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千米的認識》的優秀教學反思

時間:2022-07-08 14:12:28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千米的認識》的優秀教學反思(精選12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千米的認識》的優秀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千米的認識》的優秀教學反思(精選12篇)

  《千米的認識》的優秀教學反思 篇1

  本節數學課的成功之處在于在教學中不同層次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整體性的發展原則,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學方法體現了以人為本。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具體體現在:

  一、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

  《千米的認識》這節課中,我運用新課程的理念,從生活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學生創設了恰當的教學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打破課堂內外的界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二、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數學課程標準》中新的理念提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種方式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自己去學,自己去做,自己去體驗、自己去獲取知識,從而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是新世紀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尋找數學,教學中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了解自己的學校、生活的道外區的變化,感到生活的這個社會的美好,無形中達到了情感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以此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我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了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使學生自己通過親身的感受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千米這個長度單位的認識。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

  三、利用現有教材,體現新課標

  教學時,我大膽改變了教材中單一的、抽象的、脫離學生實際狀況的內容,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達方式,教材中的課后的實踐活動提到課前進行,學生可以憑借各自的經歷與體驗逐步形成千米的計量觀念。把書后單一、抽象的單位換算線段圖,改編成學生所熟悉的6路公共汽車行車路線圖,不但使學生掌握了課本知識,同時了解了從哈東站到哈站的實際距離。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數學內容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

  教師能發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課堂教學之中,是體現新理念的重要一環。

  同時,在教學中學生的評價上還存在著不足。比如說:在學生的實踐測量活動中,有些小組的測量方法重復、測量的方法不夠豐富;還要更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增進學生學習的信心。

  對這節課如果重新設計,我只想改動一處地方,就是在學生進行實際測量時,在原有的用尺測量出1000米、先測量出100米,再推測1000米看脈路表詢問法然后感受所用的時間這種做法的基礎上,增加數步法和回頭觀看的方法,增強學生對1000米的長度的感受。

  《千米的認識》的優秀教學反思 篇2

  關于千米的認識,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厘米、米、分米和毫米的基礎上的,而千米對小學生還是一個比較抽象的長度單位。他們可以用手勢表示出千米以外的幾個長度單位,但千米只能靠感知、體會。教學中只能告訴他們千米用于比較長的路程,如武漢到北京的距離等等。

  在學習《了解千米》之前,利用體育課之便,我讓學生首先感知100米的路程有多少步,在估計要幾分鐘,然后又讓他們繞學校操場跑一圈,回來告訴他們一圈是200米,幾圈是一千米?然后,讓學生走一千米的路程,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的感受。

  1千米=1000米,這是一個規定了的知識,只要通過自學或講授的方式讓學生知道并記住就行了。學生通過課前的'鋪墊,已經初步了解了1千米的路程有多遠,因此能很快得出1千米=1000米的結論。但老師僅停留于此,沒有想到學生對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的知識構建和記憶,如果問學生,你怎么知道1千米=1000米?你怎么記住1千米=1000米?你發現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有什么特點?這種深層次的追問,能幫助學生實現多方位的對知識的把握和構建。

  課前讓學生走一走1千米,記一記走1千米所用的時間,數一數1千米共要走多少步,走完1千米累不累等生活經驗的綜合,學生能基本判斷生活中1千米的路程有多遠。可以說這個課前體驗為本節課奠定了基礎。

  《千米的認識》的優秀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學生熟悉的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讓學生知道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通常用千米作單位,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然后通過看、算、走等豐富的實踐活動來體會和理解千米,認識1千米=1000米,體驗和感悟千米的實際長度。

  本節課認識的“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較為陌生,它不像之前學習的那些長度單位一樣,看得見摸得著。1千米有多長,用言語無法表述,因此讓學生體驗是最好的辦法。課前,我帶著學生來到操場,首先告訴學生從哪里到哪里是100米,走一走需要幾步,看看需要幾分鐘,記下你走的情況。然后要求學生沿著學校操場跑道走4圈(一圈300米),讓學生記下走完后的感覺。幫助學生較好的在課堂體驗中建立起千米的概念。同時,給學生一個學習的參照物,增強對1千米的感性認識。

