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的教學反思(通用12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1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課時是要讓學生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特征的過程,初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長方形長、寬以及正方形邊長的含義,并能夠初步體會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聯系與區別。通過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培養觀察、操作及思維能力;在學習活動中體會圖形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課的重點在于讓學生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難點在于引導學生參與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過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識的基本方法。
針對這節課,我做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激活已有經驗。
出示生活中常見的.書本、魔方玩具,直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選取學習材料分辨長方形和正方形,而讓學生自己說說“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面也是長方形或是正方形?”更是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拉近了抽象的數學問題和實際生活的距離。
二、自主探究,動手發現特征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再是數學學習的傳授者,而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科學地引導學生,真正經歷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創新意識不斷得到升華。遵循這樣的教育理念,在探索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征時,我沒有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先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想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角的特征,然后再通過教師提供學具,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驗證猜想正確與否。通過在具體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征,使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的邊、角特征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這個過程讓學生不僅體驗到探究方式的多樣化,感受到數學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進行了一次更為嚴密的邏輯和數學思維訓練,有助于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
在這一環節,我提供給學生充足思維空間和操作的時間;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測,在操作中驗證,在交流中發現,使課堂形成多方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中學習數學。
三、應用拓展,鞏固新的知識
實踐證明,學生通過練習,能將所獲知識逐步內化,形成技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日積月累就能逐步穩定、轉化,形成智能。在練習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難等性格。所以,安排好練習,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本堂課上我設計了“找一找”、“折一折”、“畫一畫”的分層練習,從在給出圖形中辨別長方形、正方形到長方形、正方形的轉換再到自己按要求設計長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入,讓學生在練習中不斷鞏固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獲得學習成功的樂趣。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2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一節數學課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教師如何設計教學過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這一課,教學重點難點是使學生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區別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節課讓學生對它們的特點有個初步的'直觀認識,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做準備。雖然是看似簡單的一些平面圖形的認識,教材內容的安排也較少,且小學生對平面圖形的概念本身就較生疏。為此,這樣設計教學過程:
1、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圖畫,例如:3.5英寸軟盤、鐘面。引出對舊知識的回憶,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
2、引導學生自由討論,把自己想從哪些方面研究圖形的方法,與同桌互相交流,讓學生在友好的氛圍中無拘無束地表示出來。創造輕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暢所欲言,主動積極地學習。
3、在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出示釘子板,加強學生對圖形的感知,由四條線段圍成的,同時很好地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都想上臺展示自己。
4、讓學生走出教室,帶上紙和筆,把自己看到的平面圖形記下來。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使學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處有數學,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
這節課我遵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精心設計了形式新穎,情境意識強烈的題目和問題。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在輕松、快樂的課堂氛圍下完成了所有練習。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下課時還未減退,他們拿著筆、紙在操場上尋找圖形,當他們又找到一個平面圖形時,像發現了新大陸,興高采烈地跑到我面前,說:“莊老師,我已找到了10個……”學生能夠自主探索、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學生學得主動,就會學有成效。
數學的學習,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同時更要將它看作是一種文化。讓數學課富有生活氣息,喚起學生親近數學的熱情,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3
學生喜歡教學形式靈活動多樣的,特別是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和動手操作。學生通過自己研究得出的結論,再得到老師的肯定的和評價,心里自然是非常的高興。學習積極性也就更高了,有時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自身的潛能。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這也恰好是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和新課改的課堂教學要求。
布魯姆說過:對學生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二年級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這樣的導入設計既鞏固舊知,找準教學的起點,又能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為接下來的教學活動做好鋪墊。
