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數和倍數》的個人教學反思(通用11篇)
反思,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近代西方哲學中廣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譯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為哲學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間接性意義,指不同于直接認識的間接認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因數和倍數》的個人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因數和倍數》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1
1、立足于學生的思維特點。中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由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概括思維過渡的重要年齡段。因此,我放棄了用12個小正方形擺長方形的動手實踐活動,而選用了看12個小正方形在腦中想象擺法。在留有短暫時間讓學生思考,腦中逐漸有了長方形的圖象紛紛舉手之后,我又不急于提問,而是追問:你能不能用一道乘法算式來表示?當學生說出乘法算式時,也不急于就此,還讓其余同學想想他是如何擺的,做到全員參與。這種由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過程,是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的,對于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思維是有利的。
2、層層輔墊,為學生自主探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探索36的所有因數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我在這之前做了層層的輔墊。
(1)3個乘法算式的呈現我作了調整:1×12=12,2×6=12,3×4=12。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有序思考。
(2)在學生根據其余兩算式說因數和倍數的關系之后,我對12的所有因數進行了小結:12的因數有1,12,2,6,3,4。讓學生感受到一道乘法算式中蘊藏著兩個因數。
(3)36這個數比較大,學生找起36的所有因數時有點困難,我設計了從3,5,18,20,36五個數中選擇兩個數來說說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這一教學環節,減輕了學生的困難,同時也能檢驗學生對因數和倍數概念是否已正確認識。當學生會說3是36的因數,36是3的倍數時,說明他們腦中已經有了判斷的依據:3×12=36。
(4)在學生獨立探索前,我又提醒學生,在找36的所有因數時,如果遇到困難,不要忘了我們已經尋找過12這個數的所有因數,可以作為參考。
這四個方面的準備,學生的獨立思考才有了思維的依托,遇到困難,他們就會自我想辦法,自我解決問題,這樣的探索就會有效,不會浮于表面,流于形勢。
3、有層次的呈現作業,給學生以正面引導為主。在概括總結找36所有因數的方法時,我找了三份的作業,第一份是有序,成對思考的1,36,2,18,3,12,4,9,6。在交流中讓學生明確只有有序的,成對的思考才會做到既不遺漏,又能快捷方便,第二份作業是所有的因數按順序排列的1,2,3,4,6,9,12,18,36。結果作業中漏了一個4,這是個時機,在表揚了這個學生能按順序的排列,做到美觀這個優點之后,提出問題:美中不足的是什么?學生:一個一個找麻煩,還容易丟。我接著追問;我們能給他提些建議嗎?第三份是無序的有遺漏的,也讓學生給他提建議,讓他也能做到一個不漏。這三份作業對比下來,先教給學生正確的思考方法,再以正確的方法判斷其他同學思考不當的地方,并提出建議。尋找一個數所有因數的方法也能深刻地印在學生腦里。
4、大膽放手,產生矛盾沖突,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在找3的倍數時,我想學生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我直接拋出問題:你能像上面這樣有序的從小到大的找出3的倍數嗎?學生在找中發現:3的倍數有很多,寫不完。我追問;那怎么辦,有辦法嗎?通過一會兒的沉默思考后,紛紛有學生提出省略號。
5、趣味練習,聯想,探索。練習中我設計了兩道題,一是猜我的電話號碼,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二是探索計數器的奧秘,多位老師問起我的設計意圖,我是這樣想的:重在培養學生善于聯想,勇于探索的習慣。由個體現象聯想到同類現象并能深入探索,這是創造的源泉,牛頓看到蘋果落地,通過聯想,最終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茶壺里冒出蒸氣,通過聯想,最終發明了蒸氣機…這與一個人的認真觀察,善于聯想,勇于探索是分不開的。
《因數和倍數》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2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本節課又是這一單元的的教學重點。為讓學生很好的感受因數與倍數的意義,能夠熟練的找出一個數的因數與倍數,靈活地處理了教材,分為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只讓學生認識了因數和倍數的意義及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效果不錯。
一、設計情境,引起思考。
改變教材的情境圖,用學生有興趣的情意引入課題:有12個小方塊,要求擺成一個長方體,你想怎么擺。引起學生思考,學生想到有3種擺法,每種擺法怎么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方塊?由于方法的多樣性,為不同思維的展現提供了空間。從而理解決因數與倍數的意義。
二、引導學生探求找因數的方法,使探索有方向。
如何找一個數的因數是這節課的重點,首先放手讓學生找出24的因數,由于個人經驗和思維的差異,出現了不同的方法與答案,在探索這些方法和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明白了如何求出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從而掌握了知識點。
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靈活的應用教材,使之服務于教學,讓教學有效的進行,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
《因數和倍數》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3
《因數和倍數》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
同時這部分內容是比較重要的,為五年級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本節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參加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去,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的。
一、動手操作,探究方法.
