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第一課時的教學反思
我們這次教研探討的重點是“梳理第一課時”。在此我也做了一些思考,有一些解答,供大家參考。
問題一:第一課時上什么,如何斷課?(教學目標如何定位?)(如何解決第一課時“太瘦”,第二課時“太胖”的問題)
如何上好第一課時,首先教學目標的確定是上好一節課的保障。第一課時有幾個共性問題要解決,首先是生字詞的解決,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感知,對課文文體、作者表達方式方法基本的辯識以及對文本傳達出來的情感的初步感悟等。當然各課又有各課的特點,不能千篇一律,要因文而異。因此,在確立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時,首先要考慮基本要素的達成,在此基礎上,再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文本有所側重地考慮其他要素,然后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去實現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教師應該有明確的課時觀。閱讀教學應該是有起點的,每一課時應該有明確的目標,應該有自己的課時重點。從我們的家常課看,識字學詞讀通文本,了解課文內容梗概,理清文章脈絡,應該是第一課時的起點;品味詞句,讀懂課文,體會情感,領悟表達方法應是第二課時的重要目標。
老師應根據課文的題材與長短來合理安排第一課時的教學,還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師本人的特點靈活駕馭課堂教學,要考慮到每一課時的時間安排、內容安排是否科學有效,盡量不再重復以往單一的第一課時教學。
問題二:不同學段對第一課時的教學思路和重點把握有何異同?
看低年段的教學,主要是生字新詞的教學,課文的內容都是通俗易懂的,但識字量卻相當大,在第一課時中覺得完全可以先讓學生隨課文識字,讀正確生字,并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準詞語,一定要在語境中理解詞語的意思。重點指導難寫、易錯的或有特點的生字一兩個并當堂書寫,時間不少于5分鐘。在第二課時集中指導書寫剩下生字新詞。因為低年級是學生寫字姿勢、書寫習慣培養的起始階段,用一課時來指導他們學習寫字是非常必要的,再加上他們的寫字速度很慢,在課堂上留十到十五分鐘是不夠的,除非你只讓他們寫三五個字。
中年級的第一課時,要重點指導學生在讀正確生字新詞的基礎上,讀通讀順課文,理清文章脈絡,并抓住幾個難寫、易錯的字,特別是對課文內容理解有幫助的生字進行指導,在課堂上留一點時間,學生能夠寫好生字。這是行得通的,也是我們中年級老師要去做的。但是怎么讓它有效又有味,值得我們好好探討。
至于高年級的第一課時,我想重點該放在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在讀通讀順文章的基礎上,進行篇的理解及表達方式的領悟上。生字教學大部分則可以放在課前的預習中完成了。老師只要在檢查后,對學生存在的個別字易錯字進行分析,讓學生及時描寫幾遍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在課堂上留出專門的時間進行寫字。
問題三: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否需要一定的程序?如果不需要,如何打破?僅供參考的`幾個板塊:
第一板塊——創設情境,喚起閱讀期待
第二板塊——有效初讀文本,幫助整體感知。
第三板塊——學習字詞,語境中交流感知。
第四板塊——切入重點,設置懸念。
教無定法。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個人的特點風格,在不脫離語文課程標準的各學段的要求下,對課文進行一些有創意的建構。
問題四:如何讓第一課時的讀不“泛化”?
在注重“讀”為主線的教學策略的同時,要注意讀的真正內涵,不能為讀而讀,要讓讀和思結合起來。要充分考慮讀的層次性,有效地為理解文本服務。有些課整篇通讀,我們對他的讀的目的還是不明確的,既深入又不深入,想走進去又在徘徊。
問題五:如何掃清生字詞障礙?“識字學詞,讀通文本”完全放在課前預習中完成,行嗎?
這個問題與前一問題是有聯系的,但是重點說說。對于第一學段要抓好識字寫字,老師們有共識。容易忽略的是二三學段的字詞教學。單純從識字方面看,第二第三兩個學段要求認識和書寫的生字就分別達到1200個和1500個,還不包括對第一學段的1800個已經學習過的生字的鞏固和復習,以及大量出現要求掌握的新詞。即使孩子們具有了一定的識字學詞能力,我們也不能把如此繁重的學習任務全部交給學生課前預習去完成。假如每一門學科都如我們的語文一樣要求學生課前作如此繁重的預習,我們的孩子承受得了嗎?
