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
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一)”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和初步認識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這是學生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學生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通過圓的有關知識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以后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例如:騎過自行車,有些學生可能還用過圓規,對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只是從直觀的認識,本課將在學生原有的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征,使學生生科體會圓的特征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學生在低年級時對圓已有初步地感知,但對于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征還是比較的困難。由認識平面的直線圖形到認識平面的曲線圖形,是學生人認識發展的一次飛躍。
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幫助學生認識圓,學會用圓規畫圓,理解同一個圓里直徑和半徑的關系。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畫圓的過程中認識圓的特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自主探究,合作創新的精神。
3、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應用的價值。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在觀察操作中體會圓的特征。
難點:圓的特征的認識及空間觀念的發展。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征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比較系統的認識了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教學中充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并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掌握圓的畫法及圓各部分的名稱,特征。學生獲取知識興趣濃厚,積極主動。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出發,激發學生興趣。
課的開始,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出示了一個用各種平面圖形組成的小機器人。讓學生找出這個小機器人都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接著讓學生說說在這些平面圖形中,哪個圖形最特殊,為什么?讓學生總結出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然后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教師事先也準備一些圖片讓同學們了解在自然現象,建筑物,運動領域都能找到圓的足跡。
二、思維往往是從動手開始的
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無論是認識圓心、半徑、直徑,還是學習圓的畫法,都安排了學生充分參與的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觀察、操作、猜測、討論、交流的機會。
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本節課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征,教學圓的畫法時,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注意使學生初步體驗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
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創設情景認識圓,到初步運用有關圓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測量一個硬幣的直徑,找出圓形物體的圓心,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等都突出了這一思想。
教學圓的認識時,注重給學生創設思維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積極體驗,自己產生問題意識,自己去探究、嘗試,總結,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四、本節課,計算機直觀形象、動靜結合
節省教學時間的功能充分得到發揮,展現了知識發生、發展過程,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3
《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實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想一想車輪為什么會做成圓形的,車軸應裝在哪里?這個問題學習圓的認識后,我們就可以解決了,從而引出課題,讓學生找生活中有哪些圓形的物體?生活化的設計的確打開了學生關于圓的記憶,于是學生侃侃而談,為了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圓,做好感性認識,我課件準備了生活中各種類型的圓,真正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何不同?使學生明白以前的這些圖形都是由直線圍成的平面圖形,而圓的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再引導學生通過剪一剪、折一折、畫一畫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使學生進一步置身于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小組組合作,自主探究,通過畫一畫,量一量,你發現了什么?重視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利用他們原有的生活知識經驗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探究新知的活動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得知圓的特征。
圓的畫法是本節課的另一重點內容,小組合作能想出幾種畫圓的方法?雖然用圓規畫圓對于學生來講并不陌生,但我還是先介紹了圓規,畫圓一般得用圓規,借助學生的實踐操作,我很自然地解決了“畫圓時,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圓規兩腳張開的大小是圓的半徑,圓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的問題。
最后應用知識,體驗價值。在探究完圓的特征后,回到課前設疑的問題,提問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的,車軸裝在哪里?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后,明白了車輪做成圓的車就跑的既快又穩道理。這些生活化的問題,對學生既有挑戰性又體現了學習的樂趣。正真體現了數學來源生活又服務生活。懂得用所學知識解釋周圍事物,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之處:
