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望天門山》優秀教學反思(精選12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望天門山》優秀教學反思(精選12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望天門山》優秀教學反思 篇1
古詩教學向來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很多老師在做公開課時避之不及。古詩語言凝練,情感強烈,意境優美。學習古詩,不僅可以積累漢語精華,還能陶冶情操,所以學習古詩非常重要。《望天門山》是李白的一首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也體現了李白對大自然的熱愛。李白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也充滿了新奇的想象,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
我在選做這節課時,只是覺得越早挑戰最高難度的領域越可以讓我更好的體會語文教學的深度。這節課也吸引來了很多老師來聽課,不過讓老師們失望了,或者說是各位老師和領導高看了我一眼。當然,這節課不夠成功的原因都是來自我個人的問題。通過華校、董校以及同組教師的評課,我認識到這節課在各方面存在的問題。
這節課的設計意圖也是循著“讀詩句,知作者,解詩意,悟詩情”的古詩教學思路進行的。讀詩句、知作者這兩個環節都做的不錯,尤其是讀詩句貫穿了整節課。
但是,在理解詩意這一難點上沒能實現突破,這也是這一節課不成功的關鍵所在。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國古代學習古詩文大都是直接的背誦。而現在的學科教學講究效率,所以立足文本,對文本進行深入的分析。在理解詩意這一環節,我本來想突破去逐字句去理解詩意的方法,而是通過讀和把握關鍵詞讓學生自己說說詩句描繪的場景。這一環節由于緊張被我落下了。但是,即使有這一個環節,我也不敢保證這一環節的設計會達到目的。所以,為了更有把握,還是應該采用逐字句的方式去理解詩意,先掃除理解上的障礙,再在此基礎上進行大膽的想象,效果可能會更好,也不容易落掉這一個關鍵的環節。
在悟詩情這一環節上,設計還不夠充分,這里應該讓孩子聯系單元導讀的同時,進行合理的引導。引導可以這樣進行:“長江,天門山,這都是我國的大好河山。那同學們說,作者熱愛這河山嗎?”這樣就能引導學生說出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當然,這種思想感情不能是唯一的,因為嚴格計較起來,這首詩包含的是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所以,只需要引導出激發出這種熱愛之情,再通過讀去讀出這種熱愛,就是實現了這一目標。解詩意,悟詩情這兩大關鍵沒能把握好,是這首詩教學中的最大問題,這節課給很多人的感受是重點不夠突出。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問題,如:由于平時對學生的課堂訓練還不夠,孩子在回答問題時聲音小、不夠活躍;評價語言還不夠生動,不能夠很好的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媒體使用上,課件還不夠精致,色彩對比不夠明顯等等。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是一個聞過則喜的人。經過了這節課的磨礪,我一定會深刻反思自己在這節課中的問題,虛心接受和學習領導老師們提出的指導意見,爭取下次做出更好的古詩課。當然,這學期得到最多的就是董校的全面的指導。我體會到董校對語文學科標準的把握,這讓我獲益匪淺。在此,我感謝各位領導老師對我的關懷關注,我也會繼續學習,不斷進步。
三年級《望天門山》優秀教學反思 篇2
當《望天門山》這首詩講完,心里備感輕松。不光是按規定課時講完,而且在課堂上沒有我反復冗長的講解,多數是我與孩子們之間的互動交流。認真回顧一下整個教學過程,有這樣一個設計環節牽引著我和孩子們,讓我感覺這首詩教下來很順利。
初備課時,反反復復看教材參考,自我感覺這首詩難講。怎樣避免課堂上的一言堂,同時又要帶動大家的興趣呢?于是教學初設計這樣的環節:關于李白的詩我們學了很多了,通過這些詩你覺得李白是個怎樣的人?孩子們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他是個豪邁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浪漫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大氣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非常有才氣、敢大膽想象的詩人等等。同時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孩子們還例舉許多的詩來證明。看來孩子們對于李白了解得比較多。下面就請同學們跟隨李白去欣賞一段美景,欣賞結束學生發出了由衷的贊嘆。接著讓孩子們反復朗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說說這首詩給你留下什么樣的感受?孩子們結合詩人的風格,一下子就說對了這首詩的基調:壯觀。緊接著發問:你是從哪兒知道的?教師對難點適當點撥,抓重點字理解這首古詩,感悟這首詩的非凡意境。讓學生從“出”字中體會詩人敏銳的觀察力,精煉的語言,更讓學生從側面感受到天門山的形態美。這個“出”字,讓學生真正融進古詩中,融進意境中,感受到詩人激越的創作情緒。在我的引導下,他們既說出了天門山的險,又談到了楚江的洶涌。輕輕松松學下了這首詩。
反思這節課,我沒有從以往常規的教學步驟教學這首詩,而是從詩人的風格上來作為突破口,即學了詩,又加深了對詩人的進一步的了解?磥韺W習古詩這種教學方法也是挺好的!