我這樣說,絕對不是反對課前預習,而是說““識字學詞,讀通文本’不能完全放在課前預習中完成”。預習要看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看一看課文,熟悉一下文本的大意,提出一些困惑,應該是無可厚非的。要根據不同的學段設定不同的預習目標。把原本屬于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完全推給課前預習,不但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多少有點不負責任。
“生字新詞”是閱讀的障礙不假,對于每一個人來說,生字新詞都是閱讀障礙。但是,從閱讀教學的角度來看,“生字新詞”就不但不是我們“閱讀教學的障礙”,而恰恰相反,“文本中的生字新詞”構成了我們“閱讀課堂重要的教學資源”。識字學詞,不但不浪費我們閱讀課堂的寶貴時間,而恰恰是我們閱讀教學最為重要的環節,是學生獲取語文素養最為有效的教學流程,是學生零距離親近母語的最佳形式,是閱讀課堂最能上出語文味的出彩點之一。拿到一個文本,教師首要的不應該是急于對文本內涵進行深度解讀,而是要反復的吟誦,對課文中的生字新詞、多音字、長句子加以細心的關照,哪些詞句學生可能會讀錯,哪些字詞學生容易寫錯,哪些字詞是文本的關鍵詞,不但要做到了然于胸,而且要有明確的解決策略和方案。努力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識字學詞與理解文本融為一體,成為閱讀教學不可分割的有機部分。
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共性的問題:
1.過于追求整節課的完整性。老師們都十分重視對新課的導入,如簡介人物、介紹背景、講述故事或是引導質疑,緊扣課題作文章,形式可謂是豐富多彩。但是臨到課結束時,還是喜歡把第二課時需要理解感悟的重點、中心提上來。只有兩三個課堂注意了第一課時在結束時,教師設置疑問,拋下話題,啟發思考,留下懸念,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為第二、第三課時的學習打下基礎,蓄足氣勢。達到課雖下,味還在,趣仍濃,是無限的藝術效果。
2.學段特點體現不夠鮮明,重點的把握還不夠準確。課標在設計上,它對學段特點、學段目標、學段本身的規律性,在描述上是相當講究的。比如,到第三學段,就有揣摩文章思路的閱讀教學要求。在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的時候,你就有必要引導學生去揣摩一下文章先寫什么,再寫什么,后寫什么。這就是學段的特點。我們感覺到有的低學段的課,僅僅停留在單純的詞語理解上,缺乏在語境中識字詞的方法,缺少句式訓練;有的中高年級的課,教學目標設置得偏低偏淺。老師們一定要注意,我們應該遵循和保持學段對閱讀教學的一些基本特點和要求,深入領會和踐行課標精神,作課時自覺體現學段特點。
3.仍需要深入地解讀文本。面對一個文本,我們到底要教什么?如何落實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呢?第一,語文老師要喚醒自己的語文意識。語文意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關注語言表達、關注語言形式、關注作者怎么言說的意識。第二,要落實文本細讀,只有在文本細讀中,才能將語文意識落到實處。帶著強烈的語文意識去細讀文本,去發現、篩選典型的、恰當的語文課程內容,把握好“教什么”這一方向性的教學問題。
4.某些老師過于依賴課件,被課件所約束,自始至終沒有走下講臺,影響了和學生的交流,需要我們平時教學是要注意的。課件只是輔助工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應該更為重要。
【梳理第一課時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鯨教學第一課時教學反思10-18
《燕子》第一課時教學反思07-07
鯨第一課時教學反思06-17
《橋》第一課時教學反思06-28
《大海》第一課時教學反思07-02
《家》第一課時教學反思07-02
《白鵝》第一課時的教學反思02-20
《鯨》第一課時教學反思06-29
《畫風》第一課時教學反思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