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任何思都是從疑開始的,疑問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有了疑問,才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需要,也才可能獲得新知。在保守的閱讀教學中,師生間的一問一答,使小朋友們沒有足夠的個體自由學習空間,也沒有時間潛心領會語言文字的魅力,他們在老師的問題牽引下,被動地圍繞老師團團轉。新課程倡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保護小朋友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何使小朋友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呢?下面,我結合課文《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學,談一點粗淺的體會。
一、小朋友們帶著問題走進文本,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成為一種自覺自愿的事情,“要我學”成為“我要學”。小朋友們問題愈多,好奇心愈強,興趣愈濃,注意力就愈集中。如設計《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時,我設計了三個課文的導入:
1、讓同學觀看北京的美麗風光,然后引入課題。
2、讓同學談自身參與的.每周一升旗儀式的感受,再引入課題。
3、媒體出示一位和同學同齡小朋友的照片,告訴大家這位小朋友想和大家說一句悄悄話,大家想聽嗎?然后出示課題,齊讀后請小朋友們說說你有什么問題嗎?
思前想后,第1個方案,因為后面我還要出示北京風光,因此推翻了。第2個方案雖然能通過談話的方式,以了解同學對升旗的感受,但同學沒有主動參與文本。因此,我選擇了第3個方案。教學時,“小朋友悄悄話”的引入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聽了小朋友的悄悄話后,當我問他們有什么問題時,小手如林。有的說:“真奇怪,他想去看什么呢?”有的說:“他想去哪兒看看呢?”有的說:“他為什么想去看看呢?”小朋友們進入一個個“探索者”的角色之中。讓他們帶著自身的問題進入文本,從文本中尋找答案,小朋友們的情緒高漲,學得積極主動。
二、小朋友們的質疑如顆顆珍珠,串成教與學的美麗過程
《我多想去看看》這首兒童詩以一個山村小朋友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身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課文才短短的三句話,該如何品讀課文,使小朋友們能自然發生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呢?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同學,在他們讀熟課文后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導同學討論、理解,再指導朗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說話也不太完整的他們居然也能象模象樣地提出問題了。有的問:“北京在哪兒呢?”有的問:“北京離我們很遙遠,什么叫遙遠?”有的問:“壯觀是怎樣的呢?”……雖然有的問題很幼稚可笑,但我都給予了褒揚,但有的問題卻是本堂課上的重點。這樣,問題由同學提出,在老師的調控下進行教學,真正落實“以同學為本”的理念,使“教”真正有效地為“學”服務。不論問得怎樣,讓我感動,讓我欣喜的是──他們能嘗試著問了。小朋友們的問題如一顆顆珍珠晶瑩透亮,串成了課堂上教與學的美麗過程,讓我收獲了一份驚喜,一份意外。
三、課外拓展,在質疑中走出課堂,延續學習熱情
假如說這節課只停留在品讀課文后就結束的話,同學對首都北京的情感就不會那么深刻,那么深入。在課的后面,我布置了讓小朋友們欣賞北京的美麗風光,請他們說說自身的心里話。有一位小朋友說:“我真想去北京看看,老師,北京什么最有名呢?”是北京的美麗風光感染了他,不叫他問,他也迫不和待地想問一問了。在《我愛北京天安門》的歌曲聲中,我鼓勵著大家的熱情,說:“我想小朋友的愿望一定會實現的。北京的名勝古跡有許多許多,課后,老師愿意和大家一起收集資料,再來說說北京。”我想:對北京的熱愛,對北京的向往已深深直根于小朋友們的心田。
當然,培養小朋友多思的品質,善問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適時誘導點撥,教給發現問題的方法,相信他們能個個成為愛問的小朋友!
【一年級上冊《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11-27
《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學反思01-08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07-21
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學反思07-03
《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學反思07-20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10-09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01-26
一年級語文上冊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07-06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范文12-12
《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學反思范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