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變抽象為具體。
二、倍數教學,發現特點。
利用乘法算式,讓學生找出3的倍數,這里讓學生理解:
(1)3的倍數應該是3與一個數相乘的積。
(2)找3的倍數是要有一定的順序,依次用1、2、3……與3相乘。有了找3倍數的方法,在上學生找出2和5的倍數。這樣即鞏固對例題的理解,同時也為接下來的討論倍數的特點奠定基礎。
最后讓學生通過討論發現:
(1)一個數的倍數個數是無限的(要用省略號)。
(2)一個數的最小倍數是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
三、因數教學,發現特點。
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難點。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和倍數相似,大部分學生都用乘法算式尋找一個數的因數,這里教師可以通過幾到有序排列的除法算式啟發學生進一步理解。強調有序(從小到大),不重復、不遺漏。隨后讓學生找出15、16的因數有那些。最后通過比較討論讓學生得出因數的特點:
(1)一個數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
(2)一個數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本身。(讓學生明白所有的數都有因數1).
四、練習反饋情況
從學生的作業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掌握的還是不錯的,有部分基礎差的學生,有如下幾點錯誤出現:
1、倍數沒有加省略號。
2、分不清倍數和因數,倍數也加省略號,因數也加省略號。
3、因數有遺漏的情況。從以上情況來看,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多關注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注意補差工作;同時要注意教學中細節的處理。
《因數和倍數》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4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過除法算式來引出整除的概念,每個除法算式對應著一對有整除關系的數,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a能整除b。在此基礎上再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而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沒有用數學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實物圖引出一個乘法算式,通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這樣編排對于學生來說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若老師對整除的概念不做講解的話,今后的知識學習可能會造成一些缺陷,因此我在這課時中,結合老教材的知識給學生進行了滲透,學生學習起來掌握的很好。利用除法、乘法都能很快的找到一個數的因數與倍數。
因數和倍數是揭示兩個整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系,在課前談話中我利用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來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系。比如,我上課前利用班級中學生的父子關系和朋友關系來說明“朋友、父子”詞語的含義,它是指兩個人之間的一種關系,只能造句為“某人是某人的朋友”。這樣的話局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系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和因數,這樣設計較自然貼切,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倍數和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充分思考和自我表現的空間,引導他們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探索發現新的知識。如何找一個數的因數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進行了重組教材,先讓學生根據乘法(除法)算式“一對對”地找出18、15、24的因數。通過“質疑”:有什么辦法能保證既找全又不遺漏呢?讓學生思考并發現:按照一定的順序一對對的找因數,能既找全又不遺漏。在探究倍數時,我則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找一個數倍數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樣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學生在自己找因數和倍數練習后又總結了最大的因數和最小的倍數都是它本身。我想這應該比教師的傳授要好百倍。
一節課下來,學生學習起來十分輕松,教學設計盡量避免出現概念混淆、理解困難的問題。學生對新知掌握較牢,學生樂學,思路清晰。以上是自己教學后的一點感悟。
《因數和倍數》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5
因數和倍數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這一內容與原來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教材是通過用12個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并寫乘法算式來引入因數和倍數。我在教學時做了一些下的改動,例題從12個相同的正方形拼長方形開始教學,學生對這個活動已經很熟悉,幾乎人人都知道有不同的拼法,都能順利地拼出三種不同的長方形。因此,我要求不用12個正方形拼,而是在腦子里“想像拼”,不能想象的就在本子上“畫拼”,“拼”好后,我也要求只用一個乘法算式表示你的拼法,這樣不僅節省了不少時間,更主要的是我覺得這樣的操作活動,雖然看起來不熱鬧,但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了、思維被調動起來了,主動參與到了知識的學習中去了。
能不重復、不遺漏,有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在根據1×12=12,2×6=12,3×4=12三個乘法算式說出了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后,教師緊接著提問:12的因數有哪些?學生看著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可找出12的因數,接著再提問:你是怎么看出來的?根據一個乘法算式可以得到12的幾個因數?在學生回答之后,我接著請同學們用剛才的方法自己找一找36的因數有哪些。在匯報時,重點解決如何有序、不重復、不遺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雖然這樣的教學設計,看起來學生的主動探索過程好像削弱了好多,但根據試上這課時的情況看,這樣的設計比直接讓學生自主探索36的因數有哪些學習效果要好一些。直接探索36的因數有哪些,放得太開,學生無從下手,暴露出了許多問題,有的不知道該如何找因數,有的沒有找全,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了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后接著去找36的因數,那么他所關注的是如何有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這樣的思考更有針對性,目標也更明確,對知識的掌握也能做得更好。
