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啟示》教學反思范文
基于學生視界,促進學生發展—《滴水穿石的啟示》沉淀在我心中的思考。
前不久,我參加江蘇省課題優質課比賽,執教的是《滴水穿石的啟示》2次執教同一課,同樣的教學目標,同樣年齡的學生,但因調整了策略,前后的教學效果迥然不同。
第一次執教片段
師:滴水穿石的啟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認識,你要用這樣的道理去說服別人是不夠的。作者又向我們介紹了三個人物,請再次默讀課文,想一想,作者介紹了哪三個人?世上成功的人物太多像他們那樣偉大的也不少,為什么作者單單寫了這三個人?這三個人都與滴水穿石有關系,他們的什么方面與滴水穿石的哪一點相對應?
生:因為愛迪生大家都熟悉。
生:因為他們都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后來幾個學生的回答也是“吭吭哧哧”教室里一時出現冷場)
師(著急地):請同學們看看第3自然段的最后2句話,也許你會有新的發現?
生:因為這三個人是古今中外的代表
生:古今中外所有人的成功都是因為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所以其它人的事例就不用舉了。
師:現在讀滴水穿石的啟示,心里應該厚實多了,對“滴水穿石”,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了更深的認識。
師:這三個人物你對誰最感興趣?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他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生:我對李時珍最感興趣,特別是“翻山越嶺”“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令我感動。
生:“訪名醫,嘗藥草”也令我感動。
師:還有補充的嗎?
生:“二十幾年”說明時間之長,令我感動
(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個別讀)
師:“二十幾年”讀得慢一些,這是堅持了多么長的時間,二十幾年間他遇到了許多困難,仍然堅持下來。
(學生重新讀,還是讀得沒有任何情感,又有幾個同學讀還是缺乏語感)
課,就這樣“頑強”地堅持下來
課后,開始埋怨學生--文化底蘊淺薄,表達能力欠缺膽子太小,遇到有許多人聽課,就嚇得“呆若木雞”。
可是我們又拿什么責怪學生?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注重平時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了嗎?注重在每時每刻讓學生去積累語言、博覽群書了嗎?新課標表述的具體要求,我們真的做到了幾點?我們真在平時的每時每刻盡到了語文教師的責任了嗎?再說說我吧,在這節課上不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嗎?為什么看到學生“冷場”的時候,不馬上想出策略采取小組或同桌相互交流,緩和緩和氣氛,再點撥學生指名發言呢?在學生讀得淡而無味時,為什么不創設一種對話情境,讓學生情動而辭發,這樣學生心靈受到觸動,讀書自然而然就聲情并茂了,鉆研教材,吃透文本,設計有深度的,符合課標精神的教學設計固然是好,可是課堂上做不到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因地制宜”或“因材施教”是不是缺乏應變能力的一種表現?沒有任何“教學設計”能“包打天下”!只有自覺掌握各種教學技能和策略,以及應對方法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啊!看來,自己要很好地感謝這次教訓--必須精心備好每一節課,備好每一位學生。[
第二次執教片段
師:滴水穿石的啟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認識,你要用這樣的道理去說服別人是不夠的,作者又向我們介紹了三個人物,請默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世上成功的人物太多,像他們那樣偉大的也不少,為什么單單介紹這三個人物?這三個物都與滴水穿石有關系,他們的什么方面與滴水穿石的哪一點相對應?
(生默讀課文)思考交流
師板書: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生:因為我們熟悉愛迪生
師:再默讀寫愛迪生的句子,說說看你們熟悉愛迪生的.什么?
生:我知道愛迪生是發明家,他擁有1093項發明專利
生:愛迪生之所以有這樣成就是因他畢生孜孜不倦
師:“畢生”指多長時間?他畢生都在干什么?愛迪生的什么方面與滴水穿石的哪一點相對應?
師:李時珍、齊白石與滴水穿石有什么關系?
生:都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生:這三個人成就事業,都是靠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的,
師:李時珍是什么朝代人?
生:明代
師:是古代的
師:愛迪生是哪個國家的?
生:美國的
師:是外國的,齊白石是哪個時代的?
生:現代
師:也就是今天的,誰現在明白了為什么選這三個人?
生:他們是古今中外的代表人物
師:寫這三個人是因為他們
生齊說: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師:二是因為作者想告訴我們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的人都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師:這三個人物跟“滴水穿石”有沒有關系?[
生: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師:現在讀滴水穿石的啟示,心里應該厚實多了,比剛才讀景觀內容,你們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教師對“古今中外”這個關鍵詞語的點化,使學生認識到“古今中外”的具體含義,知道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都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將人物與滴水穿石勾連,這不就是啟示嗎?)
