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0篇)
在日常生活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課文《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課文《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1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無論思考討論什么問題,都要立足于自瀆,引起思考。在《我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我以讀為本,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思考:我最好的老師是一位怎樣的老師。然后抓住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這句話引導學生自主品讀,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力圖帶領孩子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從一堂課到每堂課,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用獨特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從而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
文路和教路是為學路服務的,回顧本堂課的教學,考慮到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力求削枝去葉,理清課文的主線,凸顯主體,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整體感知課文之后,我開始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懷特森先生是一個教學方法獨特,很有個性的人。交流時原本認為學生可以抓住重點語句品讀,沒想到,學生幾乎把整篇課文都說到了,交流到最后,就顯得有點繁瑣,從而影響到整堂課的教學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學,主要問題在于沒找準問題的切入點,如果問題這樣提:關于貓猬獸這堂課,懷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體現了他是一個教學方法獨特,很有個性的人。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學生會很快找到重點語句品讀,以上教學片斷中教師所提問題就是經過修改之后的,這樣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就會水到渠成。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表達方法,這樣,整堂課的教學才能夠凸顯主體,線條簡明。
總之,語文課不要把教學環節設計得過于復雜,要找準問題的切入點,才能把復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明了,使冗長拖沓的教學過程變得便捷,這是教學這一課給我最大的啟示。
課文《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2
《我最好的老師》這篇文章是小學六年級語文課本中最后一次綜合性學習里的一篇略讀課文。開課,與學生做了近距離的心靈溝通:“同學們,你們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是什么樣子?”只見學生們略做思考狀后說:“把我們當朋友,不隨意奚落同學,還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這,就是我們同學心目中最好的老師。知道了“最好老師”在同學們心中有了一個“定位”后,也就為我后邊的教學埋下了伏筆。
“那么,有這樣一位老師,他上課娓娓講解一種叫'貓猬獸'的動物,同學們都根據他的講解龍飛鳳舞地做筆記,可隨堂小測驗,全班同學都大吃一驚,因為他們的成績均為‘0’分。=這,這,這是一位好老師嗎?這算好老師嗎?”隨即,我在堂課上順勢抓住了“這算什么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沖突,設計了兩個主要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峰回路轉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臺,讀找體會重點詞句,轉換句式,拓展寫話,接受和建立新的價值觀。學生的感情變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自然發生的。這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在三維目標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結構,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可以融入情感這一磁場中的有知識、有能力、有過程、有方法、當然更有態度和價值觀。
此外在第二版塊的學習中,力圖想帶領同學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從一堂課到另一堂課,從他的課堂到別的課堂,從課內到課外,懷特森先生帶給學生的懷疑主義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訓練,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載體,事實上也是學生們對懷疑主義這一價值觀是否真實有效建立的一個檢驗和展示。從這個意義上說,拓的是課文的意蘊,展的是課文的內涵。至此,感覺這篇課文的理解漸漸清晰起來。
于是,在教研過程中,發現我對課文的理解也跟作者看待懷特森先生一樣經歷了一個感情轉變。這給我一個啟示,當你深深地沉浸在課文的文字中,你總能發現它的可讀之處,可教之處,可掘之處。這是研究這一課給我的最大收獲。
課文《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3
這周,輪到我們年組講教研課了。今天,我授課的內容,是本冊書的一篇略讀課文《我最好的老師》。之所以選擇了這篇課文,因為昨天,學校發給學生每人一張調查表,讓他們寫寫最喜歡的老師。我以此為契機,進行本課的教學。
整節課,課堂的氣氛非常融洽。令我感受頗深的,還是課前學生找到的那個故事。在此,我把它放在自己的博客里,讓大家共同分享。
嗅蘋果
學生們向蘇格拉底請教:怎樣才能堅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蘇格拉底讓大家坐下來,隨后取出一個蘋果。他用手指捏著,慢慢地從每個同學的座位旁邊走過,一邊走一邊說:“請同學們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氣中的氣味。”
然后,他回到講臺上,把蘋果舉起來左右晃了晃,問:“哪位同學聞到了蘋果的氣味兒?”
有一位同學舉手回答:“我聞到了,是香味!”