本節課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沒有完全充分地發揮出來。利用圓規畫圓的環節:教學還不夠細致,在巡視時感覺學生畫的很好,基本上沒有什么問題,但在鞏固運用時發現有的學生沒有掌握畫圓的方法。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4
聽了張老師上的《圓的認識》讓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張老師《圓的認識》這節課在這方面進行了認真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聽了這節課之后,我進行了認真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課前的展示讓學生的注意力開始高度的集中,圖片的世界讓學生來觀察里面的人像的個數,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為接下去的上課做好了準備。
二、以學生為本,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這節課要讓學生了解圓的概念以及直徑、半徑等的概念,所以這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我們知道,學生對圓已經有了相當的認識,他們的學習不可能是零起點,所以我們的教學也不能是“零起點”,我們的教學要以學生為本,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張老師就從學校到家的距離,讓學生自己來找一找家在哪里,從而讓學生發現了圓。在畫的過程中,學生也慢慢的了解到了圓的半徑,直徑和原點。所以在這部分的教學中,張老師沒有花很多的時間是強調,學生對于這個概念還是比較清晰的,只要適當的指導就可以了,張老師處理的很到位。張老師讓學生指出這些之后,又回歸到了小明家和學校,讓學生來找一找,說一說,從來加深學生對于圓的認識。
再比如,用圓規畫圓,學生早已經嘗試過,所以上課時老師就把它定位為畫圓的注意點,討論怎么樣把圓畫好。而關于圓的直徑、半徑等的特征,學生也并非一無所知,老師就放手讓學生通過折、量、畫、比等活動自主探索、發現,符合客觀實際,學生在操作中體驗感悟,并最終理解掌握。
三、練習選取錦上添花。
張老師在練習的選取中,對于一個題目,一個圖形,幾個點展開這個習題,讓學生通過一個題目的不能變法,鞏固圓的知識,圓的直徑,半徑在不知不覺中就滲透進去了,而不是死板的教學,直徑是多少,半徑是多少,枯燥乏味的課堂就不存在了。幾個點變形的題目,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想象的空間更大了。
同時,張老師還引出了墨子的“圓一中同長也”。由這句話,又讓學生想,為了籃球場的中間是一個圓形的,怎么樣來畫好這個圓形。一個開放性的題目,讓整個課堂更加的活躍,學生也在這中間對于圓的知識更加的了解和明白。
張老師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啟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數學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等等方面教師都比較注重,讓整堂課更加的有趣和形象。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5
我執教的“圓的認識”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課本第十一冊的內容。它是在低年級初步認識圓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此前雖然已經初步認識過圓,但對于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征還是比較困難的。由認識平面的直線圖形到認識平面上的曲線圖形,是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由此我在教學中力求體現以下三方面理念:
1、體現主體與主導作用的統一。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在充分畫圓和折圓觀察后教師提出問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手中的圓,你發現了什么?引導學生先自己嘗試發現,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充分體會半徑和直徑的關系,而不是教師一味的講授,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感知,而不是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
2、借助活動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建構主義認為,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不應是通過教師的傳授獲得,而應是學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師的引導,通過自身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而主動獲得的。因此,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自己去創造一個圓,通過小組合作,利用他們原有的生活知識經驗,和多種工具創造圓,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探究新知識的活動中,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動腦等實踐活動,使外部的學習活動逐步內化為學生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通過全方位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協同發展。
3、體現數學聯系生活。
《課標》指出:“人類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應當在數學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同樣這樣的聯系也應當在數學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本課集中體現在兩個教學環節上:第一是“讓學生用各種不同的辦法創造圓”這個環節。因為學生在認識圓之前,已經對圓有大量的生活經驗,所以讓學生想出各種辦法得到圓,就能使學生感受到圓其實離我們生活很近,它就在我們的身邊;第二個體現是在教學的最后,在學習了圓的相關知識后,讓學生來說說車輪為什么設計成圓形。此環節的意圖就是要讓學生在看到生活中的圓時能力所能及地對這些生活現象利用數學知識來作出解釋。這樣就更加深了對圓的認識,并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6
《圓的認識》這一節課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的一節概念新授課,是在學生學過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后對一種新的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的認識。作為曲線圍成的平面幾何圖形,它既是一節起始課,同時也是后繼學習內容——圓周長、面積、扇形、圓柱、圓錐的基礎。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并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系生活實際。
課的開始,我出示一根繩子和一個小球,把小球甩起來,讓同學猜想:小球運動的軌跡會成什么圖形?接著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過圓?然后欣賞了一組圖片,使學生了解在自然現象,建筑物,工藝品中都能找到圓的足跡。并在圖片中,感受到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圖形。接著引導學生說一說圓與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讓學生感知圓是一種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然后讓學生想方設法畫圓,先借助實物畫圓,接著用圓規畫圓,最后用釘繩畫圓,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圓,感悟畫圓的方法。