師:每個人的成功背后都付出艱辛的勞動,這三個人你對誰最感動,圈畫出最能表現他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詞語,
(生:默讀課文,圈畫詞語)
生:我最佩服李時珍,“翻山越嶺”“走遍大半個中國”途中,會遇到許多危險還是堅持藥學研究。
生:二十幾年都不間斷,這種持之以恒令我感動
師:我們班有同學參加比賽或演出的嗎?
生:今天早上我班×××參加市運動會,獲得短跑第一名
師:我能采訪一下這位同學嗎?
請問:×××,為了這次比賽你訓練了多長時間?在訓練時有過放棄的念頭嗎?你又是怎樣克服這些困難的?
生:……
師:因為這一段時間,你的持之以恒,目標專一,你終于取得成功,祝賀你(和×××握手)
師:同學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為了實現目標,我們堅持十天,半個月,甚至一個月,二個月都行,但讓你堅持二十幾年你能做到嗎?李時珍為了研究醫藥,用了二十幾年的時間,多么漫長的時間啊!想象一下,這幾十年間他會經歷哪些考驗?
生:……
師:現在讓我們懷著敬畏的心情再次讀這段話,相信你們會讀出自己的感受,會讀得有滋有味。
(學生練習朗讀,小明讀得非常投入,聲音凝重,不住地搖頭和點頭還伴有手勢)
師:請大家轉過臉來,讓我們再次聆聽小明朗讀的聲音,欣賞他朗讀的表情,分享他朗讀的的愉悅
(該生讀后,全班響起熱烈的掌聲)
師:如果讀文章能像小明這樣在腦子里過“電影”把文字還原成畫面,那就不僅證明你讀進去了,而且證明你讀懂了。
兩次教學同一課,必須達成的教學目標沒變,必須完成的課堂訓練沒變,變化的只是為了達成這些基本目標,完成這些基本任務的途徑方法、過程和手段,依學情而變,卻變出有生命力的課堂,富有激情的課堂,教學效果如此大相徑庭,原因何在?不得不引起我深深地思考:
一、軟性的設計
上好一堂閱讀課,課前,教師必須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年段要求和教材的具體要求,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預先設定既明確又適當的教學目標,預先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預先設計教學方案,“凡事預則立”但課堂上教師完全按預設進行,而忽略課堂上的動態生成的東西,就會使上課成了教師演示編制得十分精密的教案的單邊活動。所以著名教育大師周一貫提出:課堂教學的設計要能夠充分地按照課堂教學所具有的現場生成性的基本規律而作相應變化并為此留下最大的調適空間。
如果說那些必須達成的教學目標,必須實行的教學步驟,必須完成的課堂訓練,無多大變化可言的話那么完成這些基本目標,完成這些基本任務的途徑方法、過程、手段則應當根據具體的學情,靈活應變,現場處理,具有很強的伸縮性和可型性。所以教學設計應當以具有高度柔性的“軟性設計”為主。本案例中兩次執教的教學目標沒變,片段一:用告訴啟發方式達成教學目標;片段二:用喚醒、疏導策略達到教學目標。第一次的教學設計統得過死,上課時不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動態生成,第二次的設計為關注學生的實際需要而調整教學的手段、方法、途徑等。這樣的軟性設計也有不容易的地方,就是教師除了更高層次的把握文本備好教材外,還要預測學情,設想課堂學習現場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它要求教師必須胸中有書、目中有人、手中有法。
二、生成的課堂
教師的預沒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滴水不漏的,它有時同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產生一定的偏差,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也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這種資源。
本案例1中,教師一遍又一遍地“指導”學生誦讀,可學生就是呆呆地,對再感人的精神也無動于衷。其實這種現象就是很好的反饋資源,在片斷2中,我做個有心人,迅速而準確地判斷出:明代的李時珍離學生的生活太遠,必須調動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將文中人物的經歷和學生的經歷形成共鳴,正巧班中有一個學生在早上7:00多參加市運動會,100米比賽,獲得第一名的優異成績,于是我就隨機應變,抓住這個資源,“人物采訪”“想象李時珍二十幾年經歷的考驗”,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
總之,生成的課堂是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質疑、問難和獨特體驗中發現學生在知識、情感和心理上不斷生成的需要,并對自己預設的教學作出富有創意的調整。因為我們的課堂是為孩子的學習,為了孩子的需要而存在的。
【《滴水穿石的啟示》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滴水穿石》的啟示教學反思07-05
滴水穿石的啟示教學反思06-06
《滴水穿石的啟示》教學反思05-16
《滴水穿石的啟示》教學反思10-22
《滴水穿石的啟示》的教學反思10-31
滴水穿石的啟示的教學反思01-02
《滴水穿石的啟示》教學反思09-15
滴水穿石的啟示教學反思范文07-02
課文滴水穿石的啟示教學反思06-29
課文《滴水穿石的啟示》的教學反思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