三年級《望天門山》優秀教學反思 篇3
《望天門山》全詩從“望”字著眼,前兩句描寫山川氣勢。第一句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沖擊而從中間隔斷,江水從斷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這兩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靜止的,詩人卻用“中斷”“開”這些詞從動態方面把它寫活了;第三、四句是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著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的青山相對而來。非身臨其境者,不能有這樣的體會,也不可能寫得如此傳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來代表一只船,這“一片孤帆”把天門山點綴得活潑起來,展現了生動優美的意境,使讀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門山的壯麗風光。
平日教學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詩的教學,不知道老師們有沒有像我這樣的感覺,因為學生對古詩不甚感興趣,每當上古詩時,不是一問一答,就是老師一言堂。但是當《望天門山》這首詩講完后,卻沒有這種感覺,心反而里備感輕松。因為這節課我不光是在規定課時內講完,而且在課堂上沒有我反復冗長的講解,多數是我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認真回顧一下整個教學過程,讓我感覺這首詩教下來很順利。
學習這首詩,先讓孩子們反復朗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讀后,說說感受,再說說自己學會了哪句詩?怎樣學會的?在學生理解詩句大意后,我對難點再適當點撥,進行品字品詞,強化抓重點字的理解,從字、詞的學習中感悟古詩的意境,感覺學生學習效果不錯。但在作者觀看的位置這個問題,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過在我的畫圖的幫助下,學生能明白這個問題。
三年級《望天門山》優秀教學反思 篇4
本詩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義詩仙”之稱。他的詩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語言大膽夸張!锻扉T山》是詩人25歲時途經長江中下游(此段稱楚江)寫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學古詩時,有個常見的毛病——難以共鳴。詩人所描繪的前景與學生的情感無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復誦讀。沒有動情的朗讀。即便動用聲、色、影像課件,也難以激發起學生與詩人的的情感碰撞。
為了改變這樣的現象,我試圖先讓自己仔細研讀李白的詩歌,找到他的詩歌特色,然后引導學生對古詩“字斟句酌”。象詩人一般想象畫面,推敲品析。我們發現這首詩將天門山的峻拔,楚江的氣勢,及詩人的豪邁通過四個動詞——“開、回、出、來”體現出來。于是,教學初始,我便抓住四個動作詞,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動作的發起者”——“楚江、天門山、孤帆”。讓同學們發揮想象力,感悟詩人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面對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邁的氣勢。通過這樣的引導想象,再帶著體會和感悟誦讀,便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年級《望天門山》優秀教學反思 篇5
古詩語言凝練,情感強烈,意境優美。學習古詩,不僅可以積累漢語精華,還能陶冶情操,所以學習古詩非常重要!锻扉T山》是李白的一首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也體現了李白對大自然的熱愛。李白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也充滿了新奇的想象,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
而兩位老師通過同課異構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一堂精彩的課堂。李老師是一堂課只講了《望天門山》一首古詩,而吳老師是將《望天門山》與《望洞庭》對比教學。作為一名新手教師在聽完兩位老師的課后,對古詩教學也有了基本認識。古詩在語文教學中是一塊難啃的骨頭,而兩位老師向我們展示了她們深厚的功底。無論是簡筆畫還是粉筆字,都是我今后需要學習和努力的地方。其中,李老師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她將作者簡介放在了課堂的尾聲才開始講,從作者的自身經歷出發去把握詩歌感情,進而講出借景抒情,這一切都很自然,流暢。打破了我之前對古詩講解時先題目再作者簡介的傳統觀念,真的是受益匪淺。吳老師將兩首詩放在一起對比講解,難度拔高后,依然能夠帶領學生探索新知。而且在吳老師的課堂上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向老師提出問題。吳老師語文素養深厚,在課堂上展示了教育機智,為學生耐心解答。這也反映出吳老師在平時的課堂中就比較關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這也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
教研員的講解讓我的思路也更加清晰,“回”字可以采用猜字的方法讓學生去聯系生活實際,再帶回詩中。而“斷”字可以和天門山的山勢聯系起來。這些都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并且注重聯系生活實際。關注整體教學觀,還有與單元主題的聯系。要結合古詩特點,遵循學生古詩認知結構。在學生誦讀時要有層次,理解,想象,感受。