二、恰當地處理教材,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探討圓的特征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了幾個環節循序漸進:
1、學生掌握了用釘繩工具畫圓的方法后,緊接著利用板書中的圓讓他們準確理解數學概念:圓內、圓外、圓上三個名稱。進而理解圓上有無數個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這部分內容教材里沒有安排,但通過課堂實踐發現補充這一內容對圓的概念的認識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2、有了上一環節的鋪墊,讓學生邊學概念邊探討特征,通過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徑的特征:在同一個圓內,有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都相等。這一環節較好的突出了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培養。
3、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直徑的特征,有了探討半徑特征的經驗,直徑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
4、最后,利用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探討同一個圓內半徑和直徑的關系以及圓的其他特征,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最后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1、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顯不足,顯得有些生硬。
2、教師的教學經驗與教學機智不夠,對于課堂上動態生成的信息處理不靈活,給人的感覺是離不開教案,而且還造成前松后緊的局面。
3、這節課老師不敢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圓的特征以及半徑與直徑的關系,不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以教師的教為主導的作用。
4、如果把這節課改成兩節課。第一節解決圓與其它圖形的不同,圓的半徑,直徑問題;第二節解決圓的特征及欣賞圓在生活中的應用,把節奏放緩,讓學生把基礎知識牢固掌握,可能效果會更好。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7
《圓的認識》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直線圖形的基礎上展開,也是小學階段認識的第一種常用曲線圖形。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先借助生活中圓的例子引出課題“圓”,學生通過舉生活中圓的例子,感受到圓與現實的密切聯系,再引導學生借助“實物”、“圓規”等多種方式畫圓,初步感受圓的特征,并掌握正確畫圓的方法。幫助學生認識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再引導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掌握圓的基本特征。
關于導入的設計
數學的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來上課的,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是課堂很好的教學資源,我們要會利用好這一重要的資源。學生在生活中看到過很多圓的例子,而且他們會判斷一樣東西是不是圓。我通過提問黑板上的圖形(一個圓)是什么圖形以及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圓的例子引出課題。為了讓學生感覺圓無處不在,我讓學生舉生活中圓的例子,并提問說得完嗎?學生回答說不完。這環節教學效果比較好,學生學習的熱情很高。
關于畫圓的設計
我設計了兩個層次來教學生畫圓,第一個層次,借助實物畫圓。學生可以借助身邊圓形工具畫圓,由于沒讓學生準備一些畫圓的實物,所以學生大多是用膠帶和硬幣畫的圓。本課的后面我會介紹古時候的人畫圓的方法來擴充畫圓的方法。第二個層次,用圓規畫圓。我介紹了用圓規畫圓的三個步驟,鼓勵學生嘗試畫一個圓,和學生分析圓畫不好的原因,強調畫圓的注意點。缺陷是用圓規畫圓的操作要領沒有講,所以學生的圓畫得不怎么好。改進的方案是下次要教畫圓的要領,針尖先釘一個小洞,畫圓時圓規要傾斜。
關于圓的概念和特征教學的設計
我通過畫圓的操作過程講解圓里的概念,學生通過我的講解建立起對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的表象。我安排了一條找直徑半徑的題目,了解學生理解的情況,結果學生都好找。但是學生對半徑、直徑的概念不是很清楚,改進的措施是這邊要多花點時間,幫助學生有意義記憶概念。圓的特征的教學時,我先讓他們猜想,然后再說明理由,培養學生猜想的習慣。這邊發生一個情況,學生不理解為什么半(直)徑是無數條。我很是不解,以為他們沒有無數這一詞的表象,我讓他們在自己畫的圓中試著畫畫半(直)徑,看可以畫幾條。我再告訴他們圓上有無數個點,幫助他們理解,他們后來都想明白了。
關于課外延伸的設計
書本上的知識不夠全面,學生對于圓所內涵的文化無從感受,對于圓的歷史文化沒有了解。我設計了車輪為什么是圓的拓展學習,學生看得很起勁。我還讓學生看了一些用圓設計的美麗圖案,讓學生感受圓的美,并說所有圖形中,圓是最美的。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8
通過一節課的學習,我發現了一些成功之處:
一、將數學融入生活,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圓已經有了比較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時盡量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氛圍中自然地進入到課堂學習中。
二、在生活中體現數學
在本節課中,為學生提供操作的機會,讓學生用手中圖形物體畫一畫,折一折形成圓形紙片,并在桌面上滾動,得到圓易滾動的特點;而且畫出的圓大小不同,是因為實物不同。()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
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形式。在教學中多次采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有意識的為學生創設交流的平臺,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組員進行交流,培養了學生合作的意識。通過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圓使學生體會傳統文化的美,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過將學生的名字連成一個圓,使學生更深入理解圓的內涵,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
不足之處:
學生手里有圓,互相交流,但是在折一折操作時學生跑去和其他小組說話,有的快有的慢,滾動起來收拾不住。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9
我們曾聽過的《圓的認識》這節課中,誰都不敢放棄這樣的一個知識點教學:圓內、圓外、圓上,并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用“圓內、圓外、圓上”如此精確而到位的數學語言,來表述圓的直徑、半徑的概念,以體現數學教學的內在的“嚴謹性、科學性和規范性”。
其實,如果我們在意一下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認知水平,像“圓內、圓外、圓上”這樣所謂的知識點,學生完全可以獨立的感知。放手將數學知識獨立建構的權利交給學生,多在意學生知識的內化,多給學生一點自我建構與理解的時間與空間,這豈不是更好?