本節課的設計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所用素材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例如:通過小精靈游校園的`情境,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學習環境中找出身邊常見的長方形、正方形。這樣的設計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習興趣出發,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認識事物,突出了小學數學知識的基礎性與應用性,同時也注意了學生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新課標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發現、去交流,從而得出結論。這節課我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整個課堂中,動手操作貫穿始終,注重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去體驗、感悟,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動手實踐前,首先讓學生大膽猜測,再進行探索驗證,在此基礎上進行交流。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新知。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驗證、交流等活動,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節課,我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把知識點的教學融入到學生的活動之中,在活動中體驗和學習數學。如通過“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這些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到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發現了兩者的異同;通過“變魔術”的活動,讓學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過程中,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系;通過“猜一猜”,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整節課創設了大量的學生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表達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活動。學生自然的成了學習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探索必須有一定的時間,本節課一系列活動的設計給了學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說、用耳聽、用腦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時效性。每項活動的過程,我把活動要求交待給學生,然后放手讓學生探索,這樣就為學生創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動余地,使學生能盡情地展現自己,每一位學生都在親自實踐中認識理解了新知。當學生思路停滯時,通過問題促使其再前進一步,當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時,教師及時總結、升華,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4
在教學這一課時后,我對教學預設和課堂教學實際生成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思考。
我的教學預設是:
1、通過“摸” 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表面,讓學生親身體驗體會平面和曲面。
2、通過“畫” 表面,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體會“面”是從“體”上剝離出來的。
3、通過“找” 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上的長方形、正方形和圓,進一步識別新認識的圖形,體會“形”和“體”緊密聯系。
4、通過“找”圖中、教室中的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培養學生識別圖形的能力,同時體會數學和生活是緊密聯系的。
5、通過“圍”圖形,體會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區別。
6、通過“數”圖形,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應用能力。
7、通過再次用長方體、正方體“拼”圖形,加深對“體”表面的認識,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系。
總之,是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動手操作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感受形與體之間的聯系,發展空間觀念。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比較理想的,能基本達到教學目的的教學環節:
(一)是學生在“摸” 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表面時,能夠一下子體會“平”的和“彎曲”的面的不同,因為在設計問題時,注意了有目的性地問,如“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彎曲的?”而不是問:“這個面是什么感覺?”以免學生的思考、回答沒有方向性。
(二)是在長方體上“找”長方形時,長方體保持不動,學生能根據方位說出上、下、左、右、前、后六個面都是長方形。因為在教學設計時,考慮到如果長方體轉動,就很難數清一共有幾個長方形了。
(三)在“找” 圖中、教室中的長方形時,學生能發現“隱藏”的圖形,如:書簽中的小孔是圓的,手絹中有許多正方形的圖案;能發現教室前面墻上的國旗是長方形的,教室門上的鎖眼是圓,田字格是正方形的。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
當然,這是在共同研究了其他老師的教學,發現問題后加以改進的`,我覺得這種“一課多上”形式非常好,能使教師通過共同的討論發現問題,并研究怎樣解決問題,對提高教學水平有有很大的幫助。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是通過“圍”圖形,體會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區別時,有同學在釘子板上圍出了個多邊形,說圍出了圓。看上去挺像圓的,這時,不應教師告訴學生這不是圓,應利用實物投影儀把那個多邊形放大,然后引導學生討論,讓學生自己發現這個圖形的邊是直的,所以不是圓。除了在釘子板上圍圖形,還可以提供小棒“搭一搭”,通過更多的動手實踐方式使學生加深體驗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區別。相信通過自己動手搭圖形,學生可以體驗到用四根同樣長的小棒可以搭成正方形,用兩根長的兩根短的小棒可以搭成長方形,搭不成圓。
(二)由于語言不夠精簡,課堂節奏調控不當,出現時間不夠用的情況,導致再次用長方體、正方體“畫”圖形,加深對“體”表面的認識,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系這一環節來不及完成。而這一環節我個人認為是很重要的。在這一環節中,可以讓學生在小組里合作展開討論交流,發展學生的能力。
今后要在課堂語言上下功夫,教學設計要更緊湊,隨著學生認識的層層深入,更細化“提問”和“操作”的目的性,更多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水平,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縮小教學預設和課堂教學實際生成間的距離。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5
成功之處:
1、注意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重組。如在導入環節中,我設計了利用長方體、(正方體)中的一個面是長方形(正方形)來導入本課,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使學生在親切中自然進入本課;另外,就找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征而言,學生能很快說出長方形與正方形都有四條邊、四個角,這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礎。因此我在設計時,就以這種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在折、量、比等過程中感知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邊和角的特征,這樣,讓學生自主的建構知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建構的學習方式。