蘇格拉底再次走下講臺,舉著蘋果,慢慢地從每一個學生的座位旁邊走過,邊走邊叮囑:“請同學務必集中精力,仔細嗅一嗅空氣中的氣味。”
稍停,蘇格拉底第三次從講臺走到學生們中間,讓每一個學生再嗅一嗅蘋果的氣味。
經過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個學生外,其他學生都舉起了手,都說聞到了蘋果的香味。
那位沒舉手的學生環顧周圍看了看,覺得一定是自己錯了,于是也隨波逐流地趕緊舉起了手。
蘇格拉底臉上的笑容不見了。他舉起蘋果緩緩地說:“非常遺憾,這是一枚假蘋果,什么味兒也沒有。”
課文《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4
課在我預期的順利中劃上了句號,沉浸于終于可以松一口氣的同時,仔細回首自己的這堂課,上后感覺如何,自己得到提升了嗎?學生從這堂課上有所得嗎?我回味著。
根據文本特點,妥善處理教材。課文1—4自然段集中描寫懷特森先生出人意料的舉動,給學生和讀者留下機器不好的印象,5—8自然段在懷特森先生的解釋和體驗一次又一次的冒險課堂后,學生最終明白了他是最好的老師,抓住文本內容的這一特點,我分兩個版塊進行教學。讓學生先去學習1—4自然段,這里的老師,你喜歡嗎,從課文中尋找依據,說明理由。感知了老師的“壞”后,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既然這樣一個糊弄人的老師,惹得大家憤憤不平,作者又為什么稱他為最好的老師?懷特森真的是最好的老師嗎?學習課文5—8自然段,這里的老師,你喜歡嗎,從課文中尋找依據,說明理由。學生自然就會將懷特森先生所作所為的理由依據找出來,交流。
根據文章寫作特色,體味其妙處。本篇文章有兩大寫法上的秘妙之處。一是謀篇布局上的先抑后揚,二是結尾處的戛然而止,留下思考空間。感悟完課文內容之后,我引領孩子們去觀察和發現文本的秘妙,從而為后面的修改作文,運用這種方法打下基礎。
1、遷移運用,修改作文。在此運用一正一反的兩篇作文進行對比,好的文章是中國版的《好老師》,聽老師讀,學生聽。然后說說聽后的感受,你更喜歡哪篇文章?發表自己真實的觀點:這兩篇文章有哪些相似點?(有一開始的看不起、不喜歡到慢慢地欣賞、喜歡)然后師小結:這篇文章的作者一開始寫得并不是這樣的,他在學習了大衛·歐文的《我最好的老師》之后,模仿他的寫法反復修改才改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所以說,好文章是反復修改出來的;寫好一個人,就要寫他獨一無二的特點。再出示反面的材料,運用文章中習得的方法,評價作文,修改作文。鏈接學生寫的《新老師》,讓學生們去評價這篇文章寫的怎么樣?在學生說的基礎上進行梳理歸納,①事例描寫的不夠具體,細節沒有寫到位。②老師的特點沒有按一定的順序呈現。那么根據我們剛才提出的修改意見,用上這節課上我們習得的方法進行修改。
這樣的設計比較接近時下的教學理念——淡化文本分析,注重言語形式、技能的掌握和運用。整堂課上學生表現出來的對文本的理解不存在問題,但是覺得對道理的理解和結合自身的感受沒有融合在一起,僅僅只是停留在道理的表面表達上。我覺得這是自己這堂課上不夠完善的地方,僅僅就讓學生走過場,缺乏一種教師該有的追問。同時在梳理文章內容時,當把所有的理由呈現在表格中時,學生的表現也與預期的有出入。預期的是希望他們抓住其中一個理由來說,但學生們是全部一口氣說完了,然后我沒有加以引導,讓他們逐個說,導致本該在這個環節很活躍的課堂氛圍,有些冷場。值得安慰的是,最后的遷移運用,孩子們表現的很棒,充分地將課堂上習得的這種方法運用起來,這也成為了我這堂課的亮點之處。
一堂課所帶來的震撼不僅僅只有學生,我自己在這次的歷練中收獲了敢于大膽嘗試,不要畏首畏尾,拋卻傳統的文本分析,多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學情。
課文《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5
《我最好的老師》這篇文章是作為綜合性學習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對于這類文章的教學,我們往往不太重視。但在備課時,我讀了課文,發現這篇課文雖然文字顯得有些平淡,但感情卻不平淡。作者對懷特先生前后甚至有著截然相反的評價和感情,這一切皆因懷特先生用極不尋常的教學設計帶給了孩子們嶄新的懷疑主義。在做教學設計時,我想:何不從情感沖突入手,抓住文章中的對話來教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呢?于是,我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這算什么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感情沖突,讓學生去文章里找重點詞句來體會為什么作者的情感會發生這180度的大轉彎。
學生的感情變化也在品味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自然發生。再讓學生從學習生活中再去找找相同的經驗,使學生體會到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是多么的重要啊!
