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邊教邊學研究的教學反思
提高教學效率主要靠邊教學、邊研究,從科研的角度來認識教學,八年教學。人們從事某項勞動,大致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重復式,一種是科研式。比如工人造機器,農民種莊稼,重復式的勞動就是只沿襲前人,沿襲自己的昨天,循規蹈矩,一成不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樣做,勞動效率當然只能今天和昨天一樣,昨天和去年一樣,談不上提高,勞動者本人心理也會感覺累,感覺枯燥無味,疲乏厭倦。科研式的勞動者呢?他們總是千萬百計地從舊中奪出新來,千方百計地想比昨天于得更巧、更好,勞動效率更高。由于立足于干方百計想新辦法,他們工作效率當然高,勞動者本人的心理也會感覺輕松快樂,積極充實,進而更加熱愛自己的勞動。
重復式的勞動倘施加于演員、攝影這樣光彩誘人的職業,也會使人感覺疲倦、困苦、索然無味。反過來倘科研式的勞動施加于焊接、種菜這樣平凡普通,看似千篇一律的職業,也會使人感覺常干常新、興味盎然。
今天的我應該比昨天的我有新的發現、新的認識、新的提高。我的觀念更新了,世界在我的眼里就新了。自己新、他人新、世界新、工作新,人工作起來效率才高。從科研的角度來看,就常覺得:今天講課要比昨天有新的突破;語言要比昨天更吸引人,更有感染力;表情要比昨天更使人愿意接受;姿態要比昨天更自然;板書要比昨天更富啟發性;如學生的感情要比昨天融洽。做不到多方面比昨天強,就只做一個方面中的某一小點,這樣囑咐自己去上課時,精神上就感覺很愉快,就總覺得有新的值得研究的課題。
邊教學、邊研究,具體從哪幾面入手呢我認為應該一直努力做好三件事:一、看多家之言。二、堅持寫日記。三、堅持寫文章。
一、看多家之言
我總覺得,教書的人自己要多看書,要看多家之言,才能融匯貫通,才能領會到理論的精神實質。我剛教書的時候,便聽說有個叫凱洛夫的蘇聯人,提倡“三段”、“五環”式的課堂教學結構。有很多老師說,只有符合凱洛夫“五六環節”要求的課才是好課。后來又看了贊科夫“最近發展區”的理論;看了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化的理論;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再看美國教育家杜威“兒童中心”的理論;布魯納的課程結構理論;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再看捷克、法國、英國、瑞士等國教育家的主張和咱們中國自己的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朱喜、梁啟超、陶行知、葉圣陶的教育理論,才明白凱洛夫只是諸多國家中的一個國家——蘇聯諸多教育家中的一位教育理論家。這樣想來,就明確了我們根本沒有必要使上千萬中小學教師都非以凱洛夫的教育理論為指導不可。看得多了,就理解了各家各派的理論都有自己的長處,同時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們的責任在于結合自己的實際去吸收各家理論的長處,同時又要防止沿著這個長處走得太遠,從而越出了真理的范圍而導致失誤。
學習理論的目的是為了發展自我的長處,一定要注意以我為主,以我的教學風格、教學個性、教學特長為主。用各家各派理論來豐富和發展自己的教學特長,發展自己的教學風格與個性,這樣學理論才有用途。如果為了學理論而學理論,忘記了結合自己的實際而學理論,消滅了自己的風格、個性、特長而躺在某一派理論的書本上,這樣的學習就成為無用甚至是有害的學習了。
我常想,教師學理論有點象蜜蜂采花粉,叮在一朵花上絕不會釀出蜜來,需要在成千上萬朵花上采集花粉,再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才能釀出蜜來。教師呢?學了幾家幾派,甚至幾十家幾十派理論中合理的部分,來應用于自己的工作實踐,應用于發展自己的教學風格、個性與特長,那就一定能提高教學效率,一定能釀出甜甜的教學之蜜。
看多家之言,要用去一部分時間,形式上看影響工作。實際上,正因為看書,才看清了日常工作中有哪些是無效勞動,從而去掉它;因為看書,才學習了更科學、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因為看書,才使教學管理更制度化、系統化、科學化,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看多家之言,才使自己有可能掌揭必要的進行教學研究的理論,才能使教學研究少走彎路。
二、堅持寫日記
研究,就需要有素材,需要第一手實踐的事實與有關數據。素材、事實、數據都需要積累,而積累比較好的辦法之一就是寫日記。
日記能幫我記住自己做過的事,見過的人,用過的'物,記住自己的經驗和教訓。人很奇怪,許多好的、成功的做法,不知不覺會忘了做,甚至記不起曾經做過。寫了日記,常翻一翻,能使我們達到昨天曾達到的高度。至于要搞教育科研,寫文章,需總結回憶自己過去的有關情況,日記當然是最好的材料庫了。
寫日記還有利于研究自己、改變自己。很少有人寫日記讓自己狹隘、自私、消極、懶惰。神經正常的人,一般都在日記中勸自己、鼓勵自己,要寬厚、要助人、要積極、要勤奮。這發自內心的勸說和鼓勵,同來自外界們勸說鼓勵相比,作用更大些。經常這樣勸說自己,自己就能更冷靜、更清醒、更寬厚助人,積極勤奮,更具科學頭腦。
每天有了什么新思想,恐它稍縱即逝,那就拿出筆來,將它記在左手腕上,晚間一整理就是一篇日記。人很奇怪,在某個特定的時間,腦中常常突發奇想,閃著智慧的光芒,比自己平時想的要高明得多。但倘不及時抓住,這一想法立即逝去,時過境遷之后,再也不會憶起。為了超越自己,為了研究出更高效的教學方法,人必須善于抓住這些靈感。
三、堅持寫文章
看多家之言,提高了理論水平,寫日記積累了素材,這都僅僅是搞科研的準備工作。搞科研,主要的工作形式之一就是寫文章。教師這一職業決定了每位教師都具備進行科學研究的機會,但有機會是另一回事,有沒有科研能力是另一回事。寫文章就是抓住機會、利用機會進行科研的有效途徑。人一旦從研究的角度來看待他的本職工作,那么無論他的工作多么平凡,都會有無窮無盡的研究價值,同時也就有無窮無盡的樂趣。
單是一堂語文課,就可以從多側面,多角度選材寫成文章。如,學生因性別、性格、智力、體力、興趣、愛好、基礎的不同,在課堂上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理解力均有不同,這就可以分別寫出幾十篇文章。總之,不是生活中缺少科研內容,常常是我們自己缺少發現科研內容的能力。
總之,只有 邊教學邊研究才能不斷提高,才能有所超越。
【漫談邊教邊學研究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曲邊梯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1-11
《四邊形的認識》教后反思10-08
《窗邊的小豆豆》教學反思07-03
《四邊形》教學反思06-06
《窗邊的小豆豆》的教學反思01-26
四邊形的教學反思06-18
窗邊的小豆豆教學反思11-27
坡比是哪個邊比哪個邊10-07
邊讀書邊旅行作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