三年級《望天門山》優秀教學反思 篇6
平日教學中,我最不喜歡的就是古詩的教學。因為古詩離孩子的生活比較遙遠,孩子不容易理解。上古詩時,很容易出現不是一問一答的場面,要不就出現老師包攬課堂的現象。所以備課時,我反反復復看教材及參考書,自我感覺這首詩比較難講。
怎樣避免課堂上自己包攬全部的現象。于是在教學初設計這樣的導入語:李白的詩我們學了很多了,通過這些詩你覺得李白是個怎樣的人孩子們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他是個出名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想象力豐富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非常有才氣的詩人等等,我不失時機地創設一段與李白同游天門山的情景,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然后通過課件的再現,讓學生欣賞天門山獨特的景色。
接著讓孩子們反復朗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說說自己學會了哪句詩怎樣學會的引導學生圖文結合自己學習古詩,為他們積累古詩的學習方法。
在學生理解詩句大意后,我又引導學生談談學完這首詩后,天門山留給你的印象是怎樣的(景色非常壯觀)我緊接著發問:你是從哪兒知道的我對難點再適當點撥,進行品字品詞,強化抓重點字的理解,從字,詞的學習中感悟古詩的意境,感覺學生學習效果不錯?磥恚瑒撛O情景學習古詩,吸引孩子的學習興趣也是一種好的古詩教學方法。
三年級《望天門山》優秀教學反思 篇7
從東營回來后,我覺得王菘舟老師的詩意語文值得我們去借鑒,特別是在古詩方面,于是在教授《望天門山》時我嘗試一下。于是上網搜集了很多有關天門山的資料。希望模仿王菘舟老師上一堂精彩的課。
在惴惴嘗試后,有喜有憂,特此記錄,與學園老師共勉。
1、抓詩文切入口。我認為本文的切入口就是題目《望天門山》,詩人所有的活動幾乎都是圍繞天門山展開的。年輕的李白來到天門山,寫下了三首詩歌,其中《望天門山》是李白的力作。李白用自己文筆為我們描繪了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的景色。
2、抓住詩文的敘述順序。這首詩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了山與水的關系,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氨獭弊置鲗懡祵懡; “回”字描述江水奔騰回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后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艷,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出來。
3、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詩文的'意境。在講授這一課時,我發現很多學生能夠照著工具書理解詞語句子的意思,但是對整首詩意境的理解太差了,這首詩的教學目的雖然不是讓學生多么理解意境,但是就此放過尤為可惜,于是我發動學生利用課下的時間討論這首詩,我加入到討論中去,希望能帶給同學們中國詩歌的震撼。
三年級《望天門山》優秀教學反思 篇8
《望天門山》這首詩講的是李白在25歲時,獨自一個人在乘船到天門山后的所見所聞,詩人有感而發,寫了感人肺腑的《望天門山》,其氣勢非常打動人。古詩的教學必須積極地創設情景,使得學生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學習古詩詞。在整個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通過多媒體簡單地再現了天門山的大概位置和風景,給學生以“天門山”的印象。在這個基礎上,我再通過資料,簡介了李白的生平情況,更讓學生在了解詩人的基礎上了解詩歌特點,李白的詩歌就是“豪放”型的。那么《望天門山》也是如此,所以在基本的朗讀基調上,我叫學生依然用充滿豪情的語氣來讀這首詩。
在讀的基礎上,學生開始萌發了對詩歌了解的欲望。如何理解?如何知道詩中的意思?我教會了他們通過看注釋,通過上下詞語的設想,通過查找資料等方式來學習。一些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非;钴S,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通過圖片和視頻的形式,有利于推動學生對詩歌迫切理解的愿望。
讀好古詩,依然是非常關鍵的,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我是在讓學生理解好詩歌大概內容的基礎上開展的。學生有了大概之后,就很自然地融合了情感,讀出詩歌的節奏感。我還允許學生在掌握大概意境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讀。結果,在課堂上的學生是讀得如癡如醉。
讓學生學會聽古詩,在課堂上,我比較充分地利用多媒體的示范,在整合教育資源上,調動學生更多的感官,體驗通過不同的形式來發現古詩的樂趣和內涵。在課后,我還讓學生仿寫古詩,進行創作,直接將學習的內容為我所用。
在這一課堂上,其教學效果的評價非常重要,如何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有效延伸,積極引導,將是我今后需要改進的地方。
三年級《望天門山》優秀教學反思 篇9
一、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件使用讓學生看到25歲的大詩人李白朝氣蓬勃,乘江而下,欣賞到天門山雄奇秀麗的景色,詩性大發,理解詩的寫作背景。古詩語言精煉,學生又缺少生活經驗,年齡小,坐船的機會也不多,在理解“兩岸青山相對出”一句中的“出”字是很有難度的。這時多媒體的運用,使詩句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讓學生有著身臨其境之感,也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得以發展。