2、創設學習活動情景,把課堂變成數學活動探索的場所。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猜想、操作、交流等活動。這節課,我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把知識點的教學融入到學生的操作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和學習數學。如通過折一折量一量說一說這些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發現了兩者的異同;通過變魔術的活動,讓學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過程中,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系;通過猜一猜,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3、注重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不應該僅僅獲得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學習的方法。所以我將研究圖形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定位為這節課的重點。一開始就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用什么方法研究長方形的邊和角?在學生得出長方形的特征后,緊接著小結剛才我們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然后放手讓學生利用自己總結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其次,在引導學生練習數長方形與正方形比賽的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先由學生自己數第一幅圖,再指導學生數出第二幅圖后師生共同找出數這類圖形的規律,從而由學生依照規律完成后面習題的教學思路。再次,本課結束前,我又一次引導學生回顧了這一節課研究圖形進所采用的方法,并且加以延伸、拓展,讓學生學會總結學習方法,并且能利用所學的.方法自主學習。
4、注重創設情境,合理運用電教手段。 從開始的課題引入到練習活動的各頂比賽,我都給學生創設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新知,而生動的課件演示恰到好處,更讓學生直觀形象地體驗新知。
不足之處:
1、研究、理解教材的的編寫意圖不夠深入透徹,如在驗證正方形的特征時,只簡單的說明先用研究長方形的方法就可以了,只把四條邊都折兩次,再用對角折一次。而沒有說清楚對邊折是驗證對邊相等的、對角折是驗證臨邊相等的方法。
2、在變魔術研究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關系環節的演示過程中,操作欠細致,學生沒有很好的領略在這個演示過程中的奧秘。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6
本節課是蘇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上,讓學生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特征的過程,初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長方形長、寬以及正方形邊長的含義,并能夠初步體會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聯系與區別。通過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培養觀察、操作及思維能力;在學習活動中體會圖形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課的重點在于讓學生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難點在于引導學生參與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過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識的基本方法。在教學時我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親近數學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學生學習數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本節課的開始,我從學生熟悉的教室出發,讓他們找找哪些物體的面的形狀是長方形的?哪些物體的面的形狀是正方形的?再讓學生找找自己所在教室哪些物體面的形狀是長方形的?哪些物體面的形狀是正方形的?將教學活動置于學生真實的生活背景中,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構建來源于學生生活的數學課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數學的價值及無限的魅力。
二、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舞臺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再是數學學習的傳授者,而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科學地引導學生,真正經歷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創新意識不斷得到升華。遵循這樣的教育理念,在探索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征時,我沒有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先讓學生通過小組內看一看、比一比,發現雖然手中的長方形都不一樣,但都是長方形,引發思考,小組討論為什么都是長方形?讓學生自主的發現長方形的`一些特征再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驗證自己的發現正確與否。通過在具體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征,使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的邊、角特征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這個過程讓學生體驗到探究方式的多樣化,感受到數學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在在這一環節,我提供給學生充足思維空間和操作的時間,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測,在操作中驗證,在交流中發現,使課堂形成多方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中學習數學。
三、應用拓展,鞏固新知
本節課設計了圍一圍、畫一畫等練習,讓學生動手圍出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再把正方形改成長方形。畫一畫中,讓學生畫一個長方形,然后再在這個長方形中畫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在練習中不斷地鞏固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同時也加強了認識兩個圖形之間的關系,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也使學生在練習中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
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需改進:
1、在認識了長方形的特征后,可以先讓學生總結一下是怎么認識長方形的?在認識正方形時,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自己通過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去驗證。
2、猜這個游戲環節可以放在最后,作為歸納總結。
3、練習中,畫一畫后可以再增加一個折一折的環節,讓學生在長方形紙上折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再次加強兩個圖形間的聯系。
4、板書中要清楚的體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學時適當調整板書。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7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蘇教版數學第五冊第六單元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以及認識周長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也為以后學習其它圖形的周長奠定了基礎,因而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意義。
