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做個聰明的消費者》教學反思范文
2012年11月8日,教研室的視導活動,準備的課題是八年級上冊第九課項目三《做個聰明的消費者》,總體感覺:架子還算穩,但骨肉不豐滿,不細膩。 先說一下不足之處:
1、對學生的評價過于簡單、籠統。大多數時候在用“好、很好、還行”等等隨口性的評價,失去了它實質的作用。課后想想,評價應該有三個方面的主要作用:鼓勵、補充、糾錯、提升。鼓勵應該是具體的,學生回答的好,到底好在哪里,“讀的好,還是有新意,還是很全面,條理清晰”,學生應該有個明確的落腳點。這節課中的糾錯尤其做得不好,如“一學生根據圖片辨別侵犯了哪種權利時,對五種權利的含義及表現明顯認識不清晰,我只是否定了他的答案,換了其他同學來繼續回答。沒有指出原因,更沒有加以引導,分析辨別。我自己也意識到,做好評價的背后是不懈的學習與努力,做為教師全面素質的提高,性格脾氣,書籍的涉獵,生活閱歷,興趣愛好等等的積累沉淀。我更深深的體會到,在課堂上做好評價的前提,首先老師是一位認真的傾聽者。因為準備課,連續幾天熬夜,有些疲憊,思維有些卡殼,沒有了聽也就無所謂的評了。
2、問題設計有些隨意。有一部分問題過小,價值不大,缺少思維含金量。僅需要“對”或“錯”的判斷而已;而有些問題過大,過于籠統,缺乏層次性,梯度不夠。如本節課中,引用了網上的一段關于食品安全的調侃段子作為案例,出示問題:怎樣擺脫這種“爽”的'生活?在學生討論中我發現,這個問題太大了,它不是單方面的責任,而是有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甚至還有監管部門,國家的法制建設等等,學生們考慮時卻相對單一而集中,費了不省時間。如果把它分解為幾個小問題:要想擺脫這種生活,哪些人負有責任?他們各自應該承擔什么責任?有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應該更容易思考與解答。
有一點還值得自己欣慰:各環節的設計,案例的選擇,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這一天恰逢“黨的十八大”召開,導入時進行了時政播報,也是政治課的一大特點;中間選用的案例,都是近年社會所關注的焦點問題,如“毒膠囊事件”,“典型的食品安全事件”;采用了學生們喜歡的形式:漫畫、網絡段子、視頻(中間有一段歌曲改編),以詼諧幽默的形式接近了學生與教材、社會的距離,營造了融洽的課堂氣氛。
困惑:在課堂上如何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其實這一點不是個新課題。就自己而言,從未正兒八經堅持來做,常常碰到課堂沉悶,學生無話可說時,讓學生自由討論一下,更多時候形式遠遠大過了作用。
一節課結束了,遺憾很多,我會一直努力!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做個聰明的消費者》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做個聰明的消費者》08-20
品德與社會《做個聰明的消費者》教學設計06-22
《做個聰明的消費者》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06-22
《做個聰明的消費者》的教學反思07-15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做個聰明消費者》說課稿07-21
做個聰明的消費者教學設計11-17
做個聰明的消費者教學設計11-17
《做個聰明的消費者》教學設計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