課堂上,我讓一位中等生來總結學習所得時,他說:“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明白了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不能迷信別人,要善于用自己的腦子,懂得如何去接近真理。”
聽到學生的回答,我覺得我的這堂課算是有點成績了。
課文《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6
《我最好的老師》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內容很簡單,在自讀提示內容中安排了三個問題,一個是課文主要內容;一個是作者說懷特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師的原因;一個是交流自己的感受: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針對這三個問題展開了學習,設計課的時候也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培養。反思本節課如下:
一、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為后面的理解做好鋪墊。由于課文內容很簡單,學生對文本的把握很到位,因此在后面的課文內容練習題填空完成的很順利。
二、認識人物,把握特點。對于懷特老師的形象的把握很準確,學生從字里行間把握了課文的'精髓,從每一個句子中感受到了懷特老師真正的用意,也體會到了我們老師的良苦用心。
三、重點句子理解到位。學生借助一個問題,從而延伸到這篇文章中懷特老師的那句話的真正含義“不要迷信科學,也不要迷信權威”。后面的拓展閱讀部分,學生從這個故事中也真正的理解了什么是“不要迷信科學,也不要迷信權威”。
縱觀這一節課,雖然課文內容比較簡單,也很適合我們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體會的很到位,但是也存在著不足,如:放手給學生理解的空間一定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中的練習應該再多滲透,這樣學生對文本的學習就可以真正的得到實惠。
課文《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7
我們最近學習了《我最好的老師》這一課。它是一篇略讀課文,講的是開學第一天,新老師懷特森先生給我們講解了一種叫“貓猬獸”的動物,然后隨堂測驗。卷子發下來后,“我們”得的都是零分。同學們驚呆了,這不公平,大家都是按照課堂筆記回答的。原來有關貓猬獸的一切,都是懷特森先生故意編造的。所以,同學們記下的答案,全部是錯誤的。懷特森先生又教育同學們,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先學習了字詞和主要內容,然后體會重點句子。從一開始“我們”火冒三丈,到后來“我”說懷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師”。通過理解,我們也明白了,懷特森先生之所以上這樣的一堂課,就是讓同學們明白,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通過學習,學生們都非常佩服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也非常佩服他執著與求實的科學精神,學生們上了這樣的一堂課,獲得了這樣的道理,遠比學到一些科學知識重要得多。
是啊,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懷特森先生說得對。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實驗,同時拋下兩個重量不同的鐵球,它們同時落地,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學說。現代小學生聶利,推翻了“蜜蜂靠翅膀振動發聲”的說法,通過多次試驗,找到了蜜蜂的發聲器官。
教學完成這一課,主要是讓學生懂得不能輕信權威,要敢于挑戰權威。權威思想不一定百分百是對的,這要我們去自己判斷,發現它有錯誤,就要指出來,向伽利略及他那樣的人學習,敢于挑戰權威,尊重事實,正視現實。做一個唯物主義者。
課文《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8
《我最好的老師》是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的最后一篇閱讀課文。第五單元的5篇課文是以“科學精神”為主題編排的。在前四篇課文學習的基礎上,同學們對科學精神和四篇課文的寫法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作為這篇獨立閱讀課文我主要就是繼續引導學生自主理解科學精神的含義,比較理解本篇課文的寫法。這是教學本篇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
這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懷特森先生的做法?