  告訴學生昨天我們沿著操場跑道走了四圈,跑道一圈是300米,算一算你一共跑了多少米?學生列式計算。告訴學生就是1千米多一點。然后讓學生說說走完1千米的感受,初步體驗到1千米的長度。接著讓學生思考“如果跑道一圈是200米、400米,那么分別要走多少圈才是1千米。再讓學生回憶昨天出走100米的情況,讓學生思考幾個100米是1千米,根據昨天走100米所用的步子數和時間來推算走1千米需要幾步、花多長時間。這一系列的活動意在讓學生在課前走一走、量一量的基礎上,再通過估一估、算一算、說一說等豐富的活動中更充分、更深刻地理解1千米的長度。

  整節課,我注重結合生活實際,選擇學生比較熟悉的地方讓學生估計1千米的路程,使學生對1千米形成鮮明的認識。學生學習興趣也比較濃厚。

  《千米的認識》的優秀教學反思 篇4

  本課時是在學生學過常用的長度單位米和比米小的單位,并且初步了解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千米。

  教材先通過插圖說明千米在生產實際中的應用,然后通過學生已經掌握的長度單位米,推算出新的長度單位千米,幫助學生建立起千米的觀念,并揭示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1千米=1000米,為了讓學生掌握計量單位間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寫出“想”的思路,使學生在計算時有所依據。例1是見解長度單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設計了針對例1、例2的強化練習(試一試)。

  對于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觀念的建立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時我十分注重學生已有的基礎,強調新、舊知識的關系,從基本的長度單位米開始,在新舊知識的引申、發展處加以復習、強化、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促成新舊知識的轉化,盡量使學生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觀念,使課堂教學過度自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當然,學生也并非是一張白紙,在平時生活中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充分發表他們的意見,發揮他們的想象,聯系生活實際,用他們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當然,單單靠這些要使學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觀念還是相當困難的。學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單單讓學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認識1千米的話是遠遠不夠的。記得我第一次上這一課時時,就是讓學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認識1千米。結果學生對1千米觀念的建立相當差。特別是聯系生活實例時,學生就錯誤百出。使這節課的教學教學任務沒有很好完成,教學的重點、難點沒有克服。

  在這次教學時,結合上一次教學中的不足,我對教學過程進行新的設計,主要圍繞“怎樣較好的使學生建立1千米的觀念”思考。為了解決這一難點,在課前我在學校附近測量出1千米的長度,教學中,在學生想象1千米之后,帶學生去實地目測一下1千米的長度,這樣,學生想象的1千米和實際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對比,學生對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觀念。從之后的練習中,也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對1千米有了比較準確的認識。當然,用目測的方法來感知1千米的長度,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有時間讓學生去走一走的話,學生對1千米的認識一定更加準確,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我讓學生課后去走一走,真實地去感知1千米的長度,加強對1千米觀念的建立。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學生的參與是比較積極的,參與面也是比較廣泛的。與第一次教學相比,教學任務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學難點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節課各部分的銜接及時間的掌控存在許多不足,在鞏固練習時沒能適當展開,沒有把這節課的教學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

  《千米的認識》的優秀教學反思 篇5

  千米的認識對于學生來說,要建立這一觀念的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時我十分注重學生已有的基礎,強調新、舊知識的關系,從基本的長度單位米開始,在新舊知識的引申、發展處加以復習、強化、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促成新舊知識的轉化,盡量使學生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觀念,使課堂教學過度自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但是,千米這么抽象的一個長度單位,對于八歲的孩子來說那是很難想像的,單靠學生自己的憑空想像,那是非常難達到該課時的教學目標和任務的。這需要很多的實際例子,而且要是跟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比較大的。當然,學生也并非對此一無所知,在平時生活中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充分發表他們的意見,發揮他們的想象,聯系生活實際,用他們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除此之外,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考慮到千米是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建立千米的長度觀念就比較困難。因此,我就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讓學生實際走一千米的路,這樣從實踐中感知1千米有多長,就比較容易建立千米的觀念。這樣有一部分的學生就能跟實際操場的情況聯系起來理解和掌握。這對于一部分學生有了很好的幫助,不過在課堂教學時我帶學生下操場實際測量和感知的時候,有部分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的學生,對于該課時內容的關注減少了,所以對于這一部分學生來說,達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這一方面的處理還需要更加的謹慎。