2、學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3、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準確利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認識的`主體,實踐的主體,發現的主體。因此我是如此設計本節課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數學信息提供籃球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親近,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動手操作主要是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新知。比如:我讓學生用線圍成一個長方形,并指出圍成圖形的周長的意義,在充分認識周長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嘗試計算課件出示的籃球場的周長,這樣學生會很輕松的用自己的計算方法準確計算出籃球場的周長。
三、恰當把握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在不同的計算方法中擇優,在學生的民主決定后我再進一步解釋選出的計算方法的意義,然后出示練習題讓學生進行鞏固。在學習正方形的計算方法的時候,我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探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四、提升練習,拓展思維:
為了能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我設計了實際生活中的長方形一邊靠墻的菜地,能使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能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去,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總之,在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在“樂”中獲取新知識,并能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我還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意識,在合作中培養學生互相學習和互補的學習態度。并在學習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表揚一些表現突出的學生,鼓勵一些有進步的學困生,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我還利用學生的錯誤為教學資源來進行教學,使學生更深刻理解并掌握本節課內容。比如:我根據學生中的算式14+26×2,解釋實際上是算了兩個長和一個寬,并不是四條邊的長度,要想算出四條邊,要先算14+26,這就需要把14+26放進括號里計算,因此引出一個計算方法:(14+26)×2,讓好朋友括號幫助我們計算,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計算方法的含義。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8
第一層次是基本練習,理清概念。從意義、計算方法和計量單位三方面,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區分周長和面積。
第二層次是對比練習,感知規律。通過觀察、計算兩組幾何圖形的周長和面積,讓學生直觀感知:面積相等的圖形,周長不一定相等;周長相等的圖形,面積不一定相等。
第三層次是深化練習,發展思維。這一層次的教學相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難,主要讓學生借助直觀,初步感知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和面積之間的關系,并不要求每個學生都能掌握。課中設計了“用16個邊長l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擺長方形或正方形”,“用16根1厘米長的小棒去擺長方形或正方形”等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觀察、分析、思考探索周長和面積之間的關系。這些活動提供了蘊涵本課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的現實客體,學生通過活動獲得了這方面的感性活動經驗。教師再適時引導學生對活動進行反思、總結。這就是把蘊涵在活動中的數學知識、數學思維揭示、抽取出來,提高新舊知識的聯系與區別,從而改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例如:面積一定時,周長在一定范圍內變化;周長一定時,面積在一定范圍內變化,感知周長和面積兩個概念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約,這是學生以前所沒有想到的`,滲透了變與不變的數學思想。
深切的體悟必定來自親身實踐,但親身實踐未必自然會有深切的體悟,針對學生目前學習的狀況,教師在這一層次教學中必須適時引導,而且必須導在數學思維上。例如:“用16個邊長l厘米的小正方形擺完長方形或正方形后,仔細觀察表格,有什么發現?“仔細觀察周長都是16厘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又有什么發現?”少數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已經有所感悟、發現,但無法用語言表達或不能準確地用語言表達。這時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困惑,啟發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讓學生感悟到這個變化存在著一定的規律:如“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周長不一定相等,長和寬越接近,周長就越短;周長相等的長方形,面積不一定相等,長和寬越接近,面積就越大”。“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最短;周長相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最大”。
學生經歷了“動手操作——抽象思維”這一過程,頭腦中不僅有了“擺”這一過程,更重要的是發展了數學思維能力。這里采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生從學習中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第四層次是拓展應用,提高能力。就是要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例如:智力大挑戰,要求幫助爺爺用籬笆圍菜地,怎樣圍使菜地的面積最大?學生動手設計、比較分析或直接運用所學知識得出:圍成邊長是5厘米的正方形菜地,面積最大。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9
整節課,我力求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有以下四個特點。
1、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上課伊始,我利用學生最愛看的動畫片《喜洋洋與灰太狼》導入新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良好的開始時成功的一半,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得津津樂道。教學效果很好。
2、要保證基礎知識,也要重視學習方式。
周長計算的方法可以通過學生練習、集體交流而獲得,但這樣的學習缺乏一種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教師一味的教,學生聽的教學形式,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現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教學中我給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我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手中長方形的長和寬,再計算長方形的周長。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到求周長的必要條件,自己做完后與其他同學交流,同學間計算方法得到交流和互補。課本例題變成練一練,讓學生理解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性。正方形的周長計算相對容易些,學生自己能總結出兩種方法,并能強烈地感受到用乘法計算的簡便。通過比較歸納,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求圖形周長的必要條件,理清幾種思路,并合理擇優。
3、要方法多樣化,也要方法優化。
