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土壤里有什么》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科學課程不僅要使學生獲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學概念并認識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系,還要使學生獲得科學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又結合小學生年齡特征及我校學生實際情況。因此,我在教學中,盡量讓學生參與科學實驗活動,使學生在實驗活動的過程中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感受科學實驗過程,逐步形成正確積極向上的科學態度和情感。《土壤里有什么》是科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中的第四課,本課教學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先進行推測、提出問題,再通過觀察、實驗等多種手段來了解土壤是由哪些物質組成的。
【關鍵字】小組合作 紀律意識 學生自主探究
【正文】
《土壤里有什么》一課,是科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節,是在學生對巖石、沙和黏土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對自然中的土地進行了解。本課的核心內容是讓學生提出問題,并通過觀察、實驗等多種手段,了解土壤是由哪些物質組成的。
這節課內容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尋找土壤的成分,二是土壤和生命。
第一部分:尋找土壤的成分。我們小組根據教材的內容設計了三個實驗:1、讓同學們把土壤倒在紙上,先用肉眼觀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鏡觀察。2、把土壤晾干,碾碎,用筷子把顆粒分開,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一樣嗎?我們能描述它們的大小嗎?3、把土壤倒入水中,我們發現了什么?攪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靜置一段時間,我們又看到了什么現象?土壤的沉積物分成了了哪幾層?試著解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順序?
尋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讓同學們根據實驗,把自己觀察到的記錄下來,填在實驗表里面。
然后土壤中提出問題土壤中還有我們沒有發現的物質嗎?我們現在知道土壤是怎么形成的了嗎?
在這里要向同學們簡單的介紹土壤中還有腐殖質和鹽分,這兩種物質都不是我們實驗可以直接發現的,所以老師作介紹,讓同學們先了解一下就可以了。知道它們都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元素。
最后通過老師和同學們一起總結: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
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我們小組給每個小組的同學復印了這部分的教材,讓同學們觀察教材中的圖片,說說生物和土壤之間的關系。先讓同學們觀察圖中都有哪些生物,它們分別和土壤都有哪些關系,土壤分為哪幾層?這一部分的學習一是讓同學們了解土壤和生物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是落實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因為要讓同學們認識到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著幾十億個生物,土壤為它們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間,也為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來源。要讓同學們知道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保護地球上的各種資源,愛護地球就是愛護我們人類自己。這里我們設計了讓同學們討論土壤為什么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我們人類應該怎樣保護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土壤呢?由于時間的關系第二部分內容沒有在課堂上實施。 下面是我對我們這節課一些教學反思。
首先是在教學設計階段,由于對小學課程的設置不熟悉,教材和教學目標解讀的不是特準確,我們想讓學生通過三個實驗知道土壤中有小石子 草根和小蟲、沙粒、粉末狀的微粒;將土壤倒入水中還有有氣泡冒出、鹽分、腐殖質、土壤按顆粒大小沉積下來,越到底下顆粒越粗。但是由于實驗器材和我們的教學經驗有限,比如要得出土壤中有鹽分和腐殖質這一實驗結果,可以通過燃燒土壤,讓學生們聞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質”。燃燒浸泡土壤的液體,水燒干后他們看到勺中的白色斑點,引出“鹽分”。而這兩個實驗結果在我們的教學設計中是沒有體現的,只是在最后的實驗總結中直接把這一結果拋給學生,顯得很突兀,這是值得我們改進的。
在課前準備階段,我們小組分工明確。但是由于有些實驗器材確實不好借,我們用筷子代替的攪拌棒,礦泉水瓶代替燒杯,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有些實驗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效果。科學具有嚴謹性,因此在我以后的教學中應該吸取這次準備當中的教訓,盡量做到嚴謹。
在課堂中,我們確實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第一是在發放實驗器材的時候應該注意交代清楚學生保管好實驗器材,在老師說要求之前不要隨便玩弄器材;二是在你每一次實驗當中有些小組做得實驗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這個時候助教應該
及時引導,在做完每一個試驗之后我們的主講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總結實驗結果,這樣有個強化的效果;還有就是對于課堂紀律和教學組織這方面我們缺乏經驗應該多多學習總結。
這節課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的實驗課,從表面上看,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方式減少了教師在課堂上教學的精力和時間,但實質上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講臺上的傳授轉入了多功能的巡視、課堂啟發、提問、輔導、評估和參加學生討論等工作。他們的責任并沒有減輕而是加重了。在活動前,把實驗的要求方向,包括一些安全措施明確的向學生交代清楚。實驗要求不僅要在口頭上解釋,還要寫在實驗報告上,對一些關鍵的較為復雜的步驟要用演示法。老師在活動中不斷的巡視各小組的進展情況,教師可以提一些啟發性問題,但對學生的討論不要輕易干涉,即使學生犯一些錯誤只要他們大方向是對的也不要急于糾正,教師要注意維護好課堂紀律,同時在巡視時積極鼓勵學生間的交往、合作。