  《千米的認識》的優秀教學反思 篇6

  《認識千米》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千米這一度量單位,建立千米的概念, 難點是將千米這一概念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形成正確的認知觀。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課前我布置學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約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時間,大約幾步,和爸爸或媽媽一起測一測家到學校的路程有多長。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復習以前所學的長度單位,說說它們之間的進率,并讓學生比劃出這些單位所表示的實際長度。然后從測量鉛筆的長度到測量教室的長度再到測量從張家港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白:計量路程等的長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長度單位,從而比較自然地引入“千米”。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觀念的建立難度較大,因為平時學生不太關注兩個地方之間的路程是多少。當然,學生也并非是一張白紙,他們在馬路邊、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見過“千米”(也叫“公里”),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以前看到過“千米”這個單位嗎?在哪里看到過?你知道還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到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讓他們聯系生活實際,發揮想象,用他們自己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為了使學生能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在課前我選了幾個學生比較熟悉的地方進行測量,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先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出發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通過學生的猜測、比較,得到:“從學校到錦繡花園大約是1千米。”然后讓學生閉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長。因為課前布置同學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測量出學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課堂上請幾位同學說說家在哪里,再讓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離學校有多遠。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還是少或差不多,再進一步猜出大約是多少米。通過猜一猜、說一說、評一評、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長。然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大約相隔1千米?對于1千米和1米之間的進率,估計學生能說出來,就直接讓學生說一說。然后通過討論、匯報,使學生了解:測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測量,還可以步測、看摩托車上的里程數等等。我們學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長?(200米)幾圈才是1千米?體育館的環形跑道長400米,跑幾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過這二個實例,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千米和米之間的關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簡單化聚,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想的。

  這堂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參與對1千米或幾千米的體驗和感悟,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并將生活經驗轉化為認知結構。課前布置學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動。如果沒有這些活動,而只靠學生想象1千米有多長是無法建立1千米的觀念的。

  《千米的認識》的優秀教學反思 篇7

  《千米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千米這一度量單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難點是將千米這一概念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形成正確的認知觀。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一直在擔心,因為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讓學生用手比劃,學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那千米怎么辦呢?學生既不能用手比劃,也不能用眼睛來看。苦于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所以就一直拖著沒有上。最后征求高老師的意見,我決定在上這節課時注意做到以下兩點:

  1、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學習

  我們的教學樓到校門口一個來回剛好100米的距離,我就讓每一個學生從教學樓走到校門口再走回來,體驗100米有多遠,再想象一千米就是走10個100米那么遠。學生聽說要走路,高興的都舉起了小手,生怕老師把自己遺忘,當得知每個人都要體驗時,有學生條件反射性的一躍而起,看到學生們笑容燦爛的面孔,我知道我這樣安排是正確的。學生只有對這件事真正的感興趣了,才會用心的去學習它。()走路這個環節取得了成功,學生把自己走的步數記下,很快的就算出了1000米要走多少步。從而建立起1千米的長度觀念。

  2、用“搶做小老師”的游戲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這節課在學生明白了“1千米=1000米”這個單位換算的基礎上進行鞏固練習,為了不讓學生機械地做題,我們全班一起來做“搶做小老師”的游戲。(到黑板上做題的同學,如果有錯誤的地方,其他同學就可以主動來搶改。)一經公布,下面立刻沸騰起來,每個人都想做小老師來給別人修改錯誤,被點到做題的學生也憋著一股勁,我就是不讓你們來改錯。這樣一來,課堂就很活躍,學生也在游戲中鞏固了“1千米=1000米”這個單位換算。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學生的參與是比較積極的,參與面也是比較廣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難點也基本克服了。學生也覺得比以往有趣多了。從作業情況來看,正確率也是可以的。但是,整節課各部分的銜接,內容的過渡等等存在許多不足。在這方面我將會進一步的加強與提高。

