行四邊形到長方形的轉化。此時,要讓學生明確“沿高剪開”的必要性。(轉化的關鍵)
4、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后,再現公式的推導過程,并進行小結,同時啟發學生去感悟平移和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進一步落實數學思考目標)
這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動手操作,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操作之后進行匯報,交流自己的驗證過程。匯報的時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種,在這時,我及時拋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要沿高剪開?”引發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思考。然后我又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并比較,進而討論:拼出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什么變了,什么沒變?拼成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聯系?通過上面問題的思考,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得出推導過程: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后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于長方形的面積,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5、保證課堂練習的質量和時間,以使學生牢記和熟用公式。學生通過親歷這個過程,不僅能夠牢固掌握并熟練運用S=ah這個公式,而且對平移和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有了初步體驗,在數學思維和學習方法上進行了一次有效的積累,感受了成功的快樂,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06-30
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07-04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06-13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2-30
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反思06-27
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反思 06-29
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06-29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范文06-30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