只可惜,在很多的小學數學課中,一些非數學本質但已約定俗成的所謂的數學結論或概念,一直成為困撓一線教師的頑癥。
是啊,數學教學,為何一定要在知識與技能的圈里打轉?我不否認必要的數學知識的學習,也不排斥必要且有效的雙基訓練。但,萬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森林”。
但張老師這節課,就沒有讓兒童的視野局限于“圓內、圓外與圓上”這種名詞的堆積,他在意的是學生在操作與交流中內心的感悟,他在意的是“圓”作為美與力的象征,不應肢解開來,以一種生硬呈現在學生面前。我想,這也許就是他這節“美不勝收”的數學課的數學文化觀及其數學文化的魅力所在。
新的世紀,理應有與時俱進的數學教育觀,更應有體現中國教育本土文化理念的教學論與課程觀,而這一切,就取決于真正有效的建立起一種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發展的數學文化思想,前幾天通過網絡聽了張齊華老師上的一堂同樣的課,可謂受益匪淺,張老師在這節課中,將這樣的數學文化極其充分的展示出來:
師生情感的交流,是真誠而熱烈的;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是在求知欲被充分激發起來的情境下,開展獨立探究與合作交流的。
在這節課中,教師更多的是作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組織者、欣賞者而存在于兒童的學習過程之中,他讓學生擁有自我選擇畫圓工具的方法,并讓兒童在畫中,學會選擇與放棄;他讓兒童從水紋泛起的圓中,體驗一種自然界與數學神秘的聯系與力量;他讓兒童在“沒有沒有規矩,也成方圓”的情境體驗中,理解了來自兒童生活經驗的自然辯證法。而這一切,沒有絲毫的暗示,有的只是對學生積極探究的一種肯定。
當學會畫圓時,有學生交流說:“我們組在繩子的一端系上一塊橡皮,抓住繩子的另一端一甩,也同樣出現了一個圓。”
教師沒有為學生的不守規矩而漠視對兒童創造才能的肯定。于是,張老師說:盡管這一方法沒有能在白紙上最終“畫”出一個圓,但他們的創造仍然是十分美妙的,不是嗎?(生熱烈鼓掌)
這掌聲,其實是來自學生內心的一種欣賞與激勵,這并不是由教師發出鼓掌指令下響起的掌聲,才是心緒的一種真實而美好的流淌。
是啊,退一步,只是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稍稍向后退一步,必定會與學生走得更近,會更好的走進兒童的心中,這樣的退,也許正是中國傳統的道家文化中的“無為”之境吧。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0
《圓的認識》這一節課是小數六年級的一節概念新授課,是在學生學過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后對一種新的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的認識。作為曲線圍成的平面幾何圖形,它既是一節起始課,同時也是后繼學習內容——圓周長、面積、扇形、圓柱、圓錐的基礎。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在本節課教學時,先讓學生完成了兩項任務:一是觀察生活中的圓,二是畫圓。這就首先使學生對圓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建立正確的圓的表象,為學生進一步認識圓做好感性認識上的準備。
2、教學中以引導學生自學探究做為主線。
在引導學生理解圓的意義的基礎上,我將課本中圓的特征這一部分內容留給學生自學探究,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我則真正成為課堂上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對于圓心——半徑——直徑——半徑與直徑的關系這一系列知識的學習上都體現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促進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3、著力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在探究“圓的各部分名稱及特征”時,用“折”、“畫”、“量”的方法得到了學生所需的知識。學生在探究中情緒高漲,強烈的求知欲,讓他們投入到探索活動中。當然,在合作過程中,學生又學會了
分工合作的先進方法,將要操作的部分分工落實后又做交流,共同分享研究成果。
當然,透過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我發現有些地方還存在一些不足;
1、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顯不足,顯得有些生硬。
2、教師的教學經驗與教學機智不夠,對于課堂上動態生成的信息處理不靈活,給人的感覺是離不開教案,而且還造成前松后緊的局面。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1
《圓的認識》一課選自小學數學人教版教材第12冊,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也是小學階段認識的最后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現實的密切聯系,再引導學生借助“實物”、“圓規”等多種方式畫圓,初步感受圓的特征,并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同時掌握圓的基本特征。這樣的編排,學生對于圓的相關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師的明確指引和調控之下,學生相對獨立的探索空間不夠,而與此同時,學生對于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也無從感受、體驗,對于圓在歷史、文化、數學發展過程中與人類結下的不解之緣感受不深。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試圖對本課的教學思路進行重新調整:
一方面,通過拓展空間,將學生進一步置身于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在認識完圓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開對于圓的特征的發現,并在交流對話中完善相應的認知結構;
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多媒體,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進本課教學,充分放大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圖形背后所散發的獨特魅力。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本節課中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實驗、討論、交流、合作學習中,理解新知識,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
比如:
1、教學圓心、直徑、半徑,不急于傳授,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折圓,發現圓中心的一點。在認識圓的特征教學中,讓學生運用圓片、直尺、圓規等研究工具,選擇研究材料,通過實際動手折、量、比、畫等手段,在獨立探索和小組合作中學習,獲得關于圓的基本特征的豐富的動態表象。