  《千米的認識》的優秀教學反思 篇8

  我以為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長度觀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基礎。千米的長度觀念比較難建立,除了選用教材中提供的資源,教師還應該自主開發一些學生身邊的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對于千米的感受,應將實際感受與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結合起來。教學“千米”時我讓學生們實地走一走,知道從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幾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們初步形成千米的長度觀念。學生形成了較清晰的長度單位的觀念,對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就容易掌握。

  為了能增強學生對1千米有多遠的感受,將1千米與學生的經驗建立起來,我讓學生想象體育課上在操場上跑幾圈是1千米。在進行教學,本以為學生對千米沒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卻表現出了比學習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覺。至于一小時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時,我先告訴他們這些常識,所以后面練習中出現的題目,學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長路程選擇什么樣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時間,學生掌握的很好。

  教學中,學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卻是從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別說學生不知道,作為老師也真的感受不出從學校門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說,學生對1千米到底有多遠,很難估測,再加上今天學生并沒有真正地去感受這1千米有多長,只是憑空想象而已。

  最后的習題中,我設計了一些課外拓展題,我感覺非常好,學生對這樣的題目也很喜歡。我另外布置了兩項作業:一是放學時請家長帶著孩子回家時,感受從學校門口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二是從家門口到學校門口大約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長時間。這樣讓學生有一定的親身體驗,有利于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

  《千米的認識》的優秀教學反思 篇9

  數學雖然抽象,但它來源于實際生活,并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為了使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充分地參與活動,在活動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數學概念和方法,各個學校要充分利用并開發實物材料和設備供學生開展實踐活動。

  郭元祥老師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校發展》中曾指出我們教師存在的一個缺點:在教學中,教師總是化書為牢,化地為牢。把我們的學生鎖在書本中、教室里。沒有結合實踐地學習,學生會感到枯燥、煩悶。因此,我們教師應把實踐本身看成是一個學生發展的過程。

  在數學教學中,我注意聯系生活實際,教學生學會數學。例如,在千米的認識課上,如果單單以書為教材,灌疏給學生,強壓學生牢記1千米=1000 米,也許學生接受了,但是他們并沒有具體感知。正如郭老師講到的我們要避免總是化書為牢,化地為牢。這節課上,我并沒有讓學生機械地練習單位的換算,而是帶領學生到100米的跑道上,讓學生走一走,記錄時間,記錄步數,引導學生理解走10個100米就是1千米,在推算中對1千米有了認識,使抽象的概念變為具體。讓學生從中體驗到數學的內在價值,增進了對數學的理解和運用數學的信心。這節課學生也覺得比以往有趣多了。

  課后,讓學生去搜集資料,生活中我們在哪里還看到過千米這個單位。再讓學生測一測,從學校出發,走到自己家里大約有幾米。鞏固知識,把數學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加深了對千米的認識,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個性。從而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是從生活中來而又要應用于實際生活。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課本知識,而是充滿魅力與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

  因此,我認為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以《課程標準》為指導,以教材為依據。但不拘泥于教材,要有一種勇于實踐的創新精神,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注意思考學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學利用。讓學生的生活經驗成為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一筆寶貴的財富。

  結合實踐,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就會體會到數學的樂趣之所在。

  在這一節課中,我所感覺到的不足之處是在學生的組織紀律方面。走出課堂,有的興趣盎然,而有的是跟著走馬觀花。這就與教師的操控能力、語言魅力及組織方面有密切的關系。今后我一定會更加認真鉆研教材,練習基本功,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千米的認識》的優秀教學反思 篇10

  這節課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都能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習氛圍較好,但是到課堂最后,學生的課堂紀律不太好,應該引起教師注意。

  千米在學生的生活中比較常見,但是需要老師的激勵和喚醒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我在復習完米、分米、厘米、毫米這四個長度單位之后,給學生展示了高速路路標、汽車儀表盤等生活較常見的千米使用場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這節課準備還是不夠充分,例如,馬拉松比賽全程用千米做單位,但是我竟然不知道馬拉松全程到底是多長;還有,學生了解了汽車、磁懸浮火車這兩種交通工具的時速之后,學生更加好奇的是子彈、火箭、宇宙飛船、飛機它們的飛行速度,還有方程式賽車、高鐵的時速。然而,我課前并沒有充分發現我班學生的40個男孩子的興趣點。