對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教材并未說明哪一種是最好的,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選擇,每個學生都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做到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 通過交流想法,讓學生理解算理。用連加計算是基礎,用長乘2加上寬乘2是進步,用長加寬的和乘2是空間感理解上的一大步。對于長+寬的理解是個難點。方法的`優化上雖說學生喜歡哪種就哪種,但老師應有所提煉,讓學生感受到第3種最簡便。在練習中鼓勵學生用第3種方法,當然,對一些不善于用周長公式計算的學生,也不必強求統一,隨著計算周長經驗的積累,他們慢慢也能悟出周長公式的意義的。
4、要考慮練習的層次性,也要兼顧應用的多樣性。
只有通過相應的練習,才能更好地鞏固新知,形成技能。我設計了闖關的練習過程,激發了運用知識的激情。
第一個層次是基本的填空題和選擇題;
第二個層次是簡單算算,使學生明確計算周長的必要條件,練習周長的計算方法;
第三個層次是生活中的問題,學生靈活運用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不同程度的問題,使學生的學習更深入。練習安排要注重層次性,還要同時滲透多樣性,讓學生理解用所學的知識可以解決不同類型的問題,進一步提高解題能力。 教學的過程是一種境界,那就是要把學生推向采石場,令其主動地去探求尋覓知識。課堂無法做到完美,但只要把一些學習理念、學習方法落實到細節處,那必定是有效的課堂。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10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3課時,課本第63頁的例題及第6465頁的練習。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長含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教材的例題的安排是測量學校籃球場的周長。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又緊貼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有選擇的使用,做了整合處理。
《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活動這樣要求: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根據以往的教學要求理應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總結出計算長方形周長的公式。
根據新課程目標及大綱的要求,結合本班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及基礎,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交流獲得解題方法上。在我的第一次試教的時候,長方形的長是28米,寬是15米。我先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你打算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這樣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空間。然而,在比較方法,讓學生進一步的感知哪種方法比較簡便時,大部分學生認為長加寬的和乘2,這種計算方法很費事。做了一次調查,發現原來在于計算28+15是進位加法,沒有乘法來的快,所以大部分學生認為282,152這種方法比較簡便。針對我們班學生的特點結合教材的新理念,對教學內容做了重新的修改,則,長方形的長是30米,寬是10米。在教學時,由于長和寬的長度都是整十數,學生口算速度比較快,想到的方法也很多。然而在學生匯報的.時候,我不止是引導他說自己的方法,還要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讓其他的學生也能認識并理解這種計算方法。
學生一:30+30+10+10=80米
想法:求長方形的周長就是求它的四邊的長。
學生二:302=60米 102=20米 60+20=80米
想法:長方形有兩條相等的長,兩條相等的寬。
學生三:30+10=40米 402=80米
想法:長方形有兩個這樣的長加寬。
學生四:204=80米
想法:長比寬多20米,如果給寬10米,那它每邊就都是20米。
在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后,我并沒有急于對算法進行優化,而是引導他們理解不同的算法。誰的想法和他一樣呢?那你也來說說你的想法吧!通過這樣的提問,讓每個學生在說與傾聽的過程中感受并理解每一種算法。那你喜歡哪一種算法呢?并說說你的理由。其實,在學生說為什么喜歡這種方法的過程中,就已經在對每一種算法進行優化了。當第三種方法被喜歡的理由讓大家信服時,則已經達到算法的優化了。這樣設計,在沒有揭示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的前提下,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這樣既有利于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又能使相關的探索活動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有利于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索活動,使學習過程成為主動的、生動活潑的、有個性的過程。同時,能夠讓每個學生在快樂、自主不知不覺、潛移默化的氛圍中,實現解決問題方法上的優化。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11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三年級第一學期幾何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下面就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談幾點課后感悟。
一、在數學學習中學猜想。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學習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就如本節課上,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再創造過程應該是鮮活、生動而有趣的。探究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這個結論并不很難,學生進行直觀操作比較容易發現。怎樣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波利亞的一段精彩論述啟示了我,他是這樣說的:我想談一個小小的建議,可否讓學生在做題之前猜想該題的結果或部分結果,一個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種猜想,他就把自己與該題連在一起,他會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確。于是,他便主動地關心這道題,關心課堂的進展,他就不會打盹或搞小動作。
確實,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來看,猜想是學生有效學習的良好準備,它包含了學生從事新的學習或實踐的知識準備、積極動機和良好情感;從心理學角度看,猜想又是一項思維活動,是學生有方向的猜測與判斷,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覺的推斷。如今,它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方式。
二、引導參與探究過程
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以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教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所謂學習的過程不是一個由教師向學生單向輸出、傳遞知識的過程,更不是一個學生機械、被動地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一個學生積極主動地構建知識的意義與自我發展的過程。很顯然,這個知識構建的過程是不可能由別人來完成,它必須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的知識經驗之間發生交互作用來完成。長方形面積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計算公式,會用公式進行計算,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研究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通過實踐操作、討論交流等活動,自己發現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長寬的算理,促進對數學的理解。