2、在畫圓這個教學片段中我沒有像以前一樣一邊示范,一邊講解圓的畫法,我發現很多學生都有畫圓的經驗了,就借助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嘗試著畫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圓的畫法。在學生介紹畫圓的經驗時,我利用動態生成的資源教學,借助學生的實踐操作,我很自然地解決了“畫圓時,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圓規兩腳張開的大小是圓的半徑,圓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的問題,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學會了圓的畫法。在一般的關于圓的認識課堂教學中的練習階段,教師總會設計多層次、多角度的習題,以鞏固圓的概念,讓學生在應用中形成有關圓的知識和技能。我并沒有機械地進行所謂習題練習,而是更進一步彰顯圓的文化內涵:中國古代的陰陽太極圖;生活中的圓形拱橋、世界著名的圓形建筑、中國著名的圓形景德鎮瓷器、中國民間的圓形中國節、中國傳統的圓形剪紙、世界著名的圓形標志設計等等。最后,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我在課末引導學生探討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圓的認識,而且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有數學,伸出手就能觸摸到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2
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是學生小學階段認識的最后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教學的唯一一個曲線圖形。教材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接著讓學生用各種方法畫圓,從而得出圓的各部分名稱,最后引導學生借助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幫助學生逐步體驗圓的特征。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也為以后學習圓的周長、面積及圓柱圓錐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這一課時的教學,使學生知道什么是圓心、半徑和直徑,在同一圓內,半徑、直徑的特征及它們之間的關系,能用圓規畫圓。
在教學中我充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并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掌握圓的畫法及圓各部分的名稱,特征。學生獲取知識興趣濃厚,積極主動。
下面先來反思一下這一節課的設計:
課前設計了欣賞套圈游戲的活動,目的是拉近師生關系,活躍課堂氣氛,為同一圓內所有的半徑都相等埋下伏筆。
本節課我創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沒有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圓引入,而是在開篇點題之后,出示一個神秘的信封,問學生:你能把信封里的圓摸出來嗎?當學生興致勃勃地說“能”時,我用課件出示了信封里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讓學生理解直線圖形和曲線圖形的區別,再出示不規則的曲線圖形和橢圓形,感悟圓形的規則和飽滿,本來想讓學生真實的摸一摸,但是由于時間關系就省略了這個環節。表面上看是游戲,其實這一環節的真正目的是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通過比較初步感知圓形的特征,為下面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然后讓學生找生活中物體上的圓,使學生意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原型,也為下面學生用物體描圓做了準備。
之后,讓學生嘗試畫圓,畫圓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很小的時候,他們就會用圓形物體的輪廓描圓了,為什么非要學習用圓規畫圓呢?我沒有做過多的講解,而是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物體或工具畫一個圓,通過兩種方法的比較,學生自己就會發現用實物畫圓時大小是固定的,而圓規可以通過調整兩腳間的距離畫出任意大小的圓來,從而使學生產生了學習圓規畫圓的需要。
至于圓心、半徑、直徑的概念是在學生學習畫圓的基礎上給出的。因為這些就是約定俗成的東西,沒有探究的價值,所以這里安排了自學環節,學生自學之后再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只要學生明白了概念的本質就行了。
在本課還安排了動手實踐的環節,也是這節課很關鍵的環節,因為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在探究半徑、直徑的特征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先讓學生按老師的要求畫圓,再把自己畫好的圓剪下來,然后通過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動去進行自主探索發現。交流匯報的環節,盡量通過“你同意他們的觀點嗎?”“對于他們的回答,你還有什么補充?”“誰能向他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樣的引導,促使學生進行橫向交流,生生互動,爭取在大家的相互補充完善下獲取圓的知識,掌握圓的特征。
因為數學是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后,凝聚并積淀下了一代代人創造和智慧的結晶,所以我們有理由向學生展現數學所凝聚的這一切,引領學生通過學習感受數學的博大與精深,那么我就在教學即將結束,適時向學生介紹墨子的“一中同長”、介紹古代的“畫圓器”,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中不斷積累感受、提升認識,努力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深深的印在學生的心間。
在練習環節,先讓學生想辦法畫出半徑2米的圓,讓學生知道用圓規可以畫圓,用繩子也可以畫圓,從而掌握畫圓的本質,對理解圓的特征也是相得益彰的。再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分析一下為什么要這樣站,這正是圓內在的魅力。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最后課尾播放視頻,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圓,感受圓給生活帶來的美,感受數學就在身邊,從而維持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為后續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設計是本著這些意圖去設計的,但是實踐起來還是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學生探究的時間還是不夠充分,導致在發現圓的奧秘時顯得有些倉促,沒有達到人人都有所發現;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顯不足,顯得有些生硬;教學經驗與教學機智不夠,對于課堂上動態生成的信息處理不靈活,給人的感覺是離不開教案,而且還造成前松后緊的局面。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3