首先我認為關鍵在于學生閱讀。只有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才能理解課文內容。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進行了預習,課上通過默讀、分段讀等方式引導學生多讀課文。這樣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就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
其次在于老師的引導。學生對于懷特森先生的做法是否理解?這個我采用了四個環節對學生進行引導。
一是讓學生自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概內容,初步認識“我”的老師;
二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從而明白作者為什么說懷特森是最好的老師,明確科學精神的含義;
三是讓學生回憶課內外不迷信權威的事例,加深對科學精神的認識;
四是拓展延伸,培養學生科學精神。
課文《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9
當得知學校要舉行青年教師教學比武之后,便趕緊翻開課本細細查找起來。因為六年級下冊的學習內容只有6組,除了最后一組綜合性學習,就只剩下5組課文。再者要求第3單元之后的課文,只剩下第屈指可數的二三單元。第3單元的課文都屬于“老”字輩的,第四單元是指導學生進行課外的閱讀導讀課,想在短短的30分鐘內體現難度真的很大。除此之外,只剩下第5單元的課文。所以,我們兩位六年級的語文老師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瞄準了它。
《我最好的老師〉,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老師懷特森先生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本文的文章結構清晰簡潔,語文樸實。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要理解本文的主旨并不是一件難事。我究竟要通過這30分鐘的課堂教會學生什么?這是我拿著書本一直向自己提出的一個問題。最終,根據課文的寫作特點,把教學目標制定為:讀懂課文描寫的故事,理解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體會一個人具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和懷疑能力的重要性。教學難點:學習本課一事一議,從一個具體的事例發現一個道理的寫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圍繞學生的關注點“懷特森到底是什么樣的老師”、“他為什么是最好的老師”引領學生走進課文,走近主人公,抓住關鍵點“當我讀到(),覺得懷特森先生是位()的老師”,引導學生去揣摩人物心理,想象課堂場景,換位思考表達。通過抓住“人”展開教學,進而引導學生通過三個層次理解“為什么懷特森先生是一個最好的老師”:了解懷特森先生的特點;角色轉換,理解懷特森先生獨特教學方法的真正用意;通過前后情感沖突,讀懂“我”對懷特森先生的贊揚,體會獨立思考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的重要,并讓學生恰當地表達了自己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從而讓學生真正走進了文本,走近懷特森先生那充滿“冒險”的課堂,從而感受到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風格。并在本節課的結尾讓學生感言贊美、寫學習感言的方式,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將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容為一體,歷練學生的語文能力,凸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靜下心來,回頭看,課堂缺少了語文味。雖有帶著學生一起感受懷特森先生的人格魅力,但是沒有和學生一起沉下心研讀課文,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從而對于學生的語文能力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再者,讓學生說說有關不迷信權威、不迷信書本、敢于創新的故事這一環節時,應該引導學生不僅從曾經的閱讀中尋找這樣的事例,而且可以從自己身邊入手。這樣既讓學生進一步明白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這一道理,又為本課的難點找準突破點,為學生的寫法進行指導。最后,讓學生寫幾句自己的學習感言,旨在讀寫稽核,發展學生語言能力。但最終因時間短,倉促地將本環節改為課后的作業作為本節課學習的延續。
作為語文教師,拿起語文書,靜下心來讀,沉入課文讀,找準問題的切入點,讓學生語文能力在課堂上得到有效提高,這就是本次教學給我最大的啟示。
課文《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10
《我最好的老師》是六下第五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
看課題,我并沒有太在意這篇文章。可細讀一遍后,我感覺《我最好的老師》是一篇充滿理性的文章,思辯色彩濃厚,主題明確,不僅對學生學習很有啟發,還引發了我對以后教學理念的思考。
教學時,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師是什么樣的?”入題,待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進行談話:“那么,有這樣一位老師,他上課娓娓講解一種叫‘貓猬獸’的動物,同學們都根據他的講解龍飛鳳舞地做筆記,可隨堂小測驗,全班同學都大吃一驚,因為他們的成績均為‘0’分……這,這,這是一位好老師嗎?”引起學生的情感沖突,順勢將學生帶進課文。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以后,我引導學生抓住“這算什么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沖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感受“氣憤”和深感“佩服”的重點內容的教學。特別是在第二版塊的學習中,帶領同學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從一堂課到另一堂課,從他的課堂到別的課堂,從課內到課外,懷特森先生帶給學生的懷疑主義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教學的結尾,我還設計了一個小練筆,“你喜歡什么樣的老師,說說你的理由。”讓孩子們暢所欲言。
我發覺,在整個授課過程中,與其說是我引導學生經歷了一次情感的轉變,還不如說是學生引發了我對自己以往教學的一種覺醒:無論授人于魚,還是授人于漁,都必須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每堂課都是“冒險”。一旦擁有了“學習興趣”這位“最好的老師”,教師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對于那些循規蹈矩不愛動腦或者調皮搗亂根本不想學習者,不讓他們的大腦“睡覺”尤其重要。
【課文《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課文《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08-28
課文《我最好的老師》的教學反思06-10
小學課文《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08-25
《我最好的老師》的教學反思06-13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10-18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10-05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07-30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精選08-08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