二、 難點適當點撥。
抓重點字理解這首古詩,感悟這首詩的非凡意境。讓學生從“出”字中體會詩人敏銳的觀察力,精煉的語言,更讓學生從側面感受到天門山的形態美。這個“出”字,讓學生真正融進古詩中,融進意境中,感受到詩人激越的創作情緒。
三年級《望天門山》優秀教學反思 篇10
《望天門山》是唐玄宗開元13年,25歲的李白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覽,接著又興致勃勃乘舟順江而東,在經過安徽省當涂縣的東西梁山時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此時的李白年輕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豐富的想象力。古詩主要描繪的是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還要注意課內外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李白的資料。課后,收集李白的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一、打破,F,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后,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匯報“讀懂了什么”,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于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啟發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二、把思考的空間還給學生。
自學時間充分。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查字典,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獲。同時滲透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潛移默化培養自學能力。
三、創設情景,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范讀,投影打出的畫面,有感情的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并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師舍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四、主導作用發揮得當,讓學生把古詩畫成一幅畫。
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老師能順勢引導,隨機應變,表現出對古詩的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你覺得應該畫什么?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讓學生把古詩畫成一幅畫。
五、加強了課內外的結合
課堂上啟發學生互相交流查閱資料的收獲,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對學生終生有益。特別是課后作業的布置:“除了學過的,同學們再找一兩首,下節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焙苡行乱,它打破了課內外的界限,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這正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三年級《望天門山》優秀教學反思 篇11
這首古詩是偉大的愛國詩從李白,在25歲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離開了家鄉來到洞庭湖游玩后,乘著小船順流而下,路過天門山時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詩,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河山的熱愛之情,我在教學本節課的內容是,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詩句的內容后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達到心境合一的程度。在本節教學中有如下亮點:
1、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很快地投入到學習中來。新課開始,讓學生欣賞天門山的圖片,學生很自然地被吸引過來,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看圖說出山的特點,為理解詩句的內容打下基礎。另外再讓學生理解第一句詩句的意思時,說到長江,我出示長江動感的視頻及配樂的解說,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起來,這樣激發學習的學習興趣,看了畫在,聽了解說后,自然能說出長江水的特點:如氣勢磅礴,氣勢雄偉,水流湍急等,概括地相當準確,這樣很自然地尋找到讀第一句詩運用的語氣。當學生理解第二句讀書時,我又播放了長江水擊打天門山的聲音的音頻,讓學生展開大膽地想像,了解天門山的高,陡峭的特點。在學生畫畫時,我播放了配音的詩朗讀,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使學生能入情入境。真正理解詩句的內容。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充分培養自學能力,在學生能讀準字音,會劃分節秦讀的基礎上,我出示了自學提示
。1)用——畫出詩中寫景的詞語。
。2)請結合注釋和工具書說說:“中斷,開,回”分別是什么意思?