本節課的設計主要秉承“以學定教、活動導學”的理念進行教材重組,變被動的概念教學課為主動建構的探究課,突顯“學為中心”。本課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提綱挈領,擁有全局視角
圓的認識一課難點較多,內容分散,以往只分版塊教學而沒有互相關聯,從學生掌握的情況來看,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全局視角下,對本課進行相應的分析,并作出相應的教學整合。將圓的概念引入教學,聯系畫圓、認識圓的各部分、探索半徑與直徑特點等幾個內容,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相應剔除“圓是軸對稱圖形、利用軸對稱找圓心”等關聯較小的內容,為整節課的合作探究提供時間上的保障。整節課學生能圍繞圓的概念建構知識,對圓的認識有整體上的把握。
二、辨析歸納,倡導自主探究
圓是用發生式定義方式生成概念的。圓的認識一課涉及概念較多,以往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效果堪憂。本節課特別重視每個概念的發生過程,通過提供一系列利于對比的素材,引領學生不斷辨析歸納、自主探究,把握圓的概念本質,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學”。
三、基于操作,聚焦核心素養
從導入“生活找圓”尋找運動形成的圓到“自主建構”對比辨析合作探究圓的概念,再到“畫圓”利用各種材料嘗試畫圓,以及“探索半徑與直徑的特點”通過畫一畫、量一量、推一推發現特點,以及綜合練“圓的大小與位置由什么決定”中通過對比與幾何畫板演示,整節課基于操作,結合想象,研究動態生成的圓,重視空間觀念的的培養,逐步實現直觀想象素養的發展。其中“自主建構圓的概念”強化了邏輯推理素養的培養。這一個環節中通過測量多個任意動點與定點的距離,引導學生發現圓的概念,思維核心指向概念本質屬性,有效培養學科素養。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4
今天早上第一節在4班上了《圓》這一章的第一節。效果很差。
首先是學生在犯困。明明昨晚已經回校上晚修,今天卻毫無精神狀態,有兩個趴臺,有兩個邊聽邊打瞌睡。
其次,我的講課邏輯性不強,這應該也是導致學生犯困的原因。這節課知識點零散,都是概念:圓的定義、弦、弧、等圓、等弧。教材上有一道例題,證明矩形的四點共圓。
我是講完所有的概念,才開始講這道例題,有點唐突。應該在講完圓的定義,就講例題。下面進行修正:
(1)用一條線段旋轉得到圓的第一種定義(板書)(符號)
——得出圓周上的點到圓心的距離都等于半徑——圓的第一個性質:同圓的半徑相等。
——等腰三角形。
(2)反過來,如果這些點到某個定點的距離都相等,那么它們一定在同一個個圓上。如圓規畫圓。
例題:證明矩形的四個頂點共圓。
練習:證明直角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共圓。
高分突破第7題
(3)研究完圓周上的點,現在來研究線段。在圓上任意取兩個點,連接,這樣的線段就叫做弦。
問:這樣的弦有多少?直徑是弦嗎?
問:怎么證明直徑是最長的弦?(提醒:關鍵是長度的比較)
(4)曲線——弧——優弧和劣弧。表示方法。
按照點——直線——曲線的邏輯順序展開教學。下午到另一個班實踐下,看看是否會好一些。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5
對于圓,學生在小學低段已經初步認識過。六年級學習圓,目的是為了認識圓各部分名稱及它的特征,為后面的圓柱、圓錐的學習打基礎。對于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掌握圓的特征以及如何正確的畫圓都是比較困難的;因此,課堂上,我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教學。
一、注重舊知識與新知識的銜接,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復習平面上的直線圖形,通過生活中圓形物體的圖片引出圓,比較圓與直線圖形的不同,認識了圓是一種曲線圖形。通過學生舉例生活中物體上的圓,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讓他們懂得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課后感覺這樣的導入較缺乏新穎。可能用四驅車導入更好,讓學生組裝四驅車,明白車輪組裝時車軸要裝在車輪中心點,從而引入圓的各部分名稱的認識和學習圓的特征。
二、注重了對學習方式的關注
我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總是先獲得感性認識,再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所以,讓學生先是通過折疊找出了圓心,再講講對于圓的一些了解。然后讓學生自學課本,概括出半徑、直徑概念及有關圓的知識。再引導學生積極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結合了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習階段,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這個過程比較順利,在后面的相應練習中可以看出學生掌握的不錯。
三、充分的發揮多媒體及輔助教學具的作用
在自學課本后,學生對于圓已經有了認識,通過課件的展示,對于圓各部分的名稱的定義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從而起到了對知識認識的深化作用。多媒體課件起了很好的把抽象轉化為直觀形象的作用。
四、體現了主體與主導作用的統一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其中包含大量的數學活動經驗。自學課本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畫半徑、畫直徑,動腦探究圓的特征,通過實踐操作來獲得、驗正課本上的知識。學習畫圓時,學生自己動手畫,畫不同大小的圓,提出遇到的困難,同學幫助解決。通過互相的交流、討論畫圓的方法,初步掌握畫圓的步驟。課堂上,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營造出寬松、民主、愉快的學習氛圍,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但畫圓是有一定難點的,圓規學生也不曾使用過,所以有一部分學生畫得不好,主要是畫法還沒掌握好,這部分內容不應該太過放手,還是要以教為主,老師演示畫法,學生總結步驟,再嘗試畫一畫,相信這樣學生掌握的效果會更好些。整體來講,教學目標達到,教學重、難點突出,效果還好。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6
在數學教學中曾經一直有個大困擾,課堂中教學學優生不怎么聽,因為覺得簡單,學困生是聽不懂,因為太難,備課的時候我也總是盡心盡力備到每一個知識點,無論大小,可學生未必買賬。
直到看到奧蘇貝爾寫的:“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生學習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忽然明朗了,基于學情的教學才會更有效。于是,《圓的認識》這節課,我有了新的想法:“圓的認識”是在六年級孩子已經學習過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以及他們的周長、面積計算,也直觀地認識過圓的基礎上開始正式學習圓的有關知識,這是小學階段最后一個要認識的平面圖形。也是學生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對學生的認識發展是一次飛躍。