《因數和倍數》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6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過除法算式來引出整除的概念,每個除法算式對應著一對有整除關系的數,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礎上再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而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沒有用數學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實物圖(2行飛機,每行6架)引出一個乘法算式2×6=12,通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數學是科學中的皇后,而數論又是數學中的皇冠”,因數和倍數這部分知識屬于數論中的分支,比較抽象。我覺得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尤其對因數和倍數是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單獨存在,不是很好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我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注重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究的時間與空間。采用質疑——探究——釋疑——鞏固——總結的課堂教學模式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對于這節課的教學,我特別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一、對比中質疑,激發學習興趣
學源于思,起于疑。課的開始我從“因數”這一概念入手,問學生我們在什么時候認識過“因數”,學生回憶起在乘法的各部分名稱中認識了“因數”。“既然我們已經認識了因數,教材為什么又讓我們認識它呢,我們這節課認識的因數和我們前面認識的因數有什么不同呢?”我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我因勢利導讓學生打開書自主學習,看看有什么發現。在這一環節中我雖然沒有讓學生動手操作,但我很好的利用了教材這一載體,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探究中釋疑,培養學習能力
教材雖然不是從過去的整除定義出發,而是通過一個乘法算式來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但本質上仍是以“整除”為基礎。所以我上課時特別注意讓學生明白什么情況下才能討論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我舉了一個反例加以說明.0.2×60=12,我們能說0.2和60是12的因數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面面相覷,我趁熱打鐵,那就讓我們再到書中去尋找答案吧。學生再次讀書發現原來為了研究方便,我們所說的因數和倍數指的是整數一般不包括0。二次讀書讓學生對因數和倍數的研究范圍有了明確。很好的幫助學生區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數”和本單元中的“因數”的聯系和區別。在同一個乘法算式中,兩者都是指乘號兩邊的整數,但前者是相對于“積”而言的,與“乘數”同義,可以是小數,而后者是相對于“倍數”而言的,兩者都只能是整數。我在課堂上反復強調,幫助孩子們認真理解辨析,所以學生一節課下來對這組概念就理解透徹了,不會模糊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三、實踐中發現,優化學習方法。
在學生認識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之后,我又放手讓每個同學找出36的所有因數,學生圍繞我提出的“怎樣才能找全36的所有因數呢?”這個問題,去尋找36的所有因數。由于個人經驗和思維的差異性,出現了不同的答案,但這些不同的答案卻成為探索新知的資源,在比較不同的答案中歸納出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思考方法。既為學生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間,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導,避免了學生的盲目猜測。通過展示、比較不同的答案,發現了按順序一對一對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通過觀察12,36,30,18的因數和2,4,5,7的倍數,讓學生自己說一說發現了什么?由于提供了豐富的觀察對象,保證了觀察的目的性。誘發學生探索與學習的欲望,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許多的不同中通過合作交流找到相同。
《因數和倍數》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7
《因數和倍數》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的知識點,主要教學因數和倍數的認識,以及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方法。《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1)新課標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從除法算式的觀察中引入本單元的學習,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過乘法算式來導入新知。
(2)“約數”一詞被“因數”所取代。這樣的變化原因何在?我認真研讀教材,通過學習了解到以下信息:鑒于學生在前面已經具備了大量的區分整除與有余數除法的知識基礎,對整除的含義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不出現整除的定義并不會對學生理解其他概念產生任何影響。因此,本套教材中刪去了“整除”的數學化定義,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數學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較難教,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節課帶給我的'感想是頗多的,但綜觀整堂課,我覺得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只有不斷地進行反思,才能不斷地完善思路,最終才能有所悟,有所長。下面就說說我對本課在教學設計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淺的想法。
一、教學過程的反思
今天在教學前,我讓學生學說話,就是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概括能力和對事物間關系的理解能力。于是我利用課前談話讓學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系,課中遷移到數學中的因數和倍數,這樣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倍數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從而使學生更深一步的認識因數和倍數的關系。層層推進,引入教學,留下懸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在認識“因數、倍數”時,不再運用整除的概念為基礎,引出因數和倍數,而是直接從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目的是減去“整除”的數學化定義,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雖然課本沒出現“整除”一詞,但本質上仍是以整除為基礎。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求一個數的因數,在學生已掌握了因數、倍數的概念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對學生而言,怎樣求一個數的因數,難度并不算大。