長方形面積的大小與它的長和寬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接著,我進一步對此進行研究。學生通過擺一擺、量一量、畫一畫等方法知道了學生卡長的面積。又通過填表、計算等方法發現了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在這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觀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動中,使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三、加強小組合作學習
我在這堂課中,四次運用小組合作。第一次讓學生猜一猜:長方形面積的大小可能與它的什么有關系?小組交流討論。第二次是在擺各種長方形來驗證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學生進行了小組合作。第三次是在對實驗形成的表格進行的小組討論,討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是不是正確時開展的。第四次是在想一想怎樣計算正方形的面積?四次討論各有各的作用,有的進行合作操作,有的進行方法的討論。學生在這些小組合作中提高了合作能力,增強了合作意識。并在小組合作中實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反思自己的教學流程,我發現本課教學中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在組織學生實驗探究長方形的面積=長寬中,當要求用身邊的學具出各個長方形的面積時,學生因為受到一定的暗示(課前讓學生準備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學具若干個),在操作活動中方法顯得比較單一(基本上采用面積單位去測量)。如果教師在布置操作時換個問法:你能用哪些不同辦法知道下列圖形的面積嗎?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思考空間,同時教師深入小組,進行點撥指導,思維之光定在課堂綻放異彩。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的教學反思 12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是在學生認識面積單位和會用面積單位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重視直觀教學,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加上生動有趣的課件,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完成了學習任務,是一節好課。本課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重視新課的引入,設置疑問。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讓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貼近,是《新課標》的準則。新課設置疑問引入,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產生了解決問題的迫切心情,教師板書課題,進入新知的探究,自然順暢的過程中顯出了教者的匠心獨具。
2、重視教與學的方法的改變。
本節課從教學方法上進行了改革,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學模式。我能充分發揚民主,塑造富有主體性的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自由、自主的學習活動空間,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提出問題,然后由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運用透明的格子紙、擺方塊和直尺畫等方法,觀察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和寬有關系。找出這幾種方法的相同地方都是通過數方格得出長方形的面積。又通過觀察表格中的數據,發現長與寬的乘積正好等于長方形的面積,從而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課堂中,我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學生動腦、動手和動口,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真正體現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注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學習方法的`積累,思維方法、科學探究方法的獲取,不僅讓學生體驗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同時注重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3、重視輕松良好的探究氛圍的營造。
課堂中,我創設了民主和諧的探究氛圍,使每個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探究過程,通過猜測把學生與所學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索中去發展。雖說有一些學生不知從何入手,但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經過組內同學的幫助,很快理解別的同學的想法,學會了知識,增加了學習的積極性。
4、重視知識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導
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我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習題和表格,學生先動手操作,再觀察發現,最后得出結論。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借助學具的操作和表格統計,發現每排小正方形的個數正好是長邊所含厘米數,小正方形的排數正好是寬邊所含厘米數,長方形的面積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積之和,從而總結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品質,充分體現了“知識雖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
5、重視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無論是在新知的探索和形成過程,還是在練習的設計中,我都注意讓學生做到勇于實踐,細心觀察,仔細思考,認真分析。特別是在計算運動場主席臺背景圖的面積時,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認真思考,發揮想象,重新排列正方形塊,得出長方形的長和寬,求出長方形的面積。并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6、重視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在設計教案時,能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就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很有用,并重視讓學生進行體驗,感覺數學就在身邊、就在他們的生活中。怎樣計算運動場主席臺背景圖的面積,是對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在此過程中,學生運用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體驗到了數學的價值和成功的喜悅。
7、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在課堂教學中,重視了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在學習小組匯報交流時,要求其他學生注意傾聽,尊重他人;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提醒學生認真觀察,認真思考;學生作業時,教師提醒學生的寫字姿勢,時刻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反思12-03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教學反思06-09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學反思06-02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學反思07-10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03-26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04-27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的教學反思通用04-27
關于《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教學反思07-09
長方形正方形認識的教學反思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