教材中通過各種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圓心、直徑、半徑,并探索他們之間的關系。為了更有針對性的教學,在《圓的認識》這節課前通過設計了5道題對我校六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學前測試,題目包括舉例說明生活中的圓,球是不是圓,寫出對圓的了解,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區別以及畫圓。
在對孩子們的前測進行分析中意外地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不能厘清球和圓的區別,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不能正確區分,大多數學生不了解圓,有兩種可能,一是沒有預習的習慣,二是沒有上過輔導班;其中很多同學在老師要求準備圓規的基礎上能自覺研究它的用法,能用圓規畫圓,只是需要規范畫法。這些都是我之前從未想到的,一直自以為是地把知識點講給孩子們聽,其實,在不了解孩子的基礎上教學往往不能有效地進行學習。基于以上對學生學情的前測,在課的伊始,利用對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分類導入,明確球和圓不一樣,球是立體圖形,圓是平面圖形,幫助孩子們厘清概念。在平面圖形中繼續分類引入新課,明晰圓是曲線圖形,讓學生從直線圖形過渡到曲線圖形。接著在學生自主畫圓的基礎上認識圓規,總結畫法,規范圓規畫圖的方法。在畫半徑、直徑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特點及關系,認識圓的特征;在找圓心的活動中,理解直徑就是圓的對稱軸,并且它是圓內最長的線段。
課后,我對學生進行了后測,學生對圓的認識已經超出了我的想象,他們能正確說區分生活中球和圓,能理解直徑和半徑的關系,能規范畫出圓。基于學情認識的圓,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學習,效果定比以往只考慮知識點的教學更有效,讓優等生發揮作用,幫學困生度過他們學習的困難點。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7
一、明確目標的重要性
只有明確教學目標,才能保證教學設計的有效性。我在制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時,對課標進行反復研究,根據學生特點,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我能學會用圓規畫圓,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理解并掌握其特征。
2、我能通過操作、觀察、思考等探究活動,提升動手實踐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我能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感受我國古代數學的博大精神。通過畫圓、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課件出示的“圓,一中同長也。”感受我國數學的博大精深。課件出示車輪為什么制成圓形的突出圓與生活的實際聯系。
二、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我設計了根據描述猜圓形物體的活動,學生在一次次提示,猜想的過程中,在大腦里會形成不同大小的圓,會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會把一定大小的圓與實物聯想,從而豐富空間觀念。本節課猜出的摩天輪,是相對我們畫的圓來說很大的,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
三、靈活突破重難點
在畫圓時我利用課件直觀演示了畫圓過程,使畫圓步驟清晰明白。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如何更好地理解圓的半徑和直徑呢?我在本節課設計了錯誤的半徑、直徑,讓學生說出錯誤原因,從而使半徑和直徑的定義清晰可見。特殊直徑、半徑的問題利用課件直觀形象的演示。
四、課堂教育機智
學生在展示畫圓時,一個學生上來之后,怎么也畫不好,我及時給他幫忙,在黑板上找了一個小坑,固定住了有針的腳,既體現了畫圓的注意事項,又體現了圓心決定了圓的位置。“小坑”這個小坑成為本節課的一個小亮點。
五、系統的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設計了一個比較系統的板書,包括畫圓步驟、圓各部分的名稱、圓的特征。本次板書排列整齊,非常有助于學生串聯知識。
六、達標檢測形式多樣、層次分明
每個學習任務完后,都有一個相對簡單的小檢測,讓學生及時鞏固,本節課全部完成之后,是一個課堂達標檢測。課堂達標檢測設計了基礎題、提高題、課外延伸題。不同層次的問題可使不同程度的學生,有不同的體驗收獲。
七、有待改進
本節課課堂語言不夠簡潔,雖然對圓的半徑和直徑讓學生有了較好的理解、但是在對定義的表述上不夠規范。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使自己的數學語言更精煉準確。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8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比較系統的認識了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教學中充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并通過自學、觀察、操作、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掌握圓的畫法及圓各部分的名稱,及特征。我主要采用了我校“三環六步”的教學模式。具體的教學過程主要抓住以下幾個方面:
導入: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欲望。”上課伊始,通過教師的引導,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課,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學生積累豐富的感性認知材料,為探究新知打好鋪墊。
一、第一步自主學習
上課前,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導學案第一部分內容,做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在這過程中,學生先自學,解決問題,然后匯報自學情況、互相補充。通過學生自學、讓學生初步了解到圓和以往學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的區別,在通過自己想辦法畫圓、剪圓、折圓、結合數學書上的內容,學生自學了圓各部分名稱及用字母表示。為了檢測孩子們的預習情況,我出示了一道題,對他們的自主學習的檢測,目的是看孩子是否真正達到了自學的效果。這樣才真正體現先學后教的目的。
二、第二部合作探究
這部分安排了兩個大問題:探究圓的畫法、探究在同一個圓里的直徑和半徑的特點及關系。并在探究圓的畫法又設計了三個小問題:
1、你能想辦法畫出一個任意大小的圓嗎?你覺得哪種方法最方便?