在教學時,先讓學生“用12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擺成一個長方形,并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擺法表示出來”,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怎樣擺,有哪些不同的擺法?先讓學生小組交流、操作后,以其中的一道乘法算式為例,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這樣的安排,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動手操作能力,很好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方面讓學生樂于接受,是學生在展示自己的想法,老師僅僅是組織者;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善于觀察和傾聽他人的想法的良好學習態度。
對于找一個數的倍數比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要容易些,所以我先教學如何找一個數的倍數,在學生學會了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基礎上,再教學如何找一個數的因數,這樣教學便于學生自己探索并總結歸納出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體現了讓學生自主學習。
在處理本節課的難點“找36的因數”時,我原來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找的。結果試時很多學生沒有頭緒,無從下手。時間倒是花去不少,可方法卻沒有多少可行的。我靜下心來尋找原因,找一個的因數是學生以前從未遇到過的問題,自然不知道如何解決。再加上找一個數的因數比找一個數的倍數要難得多,我這樣貿然地放手,學生當然不知所措了。后來,在處理找36的因數時,如何做到既不重復又不遺漏地找36的因數?我認為要對學生扶放得當,要有適當地扶,學生才能探索出方法。于是,我讓學生回憶剛才的幾道乘法算式,然后把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有效的遷移到找一個數的因數中。果然學生知道了該如何思考后,效果好了很多。在這個學習活動環節中,我留給了學生較充分的思維活動的空間,有了自由活動的空間,才會有思維創造的火花,才能體現教育活動的終極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雖然學生不能有序地找出來,但是基本能全部找到,再此基礎上讓體會有序找一個數因數的辦法學生容易接受,這樣的設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我覺得能起到鞏固新知,發展思維的效果。
二、教法的運用實踐
1、“因數與倍數”概念的數的應用范圍的規定直接運用講述法。對與本知識點的概念是人為規定的一個范圍,因此,對于學生和第一接觸的印象是沒有什么可以探究和探索的要求,而且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受。“因數與倍數”的運用范圍就是在非0自然數的范疇之內,與小數無關,與分數無關,與負數無關(雖沒學,但有小部分學生了解)。同時強調——非0——因為0乘任何數得0,0除以任何數得0。研究它的因數與倍數是沒有意義。我得到的經驗就是對于數學當中規定性的概念用直接講述法,讓學生清晰明確。因此,用直接導入法,先復習自然數的概念,再寫出乘法算式3×4=12,說明在這個算式中,3和4是12的因數,12是3和4的倍數。
2、在進行延續性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探究怎么樣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在板書要講究一個格式與對稱性,這樣在對學生發現倍數與因數個數的有限與無限的對比,再就是發現一個數的因數的最小因數是1,最大因數是它本身。一個數的倍數的最小的倍數是它本身,而沒有最大的倍數。這些都是上課時應該要注意的細節,這對于學生良好的學習慣的培養也是很重要的
新課標實施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探究、研究和提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認真反思、獨立思考、交流探討,學習研究,與學生平等對話,在實踐和探索中不斷前進。
《因數和倍數》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8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操作實踐,舉例內化,認識倍數和因數
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抽象到抽象,從數學到數學,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這樣,充分學習、利用、挖掘教材,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難度,效果較好。
二、自主探究,意義建構,找倍數和因數
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整節課中,教師始終為學生創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探索并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中自主獲取知識。
新課程提出了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教學中的多次合作不僅能讓學生在合作中發表意見,參與討論,獲得知識,發現特征,而且還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初步形成合作與競爭的意識。
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探索,在隨后的巡視中發現有很多的學生完成的不是很好,我就決定先交流在讓學生尋找,這樣就用了很多時間,最后就沒有很多的時間去練習,我認為雖然時間用的過多,但我認為學生探索的比較充分,學生也有收獲。如何做到既不重復又不遺漏地找36的因數,對于剛剛對倍數因數有個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這里可以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先讓學生自己獨立找36的因數,我巡視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學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數學生寫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進行。接著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兩個問題: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數,如何找不重復也不遺漏。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對自己剛才的方法進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這時老師再給予有效的指導和總結。
三、變式拓展,實踐應用---—促進智能內化
練習的設計不僅緊緊圍繞教學重點,而且注意到了練習的層次性,趣味性。在游戲中,師生互動,激活了學生的情感,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起來,學生不僅參與率高,而且還較好地鞏固了新知。課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終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養,并及時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享受數學,感悟文化魅力。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是比較抽象的,本冊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本節課是這一單元的的教學重點。為讓學生很好的感受因數與倍數的意義,能夠熟練的找出一個數的因數與倍數,靈活地處理了教材,分為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只讓學生認識了因數和倍數的意義及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一、設計情境,引起思考。