(3)試著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學生們在老師的提示下有目的地自學,學習過多后學生又會和組內的同學交流,真正學習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另外我又在學習已學習好前兩句詩的基礎上,引導學習用學前兩句的學習方法來自學后兩句詩的意思。同學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了詩句的意思,了解當時作者的心境,為朗讀打下基礎。
3、以讀為主,讀中體會。
讀永遠都是語文學習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先自由讀,再分節奏讀,再試著用氣勢雄偉的語氣讀前兩句,用高興的心情讀后兩句,接著讓學生比賽讀,齊讀,背誦。學生很自然地掌握詩的意境,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熟讀成誦。
4、給古詩配畫,真正理解詩的意境。
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因此,在學習已充分理解詩句的內容,把握詩句的情感的基礎上讓生拿起手中的畫筆,畫一畫這首詩所描繪的景物,同時也可加上自己的想像,不但培養了學生的繪畫能力,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想像能力。
再完美的一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本節課教學中缺少了質疑的環節,再課時會問問學生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不但能尊重學生,而且有利于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真正激發學生問的興趣,也能更好地促進學了。
三年級《望天門山》優秀教學反思 篇12
《望天門山》是三年級上冊第21課,25歲的李白第一次離開家鄉,接著又興致勃勃乘舟順江而東,在經過安徽省當涂縣的東西梁山時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
學生沒有親身經歷很難想象詩中描寫的畫面。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在孩子們充分的讀熟古詩之后,我邊講解便用簡筆畫繪制了一幅兩山隔江對峙、孤舟日邊而來的畫面。孩子們對古詩有了理解,當我再次讓他們讀時,呂嘉惠的舉動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一邊讀一邊加上動作,“天門中斷楚江開”右手使勁向下猛劈,好似長江將天門山猛然劈成東西兩半;“碧水東流”右手向前蜿蜒前行,“至此回”手腕回旋,這一動作仿佛讓我真的感受到了長江之水滾滾東流,到此回旋的情景!皟砂肚嗌较鄬Τ觥睂芍桓觳哺吒吲e起,掌心相對。
“孤帆一片日邊來”左胳膊伸直,左手握拳好似一輪紅日,右手做小船狀從日邊緩緩向胸前駛來。這一連串的動作既優美又生動。我讓呂嘉惠做老師,我和孩子們一起邊讀邊表演,孩子們不僅理解了古詩,而且很快就能熟讀成誦了?磥,千萬不能小看了這些小家伙,他們說不定就是我們的老師呢!
【三年級《望天門山》優秀教學反思(精選12篇)】相關文章: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15篇11-30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15篇11-30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精選4篇)12-06
古詩兩首《望天門山》教學設計及反思12-16
新課標三上:《望天門山》教學設計及反思12-17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15篇12-06
《望岳》教學反思范文精選03-11
春望教學反思11-28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09-24
杜甫《望岳》教學反思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