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三年級語文上《捉迷藏》經典教學反思
教學理念先進,試圖通過現代化媒體教學手段呈現美,讓學生體驗美,感受美,從而使他們在輕松的狀態下自然地表現美,創造美。本意是以“讓孩子玩音樂”的理念為依托,盡力創造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在玩的需要過程中逐步深入,走向玩味。可惜,這玩味,并不是學生真正想玩音樂的,而大多數是音樂在玩學生。
現象一
老師制作設計了一段精美的多媒體課件,以導入新課。按四季的變化,循序漸進地欣賞(播放)音樂。
請看教學流程
1、出示春景圖,問春天你為什么喜歡?(生答)師彈奏了一段《春天在哪里》的前奏后,學生齊唱。
2、出示夏景圖,問夏天你為什么喜歡?(生答)師出示兩孩子捉泥鰍的圖,播放《捉泥鰍》。
3、秋天是個怎樣的季節?(豐收季節)師播放《豐收之歌》。
4、冬天你喜歡什么?(生答)演示《雪花飛舞》的畫面和播放音樂。
從整個流程來看,完 全是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哪有半點學生玩音樂的感受。唯一可玩的,是在老師提醒下:聽著音樂,閉眼想想,雪花會怎樣飛?看看,屏幕上的雪花是怎樣飛的,想不想學一學。學生當然說想。于是就在狹小的教室中,站起來,半張著手臂,舞動了幾下,應付了事。
透析:學生的經驗、積累、情感體驗也是寶貴的課程資源。只有當學生調動自身的原有積累,與新知識打通時,他才具學習的情趣。教師不能從自己的理解出發,無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限制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壓抑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對策:如果讓學生根據自身的體驗,說說自己一年四季中最喜歡哪個季節,談談自己的真切感受,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表達出來,豈不更好!這時,他們可以唱歌,可以跳舞,可以吟詩,可以表演。
現象二
老師教唱完歌曲《捉迷藏》后,讓學生根據四季的特點,創編歌詞。原來的歌詞是:“春天藏在花叢中,夏天躲到草帽下,秋天鉆入谷堆堆,冬天縮進棉褂褂。”這段歌詞運用擬人手法,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充滿童真童趣。
而老師為了及時完成教學任務,不浪費時間,一共只發了四張紙,讓大家分組創編。創編結果如下:春天我們去賞花,夏天游泳多快樂,秋天糧食大豐收,冬天我們打雪仗。學生創編的歌詞,成人味十足,缺乏個性化。沒有真正地表達出自己對四季的真情。
透析:主要原因是沒有為學生創設創編的空間,留足創編的時間,激發出學生創編的情趣。正因為學生缺乏創作時空,教師僅僅是把它當作教學任務來完成。從而造成了“曇花一現”,“蜻蜓點水”的現象。
對策:教師在開發課程時,不能從抽象的問題出發,而應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世界,順應學生的生活生態,以兒童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豐富多彩的經驗為藍本來設計課程,構建生活的課堂。可讓學生說說“春、夏、秋、冬除了藏在歌曲里的這些地方,還會藏在哪兒呢?”。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理解進行創編。使創編帶有強烈的個體體驗和感受,凝結童趣,張揚童真。
現象三
師:我們來看看,四季藏在哪里呢?師一一課件出示四季圖。一是春景圖,讓學生上前點擊花叢。點中即念出一句快板:“春天藏在花叢中”。然后依次點出“夏天躲到草帽下,秋天鉆入谷堆堆,冬天縮進棉褂褂。”然后教師就讓學生念快板。
透析:老師為了讓學生掌握三拍子的節奏,就采用快板引入。按理這也未嘗不可。但是,這要看學生是否有興趣,是否樂于參與。快板也只是節奏訓練的“拐棍”,學會“走路”后應及時丟開。如果教師讓學生把創編出來的歌詞也要用快板念出,在唱歌之前也先念上一段快板,使歌曲的學習顯得不倫不類。既分散了學生的關注點,又人為增加了學習歌曲的難度,減弱了學生學習的情趣。
如果只從自己的喜愛出發,閉門造車,全力打造。那只會“剃頭擔子一頭熱”。
對策:對于歌曲節奏的處理,應讓學生全方位地感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感知。而不是單調機械地操練。可讓學生在反復聆聽的基礎上,辨聽節奏。通過自聽自悟,在不知不覺中感知節奏。因為節奏畢竟是歌曲的骨架,而不是全部。
【浙教版三年級語文上《捉迷藏》經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浙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寒號鳥》教學反思11-24
語文《捉迷藏》教學反思06-22
浙教版《我的家鄉》二年級語文上教學反思06-14
《捉迷藏》教學反思06-11
捉迷藏教學反思05-25
《捉迷藏》的教學反思06-29
浙教版八上數學教學計劃02-23