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引起學生思考,板書15÷0.3=50,1.5÷3=0.5,1.5÷0.3=5,15÷3=5引出除盡和整除的含義,從而明確了因數倍數的研究范圍,進而理解決因數與倍數的意義。對于因數與倍數的依存關系,學生在理解時比較抽象,我就放到具體算式里,算式由學生舉例,反復去說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在課堂中反復強調,幫助學生認真理解辨析,從而理解了因數與倍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學生一節課下來對這組概念就理解透徹了,就不會模糊了。
二、引導學生探求找因數的方法。
如何找一個數的因數是這節課的又一個重點,首先讓學生找出24的因數,由于個人經驗和思維的差異,出現了不同的方法與答案,在探索這些方法和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明白了如何求出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從而掌握了知識點。
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靈活的應用教材,使之服務于教學,讓教學有效的進行,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在探索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時,為了讓學生更加形象地體會出“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去找”才不會遺漏和重復,充分運用多媒體,通過演示18、24、77、1的因數,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了“順序”,學會有序思考,體會到了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與此同時學生直觀觀察發現一個數的因數都有1和它本身,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本身,不是數字越大因數個數就越多,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等等重要相關知識,這些發現與課堂練習息息相關,形成本節課完整的知識體系,還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課堂練習完成的很好,起到學以致用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歸納能力,抽象能力得以進一步發展。
《因數和倍數》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9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通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
數學課程標準“以人為本”的理念決定著數學教學目標的指向:適應并促進學生的發展。根據本節課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采用了角色轉換、數形結合、合作學習等發展性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我注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努力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空間。在課堂中,我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教學:
(1)捕捉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系。
因數和倍數是揭示兩個整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系,在課前談話中我利用一個腦筋急轉彎,滲透相互依存的關系。通過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遷移到數學中的數和數之間的關系,這樣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了對數學的興趣,又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理解了因數倍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在教學中,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對因數和倍數相互依存的關系理解的比較深刻。
(2)角色轉換,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和數之間的聯系。
因數和倍數這節課研究的是數和數之間的關系,知識內容比較抽象。因而,我采用了“擬人化”的教學手段,每人一張數字卡片,學生和老師都變成了數學王國里的一名成員。當學生想回答問題時都會高高地舉起自己的號碼,整節課學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體驗中,學生都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數。通過對自己一個數的認識,舉一反三,從而理解了數與數之間的因數和倍數關系,既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3)數形結合,讓學生帶著已有知識走進數學課堂。
“數形結合”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對教師來說則是一種教學策略,是一種發展性課堂教學手段;對學生來說又是一種學習方法。如果長期滲透,運用恰當,則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意識和思想,長期穩固地作用于學生的數學學習生涯中。開課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空間想象。
(4)重組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多種形式探究找因數倍數的方法。
教材上,探究因數這部分的例題比較少,只有一個:找18的因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進行了重組教材,先讓學生根據乘法算式“一對對”地找出15的因數,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探究18的因數。通過“質疑”:有什么辦法能保證既找全又不遺漏呢?讓學生思考并發現:按照一定的順序一對對的找因數,能既找全又不遺漏。進而又借助體態語言——打手勢,讓學生說出20和24的因數,達到了鞏固練習的目的。這樣設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而在探究倍數時,我則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找一個數倍數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樣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5)趣味活動,擴大學生思維的空間,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只有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知識內在的智取因素,數學學習的無窮魅力才能深深地打動學生。這節課的練習設計緊緊把握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設計有效練習,拓展知識空間。譬如:讓學生用所學知識介紹自己,通過數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數和倍數朋友等等。學生拿著自己的數字卡片上臺找自己的朋友,讓臺下學生判斷自己的學號是不是這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如果臺下學生的學號是這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就站到前面。由于答案不唯一,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很大,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使學生享受到了數學思維的快樂。但由于我缺乏時間觀念,這部分時間太倉促,沒有展開練習,學生沒有盡興,也沒有達到充分地練習效果。