另外我們以后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應該注意下面這些問題:
發現和提出問題是進行探究的前提,學生如果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不能進入探究活動。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啟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明顯增強,如在引導學生進入探究活動之前,教師最常說的話就是“對于這個現象,你都有什么問題”、“針對這個現象,你還有什么問題”等等,教師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問題,這種現象非常好,但往往不注意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必要的整理,以至于有些教師常常抱怨學生不會提問題,在課堂上“亂想”、“瞎問”。這樣做的結果直接會導致學生提出的問題中可能有相當一部分探究價值不大的問題。教師應該注意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整理,這不僅有利于讓學生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同時也是對學生樂于提問這一行為的.肯定和鼓勵,從而也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一舉三得。
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動腦和動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準備材料和具體的實驗操作中,需要學生動手,而在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科學結論以及進行反思時都要讓學生動腦。在該動腦的時候一定要啟發學生的思維,開動他們的腦筋,不能讓動手占據動腦的時間。所以在讓學生利用有結構的材料進行探究的過程中,不僅要讓他們動手操作,更要組織學生在動手操作前先動腦進行猜想、預測,在實驗后進行研討解釋,
這樣才能體現出探究的本質,才能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新的科學課程標準倡導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因此,學生在探究活動這個大舞臺上應成為“主角”,而教師則應成為學生探究道路上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處于“平等中的首席”這個位置,但這種角色的變化并不意味著教師作用的降低,甚至是無足輕重。因為學生由于認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動中,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我們教師需要明確的是,以學生為主體是指尊重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學生為主體并非排斥教師的指導,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完全可以給予必要的幫助,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導的時機和程度。如果在指導的時候介入過早,引導過多,就可能阻礙了學生本可以自主發現的機會,而教師不敢指導或過晚的指導則可能使學生過久地處于無助的狀態,以致于削弱了學生繼續深入研究的興趣和積極性。比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由于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對來說較差,教師指導的作用應該多一些,對一些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教師有必要給予指導,但在學生提出猜測,分析實驗現象以及得出結論的時候,教師的指導應該少一些,學生能說的盡量讓學生去說,學生能做的盡量讓學生去做,教師絕不能越俎代皰,包辦代替。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許多令教師預料不到的事情。在科學課教學中,不確定的因素很多,課堂上出現預測和生成不一致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關鍵是教師在遇到這種情況時,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一、如果這種“意外現象”對本節課教學有價值,有利于本課教學的主題,則教師可以放棄預設,轉向生成的方向前進;二、如果這種“意外”的確是“雜音”的話,在保護學生積極性的前提下,要設法巧妙地回到預設的軌道上繼續向前;三、如果“雜音”對本節課探究主題價值不大,但有探究的價值,則可以采取冷處理的方法,讓學生課下再去研究,到時候再引導學生匯報探究的結果。當然,意外畢竟是意外,在遇到確實無法探究的情況時,那只有把其中的道理告訴學生了。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我們科學教師只有更新教學觀念,轉變傳統教學方式,才能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到科學課程的改革實踐中,才能使小學科學教學向著更有益于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方向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華彬、梁玲,小學科學教育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科學教育出版社
〔3〕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1~6年級)課程標準
【《土壤里有什么》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土壤里有什么》的教學反思07-01
土壤里有什么教學反思05-23
《土壤里有什么》的科學教學反思10-23
《土壤里有什么》教學設計03-04
土壤里有什么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03-24
《土壤中有什么》教學反思06-29
土壤中有什么教學反思02-15
小學科學《土壤里有什么》說課稿10-23
土壤中有什么的教學反思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