  我通過查找資料發現:馬拉松全程42.195千米,子彈:每秒2千米;火箭:每秒4.5---7.9千米;宇宙飛船:每小時28440千米;飛機:每小時850—900千米;方程式賽車:每小時400千米;高鐵:每小時350千米。

  《千米的認識》的優秀教學反思 篇11

  今天學習《認識千米》,課前學生完成了一份任務單,主要是調查了解學生對長度單位的已有知識以及體驗100米有多長,為學習千米做好準備,這個準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的準備,一是教的準備,而教的準備是以學的準備為基礎。

  課堂上反饋任務單,對于了解長度單位的已有知識來說,學生能夠通過課前調查知道一些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比如像兆米、微米、納米等單位;對于體驗100米有多長的任務,有學生說,一步是0.5米,走200步就是100米,也有學生說,走2分鐘就是100米。有了這些課前體驗與感悟,教的過程就有了可靠的階梯,順著走200步是100米,走2000步就是1000米,而走20分鐘大概就是1000米,后者的認識與感悟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是間接的經驗,也是保證推理正確的心理因素。

  我相信,很多人都認識到,對于1千米到底有多長的問題不是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就行的,而需要讓1千米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與建立基本上穩定的表象,表象是豐富的,但是1千米不是600米,也不是3千米,因而豐富的背后也有相應的穩定性,這個穩定性需要從多種角度和方式展開體驗的過程,累積理性的認識。很顯然,課堂的時間與空間都不足以讓每一個孩子完成體驗、累積與建構1千米到底有多長的表象,因此需要拓展學習的時空,這時候任務單的完成就顯得那樣重要了。

  日常教學中,每一個問題我們都強調學生認真思考再回答,其實很多時候就抹去了學生的數學直覺,雖然得到了嚴謹而精致的答案,但失去的可能就是一種對數學的敏感,更重要的是,我認為數學直覺中隱藏著思維的秘密。

  《千米的認識》的優秀教學反思 篇12

  數學學習要建立在學生的已有經驗上,但這里的經驗,不單指學生通過活動得到的直接經驗;也包括學生在自己的學習、生活經歷中或從老師、教材及其它媒體中獲得的已有間接經驗。教學中,不單應當重視幫助學生獲得學習數學需要的直接經驗;更應強調激發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經驗,與當前的數學學習建立聯系,學習數學。在學習“千米”這一長度單位之前,學生已經有了對“米”的感性認識,現在就是要通過實踐預設生成“千米”與米的聯系。

  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感知1千米有多長,我把學生帶到運動場上,借助體育鍛煉來幫學生鏈接“千米”與“米”。我們的操場一圈是200米,我把學生5人一組進行接力賽跑。在跑的過程中每個接力的都必須把前一位跑的米數加起來,等5個人跑完,我讓學生匯報他們跑的成績,每個小組都跑了1000米。“像這么遠的距離就是1千米”,我乘機告訴學生。最后我問:“1000米要跑幾圈?想一想。”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空間,使學習有了挑戰性,強化了學生的數學思維,給學生自主生成1千米的概念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通過學生頭腦中已有的千米的經驗,我不斷地啟發、引導學生用自己身邊的事物、場景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把1千米與學生習以為常的生活很好地聯系了起來,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從模糊到精確的動態生成過程。如:如果一個人的兩臂伸開長度約1米的話,那要多少人這樣兩手張開拉在一起才是1千米?

  數學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感受數學,建構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發展數學思維,產生愛數學的情感,突出數學本質,強調活動與數學學習的聯系與整合,讓學生在觀察、思考、探索和交流等活動中,生成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思維,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在學生生成千米概念的活動中,有實際動手測量1千米的實踐活動,也有想象1千米有多長的思維活動等等。在建立千米的概念過程中,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在這節課中,學生對千米的認識,既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既有直觀的也有抽象的,重要的是學生真真確確感受到了1千米的實際長度。為今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千米的認識》的優秀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千米的教學反思01-15

認識千米教學反思01-09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4-15

“認識千米”的教學反思01-07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1-08

《認識千米》教學反思05-16

《認識千米》教學反思01-07

《千米的認識》的教學反思09-11

《千米的認識》教學的反思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