《因數和倍數》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10
我執教的《因數和倍數》一節,是一節概念課。數學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較難教,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首先以拼圖比賽為素材,讓學生動手操作快速把12個小正方形擺出一個長方形,再讓學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所擺的長方形,在交流中得到三種不同的擺法和三種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學生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抽象到抽象,從數學到數學,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這樣,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了難度,這一環節的教學,我覺得還是收到了預設的效果。
能不重復、不遺漏、有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在根據1×12=12,2×6=12,3×4=12三個乘法算式說出了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后,教師緊接著提問:12的因數有哪些?學生看著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地找出12的因數,接著再提問:你是用什么方式找到12的因數的?在學生說出方法后,為了讓學生探索出找一個因數的方法,我讓學生自己找一找15的因數有哪些。預設在匯報時,能借此解決如何有序、不重復、不遺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但在實際交流時,學生的方法出現了兩種意見,并且各抒己見,因為15的因數只有兩對,無論怎樣找都不會遺漏。作為老師,我這時沒有把我的意見強加給學生,而是以男女生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分別找16、18的所有因數。由于部分學生運用從小到大一對一對地找很快找出這兩個數的因數,另一部分卻在無序的情況下,不是重復就是遺漏,這樣在比較中,不重復、不遺漏、有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學生就能夠很好地接受并掌握。雖然在這個環節上花了比較多的時間,但對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這節課另一個給我感觸最深的是:就是在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一個數的因數的特點時,由于及時跟上個性化的語言評價,激活了學生的情感,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起來。借助這一學習熱情讓學生自己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教師相信學生,學生學習興趣更濃。不僅探討出從小到大找一個數的倍數而且發現了倍數的特點。這一環節教學的成功,也使我改變了教學的觀念——適時放手,會看到學生更精彩的一面。以后教學需大膽相信學生,深入鉆研教材,既備教材又了解學情,作到收放自如,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
由于本節課的容量比較大,練習題設計綜合性比較強,學生學得并不輕松,還存在一小部分學生沒有很好地理解因數與倍數的關系。今后,應努力改進教學手段,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效率。
《因數和倍數》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11
今天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新的一節課《因數》,對于《因數》來說是孩子們第一冊接觸的知識,但是對于因數這個詞來說,孩子們也并不陌生,因為在乘法算式中已經有了因數的一個初步的了解。所以對于本節課來說自己有如下的感受:
一、初步感知,數形結合讓學生形成表象
在教學的時候,我首先通過課本上飛機圖的情景圖讓學生看圖列算式,并且用現在自己五年級的思維來用不同的乘法算式來表示,這一環節對于學生列式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基本上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很好的列出算是,然后根據學生列出的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在此環節的設計上由于方法的多樣性,為不同思維的展現提供了空間,激發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而又借助“形”與“數”的關系,為接下來研究“因數與倍數”概念打下了良好基礎,有效地實現了已有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聯系。更好的分化了難點,讓學生很輕松的接受了知識的形成。
二、自主探究以鄰為師
在學生知道了因數和倍數的意義上,接下來出示了讓學生自己動手找18的所有的因數。為了能夠更好的、全面的找到18的所有因數,讓同桌兩人互相合作來完成。通過教學發現學生的合作能力很強,能夠用數學語言來準確的表述,而且大多數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也能很好的找到、找全18的所有的因數。
三、在練習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在最后的環節中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練習,先讓學生說說有關因數和倍數的意義的一些練習題,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因數和倍數不是單獨存在的,是相互已存的,必須要說清楚是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通過教學來看學生掌握的還算可以。接著出示了讓學生找不同數的因數,在這個環節的設計用了不同的形式,比如:找朋友,你來說我來做,比一比說最快等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很感興趣,激情很好課堂氣氛熱烈,也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不足之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上還是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雖然自己也知道新課標提出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只是引導著和合作者,可是在教學過程中許多地方還是不由自主的說得過多,給學生的自主探索空間太少。
如在教學找18的因數這一環節時,由于擔心孩子們是第一次接觸因數,對于因數的概念不夠了解,而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所以引導的過多講解的過細,因此給他們自主探究的空間太小了,沒能很好的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因數和倍數》的個人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06-01
《倍數和因數》的教學反思06-20
《因數和倍數》的教學反思11-29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05-27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08-19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05-15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07-13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01-03
《倍數和因數》的教學反思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