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將相和》教學實錄案例及反思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我們該怎么去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將相和》教學實錄案例及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將相和》教學實錄案例及反思1
《將相和》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語文第十冊,它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它以秦趙兩國矛盾為背景,具體地敘述了戰國時期趙國的廉頗與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實,歌頌了藺相如勇敢機智、熱愛祖國、顧全大局的思想品質,也贊揚了廉頗知錯認錯的精神。教學這篇課文時,執教者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清楚將相之間“不和”到“和”的過程以及原因,長文短講,通過三個小故事進一步探究人物的思想品質、性格特點,幫助學生深入感悟文本內涵。
〔案例描述〕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將相和》,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看看將相之間開始為什么“不和”?在課文中找到根據。
(學生自由看書、標記相關語句,老師巡視。)
生1:我找到了:“廉頗很不服氣……下不了臺!”主要是廉頗妒忌藺相如,所以會“不和”。
生2:我還看出藺相如處處讓廉頗,避免激化矛盾。
師:廉頗認為藺相如只會“耍嘴皮子”?你認為廉頗的話有道理嗎?請結合“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來說說藺相如當時的表現,并且討論一下:藺相如的思想品質、性格特點是怎樣的?
(學生讀書,討論。)
師:誰能說說藺相如在“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上有什么表現給你的印象很深刻?說明藺相如有什么特點?
生3: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后,他巧妙地要回璧,并理直氣壯地說要用頭撞璧,讓秦王既惱怒又害怕,說明他聰明、勇敢。
生4:秦王按藺相如的要求舉行典禮時,藺相如早叫手下把璧送回趙國了。他這樣做,完全可能激怒秦王惹上殺身之禍,可他卻大大方方對秦王說明(生讀藺相如的話),說明他不僅勇敢機智,還熱愛祖國。
……
師:“澠池會”是雙方首腦會晤的'高層對話會議,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領導人擁抱握手等,即使彼此之間有很深的矛盾,表面上是客氣禮貌的,你認為藺相如在這次會議上的表現“出格”嗎?
生5:秦王先失禮叫趙王“鼓瑟”,并叫史官做記載,侮辱趙王,導致藺相如要怒發沖冠,要求秦王“擊缶”,以死相拼的目的是維護“國威”。
生6:說明藺相如有膽識,讓秦王再吃“敗仗”。
……
師:藺相如在“完璧歸趙”、“澠池會”兩故事中光彩照人,可是在后來的故事“負荊請罪”發生之前,見了廉頗就像“老鼠見了貓”,為什么?
生7:他不想“將相不和”,他是為了祖國(生讀藺相如的話)。
生8:說明藺相如熱愛祖國,顧全大局。
師:廉頗將軍呢?他又是個什么人呢?
生9:他知錯就改,也很熱愛祖國。
師:廉頗知錯就改了就可以了,他干嘛要背著荊條去請罪?難道他不怕丟人嗎?再結合插圖想象廉頗背著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時會說些什么?藺相如又會怎么說?
(學生討論,體會“將相和”的重要意義。)
師:“將相和”有什么重要意義?
生10:有利于團結,團結才有力量。
生11:將相團結,就會讓趙國日益強大。
……
〔教后反思〕
在小學教材中,《將相和》這篇課文的篇幅較長。對這類課文,老師一般采取“長文短講”的辦法。那么既然是“短講”,就要求老師懂得必須“取舍”。我在教學這一課時主要采取“淡化故事、強化人物”的辦法,讓學生通過“看故事”,探究主要人物藺相如的思想、個性等,從中走進人物的心靈;對次重點人物廉頗的理解,也通過他在“負荊請罪”故事發生前后的言行,剖析他的思想、性格等,分析兩人的“不和”到“和”的過程以及原因,體會主要人物藺相如的思想境界,進而加深對文本內涵的理解。
“抓主干、去枝節”,這是我教學“長文”的一貫做法。如果在教學時“胡子眉毛一把抓”,學生的思維容易紊亂,對課文的學習失去興趣。在設計教學流程中,我始終注意對教學細節進行細致推敲,圍繞“不和”到“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讀議結合,探究人物的思想個性等,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作者寫作意圖,就可以讓學生把握住這篇課文的主旨。
“理清思路,弄清三個故事間的內在聯系。”這是我教學此課時的一個設想。當然,課堂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做適當調整,我在學生理解問題不清楚時會放慢教學進度,但決不會“越俎代庖”。因此,教學《將相和》一課時,我比預想的課時多花了一課時的時間。我想:只有學生真正弄懂了故事的這種內在聯系后,思想才會豁然開朗,對探究文本逐漸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多花點課時來學習,時間也花得不“冤枉”。
《將相和》教學實錄案例及反思2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正確讀寫“召集、商議、隆重、約定、膽怯、拒絕、能耐、諸位、和氏璧、無價之寶、理直氣壯、完璧歸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負荊請罪、同心協力”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領悟3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教學重難點:
1、讀講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2、把握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教學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探究
1、同學們,“戰國七雄”時期,秦國是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它總有吞掉其他國家的野心。因此,當時一些中、小國家在軍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關系到國家興亡的重大意義。今天,我們就學習發生在當時的秦、趙兩國之間的故事。板題,讀題。
2、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
二、合作交流
1、過渡: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讀讀課文。
2、自由讀文,思考剛才的問題。
3、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4、小組學習。
三、品讀體驗
(一)1、讀課后問題二,知道本課由三個故事組成。
2、帶著課后問題二默讀課文,找找這三個故事分別在課文的哪些自然段?