2、嘗試用圓規畫兩個大小不同的圓,然后小組交流總結畫圓的的步驟。
3、思考:圓的位置是由()決定的,圓的大小是由()決定的。在觀察和操作中,引發學生進行思辨,明白借助圓形物體畫圓和用圓規畫圓的不同,然后通過自己操作,總結出畫圓的步驟,培養了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活動二:探究在同一個圓里的直徑和半徑的特點及關系。本環節小組通過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比一比、你發現了什么?等一系列活動,經歷了知識探究的過程,并通過小組討論交流、互相補充,提高了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最后歸納概括圓的半徑和直徑長度的特征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收獲知識、水到渠成。
三、第三部達標檢測:
這部分的目的是知識應用,體驗價值。這部分的內容是對學生學習情況一個當場的檢測,通過練習發現問題,再由學生補充,老師在適當講解,以達到鞏固提升的作用。并在擴展提升中。
但在教學中,我也發現了許多自己不足之處:
本節課小組合作學習的實小性沒有完全充分地發揮出來,利用圓規畫圓的環節,教學不夠細致。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通過畫、量、折、比等操作活動中;怎樣證明直徑和半徑的關系的討論過程中。這里的教學還不夠細致,有待改進。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9
圓是一種生活中最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在教學中充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并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掌握圓的畫法及圓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征。學生獲取知識興趣濃厚,積極主動。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并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接著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
課的開始,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學生很自然的說出是圓。接著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教師事先也準備一些圖片讓同學們了解在自然現象,建筑物,運動領域都能找到圓的足跡。讓學生知道圓在一切平面圖形中是最美。課的結尾讓學生討論車輪為什么要制成圓的,車軸要裝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動畫,使學生具體的感知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學習目的性教育。
二、思維往往是從動手開始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
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本節課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征,教學圓的畫法時,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重視激發學生求知欲。
教學圓的認識時,注重給學生創設思維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積極體驗,自己產生問題意識,自己去探究,嘗試,總結,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四,本節課中課件演示直觀形象,動靜結合,節省教學時間的功能充分得到發揮,展現了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第一、關于在同一個圓里直徑,半徑的特征以及兩者間關系的教學。這應是本課的重點,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幫助其提升思維水平。如:在同一個圓中有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 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系。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通過畫,量,折,比等操作活動中,怎樣證明直徑和半徑的關系的討論過程中。這里的教學還不夠細致,顯得倉促,有待改進。
第二、整節課時間安排前松后緊,不夠合理,課堂作業也沒能完成,教學效果不太理想。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0
完成了《圓的認識》的教學,自我感覺良好。本想到里面的一些概念不難理解,學生已能非常熟練的畫圓,覺得晚上的家庭作業應該不錯,直到看到上交的家庭作業才發現自己對學生的估計實在是過高。出現了如下問題:
1、畫圓不規范,該標的不標。
2、判斷題突出了對概念還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或者考慮問題還不夠細致。
3、審題還不夠仔細,不能完全按要求做題。
分析原因:
1、在課上畫圓,學生知道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可家庭作業中就忘了這回事,說明老師的強調還不夠到位或方式欠佳,所以學生的印象不夠深,沒有形成習慣。
2、一些概念的應用練習,出現錯誤,一方面,說明學生考慮問題不夠細致;另一方面也說明課堂練習設計還存在問題。
例如,對概念及其他記憶性知識的學習,如果僅靠老師講、學生看書,跟不上形式變化的練習,就很難達到理解運用的程度。應在課上采取填空、判斷、選擇等方式,在練習中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進而達到運用的程度。而課堂上的這類練習,僅僅用課件展示,學生起來回答,這樣又不好保證每個同學的獨立思考,無法避免濫竽充數的情況,所以,有些練習還要采用書面獨立完成的效果會好一些。課堂上必須處理好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關系。要牢記合作是為了個體更好的學習,不能為合作而合作。
3、有些學生的學習態度還需要引導。
通過分析發現自己存在幾大不足:
(1)對教材不熟悉,所以對學生學習的預見性也就差一些。
(2)自己在備課中,對練習的設計還有待加強。
(3)板書還不夠規范。
針對出現的問題,今后注意整個教學流程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重視練習在學生知識掌握、理解、鞏固運用中所起的作用。
【六年級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08-09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07-04
數學課《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2-17
《圓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06-20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07-04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11-21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5-24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8-28
《認識圓》教學反思01-14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