3、學生匯報。
4、采用多種形式引導朗讀,從各個故事中找出能歸納小標題的語句,指導歸納。如:A、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小標題《完璧歸趙》。B、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小標題《澠池會見》。C、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小標題《負荊請罪》。
第二課時
(二)、默讀《完璧歸趙》,思考:你認為藺相如是怎樣的人?從文中哪些句子體會出來?
1、學生默讀思考。
2、同位交流。
3、學生匯報:
評價:藺相如是個勇敢機智的人。
重點句段體會:
(1)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巧妙奪回和氏璧)
(2)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塊兒撞碎在柱子上!”(理解“理直氣壯”,為了國家的利益愿意犧牲自己的愛國、勇敢精神)
(3)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交出來。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巧妙地拖延時間,讓和氏璧完璧歸趙)
(4)到了舉行典禮的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機智、勇敢)
(三)、默讀《澠池會見》,采用以上方法體會人物形象
1、學生默讀思考后匯報,教師引導評議。(學習方法與上個故事相同。)
2、需要注意的地方:
(1)找出描寫廉頗的句子,說說從中知道了什么?(廉頗是個威震四方的將軍,連秦王也懼怕三分)
(2)從《完璧歸趙》和《澠池會見》兩個故事中找出含有秦王“只好”的句子,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什么?(在藺相如智斗、廉頗配合的情況下,秦王無可奈何)
第三課時
(四)、默讀《負荊請罪》故事,結合上兩個故事思考:廉頗為什么不服氣?
句段一: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句段二: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句段三: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四、鞏固延伸
(一)、品讀藺相如的有關語句,體會藺相如形象(注意在人物的語言中體會“顧全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
(二)、從廉頗的語言和動作中體會廉頗的性格特點(知錯能改、熱愛祖國)
(三)、回顧全文,了解三個故事間的聯系
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課堂作業
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或不明白的問題與同學討論。
板書設計:
將相和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教學反思:
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課的重點。教學時,利用語言把學生帶到情境之中,讓學生在讀、議、辯、演中感受人物。
《將相和》教學實錄案例及反思3
教學目標:
1、認識“璧、臣”等1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相、強、劃”,會寫“召、臣”等12個字,會寫“召集、大臣”等37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質。
4、結合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頭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將”和“相”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的原因。
3、結合課文學習,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預習檢測
1.講述和氏璧的來歷
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璞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鑒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專家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璞玉奉獻給武王。武王也讓鑒定專家來鑒別,結果也說是塊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到楚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后,就派人問他:“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像你這樣痛哭的,你怎么哭的這么悲傷呢?”卞和回答:“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對這塊玉進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塊寶玉,文王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發光,冬能取暖,價值連城。
2.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歷史故事。這個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板書課題:將相和)齊讀課題xx。故事發生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之后100多年,西漢司馬遷在他的著作《史記》中記載了這個故事,(板書:《史記》)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是根據它改編而來的。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3.解讀課題: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課題,我想知道“將”、“相”分別指誰?“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小聲自讀課文,勾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一讀。
2、指名讀生字、新詞,質疑交流。
3、出示生字、詞語:讀準字音,指導字音、字形。隨機展示圖片“鼓瑟”“擊缶”。指導書寫“荊”,注意“荊”左右結構,左邊的部分寫短一些,收一些,右邊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
三、整體感知,理清文脈
1.同學們都讀過了課文,知道了課題中的“將”是指——(廉頗),“相”是指——(藺相如),題目是“將相和”,那么之前兩人之間因為什么原因不和呢?我們先來關注兩個詞語,這是戰國時期兩個官職的名稱,誰來讀一讀:上大夫、上卿,(指名讀,正音、齊讀)你們讀了課文,知道這兩個官職誰更高嗎?(上卿比上大夫級別更高,相當于宰相。)
2.課文圍繞著“將相和”講了三個小故事,下面我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每個小故事中小結性的句子,用橫線畫出來,并試著找出關鍵詞概括小標題。(學生交流)
(1)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用小標題概括——完璧歸趙,看老師把這個詞語寫到黑板上,(板書:完璧歸趙)“璧”其實就是一種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這個故事里的這塊璧可不是一塊普通的璧,它是無價之寶——和氏璧。
(2)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澠池是一個地名。在這段課文中還有這幾個詞語比較難讀,誰來試試——鼓瑟侮辱拒絕擊缶;(指名讀,正音、齊讀)第二個故事用小標題概括——澠池之會(板書:澠池之會或澠池立功)
(3)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后,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用小標題概括——負荊請罪。理解“負”(背著)(板書:負荊請罪)
(4)這三個小故事合起來就是“將相和”。請大家把這3個小標題端端正正地寫在相應的故事旁邊,寫詞語的時候注意字與字之間的相互關照,寫整齊,寫美觀。
3.這三個小故事之間有什么聯系呢?學生交流,師小結。
(起因——發展——結果)
第二課時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將”指的是誰?“相”指的是誰?
2、《將相和》一課由哪三個小故事構成?
二、深入閱讀,感知人物
過渡:廉頗和藺相如之間有和,那在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瀏覽課文,找到課文中直接描寫兩人不和的那段話。
1、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廉頗說藺相如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他頭上了,說說廉頗是什么樣的人?藺相如又是什么樣的人?
指導朗讀,讀出廉頗的不服氣。
那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張嘴就會耍嘴皮子呢?我們學習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我們應該怎么學呢,誰能告訴大家用什么方法學?(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據人物的言行,分析藺相如的性格特點。)
2、討論、交流、整理:
(1)語言:“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就沒有動兵的'理由。”(機智)
行動:當滿朝文武為難時,藺相如挺身而出。(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
(2)語言:“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機智)
行動:當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沒有誠意換璧時,就上前一步,故意指點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機智)
(3)語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行動: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3、看圖講述,訓練表達。
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本插圖,發揮想象,說說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歸趙的故事。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復述故事能力。進一步了解藺相如是個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人。
4、小結:
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
隨機應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機智勇敢地和秦王斗爭,做到了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5、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個故事。
6、總結、擴展
(1)總結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
(2)讀課文,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內容。
(3)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7、學生自主學習“澠池會見”和“負荊請罪”
(1)學生按照以上學習方法,前后桌四人為小組進行學習。
(2)組織交流學習情況。
(3)小練習:
師:廉將軍為什么口口聲聲表示不服藺相如,可最后為什么又負荊請罪了呢?
結合插圖想象,廉頗背著精挑到藺相如門上請罪會說些什么?藺相如又會怎么說?運用本節課所學的描寫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言行寫生動具體,符合人物當時的心境。
三、總結:
最終,藺相如完璧歸趙,“完”是完好無損,那完好無損的只有和氏璧嗎?
(引導學生回答)
除了和氏璧,還有藺相如自己,更為重要的還有趙國的尊嚴,藺相如憑借自己的勇敢機智維護了趙國的尊嚴,被封為上大夫。經過澠池會見和負荊請罪,最終促成了將相和這一家喻戶曉的大故事。本篇課文選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閱讀,去體會其中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
四、作業設計
1.小練筆:請用上“無價之寶,為難,理屈,完璧歸趙”等詞語,把藺相如完璧歸趙這件事簡寫成100字左右的小故事。
2.搜集歷史故事進行閱讀。
五、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將相和》是一篇敘事性課文。這篇課文的三個小故事中,表現藺相如性格特點的詞句是教學重點,教學中抓住這些詞句,就能讓學生體會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國事為重的品質,同時感性認識在特定的環境中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在教學時,我提出的問題是:藺相如和廉頗為什么不和?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層層展開學習。他們從故事的發展中知道這兩員大將之所以不和的最終原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那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頗的頭上呢?學生通過閱讀很快會找到結果:是因為藺相如聰明機智,以國家利益為重,幫楚王解了圍。
長文短教的問題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摸索實踐,最終用最短的時間上好較長的課文,既完成教學任務,又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
【《將相和》教學實錄案例及反思】相關文章:
將相和教學實錄03-29
教學實錄及反思03-19
[熱]將相和教學實錄10篇03-29
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11-15
教學反思案例03-01
教學反思案例09-26
《燕子》教學實錄與反思06-01
《池上》教學實錄與反思03-13
《鄉愁》教學實錄與教學反思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